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路遠等人在濟南城將劉澤清手下幾名參與勾連清虜的心腹全部公開處斬,因為他有弘光的密旨,這可是他用《郎山醇》的配方換來的!
永平軍目前共二十七個滿編軍,可謂兵強馬壯,在參謀處的規劃下,各軍以扇形將南直隸圍成一圈,隻要清軍有異動,相近的軍之間可確保最快在半日內到達增援。
其實,現在的清廷,隻要大明軍隊不主動進攻,就很慶幸了。
接連兩次出征損兵折將,讓大清朝堂出現很大分歧。
一些不滿多爾袞三兄弟跋扈的親王和貝勒開始匯集力量,提議對攝政王的權力進行限製。
雖然明軍暫時休戰,但是清廷的重臣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和恐懼。
如今的大明與幾十年來的大明完全不同。那時候,大明腐朽而孱弱,而現在短短一年,重生的大明朝氣蓬勃。
有的貝勒提議盡快向大明稱臣,退到關外,能保住兩遼就好。
多爾袞如何不知,可是大明會同意嗎?
也有主戰派,如阿濟格和多鐸,他們依然認為大清鐵騎所向無敵,隻要加強火器的研究和製造,還是可以與明軍一決高下。
多爾袞很想說,自己的兄弟雖然想法簡單,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什麽時候,軟弱和卑躬屈膝,都求不來疆土和安寧!
不過,所有人都同意,向大明派一支議和使團,探一探明廷的底限。
這支使團的正使由覺羅巴哈納擔任,他曾經征戰青州,也是滿人中少有的文武全才。副使,最終選定了李國翰。
本來多爾袞希望洪承疇能前往明廷作為使臣,畢竟洪承疇在崇禎朝曾任兵部尚書,也曾以薊遼總督一職統率關外明軍。
但是洪承疇自己極力推辭,他其實不是怕死,當初他已決意赴死,本來可以死得如文天祥一樣名垂青史;
他實在是沒有臉麵迴明廷,那裏的很多朝臣,曾經是他的下屬!
李國翰也不願意去,可是多爾袞對他,就不是商量了,而是令旨!
路遠在濟南見了清廷使臣,也並未為難,他的計劃中本來就是通過休整,不斷強大自身,他有信心,永平軍的實力增長,一定比清軍更快。
所以時間拖得越久,清虜就越沒有機會。
盧象觀和高傑帶著七個軍壓向青、登、萊三府,那裏的劉澤清舊部雖然還有幾萬人,但是群龍無首,基本是永平軍還有三十裏,他們就遣使乞降了。
按照路遠的籌謀,拿下登萊的高傑和盧象觀,很快組織人手,籌建船廠。
雖然弘光下旨令路遠將大順劫掠的銀兩留下十分之一,其餘均要運抵江寧。
可是他收到的迴稟是大順軍在西撤時所有銀兩均已丟失!
李自成對於這些銀兩並沒太多想法,對於將其中的一千萬兩用來造海船,他隻提了一個要求,其中的兩艘艦可否以他的侄兒李過和他的嶽丈高迎祥命名。
路遠本以為闖王會要求以自己名字命名,沒想到他確為重情重義之人。李過似乎還好,畢竟是為大明戰死;這高迎祥是以反賊身份被大明擒殺的,可怎麽躲過朝堂上的禦史啊。
李自成想了想,提出一個折中的想法,自家正妻高氏可是長公主的義母,以她名字命名應該可以,也算他李自成對高家的一點感佩。
於是,一年之後,李過號和高桂英號,成為永平海軍首批下水的幾艘艦船之一。
史可法和馬士英與那位張如海總兵押著劉澤清迴了江寧,在得到路遠會歸隱的消息後,弘光在放心之餘,也有一些遺憾。
由於馬士英的轉向,以及高傑和黃得功加入永平軍,劉澤清的部屬又被清理一空,原來的朝堂勢力出現了很大變化。
在長平、路遠、方孔炤、左懋第和李士淳等聯名的上奏中,眾人力陳弘光帝聰慧勤勉,當親政。
第二日,眾臣附議,除去福王的監國之位,著令迴府恩養!
