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見男嬰現在如此煩躁,並不在繼續往下說,心想著老話說的好“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難道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嗎?
英子迴想著,教男嬰前前後後的經過,自己也開始渺茫起來。
從英子小時的各種經曆,她自己感覺為人處世,最關鍵的就是怎樣識人,不管是交朋友也好,還是工作也好,還是與別人共事也好,還是托人辦事也好,如果我們對於人這方麵不能進行識別的話,那麽在社會上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受騙受苦甚至被別人耍弄。
英子心有感悟,如果自己對於識人這方麵不能夠靈活的把握,那麽在社會上到處都是危險,但我們每一個人又離不開社會,所以在社會上練就一番慧眼識珠的本事,也是至關重要的。
英子經常記著小時候母親跟自己講過“人在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如果這句話隻是單純的隻是良言箴語的話,也許太片麵,有些讓人不太懂的,有些人就會一味存防備之心,表現在臉上。但是在異鄉孤身寡影,如果沒有一個半個朋友來維護自己,那怎麽可以在陌生的環境生存呢?
學校的課本裏隻能教授數學,文字,沒人會教你為人處事之道,而在為人處世之道,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生活經驗,如果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認識到,社會上除了知識還有一方麵就是能力,那麽,能力指哪些能力呢?隻是學習能力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識人能力,沒錯,不管在哪一方麵人是少不了的,一個人怎麽可以生活呢?所以英子此時一想就更加斷定自己的判斷沒有錯,雖然教男嬰這些方麵似乎過早,但是孩子接觸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可能是我自己講的太深奧,男嬰並不能理解,有點被我的故事繞的雲裏霧裏,這也很正常。如果要是想教這個,那首先從最開始最基本的方麵來教也許就不用不去教非常深奧的,英子想到這裏便打定主意還是繼續教他識人的經驗?
因為識人這一方麵沒有係統的科學論據,這一方麵隻能從上一輩的經驗來揣摩吸取,如果每一個父母能從小就教授孩子,可能有一些孩子就會避免周圍出現一些壞人,而不會把自己帶入歧途,也很可能很早的時候識別出來便逃之夭夭,就會免除一大禍患。
在大人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可能長不大,但是在社會是殘酷的。有一些東西必須要提前掌握,盡早識別,盡早遠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相反,你越是單純,越是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利用,當你發現之後,無論用多麽惡毒的話去謾罵,用多麽卑鄙的話去形容他都沒有用,到時哭之晚矣。畢竟事情隻能發生一次,沒有第二次,所以我們也是要為了這一次而做充分的準備,起碼對於的判斷會有一定幫助。
英子停頓了一會兒,因為像這種說教方式,孩子並不懂,隻能潛移默化的進行教授。
“好了,我們不學這個,我們去玩別的好不好?”英子,想緩和一下男嬰焦躁的情緒,在焦躁情緒下,無論任何人都聽不進去任何意見,不管是心智成熟的還是未成熟的,所以勸人的時候一定不要在別人急躁的時候,而要在其清醒鎮靜下來的時候,慢條斯理的把所有的事情說出來。
人的感情也像是音樂,如果語調急速了,人的情感也會隨著波動的,如果語調輕柔溫婉,那麽給人的感覺是平靜而舒緩的,為什麽有的人那麽能走入別人的心裏?而有的人挖空心思卻一直走不到別人的心裏呢?其原因,不無關係。
細想起來,在社會上大部分煩躁的人心裏都有一個溫柔的人,這個溫柔的人,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某女士,總之,隻有溫柔才能化解脾氣暴躁,人心裏的那份不安。如果仔細觀察社會上好像冥冥之中就有這樣一個安排,這說明什麽呢?無論什麽人都需要一份安靜,隻有性格安靜的人才能給予性格暴躁人一個安靜的環境,人安靜下來才能感覺到舒適。
很多人在交友,往往憑借一種感覺。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種情緒感覺,敏銳的捕捉到別人覺察不出來的變化,冥冥當中就好像是天生具有一種適合交際的本能,這種本能如果要科學家去研究,也許並沒有發現與其他普通人有什麽不同,但上天好像是對這類人格外眷顧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能碰到各種讓人羨慕的人和事,這難道是偶然嗎?
