鄴城。
袁紹定策之後,急召曹操,直言欲遣其援助東郡,擊黑山賊白饒部。
曹操心中大喜,暗道百金沒有白送。
麵上卻作為難狀,連道兵馬不夠,糧草不足用。
袁紹並未生疑。
在他看來,曹操先遭滎陽之敗,兵眾離散,揚州募兵之時,又遇龍亢之叛,從譙郡老家所帶的那點財物,隻怕早已用盡。
袁紹溫聲道。
“孟德放心。”
“此行一應軍資,皆由吾供應,另外吾再與你五千新卒。”
“吾不求孟德能擊退白饒,隻需孟德與王太守合力,確保東郡不失,使賊不能北上便可,孟德勿慮。”
聽得袁紹答應再予五千兵馬,曹操心中更喜,答道。
“既如此,操無慮也。”
“願為明公保東郡不失。”
此後數日,袁紹果依其言,先後送來五千兵馬,並糧草、輜重無數。
曹操心中豪氣大發,加緊訓練兵士,隻待出征之日到來。
……
時值深夜,夜色已濃。
侍者挑燈之後,躬身退下。
室外兩名魁梧軍士披甲執矛,肅然而立,而在室內,曹操與郭嘉相對而坐,談及接下來的征白饒之事。
曹操道:“今征白饒,關係重大。”
“奉孝若有教我者,還望直言。”
郭嘉肅然道。
“嘉有三言,或有裨益,望明公納之。”
曹操鄭重道:“奉孝請言。”
郭嘉俯身,就著燭火,指向案上的東郡輿圖。
“明公請看,依斥候探報,入寇東郡之白饒部黑山賊,原有近三萬之數,眼下白饒幾乎盡占東郡,其麾下兵馬隻會更多。”
“而我軍即使於東郡郡兵合力,亦不過萬餘人,是所謂敵眾而我寡也。”
“且我軍近半為新募士卒,未加操練,戰力堪憂。”
“明公若想以少克眾,當先嚴軍紀,明賞罰。”
“此為一也。”
曹操頷首道:“善!”
沉思片刻,他道。
“可擇死囚數十人,每日皆以觸犯軍法為名殺一人。”
“如此,不出半月,定可使軍士牢記軍法,不敢有犯。”
“明公妙策。”
郭嘉讚了一句,繼續說道。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明公欲成大事,必得以人為重。”
“望主公善納賢士,不可有輕賢慢士之舉。”
“此其二也。”
曹操頷首。
“奉孝良言,操銘記於心。”
“至於其三——”
郭嘉一時猶豫。
曹操見狀,奇道。
“奉孝有何顧慮?但說無妨。”
郭嘉這才低聲說道。
“黑山賊中固有怙惡不悛之惡徒,但亦有為惡法所迫不得已而從賊者。”
“彼輩亦為我漢家子民,為敵之時且不論,若其降我,還望主公能秉仁人之心,善待之,切不可一意屠戮。”
曹操一時怔然,半晌之後方才滿眼讚賞的看向郭嘉。
“奉孝真仁人君子。”
“此事,操應下了。”
郭嘉暗鬆一口氣,想了想後,忽然問道。
“聽聞明公族中素來信奉黃老之道,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黑山賊中有不少人都是昔日黃巾潰兵,此輩之人信奉《太平經》,若從道教入手,更便於招降,是故郭嘉有此一問。
“昔桓皇帝祀黃老於北宮濯龍中。”
”吾祖素受君上信重,因而確如奉孝所言,信奉黃老道學。”
曹操微蹙眉頭,問道。
“奉孝之意,莫非是擔憂此事有損吾士林清議?”
“非也。”
郭嘉搖了搖頭。
“隻是念及黑山賊寇此前或為黃巾敗兵,若使其等知曉主公好讀《太平經》,或於日後招降其等有所助益。”
“這——”
曹操一時遲疑,言道。
“黃巾賊黨,素為士人所憎,若依此策,隻恐有損清議。”
“重虛名而輕實利,智者所不為也。”
郭嘉露出笑意。
“且它人謠傳之事,幹主公何事?”
