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本敗 憂虞之際 蓄氣長智
[原文]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靡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礪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譯文]
古人在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品德業績進步的時候。其功勞在於胸懷寬廣,總結失敗的教訓,其效果在於修身養性,身體健康。這就是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聖人賢者之所以成為聖賢,信奉佛教的人之所以能修煉成佛,他們成功的訣竅全都因為在遭受磨難挫折的時候,將心放得踏實,修煉得機靈;有活潑樂觀的胸襟,,有坦蕩開闊的意境;這樣,身體雖然表麵有點毛病,但不會傷到內部。
諺語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平生德業長進的時候,也在受挫折和受侮辱的時候。所以,在人生艱難的征程中,務須咬緊牙關磨礪意誌,積蓄銳氣而增長其智慧,切不可恭然氣餒,一蹶不振。
曾國藩《敗經》全文完整版,一部析敗致勝的奇書
主敬身強 怠惰事亡
[原文]
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 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曰強,安肆曰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譯文]
主敬就身體強健。?敬?這個字,是儒家用來教育人的。春秋時期的士大夫們,也常常提到它。到宋代二程、朱熹他們千言萬語,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內心專靜純一,沒有雜念,外表整齊嚴肅,這就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會見重要的賓客,役使老百姓時如同去參加重大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修養自己以安天下百姓,篤誠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驗。程子認為:?上上下下都能恭敬,那麽,天地自然安於本位,萬物自己發育,氣無不和,風調雨順,各種祥瑞都會到來,人的聰明智慧,也都因此產生。並以此敬事上天和事奉當今皇帝。?所以說恭敬則一切美事沒有不具備的。我認為?敬?對人們最切近的功效,尤其能使人健肌膚,強筋骸。人若莊重恭敬,身體就會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就會越來越差。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雖然年邁多病,但一遇到壇廟祭祀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不自覺感到悚懼,不由人精神為之一振,僅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敬?能夠使人身體強健。如果人能在無論人多人少、無論事情大小的情況下,都能恭恭敬敬地做,不能鬆懈怠慢,那麽,身體必定強壯,又有什麽懷疑的呢?
求仁人悅 不仁事多
[原文]
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於天地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自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唿,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萬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譯文]
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稟賦天地之理而成靈性,得到天地之氣的化育才成形體。我與人民萬物,從根本上說是同出一源,如果隻知道愛惜自己,而不知道給人民恩惠和愛護萬物,那麽,就違背了同出一源之說,而受到了損失。至王做大官,享厚祿,高居人民之上,則有拯救人民於水火和饑餓之中的職責。讀聖賢們的書,學習古人,略知大義,就有啟蒙後知後覺者的職責。如果隻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養人民,就會大大地辜負了上天厚待我的本意。
儒家教人,沒有比求仁更大的了,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要想顯達,首先要幫助別人顯達這幾句話。已經成就事業的人對自己的成功不必害怕,如同富人家各種東西都有,並不需要向別人去借;已經顯達的人繼續顯達,不會出問題,這好比身份顯貴的人,登高一唿,四麵響應的人很多。人哪有自己不想成就事業,讓自己顯達的呢?如果能夠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成就事業,能夠顯達,這樣就與萬物一同進入美麗的春天。後世談論追求仁的人,沒有超過張載的《西銘》的,他認為推仁於人民與世間萬物,廣濟天下蒼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應當做到的事。隻有這樣做,才算是人,不這樣做,就是違背了做人的準則,隻能算賊。如果真的如張載所說的那樣,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業,都能顯達,而自己卻任勞任怨,那麽,天下還有誰能不心悅誠服地擁護他呢?
憂勞興國 逸娛亡身
[原文]
習勞則神欣: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勞,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唿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不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曆曆不爽。為 一
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苟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 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而鬼神不欽。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譯文]
習慣於勤勞的人,則神都會喜歡他。按人的常情和本性,沒有不好逸惡勞的,無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而害怕勞苦,這是古今相同的。人們每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飯食,與他一天所做的事情,所出的力基本相稱,那麽旁人就會認可,鬼神也會讚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了。像種田的農夫、紡織的農婦,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不過獲得數石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年安逸享樂,什麽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豢養的奴婢成群,高枕無憂,一唿百應,出力多而收益寡,不幹活而得利多,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會同意,這樣,能夠長久嗎?
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能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隻顧工作竟無暇吃飯,周公旦處理國事廢寢忘食,坐等天亮。他們都是無時不以勤勞激勵自己。《周書·無逸》篇是周公告戒周成王勿耽於享樂之辭,文中提到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為自身著想,則必須練習技藝,磨煉筋骨,遇到困惑,不斷學習,操心遠慮,居安思危,然後才會增加智慧,增長才幹。為天下著想,則必須自己忍受饑餓勞苦,隻要一人沒有收獲,就應該當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乘車環繞國中四年,曆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以極其節儉來對待自己,以極其勤勞、不怕困苦,而拯救人民。所以,荀子非常讚賞大禹墨子的行為,這是因為他們特別勤勞為民的緣故。自從組織軍隊以來,往往見到有一材一技之長,並能忍受艱難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當時人的稱讚。而那些沒有才能技巧,又不習慣勤勞的人,都被當時人所唾棄,最後被餓凍而死。因此,勤勞的人便會長壽,安逸的人就會夭折;勤勞,便會有才能,就能為人所用;安逸,就不會有才能,就會被人拋棄。勤勞,便能普濟眾生,連神都會欽佩仰慕;安逸,則無任何價值,無補於人,鬼神都不會保佑他。所以,君子要想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
誠則能勝 不誠則敗
[原文]
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中,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一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將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誠也。以誠字為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於大戾,免於大敗。
[譯文]
天地之所以長久運轉不息,國家之所以建立,聖賢的德業之所以能夠廣大長久地布行於天下,都是因為一個?誠?字起的作用。所以說,誠這個東西影響著世間萬物的生死存亡;不誠,就沒有一切。
我們應當永遠追求誠心,並虛心處世,心誠就誌專氣足,即使千磨百折,也不改變它的原則,終有順理成章,獲得成功的一天。虛心就不會矯揉造作,沒有私心,最終可以為大家所諒解。
用兵時間長久了,驕傲懶惰的毛病就自然產生,驕傲懶惰就沒有不失敗的。勤奮之所以能醫治懶惰的毛病,謹慎之所以能醫治驕傲的毛病。這二字之前必須有個誠字作為它們的根本。一定要下決心,把這事了解透徹,看得徹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鬼神也會迴避,其關鍵在於自己要有誠意。以真誠為本,以勤奮、謹慎為用,這樣才可以免於大的罪過,免於大的失敗。
有誌事成 喪誌業敗
[原文]
人苟能自立誌,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於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禦我哉?若自己不立誌,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位,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六弟自怨數奇,餘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誌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餘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
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誌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譯文]
人如果能自己立誌,有誌氣,那麽想做聖賢、做豪傑,什麽事情不能做到呢?還何必去借助別人幫忙呢??我欲得到仁的品德,這仁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儒學,別的什麽都不學,這樣,誰能比得上我呢?如果自己不立誌向,這樣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住在一起,也隻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對自己有什麽益處呢?