說起來可能有些偶然,當然是不可能偶然,幾率對於所有人是一樣的。那麽另一個答案就是必然,其原因是什麽呢?沒有人給予研究,這屬於心理範疇,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表象,就是非常幸運的人往往都是善解人意的,往往從表現能看出人的內心世界的人。
難道連這個也算是識人中的一種嗎?確實,識人首先就是識心,無論任何人,隻有心裏的事情被解開了,才會豁然開朗。
英子想教男嬰的就是這一點,但是這一點有些人卻說這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確實沒人能說的清楚心裏的感受。可是時間一長了,他就會讓人能感覺到快樂,喜悅,悲哀,憂傷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好像能左右自己一樣,這難道是心理學嗎?有可能,心理學隻是從科學上分析,但是這種識人之術,不能單純的用心理學來解釋,除了心理學以外,還有環境還有個人的價值觀。
時間過的真快,已經到了中午,英子準備讓男嬰睡覺。
“來男嬰,我們到中午了,該睡午覺了。”
小家夥睡覺一向都很快,在英子簡單的小故事慢悠悠的語調中,男嬰慢慢的閉上眼睛一會兒便沉沉的睡去。
英子看著沉睡的男嬰,自己也有一大堆的問題,教育孩子真的不亞於教一個人成熟,也許有的人到長大了之後,遇到各種釘子才覺得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但那時學似乎有點晚了,不免會從中碰到很多釘子,直到撞的頭破血流,那為什麽不在這之前就學習這個,盡量避免頭破血流,更順暢的適應社會。
社會是一個群體,如果我們能提早的認識並規避一些不利因素,豈不更好,讓每一個人都能想通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那豈不更好?
英子想到這裏,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這種識人教學是必要的,也許對於以後交朋交友都是非常關鍵的。
英子看著看著便拿出《移動城法典》進行查找,希望能從《移動城法典》當中查找這些方麵的事情。
移動城的教育就是特別,對於一般大陸上沒有的東西,甚至很多東西一生都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在移動城教育當中真的有,那就是心理學,每一個人都經曆心理學,隻不過這一門學習的有點晚而已,並沒有像英子在男嬰這麽小就開始教起。
英子看著這一段非常高興,說明她的想法是對的,隻不過在時間上似乎提早了些。
識人有很多淚人的方式,那麽從哪開始教起呢?
總不能從社會上最常見的勾心鬥角開始教起吧,這也不是正統學習,這似乎大家都在規避,但是很多規避的同時,又隱隱的能感受到這一方麵的事情。唉,語言的豐富真是了不起,凡事都可以進行兩麵解說,說難聽了是勾心鬥角,說好聽了知人善解,總之就是大家彼此能知道想法投其所好的交流。
這似乎有點殘酷,但是在殘酷之餘,我們能正確的認識,這是關鍵,而並不把這些看成是難解的社會。
初出茅廬的孩子在出入踏上社會上經常對不公平的事情而感到憤恨,所以有很多憤青的說法便應運而出,從這一點也恰恰能證明的,孩子恰恰是對社會陌生的一個群體,他們最開始對於社會都是非常渴望的,而是熱情的,當他們碰到了很多釘子,那種熱情勁兒消失,如果轉化的好,便轉化成了理解和迂迴方式,但如果轉換不好,就變成壓抑,或者是直接反抗,除了第一種以外,後兩種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英子心想:“嗨,就從最基本的察言觀色教起。”
察言觀色這個詞似乎帶點貶義,但是英子個人認為這沒有什麽貶義,這隻不過是一個中性詞,本來察人,從一個角度來講,也是能與社會進行和平相處的一種方式,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每個人的想法不同,造就了可能在交際的同時,有一些摩擦和碰撞,隻有能及時的察顏觀色,才能把這種摩擦碰撞,降低到最低,使大家都能非常舒適的相處。
“好,就從這一點開始講起。”
說著時間過得非常快,一個中午睡覺的時間很快過去,英子看看手表,果然已經過了午睡時間,想起男嬰應該沒多久便會醒來。
於是英子就感到男嬰的床前,果然在英子剛坐了一會兒,男嬰便睜開眼睛。
小孩子睡覺就是這樣,餓了,隻要一吃飽了,便開心地玩耍,他困了,睡飽了便滿意,醒醒了便立馬爬起來,這不像很多成年人,可能會有些許的懶惰,但孩子就是這樣單純,他是怎樣想的就會怎樣做。
正是這種單純,使他們在初入社會的時候,免不了做的一些莽撞,所以古人有初出牛犢不怕虎,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英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總結。
不過話說迴來了,在這幾百上千年的總結當中能流傳至今已經是經過大浪淘沙,淘過多少遍的,剩下的都是一些精華,這樣才能被一代代相傳,否則的話,怎麽會流傳到現在呢?