全新的太原城成了大明北方冶鐵和軍械製造的中心,也成了大明與蒙古部落往來交易的集散地。
大批的鐵器工具製造出來後被直接運往草原,換迴成千上萬的牛馬羊群。
徐爾爵培養出的大批農人,開始進入草原,指導牧民們種植土豆;越來越多的部落從不斷遷徙變成在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定居下來,他們開始學習漢人,以燒製的磚瓦來建設城池和房屋。
漢蒙之間,持續了幾百年的仇殺很快得到了根本改變。
唯一的問題是太原城的上空永遠是灰蒙蒙的,對此,了解情況的路遠也隻能望洋興歎,這個問題在當前,實在是解決不了。
到達江寧的清國使團,向大明提出清廷退出山海關,兩國永結相好,朝中頗有一些大臣動心,畢竟先帝殯天才一年,他們這些朝臣,就輔助小皇帝,立下如此功業,已經很滿足了。
弘光帝在接見清使之前,看過了路遠的密折,力陳決不妥協,並向弘光保證,兩年內必收複兩遼全境。
於是,弘光帝厲叱清使,要不迴到龍江,要不就等著永平軍滅爾全族!
非但如此,弘光帝還按照路遠所授,當廷將李國翰拖至午門斬首!
覺羅巴哈納力陳李國翰是清國使臣,以大明之自稱天朝,不應如此沒有氣度雲雲。
弘光朗聲迴複:
“國翰逆賊乃我漢人敗類,認賊作父,人人得而誅之。
朕乃漢人天子,自當為我族清除一切敗類!”
覺羅巴哈納迴返北京城之後,所有清廷中的漢臣人人自危,不斷有人稱病致仕。
蒙古八旗在清軍南下之時損失過半,而這一半,在最近也逐漸脫離清軍,多爾袞知道後大怒,親率兩黃旗征討,卻遭遇了蒙古兵以購自太原的火銃和震天雷的巨大殺傷。
一直以來,滿清都以武力威壓蒙古部落,最終讓他們在明清之間選擇了後者。
如今,大明所能給予蒙古人的,滿人根本給不了。
而蒙古人能用以交換的,滿人也不缺。
多爾袞不敢繼續討伐蒙古部落,畢竟這種兩敗俱傷的事,不過是加劇滿清的衰落罷了。
弘光元年充滿了希望和無限活力,而同樣是這一年,順治二年,淒風苦雨。
永平軍目前共二十七個滿編軍,可謂兵強馬壯,在參謀處的規劃下,各軍以扇形將南直隸圍成一圈,隻要清軍有異動,相近的軍之間可確保最快在半日內到達增援。
其實,現在的清廷,隻要大明軍隊不主動進攻,就很慶幸了。
接連兩次出征損兵折將,讓大清朝堂出現很大分歧。
一些不滿多爾袞三兄弟跋扈的親王和貝勒開始匯集力量,提議對攝政王的權力進行限製。
雖然明軍暫時休戰,但是清廷的重臣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和恐懼。
如今的大明與幾十年來的大明完全不同。那時候,大明腐朽而孱弱,而現在短短一年,重生的大明朝氣蓬勃。
有的貝勒提議盡快向大明稱臣,退到關外,能保住兩遼就好。
多爾袞如何不知,可是大明會同意嗎?
也有主戰派,如阿濟格和多鐸,他們依然認為大清鐵騎所向無敵,隻要加強火器的研究和製造,還是可以與明軍一決高下。
多爾袞很想說,自己的兄弟雖然想法簡單,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無論什麽時候,軟弱和卑躬屈膝,都求不來疆土和安寧!
不過,所有人都同意,向大明派一支議和使團,探一探明廷的底限。
這支使團的正使由覺羅巴哈納擔任,他曾經征戰青州,也是滿人中少有的文武全才。副使,最終選定了李國翰。
本來多爾袞希望洪承疇能前往明廷作為使臣,畢竟洪承疇在崇禎朝曾任兵部尚書,也曾以薊遼總督一職統率關外明軍。
但是洪承疇自己極力推辭,他其實不是怕死,當初他已決意赴死,本來可以死得如文天祥一樣名垂青史;
他實在是沒有臉麵迴明廷,那裏的很多朝臣,曾經是他的下屬!
李國翰也不願意去,可是多爾袞對他,就不是商量了,而是令旨!