六弟自己埋怨命運不佳,我很讚成他的看法。但是,他在這次小小的考試中受挫,就牢騷滿腹,我對他立誌太小而憂慮的事情不大感到很可笑!君子立誌,有博愛世界一切的胸懷,有內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政事為業,然後,才能不辱沒父母的生養之恩,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美之人。所以,他們所憂慮的,是因比不上虞舜,比不上周公為憂,是因德行不修煉、學問不精通為憂。所以,當愚頑的人們得不到教化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少數民族侵犯中原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小人在位作惡,賢能受迫害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澤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這就是所謂的悲歎天命多乖而憐憫人窮途無路。所有這一切,才是君子應該憂慮的事情。至於自己一身的屈伸,自己一家的饑飽,世俗的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從來沒有時間優慮這些東西。六弟小試受挫,就自稱命運多舛,我要偷偷地笑他所憂慮的事情太小。
想有所作為的讀書人第一要有誌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誌氣,就不甘心做下流人;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所獲就驕傲自滿;有恆心,就一定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麵,互相聯係,缺一不可。
卷二 顯敗
得時大行 背時龍蛇
[原文]
君子先實後名,重內輕外,但求所以自立,不必定以強項為高;但欺無歉於心,不必動以貝錦為慮。至難進易退,出處之通義,苟心存淡泊,亦不容薄視軒冕。古之賢者,雖處高官厚祿,而方寸未嚐無清涼世界也。
《揚雄傳》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龍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畏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也。
誠中形外,根心生色,古來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潤,無不達於麵貌。餘氣象未稍進,豈耆欲有未淡邪?機心有未消邪?當猛省於寸衷,而取驗於顏麵。
[譯文]
君子大都注重內在的、實際的學業修行,而看輕別人和社會所加給的虛名。他們隻希望自己擁有得以獨立於世的本領和能力,不會因為在某一方麵比別人強而沾沾自喜;隻希望無愧於自己的心靈,不會因缺少錦衣肉食而勞心傷神。即使在很難向上發展,隻有功成身退的時候,尚且能夠心存淡泊之意,也沒有說是看不起榮華富貴。由此可見古代的賢者,雖身處高官厚祿的地位,可是心中並不是沒有一方清涼世界啊!
《揚雄傳》中說:君子遇到政治清明,能夠施展抱負的時候,就盡心竭力,成就一番大業;遇到政治黑暗,天下大亂的時代,則如龍蛇一樣,能屈能伸,隱於不為人所知之處。龍蛇,就是說能曲能直,能屈能伸。比如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大事業,就是伸的含義。而言語謙遜,則是屈的意思。這句話說的是行高於世的時候害怕被人傷害,所以必須言語謙遜,來保全自己,這就是龍蛇之道。
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能夠從他的外貌上看出來,古代的有道之士,他們的淡雅、溫和、謙遜,沒有一個不能從他們的麵容上看出來。而我這麽多年來,氣色並沒有什麽變化,是不是各種欲望沒有淡化,算計之心沒有消弭?我應該在心中好好反省,使自己心平氣和,而從相貌麵色上來驗證。
勢要敗落 形同殘卒
[原文]
凡民有血氣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心。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恆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者,常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此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不足深較也。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為才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曾 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譯文]
大凡有血氣天性的人,都會不甘久居人下,油然生出超過他人的念頭。他們看不起卑微的職位,一心想謀求一個有權有勢的高位,討厭貧窮困苦的生活,覬探並希望得到榮華富貴,忍受不了默默無聞孤獨的日子,羨慕那些聲名顯赫者的生活。這是人世間的常情。而大凡人中君子,大多常常是終身寂靜藏鋒,淡然地隱居,他們難道跟一般人天性相異嗎?實際上,他們才真正看到了大的東西,而知道一般人所爭逐的是些不值得往深處計較的東西。自從秦漢以來,直到現在,
所謂的達官貴人,哪裏能數得完呢?當他們高據權勢要職時,舉止儀態都裝作從容高雅,自以為才智超過他人萬萬倍。但等到他們死後再看,他們跟當時那些熙熙攘攘為利而生活著,又草草地死去的貧賤的老百姓,做低下行當的買賣人,又有什麽區別呢?還有那些靠功業文章獵取虛名的人,同樣自以為才智超過他人萬萬倍。但等到他們死後再看,他們跟當時那些熙熙攘攘為利而生活著。又草草死去的貧賤的老百姓,,做低下行當的買賣人,也沒有什麽不同。然而現在那些身居高位,稍有名氣的人,自以為文章高明,才智超人而地位顯貴,因而泰然自若地自奉為高明。竟然不知道自己跟眼前那些整日勞碌執勞役供使喚的雜役賤卒,低下行當的買賣人一樣都將要同歸於盡於這個世界,而沒有一絲一毫的差別,難道不讓人感到悲哀嗎?
高言深論 行之不遠
[原文]
近惡聞高言深論,但好庸言庸行。雖以作梅之樸實,亦嫌其立論失之高深。其論公之病,侍亦虞其過於幽緲,願公從庸處淺處著想。聖人言:“不逆詐,不億不信。”吾輩且當不逆死,不億不起,以為養生之法,不逆敗,不億不振,以為行軍之法。
[譯文]
我最近很討厭聽別人那些道理深邃的高談閱論,隻喜歡那些平常的話,平常的事。就象作梅先生的樸實,也嫌他立論失之高深。說到你的缺點,我認為也是過於深邃虛渺,希望你多從平常處淺顯處著想。聖人說:?不要有那麽多的顧慮,不要疑心叢生?,像我們這樣的人,應該放開生死問題,不去想會發生什麽事情,不憂心忡忡,作為我們養生的方法。拋開勝敗,不考慮將會遇到怎樣的對手,隻管做好平時的準備訓練,作為我們帶兵打仗的方法。
漫無審量 出軍多敗
[原文]
敵加於我,審量而後應之者,多勝;漫無審量,輕以兵加於敵者,多敗。
如賊來漁亭撲營,我軍各營專心靜守,示之以弱,若不欲戰者然。
待至申酉之際,賊眾饑疲,頭目欲戰,散賊欲歸之時,然後出隊擊之。 兵法中所謂“擊其惰歸”者也。從前李忠武公打仗,專以此法製勝。
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凡攻壘,一撲再撲,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閣下結營得地,依山憑河,敬求堅守數日,待兩路賊匪猛撲一、二次,巍然不動,然後賊情畢露,形見勢絀,然後以鮑公馬步七幹會剿,必可得之。
[譯文]
敵人進攻我,仔細審查考慮然後再采取對付方法的,大多能夠取勝;漫不經心,毫不考慮,輕率地進攻敵人的,也大多失敗。
如果賊軍來漁亭攻營,我軍各個營隊隻須專心靜守,故意表現出疲弱的樣子,就象不想打的樣子。等到太陽快要落山,天將黑的時候,賊軍大多又餓又累,當官的想要再攻,而當兵的想要迴去的時候,再派出軍隊反攻敵軍。兵法中這叫?擊其惰歸?,從前的李忠武公在打仗時,專門用這種方法打敗敵人,取得勝利。
一般打仗的時候,衝鋒一次又一次,而敵方卻一動也不動的,氣勢必定會衰退;一般攻打營壘的時候,進攻一次又一次,而不能攻克的,氣勢也一定會衰退。你隻要依靠大山,憑借河流,在占據地利的地方安營紮寨,希望堅守數日,等到兩路賊兵猛攻一、二次,你卻巍然不動。然後賊兵軍情完全暴露,氣勢受挫,軍心不振對,再和鮑超的騎兵、步兵七千人一起圍剿,一定可以消滅賊兵。
倔強礪誌 日進無疆
[原文]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的秉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礪誌,則日進無疆矣。
閣下用兵,事事可法。唯開仗時分支太散,隊伍太少,如晨星之落落,不足以懾賊之膽,轉足以長賊之氣,人人皆以此之議閣下之短。
上溪口之役,攻休一役,貴軍隊伍較往時獨多,人人又以此服閣下之不測。此次攻徽,仍請閣下多多派隊以振軍威。
今彤翁自視欿然,使鄙人益增惶恐,大約事體重大,或須稍示尊嚴者。彤翁不欲獨任其怨,盡可托名敝處以分謫而受過。其餘因此製宜,自當臨機立斷,豈宜過執歉抑?
