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是一個漕運,涉及到的問題就數不勝數,楊溯既然想了解,杜茂江就選一些重要的事務說給他聽。
漕運,簡單來說就是南糧北調,是將南方許多州郡的糧食統一收集起來,往糧食短缺但又人口密集的北方送,主要是送往京師地區。
漕運一共分三個過程:一是征收、二是運輸、三是交倉。從征糧的各州縣到最終的京城交倉,大部分靠運河的運輸來完成。
朝幫主要負責的是征收和運輸,征收就是配合各地負責收糧的官員,下到各個鄉鎮去挨家挨戶地收糧;有些地方民風彪悍,不服管教,這個時候就需要朝幫出麵幫忙解決;又或者一些地方出現暴動,民眾聚集聯合地方勢力一起反對征糧,這種事情也不需要麻煩官兵出動,朝幫就能直接解決。
總而言之,征糧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需要用到武力,而朝幫作為天下第一幫,拳頭最大,各地方勢力不服的都被滅了,留下的都是被打怕的,所以這些年來各地負責征糧的官員已經基本將權利下放,他們隻需要和朝幫的負責人進行交接就行,具體事務一概不插手——也插手不了。
自然的,征糧的過程也是一個牟利的過程,每家每戶除了應該交的糧食,還要額外上交一定的‘耗米’,說法就是路費開支和糧食損壞,至於交糧的數目和耗米的量,那當然是負責收糧的朝幫說了算。
“朝幫的主要收入就靠這個嗎?”聽杜茂江這麽說,楊溯立馬就能想象所謂額外征收的‘耗米’是怎麽迴事,而且在征收的過程中,用腳想都知道,敲詐勒索的事情肯定少不了。
杜茂江見楊溯的表情就知道他對這件事的感官不佳,開口解釋道:“事實上在朝幫接手漕運之前,各地的收糧也都是這麽一個過程,那個時候除了法定的額外付出,當地百姓還要麵對漕糧大小官吏的勒索;勒索也是巧立名目,各種名頭不少,就連一起吃飯喝酒也要算在內,叫“花經酒席”。與此同時,運糧的漕軍也要麵對中途各大小漕務官吏的勒索,上至漕督衙門、下至河壩小吏等。這一路下來,會被重重扒皮,比如禦道、遮攔、巡路、探筒、旗尉等各路“小鬼”都要討好。據統計,一年大概有四百萬石的漕糧調到京師,但其實從各地征收上來的漕糧八百萬石都不止!且運糧所需的花費每年也不會低於二十萬兩白銀!”
“多出來的這些糧食和花費哪裏來?當然是取之於民。”杜茂江嘲諷地一笑,“我朝幫接手漕糧之前,每年因為征糧,各地發生的暴亂不下百起,許多地方起義,神道教興起,都是因為漕運。但我朝幫接手漕糧以後,這麽些年來,漕運的損耗比起以往減少了一半!各地的暴動和起義也逐漸減少,為什麽?因為征糧和運輸都由我朝幫一力擔之,沒人敢敲詐勒索,沿途損耗自然大大減少。雖說我朝幫一樣要多收耗米且敲詐勒索的事情在哪都無法杜絕,但老百姓被收刮的程度比起以往要少很多,許多本來活不下去的人家也可以勉強活下去了,不會死於饑荒也不會死於暴動被官兵鎮壓。真要說起來,這三十多年來,我朝幫活人無數!”
楊溯沉默,他知道杜茂江說得有道理,比起以往漕運上各路大小鬼都在伸手索要好處,這裏要一點,那裏拿一點,由朝幫統一負責漕運後,各種損耗被減小到了最低,哪怕朝幫同樣從中拿了好處,一個人拿和一群人拿,終究是不一樣的。
但哪怕話說得再好聽,朝幫的名聲一樣臭不可聞,老百姓可不會管你拿多拿少,反正你隻要拿了,你就是惡人!他們以前過不下,隻能站起來反抗然後被官兵殺死,現在日子過得比以前稍微好些,能勉強活下去,心中有怨氣怎麽辦?那當然是罵朝幫。
除了名聲,朝幫也得罪了一大幫過去在漕運這個事上索要好處的各路官吏和這些官吏背後的地方豪族或者是皇親國戚。
青蒼上一任皇帝剛登基就把漕運這塊大蛋糕分給朝幫,除了感激朝守義對自己的幫助,更重要的其實是借朝幫這把刀,把過去那些往漕運裏伸出的手全部砍掉!
