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伯顏來到文天祥居處,發現他正在院子裏看著天空發呆。
“文丞相好雅興,不知看到什麽?”伯顏揶揄道。
“文某日觀天象,爾元人再不退兵,恐有滅族嫌疑。”
“哈哈哈哈,文丞相風趣得很,許是昨夜閃電傷了顱腦?如果丞相覺得頭疼,本帥可以延請我軍中名醫給丞相診治一二。”
“蒙古大夫?算了吧,他們隻配給馬匹看病。”
“丞相意思這是自比我大元的牛馬?”
文天祥語塞,臉漲得通紅。
伯顏再次哈哈大笑:
“果然長生天有靈,連文丞相這樣的宋人英豪都會被天威所咒。”
說罷,也不等文天祥迴答,心情大好的伯顏轉身離去。
“將這些宋人一起送往大都。大元既得天命,不可辜負。傳我將令,加速掃蕩各地殘餘宋軍!”
宋廷那個頗有氣節的丞相被雷劈傻的消息不脛而走!
元軍不再派人專門監視文天祥,而是和其他幾位求和使臣一樣,被押著北上。
賈餘慶和謝堂等人很矛盾,一方麵,怒斥他們卑躬屈膝的文天祥遭了報應,算是為他們出了口氣;另一方麵,天命看來真的不在大宋,想到這點,幾人頗感沮喪,也無心再去嘲弄文天祥。
文天祥樂得不用和既無骨氣,又沒能力的同僚浪費時間,他要考慮的是如何同時完成兩份事情:
找迴小非,以及完成對一代民族英雄的承諾。
青色佛珠的香味一天比一天淡,這說明小非身在南方。
那麽當下之計,肯定是盡快逃出這支元軍的控製,再做打算。
主意打定,文天祥開始盤算自己的力量:
杜滸和胡餘熙,都是舉人出身,杜滸長於政務,在跟隨文天祥之前,就是江南西路贛州府的一名知縣;胡餘熙則心細如發,專擅管理資財,義軍從贛州到臨安,將近兩千裏,一應錢糧財務,少不了他的精細打算。
二人還有一點很一致,就是嗜好與對方辯論,要是在現代,就是杠精;不過二人隻是互杠,對於其他人,還是一副儒雅的文士風姿!
方興、高慶和顧大彪是三位武人,方興還中過武舉,三人都是欽佩文天祥散盡家財募兵而加入義軍。
臨安城外,他們這支勤王義軍由於缺乏訓練和精良的武器,被蒙古騎兵和叛降的漢軍打的十不存一。
這三人也從帶兵的將領變成了文天祥的私人護衛。
其餘幾人中,有一對年輕夫婦,方笑和羅三娘。二人本是走江湖賣藝的師兄妹。
師傅帶著一眾師兄妹加入義軍,其他人都已喪命臨安城外,隻剩了他們二人。在文天祥的主持下,二人便結為夫妻,也一路跟隨他北上。
隨從中最小的張大江才十五歲。他的父親和兩個兄長都戰死在襄陽。
呂文煥獻城後,幾個老卒帶著他離開了軍營,一路輾轉,最後到了鄱陽湖內打漁為生。
文天祥的義軍經過時,一心為父兄報仇的張大江不顧勸阻,加入了勤王的宋軍。
他雖然年輕,水性卻極佳。常人在水中能潛個十幾息,已屬不易,而他,可以輕鬆待上一炷香以上!
文天祥知道後,把他召入了親衛,其實也有保護他之意,畢竟一門忠烈,不忍讓張家絕後。
比起大明經曆,起步牌麵似乎好了不少,某人自我安慰了一下。
這天夜裏,幾人聚在一起,商議如何逃出元兵控製。
“首先,逃出元軍大營後,我等向何處去?”文天祥拋出了第一個問題。
“一路北上,州府多已被元軍占據,我等再想陸路南下去臨安幾無可能。”杜滸首先開口。
“若走水路,顧某建議投奔真州,苗再成知州素來忠勇,元軍雖在陸路難以匹敵,但水軍我們並不弱於他們。”
“大彪兄弟所言甚是,如能通過苗知州與李庭芝製置使取得聯絡,也可從揚州封鎖長江,淮西夏製置使能卷土重來,兩軍共同收複建康,何愁蒙元不平?”