[譯文]
至於倔強這兩個字,卻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建功立業,還是著文述章,都必須有倔強這種精神貫注其中,否則的話,就過於陰柔菲靡,不能夠做成任何一件事。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這兩個字引發出來的。我們兄弟幾個都秉承母親品德的多,這樣的好處也正在於倔強。如果能夠拋棄忿怒的念頭來養護身體,保存倔強的精神來磨礪誌氣,那麽每天的進步就不可估量了。
先生用兵打仗,事事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對象。隻有在開始打仗時,軍隊布置的過於散亂,人數太少,就象早晨時的星星一樣零零落落,不足以震懾賊兵之膽,反過來卻助長賊兵的士氣,所有的人都因這點議論說是先生的短處。上溪口一戰,攻打休城一戰,你的隊伍比以前大大增多,所有的人又因此服氣先生用兵之不測。這次攻打安徽,仍然請求先生多多派軍隊,用來振奮軍隊的士氣。
現在彤翁自己說非常擔心,使我更加感到不安。也許事體重大,應該多少表示出一些威嚴的樣子。彤翁不想獨自承擔這件事引起的責怨,盡可以托名我處,來分擔謫言,替你受人責備。其它的事就要因事製宜,自己應當機立斷,做出決策,怎麽可以過分地謙虛呢?
最重自立 不貴求人
[原文]
唯鄙意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貴求人。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凡附強不附弱,人與萬物之情一也,中國與外夷之情一也。
與洋人交際,其要有四語:曰言忠信,曰行篤敬,曰會防不會剿,曰先疏後親。??務求我之兵力足以自立,果其嚴肅奮勇,不為洋人所笑,然後與洋人相親,尚不為晚。??豐裁不宜過峻,宜帶渾含氣象。渠之欺侮詭譎,蔑視一切,吾若知之,若不知之,恍似有幾分癡氣者,亦善處之道也。
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吾苟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淩。既不被其欺淩,則處處謙遜,自無後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吾輩當細心察看,師其所長而伺其所短,不說大話,不疏禮節。彼若講信修睦,吾不稍開邊釁,彼若棄好敗盟,吾亦有以禦之。
[譯文]
隻是我個人認為用兵打仗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能夠自立,最看不起的是求人。指揮將領的辦法,最寶貴的是能夠推心置腹,以誠待人,而不看重施展權術。大概歸順強者,而不歸附弱者,人與世間萬物的情況相同,中國與外國蠻夷的情況也相同。
與洋人打交道,要記住四句話:一是要講忠信,一是行為篤厚尊敬,一是會防不會剿,一是先疏後親。……務必要求我們的兵力足以能夠自立,真正做到紀律嚴明,作戰奮勇不顧,不被洋人笑話,然後再與洋人互相親近,那時還不晚。……表彰與處罰不要過於嚴明,應該帶些渾含的樣子。他們欺騙、侮辱、施展陰謀詭計、蔑視一切,我就象都知道,又象不知道,好象有幾分癡氣,也是善處的辦法。
孔子說:?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敢來欺侮??我們如果能做到隊伍整齊,紀律嚴明,各方麵都調度得法,他們也不至於無端欺淩我們。既然不被他們欺侮淩ru,就處處謙虛謹慎,自然沒有什麽隱患。柔則致遠的道理在這裏麵,自強不息的道理也在這裏麵。
我們應該細心觀察,學習他們的長處,掌握他們的缺點,不說大話,也不缺少禮節。他們如果講信用、和睦相處,我們絕不會挑起邊境的戰爭,他們如果背信棄義,我們也有辦法防禦他們。
曾國藩《敗經》全文完整版,一部析敗致勝的奇書
卷三 安敗
天道求缺 不可求全
[原文]
兄嚐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複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
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譯文]
我曾觀察過《易經》中的道理,研究事物盈虛消長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沒有缺陷。太陽到了最高處,就要西下,月亮圓了就開始消蝕。天缺西北,地缺東南,沒有常是十全十美而沒有缺陷的事物。?周易?中的?剝?卦,是講陰盛陽衰,小人得勢君子頓,可這正蘊含著相對應的?複?卦,陽剛重返,生氣勃勃,因此君子認為?剝?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夬?卦,是講君子強大小人逃竄,可這也暗藏著相對應的?姤?卦,陰氣侵入陽剛,小人卷土重來,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夬?卦,也仍然潛伏有危險,不能掉以輕心。本來是吉祥的,由於吝嗇可能變成不吉祥,本來是不吉祥的,也可以由於改悔變成吉祥的,君子隻知道有災禍,知道世上有許許多多不吉祥的災禍,就保留住缺憾而不去追求過於完美的東西。小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吝惜和不吉也就隨之而來了。大多數人都有缺憾,隻有極少數人得以十全十美,都是老天爺的安排,難道不是很公平嗎?