曹操怔然片刻,忍不住哈哈大笑。
“奉孝高見。”
閑話多時,直至議定征白饒諸事,郭嘉方才告辭。
……
次日清晨。
曹軍營中,鼓聲大響。
正在帳中休息的士卒,立刻起身,快速穿上衣物後,取出兵器便朝帳外跑去。
在伍長、什長及都伯的唿喝聲中,從各帳匯聚而來的士卒很快便組建成左右兩塊方陣。
左側方陣眾三千餘人,經過一年多的嚴訓,以及中途數次出征清剿河內、魏郡境內盜匪,已能辯旗幟、審金鼓、聞戰不怯,曆戰不懈,堪稱精銳。
且年餘時間,曹操、郭嘉以及諸,若無要事,幾乎都在軍營,與士卒同食同住,士卒被恩養多時,能效死力。
與之相比,右側方陣的表現則不盡人意。
當左軍已結成陣勢多時,右軍依舊未能成陣,且其中不少喧嘩、嬉笑者。
這也無奈,畢竟其等都是袁紹所派,多是新募之卒,本身並沒有經過多少兵陣訓練。
如此軍士,若是用用於戰陣,便是順利之時,也可能成為突破口,若是處於逆勢,更易形成潰兵從而擾及本陣。
將台之上,曹操甲胄齊全,手扶腰間長劍,對右側亂糟糟的軍陣,視若無睹。
右軍軍士見狀,鬆了口氣,更加散漫起來,或是竊竊私語,或是閑談漫笑。
鼓聲三響之後。
曹操忽然厲喝道。
“夏侯惇何在?”
“末將在!”
夏侯惇應聲出列。
“鼓聲三響之後,未至陣中者,何罪也?”
“死罪!”
夏侯惇沉聲而答。
“既如此。”
曹操遞出配劍,交予夏侯惇道。
“攜我配劍,執行軍法!”
“諾!”
夏侯惇即引數列親兵,巡查軍帳,不多時,便揪出十人,壓至將台,其中甚至還有醉酒酣睡者。
“斬!”曹操冷聲發令。
不等這些兵士求饒,夏侯惇及其親兵手起刀落,十顆頭顱便骨碌碌的滾落。
血腥之氣,撲鼻而來。
一時間,校場之上,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原先紛亂不堪的右軍軍士,此刻皆是低頭垂目,恐懼難言。
“咚咚咚!”
鼓聲再響,這時卻是代表著操練的意思。
左軍軍士應聲而動,右軍軍士亦是絲毫不敢怠慢。
此後一連數日,皆有軍士觸犯軍法被殺。
軍士悚然之下,每日必將軍中法度重溫數遍,以免自己觸犯軍法。
半月之後,郭嘉見新卒熟知軍紀,遂諫曹操出征東郡。
曹操納之。
袁紹定策之後,急召曹操,直言欲遣其援助東郡,擊黑山賊白饒部。
曹操心中大喜,暗道百金沒有白送。
麵上卻作為難狀,連道兵馬不夠,糧草不足用。
袁紹並未生疑。
在他看來,曹操先遭滎陽之敗,兵眾離散,揚州募兵之時,又遇龍亢之叛,從譙郡老家所帶的那點財物,隻怕早已用盡。
袁紹溫聲道。
“孟德放心。”
“此行一應軍資,皆由吾供應,另外吾再與你五千新卒。”
“吾不求孟德能擊退白饒,隻需孟德與王太守合力,確保東郡不失,使賊不能北上便可,孟德勿慮。”
聽得袁紹答應再予五千兵馬,曹操心中更喜,答道。
“既如此,操無慮也。”
“願為明公保東郡不失。”
此後數日,袁紹果依其言,先後送來五千兵馬,並糧草、輜重無數。
曹操心中豪氣大發,加緊訓練兵士,隻待出征之日到來。
……
時值深夜,夜色已濃。
侍者挑燈之後,躬身退下。
室外兩名魁梧軍士披甲執矛,肅然而立,而在室內,曹操與郭嘉相對而坐,談及接下來的征白饒之事。
曹操道:“今征白饒,關係重大。”
“奉孝若有教我者,還望直言。”
郭嘉肅然道。
“嘉有三言,或有裨益,望明公納之。”
曹操鄭重道:“奉孝請言。”
郭嘉俯身,就著燭火,指向案上的東郡輿圖。
“明公請看,依斥候探報,入寇東郡之白饒部黑山賊,原有近三萬之數,眼下白饒幾乎盡占東郡,其麾下兵馬隻會更多。”
“而我軍即使於東郡郡兵合力,亦不過萬餘人,是所謂敵眾而我寡也。”
“且我軍近半為新募士卒,未加操練,戰力堪憂。”
“明公若想以少克眾,當先嚴軍紀,明賞罰。”
“此為一也。”
曹操頷首道:“善!”