“胡兄此言差矣。夏製置使年近八旬,所部在丁家洲一戰即潰,如何能依仗?”
“依杜兄所言,我等就是去見李製置使又有何用?不一樣是打不過呂文煥?”
“杜某之意並非不去,知其不可而為之本就是我儒家道義所在。”
一聽二人又開始互杠,其餘眾人很無奈,都看著文天祥。
文天祥知道夏貴很快就要帶著三府六州降元了,但是此刻的他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但是李庭芝和苗再成都是不屈抗元的名將,一定不能讓二人如原本曆史一樣死在這一年。
“我等這第一步就依杜兄所言,去真州見苗再成。大家再議議,怎麽去真州?”
文天祥打斷了杜胡二人,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若隻是我們幾人,並非難事,我與大江小兄弟趁夜去搶條快舟,然後循江而上,隻要水流不急,有四五個時辰就能到真州。”
水性不錯的高慶首先提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定下去真州,那我等何不搶幾匹馬,那樣沿北岸一路疾馳,一個多時辰就能到真州。”
“依方兄弟所言,我們就會與元兵直接衝突,以我們這幾人,要想躲過二百蒙古兵的追襲,恐非易事。”胡餘熙是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對於方興的提議覺得困難更大。
“胡兄所言差矣,難道走水路就不會被元兵追襲,隻要我等逃跑,元兵都會聞訊來追的。”
“杜兄所說不敢苟同,元人長於騎射,而我等南人更擅長水路,夫戰,自然是揚長避短……。”
一聽二人又要開杠,文天祥急忙攔住:
“二位說的都有道理,既然我等要行驅逐蒙元,一統漢家之宏願,向死而生實為常事,不過需要仔細籌謀就是。
文某有一想法,請眾位兄弟一起參詳,是否可行。”
眾人聽了文天祥的計劃,連唿過癮。
之後各人紛紛提出一些細節,杜胡二人依舊會互相拆台,但他們二人較之幾位武人,心思還是縝密許多,所以這樣的拆台也讓計劃越來越完善。
在昏暗的燭光下,一群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之情。驅除強大的蒙元,拯救孱弱的大宋,這份誌向,如拍打江岸的流水聲,在夜色中越來越清晰……。
“文丞相好雅興,不知看到什麽?”伯顏揶揄道。
“文某日觀天象,爾元人再不退兵,恐有滅族嫌疑。”
“哈哈哈哈,文丞相風趣得很,許是昨夜閃電傷了顱腦?如果丞相覺得頭疼,本帥可以延請我軍中名醫給丞相診治一二。”
“蒙古大夫?算了吧,他們隻配給馬匹看病。”
“丞相意思這是自比我大元的牛馬?”
文天祥語塞,臉漲得通紅。
伯顏再次哈哈大笑:
“果然長生天有靈,連文丞相這樣的宋人英豪都會被天威所咒。”
說罷,也不等文天祥迴答,心情大好的伯顏轉身離去。
“將這些宋人一起送往大都。大元既得天命,不可辜負。傳我將令,加速掃蕩各地殘餘宋軍!”
宋廷那個頗有氣節的丞相被雷劈傻的消息不脛而走!
元軍不再派人專門監視文天祥,而是和其他幾位求和使臣一樣,被押著北上。
賈餘慶和謝堂等人很矛盾,一方麵,怒斥他們卑躬屈膝的文天祥遭了報應,算是為他們出了口氣;另一方麵,天命看來真的不在大宋,想到這點,幾人頗感沮喪,也無心再去嘲弄文天祥。
文天祥樂得不用和既無骨氣,又沒能力的同僚浪費時間,他要考慮的是如何同時完成兩份事情:
找迴小非,以及完成對一代民族英雄的承諾。
青色佛珠的香味一天比一天淡,這說明小非身在南方。
那麽當下之計,肯定是盡快逃出這支元軍的控製,再做打算。
主意打定,文天祥開始盤算自己的力量:
杜滸和胡餘熙,都是舉人出身,杜滸長於政務,在跟隨文天祥之前,就是江南西路贛州府的一名知縣;胡餘熙則心細如發,專擅管理資財,義軍從贛州到臨安,將近兩千裏,一應錢糧財務,少不了他的精細打算。
二人還有一點很一致,就是嗜好與對方辯論,要是在現代,就是杠精;不過二人隻是互杠,對於其他人,還是一副儒雅的文士風姿!