君子之道 泊然無求
[原文]
君子之道,不汲汲於名望,要在案牘律例之中,誠能三折肱而九折臂,則閱時稍久,亦終為僚友所推,上官所許。弟有一言,奉吾兄於數年之內行之者,其曰“耐”乎。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或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在我後者,或以幹請為榮,則耐閑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矣。
[譯文]
君子之道是不熱衷於名望,關鍵是在案牘律例之中,如果真的能三次折肱而九次折臂,那麽曆時既久,終將為僚友所推崇,上司所讚許。我有一個字奉送給您,請您在今後的幾年裏照著去做,這就是一個?耐?字。不為達官貴人所器重時,要耐得住冷落;缺柴少米時,要耐得住清苦;處理公務不勝其煩時,交際應酬不勝其擾時,要耐得住辛勞;與自己同輩的人,有的因為意氣相投而得到好處,比自己年輕的人,有的因走後門、拉關係而得到晉升,這種時候,一定要耐得住居。安分守己,竭盡全力去工作,對一切都淡泊得如一無所求,像這樣,不到兩年,就必定會為上司和同所欽佩。
勢不多使 自然悠久
[原文]
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譯文]
多次叮囑要大家嚴格遵守的隻有兩句話,不過就是:?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罷了。有福而不過分享用,所以總是以勤儉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費錢財,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勢力而不多加使用,就少管閑事,少評判是非,雖沒有人感謝你,也沒有人怕你,可以避免招災引禍,自然可以保持長久了。
成時宜逝 衰時即來
[原文]
管子雲:鬥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於人以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之來概而後悔之,則已晚矣。吾家方豐盈之際,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設法先自概之。
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顛墜之感。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時,或致連累弟等,惟於無事時,常以危言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於大戾。
[譯文]
管子說:盛米的鬥裝的太滿了人要把它抹平,一個人過於冒尖,上天也要抹平他。我覺得上天抹平人原本無形,仍要假借他人之手。漢代霍光達到盈滿,就有魏相來抹平他,有漢宣帝來抹平他。三國時諸葛恪盈滿,就有孫峻來抹平他,有東吳之主抹平他。等到他人來平滅時再後悔,已經晚了。我們家現在正是豐滿盈順的時候,不要等待上天把我們削平,別人把我們削平,我和幾個弟弟應想方設法自己來平去這種豐滿盈順的情況。
至於做哥哥的幸據高位,又得到一些虛名,時常有顛覆墜落的感覺。我看遍從古到今的人,像有我如今這樣名位權勢的,能夠保全善終的人極少。我很害怕在我全盛的時候,不能庇護幾個弟弟,而在顛覆下台的時候,卻連累幾個弟弟獲罪。隻能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常用良心苦語,來互相勸勉告誡,也許可以免去大禍。
花未全開 月未全圓
[原文]
弟之誌事,頗近春夏發舒之氣,餘之誌事,頗近秋冬收薔之氣。弟意以發舒而生機乃旺,餘意以收薔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侄則嚴肅異常,遇佳令時節,尤為凜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薔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於放肆也。餘於弟營保舉銀錢軍械等事,每每稍示節製,亦猶本“花未全開月未圓”之義。至危迫之際,則救焚拯溺,不複稍有所吝矣。
戈什哈王廷貴自京中迴,言京城及沿途道閣下威名甚好,至為欣慰。唯望閣下常守“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戒,不稍涉驕矜之氣, 則名位日隆矣。
唯新軍初立,頻奏奇捷,仍望慎之又慎,終始以分兵為戒,以持盈為懷,是所至懇。
[譯文]
弟弟你立誌做什麽事,頗近似於春夏生發舒長的氣象,我打算做什麽事,頗近似於秋冬收斂吝嗇的樣子。你認為生發舒長則顯生機旺盛,我卻認為收斂吝嗇才會生機深厚。我平時最喜歡前人所說的: ?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我認為珍惜福祉,保持安泰的道理沒有比這更為精當的了。我們的祖父星岡公過去待人接物,無論貴賤老少,都是一團和氣,唯獨對子孫小輩和各個侄兒則是異常嚴肅。逢年過節時,尤其是凜然不可侵犯。這大概是一種收斂氣象,目的在於不讓家中歡樂過度,以致於恣肆放縱。我對你軍營中的保舉官員、銀錢、軍械等事,常常稍作節製,也在於?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意思。至於危險急迫的時候,如救水火之災,不敢稍微有所吝惜。
剛聽戈什哈王廷貴從京城中迴來說京城及路途上到處都稱讚您的威名,特別感到欣慰。隻是希望你時常遵守?花未全開,月未全圓?的告誡,不要沾上驕矜之氣,那麽名聲與地位就會蒸蒸日上。
隻是新軍剛剛建立,便接連打了勝仗,仍然希望謹慎之後再加謹慎,至始至終不可分兵,以保持豐盈為心中最大之責任。這是我最惦記的。
功成之時 隱退為上
[原文]
星岡公教人常言:“曉得下塘,須曉得上岸。”又無:“怕臨老打掃腳棍。”兄衰年多病,位高名重,深慮打掃腳棍。自金陵告克後,常思退體藏拙。
即弟備嚐艱苦,亦須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勞績在臣,福祚在國之義。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與之意,存一盛名難副成功難居之意。蘊蓄於方寸者既深,自有一段謙光見於麵而盎於背。
霞仙係告病引退之員,忽奉嚴旨革職。雲仙並無降調之案,忽以兩淮運使降補。二公皆不能無鬱鬱。大約凡作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謂富貴常蹈危機也。紀澤臘月信言宜堅辭江督,餘亦思之爛熟。平世辭榮避讓,即為安世良策。
[譯文]
祖父星岡公教導我們時常說:?曉得下塘,須曉得上岸?。又說:?怕臨老打掃腳棍?。我現在年事漸高,身體又多病,處於位高名重的地位,很顧慮被別人打掃腳棍。自從金陵被攻下之後,我時常想退下來,以保平安。
即使弟弟經過許多艱難困苦,也必須謹記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辛苦勞作是為臣子的本分,福份權位是國家給予的這個道理。時時刻刻保存天下許多美好的東西不輕易給人的想法,保存盛名難付功高難就的想法,蘊藏在心中時間長了,自然會有謙虛的光采表現在人的表情上,從人的背影中漾出。
霞仙是因病引退的官員,忽然接到用語嚴厲的聖旨而被革除職務;雲仙並沒有降職調動的過錯和原由,卻忽然被降補為兩淮運使。兩位先生都不能做到心無芥蒂。大概凡是做大官的人,處在安定榮耀的地位,就時時存在危險恥辱的隱憂,就是古人所說的富貴常蹈危機。紀澤臘月間寫信說最好堅決推辭掉兩江總督的職位,我也把這件事反過來想了很多,覺得和平年代推辭掉榮譽和地位,就是保以平安的最好辦法。
卷四 勢敗
日中則昃 月盈則虧
[原文]
餘家目下鼎盛之際,餘忝竊將相,沅所統近二萬人,季所統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幾家?沅弟半年以來,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幾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亦盈時矣。
自概之道雲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將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淺,確有可下手之處??
餘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願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譯文]
目前咱家正處於鼎盛時期,我又身居將相的位置,沅弟率領的軍隊近二萬人,季弟率領的軍隊四五千人,近世以來像咱家這種境況的能有幾家?沅弟在半年之內受到了皇上七次表彰,近世以來,像弟弟這種情況的又有幾人?太陽到了正午以後就要偏西,月亮圓過之後就要出現虧闕。咱家此時也處於盈滿的階段。
自我限製的方法是什麽呢?也就是清、慎、勤三字。我近來把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白淺顯,也的確有可以下手去做的方法…… 我因為名氣太大,官位太高,時常擔心祖宗留給我們的福澤由我一個人享盡,因而時時用勞、謙、廉自省自勉,也希望兩位弟弟用此自省自勉,來達到?自概?之目的。
物極必反 居安思危
[原文]
諸弟生我十年以後,見諸戚族家皆窮,而我家尚好,以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與我家同盛者也。兄悉見其盛時氣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則大難為情矣。凡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區數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
日以安乎?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存焉,雖聖人不能自為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曰處楚善、寬五之境。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之住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譯文]
各位弟弟都比我小好多歲,你們看到各家親戚都很窮,而我家還不錯,就以為本來就是這樣,而不知道當初的時候他們都是和我們家現在一樣的興旺。我看到過他們興旺時的景象,再看看今天他們破敗冷落的景象,真是感到難為情。一般說來興盛與衰敗在於氣象,氣象盛那麽即使挨餓也快樂,氣象衰那麽即使飽食終日也憂愁。現在我們家正處於全盛的時候,弟弟們不要以為這區區幾百兩銀子數目太少,不足掛齒。假設讓弟弟們去過像楚善、寬五等人那樣的艱難日子,或讓你們處於葛、熊兩家那樣的境地,弟弟能夠忍受一天嗎?大凡人的際遇的厚薄順逆,都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聖賢也不能自作主張。命運既然能使我們處於今天豐厚順達的境地,就也能使我們明天處於楚善、寬五那樣的窘境。君子處在順境的時候,常戰戰兢兢,總覺著命運對自己太鍾愛了,自己應該把自己多餘的東西拿去彌補別人的不足。君子處在窘迫的境地時,一樣的戰戰兢兢,總覺著命運待自己優厚:並非真的優厚,比起那些更為窘迫的人,自己的處境已經很不錯了。古人常說看境地要看不如自己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靡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礪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譯文]
古人在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品德業績進步的時候。其功勞在於胸懷寬廣,總結失敗的教訓,其效果在於修身養性,身體健康。這就是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聖人賢者之所以成為聖賢,信奉佛教的人之所以能修煉成佛,他們成功的訣竅全都因為在遭受磨難挫折的時候,將心放得踏實,修煉得機靈;有活潑樂觀的胸襟,,有坦蕩開闊的意境;這樣,身體雖然表麵有點毛病,但不會傷到內部。
諺語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平生德業長進的時候,也在受挫折和受侮辱的時候。所以,在人生艱難的征程中,務須咬緊牙關磨礪意誌,積蓄銳氣而增長其智慧,切不可恭然氣餒,一蹶不振。
曾國藩《敗經》全文完整版,一部析敗致勝的奇書
主敬身強 怠惰事亡
[原文]
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 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曰強,安肆曰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譯文]
主敬就身體強健。?敬?這個字,是儒家用來教育人的。春秋時期的士大夫們,也常常提到它。到宋代二程、朱熹他們千言萬語,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內心專靜純一,沒有雜念,外表整齊嚴肅,這就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會見重要的賓客,役使老百姓時如同去參加重大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修養自己以安天下百姓,篤誠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驗。程子認為:?上上下下都能恭敬,那麽,天地自然安於本位,萬物自己發育,氣無不和,風調雨順,各種祥瑞都會到來,人的聰明智慧,也都因此產生。並以此敬事上天和事奉當今皇帝。?所以說恭敬則一切美事沒有不具備的。我認為?敬?對人們最切近的功效,尤其能使人健肌膚,強筋骸。人若莊重恭敬,身體就會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就會越來越差。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雖然年邁多病,但一遇到壇廟祭祀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不自覺感到悚懼,不由人精神為之一振,僅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敬?能夠使人身體強健。如果人能在無論人多人少、無論事情大小的情況下,都能恭恭敬敬地做,不能鬆懈怠慢,那麽,身體必定強壯,又有什麽懷疑的呢?