“哎,男嬰起來了?”
“英子阿姨,我口渴了。”
“好的,英子阿姨去給你倒水去。”
男嬰接過來英子遞過來的水咕咚咕咚便大口喝了兩下,然後非常舒暢的將杯子又還給英子。
“自己去把杯子放到一個該放的地方。”
“不阿姨去送!”
“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按理來說,你口渴阿姨都不應該給你倒水,不能說有什麽事情都要阿姨來做,你自己去做。”
男嬰免不了站在原地就是不動,想以抵賴的方式把這過程免去。
英子故意做出把臉拉得非常長的一個狀態,然後蹲下來麵對男嬰。
“男嬰你看看我?”
男嬰抬頭看了一眼英子見英子一臉的生氣的樣子,男嬰於是又低下了頭。
慢慢的說:“好吧,我自己去送。”
說著,男嬰便把杯子放在該放的地方,隨後又拉著英子說:“英子阿姨?男音已經把這個杯子放過去了,您不要生氣了好嗎?”
英子心想男嬰果然聰明,他竟然能看出來我是生氣的樣子,而且非常敏感,判斷的非常準確。
這個小家夥是交際的料。
察言觀色,隻是最初的一個判斷方式,實際上,最深奧的察言觀色是根本看不出來的,那就上升到心理感應,行為反應。
臉部特征是最為豐富的,所以古人便用這個來形容各種情緒的變化,實際上,除了臉部以外,能表達出心情的,還有肢體語言,比如腳的動作,手的動作,以及全身站姿的動作,甚至胳膊和腿的動作。
說起來好像是演戲,能把所有的表情做得如此透徹的,不過是演員,但是在人生當中,每個人都是演員,正如有些大亨說人生就如一場戲,確實如此,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戲中扮演著一個角色,如果是小孩就扮演一個透明的角色,如果是大人就扮演一個非常難以琢磨的角色,為什麽有些人說小孩是一個單純的?那是因為小孩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一下表現出來,自己的身體語言以及臉部表情上,但是有些藏的深的確怎麽樣的也發現不了,英子覺得男嬰所學的也隻不過是他的皮毛而已,真真正正的能派上大用場,而且用到社會上還需要後天的不斷努力和學習。
英子迴想著,教男嬰前前後後的經過,自己也開始渺茫起來。
從英子小時的各種經曆,她自己感覺為人處世,最關鍵的就是怎樣識人,不管是交朋友也好,還是工作也好,還是與別人共事也好,還是托人辦事也好,如果我們對於人這方麵不能進行識別的話,那麽在社會上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受騙受苦甚至被別人耍弄。
英子心有感悟,如果自己對於識人這方麵不能夠靈活的把握,那麽在社會上到處都是危險,但我們每一個人又離不開社會,所以在社會上練就一番慧眼識珠的本事,也是至關重要的。
英子經常記著小時候母親跟自己講過“人在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如果這句話隻是單純的隻是良言箴語的話,也許太片麵,有些讓人不太懂的,有些人就會一味存防備之心,表現在臉上。但是在異鄉孤身寡影,如果沒有一個半個朋友來維護自己,那怎麽可以在陌生的環境生存呢?
學校的課本裏隻能教授數學,文字,沒人會教你為人處事之道,而在為人處世之道,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生活經驗,如果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認識到,社會上除了知識還有一方麵就是能力,那麽,能力指哪些能力呢?隻是學習能力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識人能力,沒錯,不管在哪一方麵人是少不了的,一個人怎麽可以生活呢?所以英子此時一想就更加斷定自己的判斷沒有錯,雖然教男嬰這些方麵似乎過早,但是孩子接觸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可能是我自己講的太深奧,男嬰並不能理解,有點被我的故事繞的雲裏霧裏,這也很正常。如果要是想教這個,那首先從最開始最基本的方麵來教也許就不用不去教非常深奧的,英子想到這裏便打定主意還是繼續教他識人的經驗?