沉思片刻,他道。
“可擇死囚數十人,每日皆以觸犯軍法為名殺一人。”
“如此,不出半月,定可使軍士牢記軍法,不敢有犯。”
“明公妙策。”
郭嘉讚了一句,繼續說道。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明公欲成大事,必得以人為重。”
“望主公善納賢士,不可有輕賢慢士之舉。”
“此其二也。”
曹操頷首。
“奉孝良言,操銘記於心。”
“至於其三——”
郭嘉一時猶豫。
曹操見狀,奇道。
“奉孝有何顧慮?但說無妨。”
郭嘉這才低聲說道。
“黑山賊中固有怙惡不悛之惡徒,但亦有為惡法所迫不得已而從賊者。”
“彼輩亦為我漢家子民,為敵之時且不論,若其降我,還望主公能秉仁人之心,善待之,切不可一意屠戮。”
曹操一時怔然,半晌之後方才滿眼讚賞的看向郭嘉。
“奉孝真仁人君子。”
“此事,操應下了。”
郭嘉暗鬆一口氣,想了想後,忽然問道。
“聽聞明公族中素來信奉黃老之道,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黑山賊中有不少人都是昔日黃巾潰兵,此輩之人信奉《太平經》,若從道教入手,更便於招降,是故郭嘉有此一問。
“昔桓皇帝祀黃老於北宮濯龍中。”
”吾祖素受君上信重,因而確如奉孝所言,信奉黃老道學。”
曹操微蹙眉頭,問道。
“奉孝之意,莫非是擔憂此事有損吾士林清議?”
“非也。”
郭嘉搖了搖頭。
“隻是念及黑山賊寇此前或為黃巾敗兵,若使其等知曉主公好讀《太平經》,或於日後招降其等有所助益。”
“這——”
曹操一時遲疑,言道。
“黃巾賊黨,素為士人所憎,若依此策,隻恐有損清議。”
“重虛名而輕實利,智者所不為也。”
郭嘉露出笑意。
“且它人謠傳之事,幹主公何事?”
曹操怔然片刻,忍不住哈哈大笑。
“奉孝高見。”
閑話多時,直至議定征白饒諸事,郭嘉方才告辭。
……
次日清晨。
曹軍營中,鼓聲大響。
正在帳中休息的士卒,立刻起身,快速穿上衣物後,取出兵器便朝帳外跑去。
在伍長、什長及都伯的唿喝聲中,從各帳匯聚而來的士卒很快便組建成左右兩塊方陣。
左側方陣眾三千餘人,經過一年多的嚴訓,以及中途數次出征清剿河內、魏郡境內盜匪,已能辯旗幟、審金鼓、聞戰不怯,曆戰不懈,堪稱精銳。
且年餘時間,曹操、郭嘉以及諸,若無要事,幾乎都在軍營,與士卒同食同住,士卒被恩養多時,能效死力。
與之相比,右側方陣的表現則不盡人意。
當左軍已結成陣勢多時,右軍依舊未能成陣,且其中不少喧嘩、嬉笑者。
這也無奈,畢竟其等都是袁紹所派,多是新募之卒,本身並沒有經過多少兵陣訓練。
如此軍士,若是用用於戰陣,便是順利之時,也可能成為突破口,若是處於逆勢,更易形成潰兵從而擾及本陣。
將台之上,曹操甲胄齊全,手扶腰間長劍,對右側亂糟糟的軍陣,視若無睹。
右軍軍士見狀,鬆了口氣,更加散漫起來,或是竊竊私語,或是閑談漫笑。
鼓聲三響之後。
曹操忽然厲喝道。
“夏侯惇何在?”
“末將在!”
夏侯惇應聲出列。
“鼓聲三響之後,未至陣中者,何罪也?”
“死罪!”
夏侯惇沉聲而答。
“既如此。”
曹操遞出配劍,交予夏侯惇道。
“攜我配劍,執行軍法!”
“諾!”
夏侯惇即引數列親兵,巡查軍帳,不多時,便揪出十人,壓至將台,其中甚至還有醉酒酣睡者。
“斬!”曹操冷聲發令。
不等這些兵士求饒,夏侯惇及其親兵手起刀落,十顆頭顱便骨碌碌的滾落。
血腥之氣,撲鼻而來。
一時間,校場之上,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原先紛亂不堪的右軍軍士,此刻皆是低頭垂目,恐懼難言。
“咚咚咚!”
鼓聲再響,這時卻是代表著操練的意思。
左軍軍士應聲而動,右軍軍士亦是絲毫不敢怠慢。
此後一連數日,皆有軍士觸犯軍法被殺。
軍士悚然之下,每日必將軍中法度重溫數遍,以免自己觸犯軍法。
半月之後,郭嘉見新卒熟知軍紀,遂諫曹操出征東郡。
曹操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