路遠在濟南見了清廷使臣,也並未為難,他的計劃中本來就是通過休整,不斷強大自身,他有信心,永平軍的實力增長,一定比清軍更快。
所以時間拖得越久,清虜就越沒有機會。
盧象觀和高傑帶著七個軍壓向青、登、萊三府,那裏的劉澤清舊部雖然還有幾萬人,但是群龍無首,基本是永平軍還有三十裏,他們就遣使乞降了。
按照路遠的籌謀,拿下登萊的高傑和盧象觀,很快組織人手,籌建船廠。
雖然弘光下旨令路遠將大順劫掠的銀兩留下十分之一,其餘均要運抵江寧。
可是他收到的迴稟是大順軍在西撤時所有銀兩均已丟失!
李自成對於這些銀兩並沒太多想法,對於將其中的一千萬兩用來造海船,他隻提了一個要求,其中的兩艘艦可否以他的侄兒李過和他的嶽丈高迎祥命名。
路遠本以為闖王會要求以自己名字命名,沒想到他確為重情重義之人。李過似乎還好,畢竟是為大明戰死;這高迎祥是以反賊身份被大明擒殺的,可怎麽躲過朝堂上的禦史啊。
李自成想了想,提出一個折中的想法,自家正妻高氏可是長公主的義母,以她名字命名應該可以,也算他李自成對高家的一點感佩。
於是,一年之後,李過號和高桂英號,成為永平海軍首批下水的幾艘艦船之一。
史可法和馬士英與那位張如海總兵押著劉澤清迴了江寧,在得到路遠會歸隱的消息後,弘光在放心之餘,也有一些遺憾。
由於馬士英的轉向,以及高傑和黃得功加入永平軍,劉澤清的部屬又被清理一空,原來的朝堂勢力出現了很大變化。
在長平、路遠、方孔炤、左懋第和李士淳等聯名的上奏中,眾人力陳弘光帝聰慧勤勉,當親政。
第二日,眾臣附議,除去福王的監國之位,著令迴府恩養!
全新的太原城成了大明北方冶鐵和軍械製造的中心,也成了大明與蒙古部落往來交易的集散地。
大批的鐵器工具製造出來後被直接運往草原,換迴成千上萬的牛馬羊群。
徐爾爵培養出的大批農人,開始進入草原,指導牧民們種植土豆;越來越多的部落從不斷遷徙變成在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定居下來,他們開始學習漢人,以燒製的磚瓦來建設城池和房屋。
漢蒙之間,持續了幾百年的仇殺很快得到了根本改變。
唯一的問題是太原城的上空永遠是灰蒙蒙的,對此,了解情況的路遠也隻能望洋興歎,這個問題在當前,實在是解決不了。
到達江寧的清國使團,向大明提出清廷退出山海關,兩國永結相好,朝中頗有一些大臣動心,畢竟先帝殯天才一年,他們這些朝臣,就輔助小皇帝,立下如此功業,已經很滿足了。
弘光帝在接見清使之前,看過了路遠的密折,力陳決不妥協,並向弘光保證,兩年內必收複兩遼全境。
於是,弘光帝厲叱清使,要不迴到龍江,要不就等著永平軍滅爾全族!
非但如此,弘光帝還按照路遠所授,當廷將李國翰拖至午門斬首!
覺羅巴哈納力陳李國翰是清國使臣,以大明之自稱天朝,不應如此沒有氣度雲雲。
弘光朗聲迴複:
“國翰逆賊乃我漢人敗類,認賊作父,人人得而誅之。
朕乃漢人天子,自當為我族清除一切敗類!”
覺羅巴哈納迴返北京城之後,所有清廷中的漢臣人人自危,不斷有人稱病致仕。
蒙古八旗在清軍南下之時損失過半,而這一半,在最近也逐漸脫離清軍,多爾袞知道後大怒,親率兩黃旗征討,卻遭遇了蒙古兵以購自太原的火銃和震天雷的巨大殺傷。
一直以來,滿清都以武力威壓蒙古部落,最終讓他們在明清之間選擇了後者。
如今,大明所能給予蒙古人的,滿人根本給不了。
而蒙古人能用以交換的,滿人也不缺。
多爾袞不敢繼續討伐蒙古部落,畢竟這種兩敗俱傷的事,不過是加劇滿清的衰落罷了。
弘光元年充滿了希望和無限活力,而同樣是這一年,順治二年,淒風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