方興、高慶和顧大彪是三位武人,方興還中過武舉,三人都是欽佩文天祥散盡家財募兵而加入義軍。
臨安城外,他們這支勤王義軍由於缺乏訓練和精良的武器,被蒙古騎兵和叛降的漢軍打的十不存一。
這三人也從帶兵的將領變成了文天祥的私人護衛。
其餘幾人中,有一對年輕夫婦,方笑和羅三娘。二人本是走江湖賣藝的師兄妹。
師傅帶著一眾師兄妹加入義軍,其他人都已喪命臨安城外,隻剩了他們二人。在文天祥的主持下,二人便結為夫妻,也一路跟隨他北上。
隨從中最小的張大江才十五歲。他的父親和兩個兄長都戰死在襄陽。
呂文煥獻城後,幾個老卒帶著他離開了軍營,一路輾轉,最後到了鄱陽湖內打漁為生。
文天祥的義軍經過時,一心為父兄報仇的張大江不顧勸阻,加入了勤王的宋軍。
他雖然年輕,水性卻極佳。常人在水中能潛個十幾息,已屬不易,而他,可以輕鬆待上一炷香以上!
文天祥知道後,把他召入了親衛,其實也有保護他之意,畢竟一門忠烈,不忍讓張家絕後。
比起大明經曆,起步牌麵似乎好了不少,某人自我安慰了一下。
這天夜裏,幾人聚在一起,商議如何逃出元兵控製。
“首先,逃出元軍大營後,我等向何處去?”文天祥拋出了第一個問題。
“一路北上,州府多已被元軍占據,我等再想陸路南下去臨安幾無可能。”杜滸首先開口。
“若走水路,顧某建議投奔真州,苗再成知州素來忠勇,元軍雖在陸路難以匹敵,但水軍我們並不弱於他們。”
“大彪兄弟所言甚是,如能通過苗知州與李庭芝製置使取得聯絡,也可從揚州封鎖長江,淮西夏製置使能卷土重來,兩軍共同收複建康,何愁蒙元不平?”
“胡兄此言差矣。夏製置使年近八旬,所部在丁家洲一戰即潰,如何能依仗?”
“依杜兄所言,我等就是去見李製置使又有何用?不一樣是打不過呂文煥?”
“杜某之意並非不去,知其不可而為之本就是我儒家道義所在。”
一聽二人又開始互杠,其餘眾人很無奈,都看著文天祥。
文天祥知道夏貴很快就要帶著三府六州降元了,但是此刻的他沒有任何辦法阻止。但是李庭芝和苗再成都是不屈抗元的名將,一定不能讓二人如原本曆史一樣死在這一年。
“我等這第一步就依杜兄所言,去真州見苗再成。大家再議議,怎麽去真州?”
文天祥打斷了杜胡二人,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若隻是我們幾人,並非難事,我與大江小兄弟趁夜去搶條快舟,然後循江而上,隻要水流不急,有四五個時辰就能到真州。”
水性不錯的高慶首先提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定下去真州,那我等何不搶幾匹馬,那樣沿北岸一路疾馳,一個多時辰就能到真州。”
“依方兄弟所言,我們就會與元兵直接衝突,以我們這幾人,要想躲過二百蒙古兵的追襲,恐非易事。”胡餘熙是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對於方興的提議覺得困難更大。
“胡兄所言差矣,難道走水路就不會被元兵追襲,隻要我等逃跑,元兵都會聞訊來追的。”
“杜兄所說不敢苟同,元人長於騎射,而我等南人更擅長水路,夫戰,自然是揚長避短……。”
一聽二人又要開杠,文天祥急忙攔住:
“二位說的都有道理,既然我等要行驅逐蒙元,一統漢家之宏願,向死而生實為常事,不過需要仔細籌謀就是。
文某有一想法,請眾位兄弟一起參詳,是否可行。”
眾人聽了文天祥的計劃,連唿過癮。
之後各人紛紛提出一些細節,杜胡二人依舊會互相拆台,但他們二人較之幾位武人,心思還是縝密許多,所以這樣的拆台也讓計劃越來越完善。
在昏暗的燭光下,一群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之情。驅除強大的蒙元,拯救孱弱的大宋,這份誌向,如拍打江岸的流水聲,在夜色中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