求仁人悅 不仁事多
[原文]
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於天地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自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唿,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萬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譯文]
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稟賦天地之理而成靈性,得到天地之氣的化育才成形體。我與人民萬物,從根本上說是同出一源,如果隻知道愛惜自己,而不知道給人民恩惠和愛護萬物,那麽,就違背了同出一源之說,而受到了損失。至王做大官,享厚祿,高居人民之上,則有拯救人民於水火和饑餓之中的職責。讀聖賢們的書,學習古人,略知大義,就有啟蒙後知後覺者的職責。如果隻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養人民,就會大大地辜負了上天厚待我的本意。
儒家教人,沒有比求仁更大的了,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要想顯達,首先要幫助別人顯達這幾句話。已經成就事業的人對自己的成功不必害怕,如同富人家各種東西都有,並不需要向別人去借;已經顯達的人繼續顯達,不會出問題,這好比身份顯貴的人,登高一唿,四麵響應的人很多。人哪有自己不想成就事業,讓自己顯達的呢?如果能夠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成就事業,能夠顯達,這樣就與萬物一同進入美麗的春天。後世談論追求仁的人,沒有超過張載的《西銘》的,他認為推仁於人民與世間萬物,廣濟天下蒼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應當做到的事。隻有這樣做,才算是人,不這樣做,就是違背了做人的準則,隻能算賊。如果真的如張載所說的那樣,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業,都能顯達,而自己卻任勞任怨,那麽,天下還有誰能不心悅誠服地擁護他呢?
憂勞興國 逸娛亡身
[原文]
習勞則神欣: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勞,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羞,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唿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不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曆曆不爽。為 一
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苟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 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而鬼神不欽。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譯文]
習慣於勤勞的人,則神都會喜歡他。按人的常情和本性,沒有不好逸惡勞的,無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而害怕勞苦,這是古今相同的。人們每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飯食,與他一天所做的事情,所出的力基本相稱,那麽旁人就會認可,鬼神也會讚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了。像種田的農夫、紡織的農婦,一年到頭辛勤勞作,不過獲得數石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年安逸享樂,什麽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豢養的奴婢成群,高枕無憂,一唿百應,出力多而收益寡,不幹活而得利多,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會同意,這樣,能夠長久嗎?
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能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隻顧工作竟無暇吃飯,周公旦處理國事廢寢忘食,坐等天亮。他們都是無時不以勤勞激勵自己。《周書·無逸》篇是周公告戒周成王勿耽於享樂之辭,文中提到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為自身著想,則必須練習技藝,磨煉筋骨,遇到困惑,不斷學習,操心遠慮,居安思危,然後才會增加智慧,增長才幹。為天下著想,則必須自己忍受饑餓勞苦,隻要一人沒有收獲,就應該當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乘車環繞國中四年,曆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以極其節儉來對待自己,以極其勤勞、不怕困苦,而拯救人民。所以,荀子非常讚賞大禹墨子的行為,這是因為他們特別勤勞為民的緣故。自從組織軍隊以來,往往見到有一材一技之長,並能忍受艱難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當時人的稱讚。而那些沒有才能技巧,又不習慣勤勞的人,都被當時人所唾棄,最後被餓凍而死。因此,勤勞的人便會長壽,安逸的人就會夭折;勤勞,便會有才能,就能為人所用;安逸,就不會有才能,就會被人拋棄。勤勞,便能普濟眾生,連神都會欽佩仰慕;安逸,則無任何價值,無補於人,鬼神都不會保佑他。所以,君子要想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
誠則能勝 不誠則敗
[原文]
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中,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
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一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將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誠也。以誠字為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於大戾,免於大敗。
[譯文]
天地之所以長久運轉不息,國家之所以建立,聖賢的德業之所以能夠廣大長久地布行於天下,都是因為一個?誠?字起的作用。所以說,誠這個東西影響著世間萬物的生死存亡;不誠,就沒有一切。
我們應當永遠追求誠心,並虛心處世,心誠就誌專氣足,即使千磨百折,也不改變它的原則,終有順理成章,獲得成功的一天。虛心就不會矯揉造作,沒有私心,最終可以為大家所諒解。
用兵時間長久了,驕傲懶惰的毛病就自然產生,驕傲懶惰就沒有不失敗的。勤奮之所以能醫治懶惰的毛病,謹慎之所以能醫治驕傲的毛病。這二字之前必須有個誠字作為它們的根本。一定要下決心,把這事了解透徹,看得徹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鬼神也會迴避,其關鍵在於自己要有誠意。以真誠為本,以勤奮、謹慎為用,這樣才可以免於大的罪過,免於大的失敗。
有誌事成 喪誌業敗
[原文]
人苟能自立誌,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於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禦我哉?若自己不立誌,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位,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六弟自怨數奇,餘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誌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餘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
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誌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譯文]
人如果能自己立誌,有誌氣,那麽想做聖賢、做豪傑,什麽事情不能做到呢?還何必去借助別人幫忙呢??我欲得到仁的品德,這仁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儒學,別的什麽都不學,這樣,誰能比得上我呢?如果自己不立誌向,這樣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住在一起,也隻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對自己有什麽益處呢?