因為識人這一方麵沒有係統的科學論據,這一方麵隻能從上一輩的經驗來揣摩吸取,如果每一個父母能從小就教授孩子,可能有一些孩子就會避免周圍出現一些壞人,而不會把自己帶入歧途,也很可能很早的時候識別出來便逃之夭夭,就會免除一大禍患。
在大人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可能長不大,但是在社會是殘酷的。有一些東西必須要提前掌握,盡早識別,盡早遠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相反,你越是單純,越是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利用,當你發現之後,無論用多麽惡毒的話去謾罵,用多麽卑鄙的話去形容他都沒有用,到時哭之晚矣。畢竟事情隻能發生一次,沒有第二次,所以我們也是要為了這一次而做充分的準備,起碼對於的判斷會有一定幫助。
英子停頓了一會兒,因為像這種說教方式,孩子並不懂,隻能潛移默化的進行教授。
“好了,我們不學這個,我們去玩別的好不好?”英子,想緩和一下男嬰焦躁的情緒,在焦躁情緒下,無論任何人都聽不進去任何意見,不管是心智成熟的還是未成熟的,所以勸人的時候一定不要在別人急躁的時候,而要在其清醒鎮靜下來的時候,慢條斯理的把所有的事情說出來。
人的感情也像是音樂,如果語調急速了,人的情感也會隨著波動的,如果語調輕柔溫婉,那麽給人的感覺是平靜而舒緩的,為什麽有的人那麽能走入別人的心裏?而有的人挖空心思卻一直走不到別人的心裏呢?其原因,不無關係。
細想起來,在社會上大部分煩躁的人心裏都有一個溫柔的人,這個溫柔的人,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某女士,總之,隻有溫柔才能化解脾氣暴躁,人心裏的那份不安。如果仔細觀察社會上好像冥冥之中就有這樣一個安排,這說明什麽呢?無論什麽人都需要一份安靜,隻有性格安靜的人才能給予性格暴躁人一個安靜的環境,人安靜下來才能感覺到舒適。
很多人在交友,往往憑借一種感覺。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種情緒感覺,敏銳的捕捉到別人覺察不出來的變化,冥冥當中就好像是天生具有一種適合交際的本能,這種本能如果要科學家去研究,也許並沒有發現與其他普通人有什麽不同,但上天好像是對這類人格外眷顧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能碰到各種讓人羨慕的人和事,這難道是偶然嗎?
說起來可能有些偶然,當然是不可能偶然,幾率對於所有人是一樣的。那麽另一個答案就是必然,其原因是什麽呢?沒有人給予研究,這屬於心理範疇,但是有一個共同的表象,就是非常幸運的人往往都是善解人意的,往往從表現能看出人的內心世界的人。
難道連這個也算是識人中的一種嗎?確實,識人首先就是識心,無論任何人,隻有心裏的事情被解開了,才會豁然開朗。
英子想教男嬰的就是這一點,但是這一點有些人卻說這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確實沒人能說的清楚心裏的感受。可是時間一長了,他就會讓人能感覺到快樂,喜悅,悲哀,憂傷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好像能左右自己一樣,這難道是心理學嗎?有可能,心理學隻是從科學上分析,但是這種識人之術,不能單純的用心理學來解釋,除了心理學以外,還有環境還有個人的價值觀。
時間過的真快,已經到了中午,英子準備讓男嬰睡覺。
“來男嬰,我們到中午了,該睡午覺了。”
小家夥睡覺一向都很快,在英子簡單的小故事慢悠悠的語調中,男嬰慢慢的閉上眼睛一會兒便沉沉的睡去。
英子看著沉睡的男嬰,自己也有一大堆的問題,教育孩子真的不亞於教一個人成熟,也許有的人到長大了之後,遇到各種釘子才覺得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但那時學似乎有點晚了,不免會從中碰到很多釘子,直到撞的頭破血流,那為什麽不在這之前就學習這個,盡量避免頭破血流,更順暢的適應社會。
社會是一個群體,如果我們能提早的認識並規避一些不利因素,豈不更好,讓每一個人都能想通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那豈不更好?
英子想到這裏,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這種識人教學是必要的,也許對於以後交朋交友都是非常關鍵的。
英子看著看著便拿出《移動城法典》進行查找,希望能從《移動城法典》當中查找這些方麵的事情。
移動城的教育就是特別,對於一般大陸上沒有的東西,甚至很多東西一生都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在移動城教育當中真的有,那就是心理學,每一個人都經曆心理學,隻不過這一門學習的有點晚而已,並沒有像英子在男嬰這麽小就開始教起。
英子看著這一段非常高興,說明她的想法是對的,隻不過在時間上似乎提早了些。
識人有很多淚人的方式,那麽從哪開始教起呢?