曆朝曆代的皇帝或者官員都有想要整治漕運的,但無一例外全都沒什麽成效,因為這件事涉及的利益太大,牽扯的勢力太多,哪怕是皇帝去推行,也一樣阻力重重,甚至還會受到反彈。而李謹的父親最終決定把這個事交給本身就已經坐大的朝幫去處理,當時朝守義麵對的情況很簡單:皇帝給了他一塊大大的蛋糕,分的人越少,他獲利就越多。
最終朝守義把伸來的手全砍了!
楊溯不知道當初朝守義是怎麽想的,但這件事的後果就是朝幫拿了最多的好處,也得罪了一大幫人,而皇帝也因此受益,因為漕運損耗小了,青蒼的國力自然就增長得快了。
這件事就如同朝幫替朝廷血洗江湖一樣,表麵上看是朝幫獲利了,但朝幫背了所有的黑鍋,吸引了所有的仇恨,最大的獲利者其實是皇帝。
“杜叔叔,你繼續說,我朝幫現在的主要收入來源,除了征糧這一塊,還有哪些?”楊溯繼續問道。
杜茂江點點頭:“其實我朝幫現在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個就是征糧,但這一塊早已經不再是大頭。第二部分是靠運輸,不管哪裏的糧食,要想成為漕糧,必須經曆一個“選美”的過程,即要對米的質量進行精挑細選。要求米要幹圓潔淨,而且無潮濕、沒有任何摻雜方可裝船,負責驗收糧食質量的監兌官對此要出具通關米結才算正式過關。一旦裝上船後,再有任何差錯,監兌官、領運官及押運人員都要承擔責任。如糧食驗收未過關,將對交糧的各州縣進行相應處罰。我朝幫對於這一部分的官員自然都已經買通或者幹脆就是自己人,如此一來可操作性就很大,可以以舊換新,以次充好,每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當然了,真正大頭還不是這個。”
說到這裏,杜茂江直接從桌上找出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遞給楊溯。
楊溯接過後仔細看了起來,發現這上麵記錄的全是通州各地商行的名字。
杜茂江解釋道:“調糧就需要糧船,負責漕運調糧的糧船都不是一般的小漁船,而是專門打造的大型商船。如此工程,自然造價不菲。近些年來糧船數量達到高峰,共有一萬四千餘隻。而每條船的造價也由長平七年的一百兩白銀增加至現在的一千兩。這樣大的一筆開銷,戶部每年隻劃了一半的錢,剩下那一半由各地自行籌備,而從長平三年開始,各地糧船的錢就全都由我朝幫出了。”
“嗯?”楊溯疑惑地看著杜茂江,這明明是花銷極大的事,怎麽還變成朝幫的主要收入了?
杜茂江笑著說道:“除了糧船,運河裏還有許多商船來往,船隻多了在一些地方會形成擁堵。為了保證漕運順利運行,朝廷製定了嚴格的先後通行秩序:但凡是糧船就可以優先通行,而且根據距離京師的遠近,各地糧船通行的次序也不一樣,許多地方的糧船是具有最高通行權的。我朝幫出錢為各地打造糧船,那這些船隻要怎麽用自然是我朝幫說了算。一些糧船不僅僅用來運糧,運送貨物同樣可以,但又因為糧船的優先通行權,這些貨物可以比其他商船上的貨物更早地到達目的地。”
楊溯頓時就懂了,指著手上這份名單,“所以這些商行都是來求我朝幫辦事的?”