六弟自己埋怨命運不佳,我很讚成他的看法。但是,他在這次小小的考試中受挫,就牢騷滿腹,我對他立誌太小而憂慮的事情不大感到很可笑!君子立誌,有博愛世界一切的胸懷,有內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政事為業,然後,才能不辱沒父母的生養之恩,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美之人。所以,他們所憂慮的,是因比不上虞舜,比不上周公為憂,是因德行不修煉、學問不精通為憂。所以,當愚頑的人們得不到教化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少數民族侵犯中原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小人在位作惡,賢能受迫害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當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澤時,他們才深深地憂慮。這就是所謂的悲歎天命多乖而憐憫人窮途無路。所有這一切,才是君子應該憂慮的事情。至於自己一身的屈伸,自己一家的饑飽,世俗的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從來沒有時間優慮這些東西。六弟小試受挫,就自稱命運多舛,我要偷偷地笑他所憂慮的事情太小。
想有所作為的讀書人第一要有誌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誌氣,就不甘心做下流人;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所獲就驕傲自滿;有恆心,就一定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麵,互相聯係,缺一不可。
卷二 顯敗
得時大行 背時龍蛇
[原文]
君子先實後名,重內輕外,但求所以自立,不必定以強項為高;但欺無歉於心,不必動以貝錦為慮。至難進易退,出處之通義,苟心存淡泊,亦不容薄視軒冕。古之賢者,雖處高官厚祿,而方寸未嚐無清涼世界也。
《揚雄傳》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龍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畏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也。
誠中形外,根心生色,古來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潤,無不達於麵貌。餘氣象未稍進,豈耆欲有未淡邪?機心有未消邪?當猛省於寸衷,而取驗於顏麵。
[譯文]
君子大都注重內在的、實際的學業修行,而看輕別人和社會所加給的虛名。他們隻希望自己擁有得以獨立於世的本領和能力,不會因為在某一方麵比別人強而沾沾自喜;隻希望無愧於自己的心靈,不會因缺少錦衣肉食而勞心傷神。即使在很難向上發展,隻有功成身退的時候,尚且能夠心存淡泊之意,也沒有說是看不起榮華富貴。由此可見古代的賢者,雖身處高官厚祿的地位,可是心中並不是沒有一方清涼世界啊!
《揚雄傳》中說:君子遇到政治清明,能夠施展抱負的時候,就盡心竭力,成就一番大業;遇到政治黑暗,天下大亂的時代,則如龍蛇一樣,能屈能伸,隱於不為人所知之處。龍蛇,就是說能曲能直,能屈能伸。比如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大事業,就是伸的含義。而言語謙遜,則是屈的意思。這句話說的是行高於世的時候害怕被人傷害,所以必須言語謙遜,來保全自己,這就是龍蛇之道。
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能夠從他的外貌上看出來,古代的有道之士,他們的淡雅、溫和、謙遜,沒有一個不能從他們的麵容上看出來。而我這麽多年來,氣色並沒有什麽變化,是不是各種欲望沒有淡化,算計之心沒有消弭?我應該在心中好好反省,使自己心平氣和,而從相貌麵色上來驗證。
勢要敗落 形同殘卒
[原文]
凡民有血氣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心。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恆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者,常常終身幽默,暗然退藏。彼此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不足深較也。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為才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曾 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汙行賈豎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譯文]
大凡有血氣天性的人,都會不甘久居人下,油然生出超過他人的念頭。他們看不起卑微的職位,一心想謀求一個有權有勢的高位,討厭貧窮困苦的生活,覬探並希望得到榮華富貴,忍受不了默默無聞孤獨的日子,羨慕那些聲名顯赫者的生活。這是人世間的常情。而大凡人中君子,大多常常是終身寂靜藏鋒,淡然地隱居,他們難道跟一般人天性相異嗎?實際上,他們才真正看到了大的東西,而知道一般人所爭逐的是些不值得往深處計較的東西。自從秦漢以來,直到現在,
所謂的達官貴人,哪裏能數得完呢?當他們高據權勢要職時,舉止儀態都裝作從容高雅,自以為才智超過他人萬萬倍。但等到他們死後再看,他們跟當時那些熙熙攘攘為利而生活著,又草草地死去的貧賤的老百姓,做低下行當的買賣人,又有什麽區別呢?還有那些靠功業文章獵取虛名的人,同樣自以為才智超過他人萬萬倍。但等到他們死後再看,他們跟當時那些熙熙攘攘為利而生活著。又草草死去的貧賤的老百姓,,做低下行當的買賣人,也沒有什麽不同。然而現在那些身居高位,稍有名氣的人,自以為文章高明,才智超人而地位顯貴,因而泰然自若地自奉為高明。竟然不知道自己跟眼前那些整日勞碌執勞役供使喚的雜役賤卒,低下行當的買賣人一樣都將要同歸於盡於這個世界,而沒有一絲一毫的差別,難道不讓人感到悲哀嗎?
高言深論 行之不遠
[原文]
近惡聞高言深論,但好庸言庸行。雖以作梅之樸實,亦嫌其立論失之高深。其論公之病,侍亦虞其過於幽緲,願公從庸處淺處著想。聖人言:“不逆詐,不億不信。”吾輩且當不逆死,不億不起,以為養生之法,不逆敗,不億不振,以為行軍之法。
[譯文]
我最近很討厭聽別人那些道理深邃的高談閱論,隻喜歡那些平常的話,平常的事。就象作梅先生的樸實,也嫌他立論失之高深。說到你的缺點,我認為也是過於深邃虛渺,希望你多從平常處淺顯處著想。聖人說:?不要有那麽多的顧慮,不要疑心叢生?,像我們這樣的人,應該放開生死問題,不去想會發生什麽事情,不憂心忡忡,作為我們養生的方法。拋開勝敗,不考慮將會遇到怎樣的對手,隻管做好平時的準備訓練,作為我們帶兵打仗的方法。
漫無審量 出軍多敗
[原文]
敵加於我,審量而後應之者,多勝;漫無審量,輕以兵加於敵者,多敗。
如賊來漁亭撲營,我軍各營專心靜守,示之以弱,若不欲戰者然。
待至申酉之際,賊眾饑疲,頭目欲戰,散賊欲歸之時,然後出隊擊之。 兵法中所謂“擊其惰歸”者也。從前李忠武公打仗,專以此法製勝。
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凡攻壘,一撲再撲,而人不動者,則氣必衰減。閣下結營得地,依山憑河,敬求堅守數日,待兩路賊匪猛撲一、二次,巍然不動,然後賊情畢露,形見勢絀,然後以鮑公馬步七幹會剿,必可得之。
[譯文]
敵人進攻我,仔細審查考慮然後再采取對付方法的,大多能夠取勝;漫不經心,毫不考慮,輕率地進攻敵人的,也大多失敗。
如果賊軍來漁亭攻營,我軍各個營隊隻須專心靜守,故意表現出疲弱的樣子,就象不想打的樣子。等到太陽快要落山,天將黑的時候,賊軍大多又餓又累,當官的想要再攻,而當兵的想要迴去的時候,再派出軍隊反攻敵軍。兵法中這叫?擊其惰歸?,從前的李忠武公在打仗時,專門用這種方法打敗敵人,取得勝利。
一般打仗的時候,衝鋒一次又一次,而敵方卻一動也不動的,氣勢必定會衰退;一般攻打營壘的時候,進攻一次又一次,而不能攻克的,氣勢也一定會衰退。你隻要依靠大山,憑借河流,在占據地利的地方安營紮寨,希望堅守數日,等到兩路賊兵猛攻一、二次,你卻巍然不動。然後賊兵軍情完全暴露,氣勢受挫,軍心不振對,再和鮑超的騎兵、步兵七千人一起圍剿,一定可以消滅賊兵。
倔強礪誌 日進無疆
[原文]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的秉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礪誌,則日進無疆矣。
閣下用兵,事事可法。唯開仗時分支太散,隊伍太少,如晨星之落落,不足以懾賊之膽,轉足以長賊之氣,人人皆以此之議閣下之短。
上溪口之役,攻休一役,貴軍隊伍較往時獨多,人人又以此服閣下之不測。此次攻徽,仍請閣下多多派隊以振軍威。
今彤翁自視欿然,使鄙人益增惶恐,大約事體重大,或須稍示尊嚴者。彤翁不欲獨任其怨,盡可托名敝處以分謫而受過。其餘因此製宜,自當臨機立斷,豈宜過執歉抑?