總不能從社會上最常見的勾心鬥角開始教起吧,這也不是正統學習,這似乎大家都在規避,但是很多規避的同時,又隱隱的能感受到這一方麵的事情。唉,語言的豐富真是了不起,凡事都可以進行兩麵解說,說難聽了是勾心鬥角,說好聽了知人善解,總之就是大家彼此能知道想法投其所好的交流。
這似乎有點殘酷,但是在殘酷之餘,我們能正確的認識,這是關鍵,而並不把這些看成是難解的社會。
初出茅廬的孩子在出入踏上社會上經常對不公平的事情而感到憤恨,所以有很多憤青的說法便應運而出,從這一點也恰恰能證明的,孩子恰恰是對社會陌生的一個群體,他們最開始對於社會都是非常渴望的,而是熱情的,當他們碰到了很多釘子,那種熱情勁兒消失,如果轉化的好,便轉化成了理解和迂迴方式,但如果轉換不好,就變成壓抑,或者是直接反抗,除了第一種以外,後兩種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英子心想:“嗨,就從最基本的察言觀色教起。”
察言觀色這個詞似乎帶點貶義,但是英子個人認為這沒有什麽貶義,這隻不過是一個中性詞,本來察人,從一個角度來講,也是能與社會進行和平相處的一種方式,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每個人的想法不同,造就了可能在交際的同時,有一些摩擦和碰撞,隻有能及時的察顏觀色,才能把這種摩擦碰撞,降低到最低,使大家都能非常舒適的相處。
“好,就從這一點開始講起。”
說著時間過得非常快,一個中午睡覺的時間很快過去,英子看看手表,果然已經過了午睡時間,想起男嬰應該沒多久便會醒來。
於是英子就感到男嬰的床前,果然在英子剛坐了一會兒,男嬰便睜開眼睛。
小孩子睡覺就是這樣,餓了,隻要一吃飽了,便開心地玩耍,他困了,睡飽了便滿意,醒醒了便立馬爬起來,這不像很多成年人,可能會有些許的懶惰,但孩子就是這樣單純,他是怎樣想的就會怎樣做。
正是這種單純,使他們在初入社會的時候,免不了做的一些莽撞,所以古人有初出牛犢不怕虎,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英子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總結。
不過話說迴來了,在這幾百上千年的總結當中能流傳至今已經是經過大浪淘沙,淘過多少遍的,剩下的都是一些精華,這樣才能被一代代相傳,否則的話,怎麽會流傳到現在呢?
“哎,男嬰起來了?”
“英子阿姨,我口渴了。”
“好的,英子阿姨去給你倒水去。”
男嬰接過來英子遞過來的水咕咚咕咚便大口喝了兩下,然後非常舒暢的將杯子又還給英子。
“自己去把杯子放到一個該放的地方。”
“不阿姨去送!”
“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按理來說,你口渴阿姨都不應該給你倒水,不能說有什麽事情都要阿姨來做,你自己去做。”
男嬰免不了站在原地就是不動,想以抵賴的方式把這過程免去。
英子故意做出把臉拉得非常長的一個狀態,然後蹲下來麵對男嬰。
“男嬰你看看我?”
男嬰抬頭看了一眼英子見英子一臉的生氣的樣子,男嬰於是又低下了頭。
慢慢的說:“好吧,我自己去送。”
說著,男嬰便把杯子放在該放的地方,隨後又拉著英子說:“英子阿姨?男音已經把這個杯子放過去了,您不要生氣了好嗎?”
英子心想男嬰果然聰明,他竟然能看出來我是生氣的樣子,而且非常敏感,判斷的非常準確。
這個小家夥是交際的料。
察言觀色,隻是最初的一個判斷方式,實際上,最深奧的察言觀色是根本看不出來的,那就上升到心理感應,行為反應。
臉部特征是最為豐富的,所以古人便用這個來形容各種情緒的變化,實際上,除了臉部以外,能表達出心情的,還有肢體語言,比如腳的動作,手的動作,以及全身站姿的動作,甚至胳膊和腿的動作。
說起來好像是演戲,能把所有的表情做得如此透徹的,不過是演員,但是在人生當中,每個人都是演員,正如有些大亨說人生就如一場戲,確實如此,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戲中扮演著一個角色,如果是小孩就扮演一個透明的角色,如果是大人就扮演一個非常難以琢磨的角色,為什麽有些人說小孩是一個單純的?那是因為小孩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一下表現出來,自己的身體語言以及臉部表情上,但是有些藏的深的確怎麽樣的也發現不了,英子覺得男嬰所學的也隻不過是他的皮毛而已,真真正正的能派上大用場,而且用到社會上還需要後天的不斷努力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