杜茂江笑著點頭:“沒錯,這些商行都是花錢求朝幫幫他們運輸貨物的;而且還不是他們花錢我們就要,這中間還需要篩選,你手上這份名單上的商行,最終隻有十分之一有資格讓我們朝幫幫他們運貨。要知道用糧船運貨,運完兩趟,商船可能才剛剛運完一趟,一年下來,這中間的差價對於許多大型商行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楊溯點頭表示理解,如果運一趟貨物就能賺一千兩,一年少運十次,那就少賺一萬兩,這些商行多交一筆運費給朝幫就能多賺許多,自然一個個都爭先恐後。
“而且不僅僅是速度,遇到枯水期或者幹旱季節,運河上許多商船都隻能擱淺,水路就沒法走了;但糧船不一樣,朝廷會派大量的拔船與纖夫去拖運糧船,所以和我朝幫合作,那些走水運的商行可以在別的商行都沒法做生意時,繼續賺錢。”杜茂江接著說道,“這就是朝幫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借漕運的便利收取各大商行的運費。”
“征糧和運輸這兩項合在一起差不多占據了我朝幫六成的收入,但現在姓林的一來,經他一折騰,我通州分舵在這兩項上的收入直接打了水瓢!”杜茂江咬牙切齒地說道。
漕運,簡單來說就是南糧北調,是將南方許多州郡的糧食統一收集起來,往糧食短缺但又人口密集的北方送,主要是送往京師地區。
漕運一共分三個過程:一是征收、二是運輸、三是交倉。從征糧的各州縣到最終的京城交倉,大部分靠運河的運輸來完成。
朝幫主要負責的是征收和運輸,征收就是配合各地負責收糧的官員,下到各個鄉鎮去挨家挨戶地收糧;有些地方民風彪悍,不服管教,這個時候就需要朝幫出麵幫忙解決;又或者一些地方出現暴動,民眾聚集聯合地方勢力一起反對征糧,這種事情也不需要麻煩官兵出動,朝幫就能直接解決。
總而言之,征糧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需要用到武力,而朝幫作為天下第一幫,拳頭最大,各地方勢力不服的都被滅了,留下的都是被打怕的,所以這些年來各地負責征糧的官員已經基本將權利下放,他們隻需要和朝幫的負責人進行交接就行,具體事務一概不插手——也插手不了。
自然的,征糧的過程也是一個牟利的過程,每家每戶除了應該交的糧食,還要額外上交一定的‘耗米’,說法就是路費開支和糧食損壞,至於交糧的數目和耗米的量,那當然是負責收糧的朝幫說了算。
“朝幫的主要收入就靠這個嗎?”聽杜茂江這麽說,楊溯立馬就能想象所謂額外征收的‘耗米’是怎麽迴事,而且在征收的過程中,用腳想都知道,敲詐勒索的事情肯定少不了。
杜茂江見楊溯的表情就知道他對這件事的感官不佳,開口解釋道:“事實上在朝幫接手漕運之前,各地的收糧也都是這麽一個過程,那個時候除了法定的額外付出,當地百姓還要麵對漕糧大小官吏的勒索;勒索也是巧立名目,各種名頭不少,就連一起吃飯喝酒也要算在內,叫“花經酒席”。與此同時,運糧的漕軍也要麵對中途各大小漕務官吏的勒索,上至漕督衙門、下至河壩小吏等。這一路下來,會被重重扒皮,比如禦道、遮攔、巡路、探筒、旗尉等各路“小鬼”都要討好。據統計,一年大概有四百萬石的漕糧調到京師,但其實從各地征收上來的漕糧八百萬石都不止!且運糧所需的花費每年也不會低於二十萬兩白銀!”
“多出來的這些糧食和花費哪裏來?當然是取之於民。”杜茂江嘲諷地一笑,“我朝幫接手漕糧之前,每年因為征糧,各地發生的暴亂不下百起,許多地方起義,神道教興起,都是因為漕運。但我朝幫接手漕糧以後,這麽些年來,漕運的損耗比起以往減少了一半!各地的暴動和起義也逐漸減少,為什麽?因為征糧和運輸都由我朝幫一力擔之,沒人敢敲詐勒索,沿途損耗自然大大減少。雖說我朝幫一樣要多收耗米且敲詐勒索的事情在哪都無法杜絕,但老百姓被收刮的程度比起以往要少很多,許多本來活不下去的人家也可以勉強活下去了,不會死於饑荒也不會死於暴動被官兵鎮壓。真要說起來,這三十多年來,我朝幫活人無數!”
楊溯沉默,他知道杜茂江說得有道理,比起以往漕運上各路大小鬼都在伸手索要好處,這裏要一點,那裏拿一點,由朝幫統一負責漕運後,各種損耗被減小到了最低,哪怕朝幫同樣從中拿了好處,一個人拿和一群人拿,終究是不一樣的。
但哪怕話說得再好聽,朝幫的名聲一樣臭不可聞,老百姓可不會管你拿多拿少,反正你隻要拿了,你就是惡人!他們以前過不下,隻能站起來反抗然後被官兵殺死,現在日子過得比以前稍微好些,能勉強活下去,心中有怨氣怎麽辦?那當然是罵朝幫。
除了名聲,朝幫也得罪了一大幫過去在漕運這個事上索要好處的各路官吏和這些官吏背後的地方豪族或者是皇親國戚。
青蒼上一任皇帝剛登基就把漕運這塊大蛋糕分給朝幫,除了感激朝守義對自己的幫助,更重要的其實是借朝幫這把刀,把過去那些往漕運裏伸出的手全部砍掉!