[譯文]
至於倔強這兩個字,卻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建功立業,還是著文述章,都必須有倔強這種精神貫注其中,否則的話,就過於陰柔菲靡,不能夠做成任何一件事。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這兩個字引發出來的。我們兄弟幾個都秉承母親品德的多,這樣的好處也正在於倔強。如果能夠拋棄忿怒的念頭來養護身體,保存倔強的精神來磨礪誌氣,那麽每天的進步就不可估量了。
先生用兵打仗,事事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對象。隻有在開始打仗時,軍隊布置的過於散亂,人數太少,就象早晨時的星星一樣零零落落,不足以震懾賊兵之膽,反過來卻助長賊兵的士氣,所有的人都因這點議論說是先生的短處。上溪口一戰,攻打休城一戰,你的隊伍比以前大大增多,所有的人又因此服氣先生用兵之不測。這次攻打安徽,仍然請求先生多多派軍隊,用來振奮軍隊的士氣。
現在彤翁自己說非常擔心,使我更加感到不安。也許事體重大,應該多少表示出一些威嚴的樣子。彤翁不想獨自承擔這件事引起的責怨,盡可以托名我處,來分擔謫言,替你受人責備。其它的事就要因事製宜,自己應當機立斷,做出決策,怎麽可以過分地謙虛呢?
最重自立 不貴求人
[原文]
唯鄙意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貴求人。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凡附強不附弱,人與萬物之情一也,中國與外夷之情一也。
與洋人交際,其要有四語:曰言忠信,曰行篤敬,曰會防不會剿,曰先疏後親。??務求我之兵力足以自立,果其嚴肅奮勇,不為洋人所笑,然後與洋人相親,尚不為晚。??豐裁不宜過峻,宜帶渾含氣象。渠之欺侮詭譎,蔑視一切,吾若知之,若不知之,恍似有幾分癡氣者,亦善處之道也。
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吾苟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淩。既不被其欺淩,則處處謙遜,自無後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吾輩當細心察看,師其所長而伺其所短,不說大話,不疏禮節。彼若講信修睦,吾不稍開邊釁,彼若棄好敗盟,吾亦有以禦之。
[譯文]
隻是我個人認為用兵打仗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能夠自立,最看不起的是求人。指揮將領的辦法,最寶貴的是能夠推心置腹,以誠待人,而不看重施展權術。大概歸順強者,而不歸附弱者,人與世間萬物的情況相同,中國與外國蠻夷的情況也相同。
與洋人打交道,要記住四句話:一是要講忠信,一是行為篤厚尊敬,一是會防不會剿,一是先疏後親。……務必要求我們的兵力足以能夠自立,真正做到紀律嚴明,作戰奮勇不顧,不被洋人笑話,然後再與洋人互相親近,那時還不晚。……表彰與處罰不要過於嚴明,應該帶些渾含的樣子。他們欺騙、侮辱、施展陰謀詭計、蔑視一切,我就象都知道,又象不知道,好象有幾分癡氣,也是善處的辦法。
孔子說:?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敢來欺侮??我們如果能做到隊伍整齊,紀律嚴明,各方麵都調度得法,他們也不至於無端欺淩我們。既然不被他們欺侮淩ru,就處處謙虛謹慎,自然沒有什麽隱患。柔則致遠的道理在這裏麵,自強不息的道理也在這裏麵。
我們應該細心觀察,學習他們的長處,掌握他們的缺點,不說大話,也不缺少禮節。他們如果講信用、和睦相處,我們絕不會挑起邊境的戰爭,他們如果背信棄義,我們也有辦法防禦他們。
曾國藩《敗經》全文完整版,一部析敗致勝的奇書
卷三 安敗
天道求缺 不可求全
[原文]
兄嚐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複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
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譯文]
我曾觀察過《易經》中的道理,研究事物盈虛消長的原因,才知道人不可能沒有缺陷。太陽到了最高處,就要西下,月亮圓了就開始消蝕。天缺西北,地缺東南,沒有常是十全十美而沒有缺陷的事物。?周易?中的?剝?卦,是講陰盛陽衰,小人得勢君子頓,可這正蘊含著相對應的?複?卦,陽剛重返,生氣勃勃,因此君子認為?剝?卦是可喜的。?周易?中的?夬?卦,是講君子強大小人逃竄,可這也暗藏著相對應的?姤?卦,陰氣侵入陽剛,小人卷土重來,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夬?卦,也仍然潛伏有危險,不能掉以輕心。本來是吉祥的,由於吝嗇可能變成不吉祥,本來是不吉祥的,也可以由於改悔變成吉祥的,君子隻知道有災禍,知道世上有許許多多不吉祥的災禍,就保留住缺憾而不去追求過於完美的東西。小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要追求完美,完美既然得到了,吝惜和不吉也就隨之而來了。大多數人都有缺憾,隻有極少數人得以十全十美,都是老天爺的安排,難道不是很公平嗎?
君子之道 泊然無求
[原文]
君子之道,不汲汲於名望,要在案牘律例之中,誠能三折肱而九折臂,則閱時稍久,亦終為僚友所推,上官所許。弟有一言,奉吾兄於數年之內行之者,其曰“耐”乎。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或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在我後者,或以幹請為榮,則耐閑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矣。
[譯文]
君子之道是不熱衷於名望,關鍵是在案牘律例之中,如果真的能三次折肱而九次折臂,那麽曆時既久,終將為僚友所推崇,上司所讚許。我有一個字奉送給您,請您在今後的幾年裏照著去做,這就是一個?耐?字。不為達官貴人所器重時,要耐得住冷落;缺柴少米時,要耐得住清苦;處理公務不勝其煩時,交際應酬不勝其擾時,要耐得住辛勞;與自己同輩的人,有的因為意氣相投而得到好處,比自己年輕的人,有的因走後門、拉關係而得到晉升,這種時候,一定要耐得住居。安分守己,竭盡全力去工作,對一切都淡泊得如一無所求,像這樣,不到兩年,就必定會為上司和同所欽佩。
勢不多使 自然悠久
[原文]
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譯文]
多次叮囑要大家嚴格遵守的隻有兩句話,不過就是:?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罷了。有福而不過分享用,所以總是以勤儉為主,少用仆人奴婢,少花費錢財,自然就是珍惜福分了。有勢力而不多加使用,就少管閑事,少評判是非,雖沒有人感謝你,也沒有人怕你,可以避免招災引禍,自然可以保持長久了。
成時宜逝 衰時即來
[原文]
管子雲:鬥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於人以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之來概而後悔之,則已晚矣。吾家方豐盈之際,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設法先自概之。
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顛墜之感。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時,或致連累弟等,惟於無事時,常以危言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於大戾。
[譯文]
管子說:盛米的鬥裝的太滿了人要把它抹平,一個人過於冒尖,上天也要抹平他。我覺得上天抹平人原本無形,仍要假借他人之手。漢代霍光達到盈滿,就有魏相來抹平他,有漢宣帝來抹平他。三國時諸葛恪盈滿,就有孫峻來抹平他,有東吳之主抹平他。等到他人來平滅時再後悔,已經晚了。我們家現在正是豐滿盈順的時候,不要等待上天把我們削平,別人把我們削平,我和幾個弟弟應想方設法自己來平去這種豐滿盈順的情況。
至於做哥哥的幸據高位,又得到一些虛名,時常有顛覆墜落的感覺。我看遍從古到今的人,像有我如今這樣名位權勢的,能夠保全善終的人極少。我很害怕在我全盛的時候,不能庇護幾個弟弟,而在顛覆下台的時候,卻連累幾個弟弟獲罪。隻能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常用良心苦語,來互相勸勉告誡,也許可以免去大禍。
花未全開 月未全圓
[原文]
弟之誌事,頗近春夏發舒之氣,餘之誌事,頗近秋冬收薔之氣。弟意以發舒而生機乃旺,餘意以收薔而生機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侄則嚴肅異常,遇佳令時節,尤為凜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薔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於放肆也。餘於弟營保舉銀錢軍械等事,每每稍示節製,亦猶本“花未全開月未圓”之義。至危迫之際,則救焚拯溺,不複稍有所吝矣。
戈什哈王廷貴自京中迴,言京城及沿途道閣下威名甚好,至為欣慰。唯望閣下常守“花未全開,月未圓滿”之戒,不稍涉驕矜之氣, 則名位日隆矣。
唯新軍初立,頻奏奇捷,仍望慎之又慎,終始以分兵為戒,以持盈為懷,是所至懇。
[譯文]
弟弟你立誌做什麽事,頗近似於春夏生發舒長的氣象,我打算做什麽事,頗近似於秋冬收斂吝嗇的樣子。你認為生發舒長則顯生機旺盛,我卻認為收斂吝嗇才會生機深厚。我平時最喜歡前人所說的: ?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我認為珍惜福祉,保持安泰的道理沒有比這更為精當的了。我們的祖父星岡公過去待人接物,無論貴賤老少,都是一團和氣,唯獨對子孫小輩和各個侄兒則是異常嚴肅。逢年過節時,尤其是凜然不可侵犯。這大概是一種收斂氣象,目的在於不讓家中歡樂過度,以致於恣肆放縱。我對你軍營中的保舉官員、銀錢、軍械等事,常常稍作節製,也在於?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意思。至於危險急迫的時候,如救水火之災,不敢稍微有所吝惜。
剛聽戈什哈王廷貴從京城中迴來說京城及路途上到處都稱讚您的威名,特別感到欣慰。隻是希望你時常遵守?花未全開,月未全圓?的告誡,不要沾上驕矜之氣,那麽名聲與地位就會蒸蒸日上。
隻是新軍剛剛建立,便接連打了勝仗,仍然希望謹慎之後再加謹慎,至始至終不可分兵,以保持豐盈為心中最大之責任。這是我最惦記的。
功成之時 隱退為上
[原文]
星岡公教人常言:“曉得下塘,須曉得上岸。”又無:“怕臨老打掃腳棍。”兄衰年多病,位高名重,深慮打掃腳棍。自金陵告克後,常思退體藏拙。
即弟備嚐艱苦,亦須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勞績在臣,福祚在國之義。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與之意,存一盛名難副成功難居之意。蘊蓄於方寸者既深,自有一段謙光見於麵而盎於背。
霞仙係告病引退之員,忽奉嚴旨革職。雲仙並無降調之案,忽以兩淮運使降補。二公皆不能無鬱鬱。大約凡作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謂富貴常蹈危機也。紀澤臘月信言宜堅辭江督,餘亦思之爛熟。平世辭榮避讓,即為安世良策。
[譯文]
祖父星岡公教導我們時常說:?曉得下塘,須曉得上岸?。又說:?怕臨老打掃腳棍?。我現在年事漸高,身體又多病,處於位高名重的地位,很顧慮被別人打掃腳棍。自從金陵被攻下之後,我時常想退下來,以保平安。
即使弟弟經過許多艱難困苦,也必須謹記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辛苦勞作是為臣子的本分,福份權位是國家給予的這個道理。時時刻刻保存天下許多美好的東西不輕易給人的想法,保存盛名難付功高難就的想法,蘊藏在心中時間長了,自然會有謙虛的光采表現在人的表情上,從人的背影中漾出。
霞仙是因病引退的官員,忽然接到用語嚴厲的聖旨而被革除職務;雲仙並沒有降職調動的過錯和原由,卻忽然被降補為兩淮運使。兩位先生都不能做到心無芥蒂。大概凡是做大官的人,處在安定榮耀的地位,就時時存在危險恥辱的隱憂,就是古人所說的富貴常蹈危機。紀澤臘月間寫信說最好堅決推辭掉兩江總督的職位,我也把這件事反過來想了很多,覺得和平年代推辭掉榮譽和地位,就是保以平安的最好辦法。
卷四 勢敗
日中則昃 月盈則虧
[原文]
餘家目下鼎盛之際,餘忝竊將相,沅所統近二萬人,季所統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幾家?沅弟半年以來,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幾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亦盈時矣。
自概之道雲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將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淺,確有可下手之處??
餘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願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譯文]
目前咱家正處於鼎盛時期,我又身居將相的位置,沅弟率領的軍隊近二萬人,季弟率領的軍隊四五千人,近世以來像咱家這種境況的能有幾家?沅弟在半年之內受到了皇上七次表彰,近世以來,像弟弟這種情況的又有幾人?太陽到了正午以後就要偏西,月亮圓過之後就要出現虧闕。咱家此時也處於盈滿的階段。
自我限製的方法是什麽呢?也就是清、慎、勤三字。我近來把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白淺顯,也的確有可以下手去做的方法…… 我因為名氣太大,官位太高,時常擔心祖宗留給我們的福澤由我一個人享盡,因而時時用勞、謙、廉自省自勉,也希望兩位弟弟用此自省自勉,來達到?自概?之目的。
物極必反 居安思危
[原文]
諸弟生我十年以後,見諸戚族家皆窮,而我家尚好,以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與我家同盛者也。兄悉見其盛時氣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則大難為情矣。凡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區數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設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
日以安乎?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存焉,雖聖人不能自為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曰處楚善、寬五之境。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之住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譯文]
各位弟弟都比我小好多歲,你們看到各家親戚都很窮,而我家還不錯,就以為本來就是這樣,而不知道當初的時候他們都是和我們家現在一樣的興旺。我看到過他們興旺時的景象,再看看今天他們破敗冷落的景象,真是感到難為情。一般說來興盛與衰敗在於氣象,氣象盛那麽即使挨餓也快樂,氣象衰那麽即使飽食終日也憂愁。現在我們家正處於全盛的時候,弟弟們不要以為這區區幾百兩銀子數目太少,不足掛齒。假設讓弟弟們去過像楚善、寬五等人那樣的艱難日子,或讓你們處於葛、熊兩家那樣的境地,弟弟能夠忍受一天嗎?大凡人的際遇的厚薄順逆,都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聖賢也不能自作主張。命運既然能使我們處於今天豐厚順達的境地,就也能使我們明天處於楚善、寬五那樣的窘境。君子處在順境的時候,常戰戰兢兢,總覺著命運對自己太鍾愛了,自己應該把自己多餘的東西拿去彌補別人的不足。君子處在窘迫的境地時,一樣的戰戰兢兢,總覺著命運待自己優厚:並非真的優厚,比起那些更為窘迫的人,自己的處境已經很不錯了。古人常說看境地要看不如自己的人,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