曆朝曆代的皇帝或者官員都有想要整治漕運的,但無一例外全都沒什麽成效,因為這件事涉及的利益太大,牽扯的勢力太多,哪怕是皇帝去推行,也一樣阻力重重,甚至還會受到反彈。而李謹的父親最終決定把這個事交給本身就已經坐大的朝幫去處理,當時朝守義麵對的情況很簡單:皇帝給了他一塊大大的蛋糕,分的人越少,他獲利就越多。
最終朝守義把伸來的手全砍了!
楊溯不知道當初朝守義是怎麽想的,但這件事的後果就是朝幫拿了最多的好處,也得罪了一大幫人,而皇帝也因此受益,因為漕運損耗小了,青蒼的國力自然就增長得快了。
這件事就如同朝幫替朝廷血洗江湖一樣,表麵上看是朝幫獲利了,但朝幫背了所有的黑鍋,吸引了所有的仇恨,最大的獲利者其實是皇帝。
“杜叔叔,你繼續說,我朝幫現在的主要收入來源,除了征糧這一塊,還有哪些?”楊溯繼續問道。
杜茂江點點頭:“其實我朝幫現在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個就是征糧,但這一塊早已經不再是大頭。第二部分是靠運輸,不管哪裏的糧食,要想成為漕糧,必須經曆一個“選美”的過程,即要對米的質量進行精挑細選。要求米要幹圓潔淨,而且無潮濕、沒有任何摻雜方可裝船,負責驗收糧食質量的監兌官對此要出具通關米結才算正式過關。一旦裝上船後,再有任何差錯,監兌官、領運官及押運人員都要承擔責任。如糧食驗收未過關,將對交糧的各州縣進行相應處罰。我朝幫對於這一部分的官員自然都已經買通或者幹脆就是自己人,如此一來可操作性就很大,可以以舊換新,以次充好,每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當然了,真正大頭還不是這個。”
說到這裏,杜茂江直接從桌上找出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遞給楊溯。
楊溯接過後仔細看了起來,發現這上麵記錄的全是通州各地商行的名字。
杜茂江解釋道:“調糧就需要糧船,負責漕運調糧的糧船都不是一般的小漁船,而是專門打造的大型商船。如此工程,自然造價不菲。近些年來糧船數量達到高峰,共有一萬四千餘隻。而每條船的造價也由長平七年的一百兩白銀增加至現在的一千兩。這樣大的一筆開銷,戶部每年隻劃了一半的錢,剩下那一半由各地自行籌備,而從長平三年開始,各地糧船的錢就全都由我朝幫出了。”
“嗯?”楊溯疑惑地看著杜茂江,這明明是花銷極大的事,怎麽還變成朝幫的主要收入了?
杜茂江笑著說道:“除了糧船,運河裏還有許多商船來往,船隻多了在一些地方會形成擁堵。為了保證漕運順利運行,朝廷製定了嚴格的先後通行秩序:但凡是糧船就可以優先通行,而且根據距離京師的遠近,各地糧船通行的次序也不一樣,許多地方的糧船是具有最高通行權的。我朝幫出錢為各地打造糧船,那這些船隻要怎麽用自然是我朝幫說了算。一些糧船不僅僅用來運糧,運送貨物同樣可以,但又因為糧船的優先通行權,這些貨物可以比其他商船上的貨物更早地到達目的地。”
楊溯頓時就懂了,指著手上這份名單,“所以這些商行都是來求我朝幫辦事的?”
杜茂江笑著點頭:“沒錯,這些商行都是花錢求朝幫幫他們運輸貨物的;而且還不是他們花錢我們就要,這中間還需要篩選,你手上這份名單上的商行,最終隻有十分之一有資格讓我們朝幫幫他們運貨。要知道用糧船運貨,運完兩趟,商船可能才剛剛運完一趟,一年下來,這中間的差價對於許多大型商行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楊溯點頭表示理解,如果運一趟貨物就能賺一千兩,一年少運十次,那就少賺一萬兩,這些商行多交一筆運費給朝幫就能多賺許多,自然一個個都爭先恐後。
“而且不僅僅是速度,遇到枯水期或者幹旱季節,運河上許多商船都隻能擱淺,水路就沒法走了;但糧船不一樣,朝廷會派大量的拔船與纖夫去拖運糧船,所以和我朝幫合作,那些走水運的商行可以在別的商行都沒法做生意時,繼續賺錢。”杜茂江接著說道,“這就是朝幫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借漕運的便利收取各大商行的運費。”
“征糧和運輸這兩項合在一起差不多占據了我朝幫六成的收入,但現在姓林的一來,經他一折騰,我通州分舵在這兩項上的收入直接打了水瓢!”杜茂江咬牙切齒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