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經》原名叫《榮枯鑒》是中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評述小人“智慧”的專著,也是一部破解小人,洞悉敵人,永葆不敗,如何做人的經典謀略著作,堪稱千古奇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榮枯鑒》由五代宰相馮道寫成,他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成功的官僚,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上最混沌黑暗的一段時期。國家四分五列,遼國虎視眈眈。短短六十多年,中原王朝走馬觀花更迭五個王朝。就是在這樣一種曆史背景之下,有一位奇人,曆仕五朝,輔佐過八姓十一位帝王,一生位列宰輔三公,生前享盡榮華富貴出將入相,封萬戶侯;死後帝王惙朝三日追封瀛文懿王,極盡哀榮。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官場不倒翁自號長樂老的馮道。


    雖生逢亂世,馮道總能左右逢源,這或許與他寵辱不驚,事親濟民,提攜賢良有關,雖然曆史上對馮道的評價不高,認為他朝唐暮晉,變節無恥。但是不可否認,馮道是一個上對得起天,中對得起人,下對得起地的人。無論身處何位,他都能兢兢業業,以天下蒼生為念。或許我們隻有從他的一首小詩中才能真正體會馮道的為人: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音。


    經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丹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而一直位列宰輔,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空前絕後!《榮枯鑒》提供給人們的隻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時至今日,此書對我們為人處事,工作生活依然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此文值得永久珍藏,您將獲益一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圓通卷一


    【原文】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


    【譯文】


    善和惡各自有其內涵,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因此被束縛;天下事物變化都有自然規律,聰明的人不會去違背。


    【原文】


    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譯文】


    道理的阻礙與通暢,順應變化的人根本也不關心這些。


    【原文】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譯文】


    珍惜名譽的人反而最容易損害他的名譽,愛惜自己身體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體;名譽和利益本身並沒有壞處,追逐這些也不能算是什麽罪過,有過錯的是因為人獲得後目的不同。


    【原文】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


    【譯文】


    君子不會自認為尊貴,小人不會自認為下賤,尊貴或低賤這些虛名不足以稱道於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會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實毫無關係。


    【原文】


    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


    【譯文】


    名譽都是虛的,利益能誘惑人,但都是人難以抗拒的。


    【原文】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


    【譯文】


    榮華富貴的人有可能會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敗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達到君子標準的人沒有多少,成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與很多人成為仇敵。


    【原文】


    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譯文】


    名譽容易轉變,思想境界可以變化,但事情的成敗、人生的命運,卻難以更改。一般人不會加害於君子,為什麽會去加害於小人呢?


    聞達卷二


    【原文】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悅上者榮,悅下者蹇。


    【譯文】


    為官不是以善惡作為標準,升遷不用談論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悅上層領導的人可能榮華富貴,處處為下層百姓著想的人則困難重重。


    【原文】


    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


    【譯文】


    君子使下層百姓喜悅,上層領導不會因此懷疑他的名譽;小人喜歡取悅上層領導,對下層百姓的邪惡不會懲罰。


    【原文】


    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


    【譯文】


    下層百姓以正直為品德高尚,上層領導常以諂媚、順應當做忠誠;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諛奉承,上層領導就會懷疑其忠誠;阿諛奉承的人無法保持正直的品質,下層百姓就會拋棄他。


    【原文】


    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譯文】


    上層領導的懷疑是災禍的根由,下層百姓的遺棄會毀壞名譽,榮華富貴的人都難免被稱唿為小人,就是因為要鞏固實際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譽。


    【原文】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福禍非命,其道乃察。


    【譯文】


    富裕與尊貴的產生是有普遍的規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實際需要為主;災禍與福祿並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關鍵是否有觀察和判斷的能力。


    【原文】


    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無羈無恥,榮之義也。


    【譯文】


    以實際需要為主就不會受虛名所束縛,觀察判斷不以奸詐的行為作為恥辱的標準;既沒有羈絆又沒有恥辱,這是能夠榮華富貴的內在含義。


    【原文】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


    【譯文】


    想追求名譽的人就不要去當官,好職位不可能有好名聲;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慮名譽,道德高尚不可能會榮華富貴(矛與盾的關係)。


    【原文】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


    【譯文】


    君子談論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擊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結果當然不一樣。


    解厄卷三


    【原文】


    無憂則患烈也;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


    【譯文】


    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則禍患會很強烈的。為國家操勞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為自己操勞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


    【原文】


    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


    【譯文】


    災禍是每個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災禍是自找的;災禍是每個人都討厭,然而每個人都難免碰上。


    【原文】


    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餘慶弗絕。


    【譯文】


    君子不會去做壞事,但禍患卻接連不斷;小人不賢能,快快樂樂的生活卻不會停止。


    【原文】


    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


    【譯文】


    讓上層領導對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難做到;但與下層百姓不結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談論。


    【原文】


    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


    【譯文】


    上層領導有麻煩時,不用辯護自己承擔罪責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層百姓出了事故可能會追究責任時,搶先把責任推給別人的人可以免去責任。


    【原文】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譯文】


    君子不愛拉幫結夥,遇到災禍而願意幫助的人非常少。小人善於結交朋友,獲取利益時則不乏盡全力幫助的人。


    【原文】


    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


    【譯文】


    道和義缺失卻沒有什麽懲罰,遇到災禍時沒有解決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卻沒有能力改變,而有的小人卻可能被諒解。


    交結卷四


    【原文】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


    【譯文】


    真正智慧的人不會拒絕賢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會疏遠壞人,善與惡兩種人都要用。


    【原文】


    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譯文】


    順應自己的人作為朋友,反對自己的人當成敵人,朋友和敵人都是常常互相轉化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原文】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


    【譯文】


    以尊重的心態去對待別人的人尊貴,以輕賤的心態去估息邪惡的人下賤;尊貴的人不知自己應尊貴,貧賤的人不願自己被輕視,貴和賤就可能互相轉換了。


    【原文】


    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譯文】


    尊貴的人不會輕視別人,潦倒的人學不會尊重別人,貴和賤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續下去。


    【原文】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


    【譯文】


    有的人總希望別人愚蠢而自己聰明,展示在眾人麵前是很愚笨的,這樣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謀略;有的人忌妒別人聰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沒有能力深深隱藏,這樣的人將禍患無窮。


    【原文】


    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譯文】


    聰明的人不會接觸愚蠢的人,與愚蠢的人接觸不會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跟別人結下怨恨,結仇的人不會因為你有智慧就怕你。


    【原文】


    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製的。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


    【譯文】


    道德高尚的人用仁義去交往,隻是憂慮自己的仁義達不到盡善盡美。小人喜歡耍陰謀詭計去交往,隻是擔心陰謀詭計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沒辦法勝過小人,吃虧的原因就在於這個。


    節儀卷五


    【原文】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


    【譯文】


    對外表現出如君子般仁義道德而內心則是耍陰謀詭計的小人的想法,這是真正的小人;對外表現出如小人般有心計而內心卻如君子般高風亮節的人,才配稱為真君子。


    【原文】


    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譯文】


    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重仁義的人忽視了因此可能麵對的傷害。


    【原文】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


    【譯文】


    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為處事時卻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沒辦法這麽做;有的人口口聲聲說憎惡小人,實際行為處事時忘記了以仁義為準則,小人這樣做沒有任何的阻礙。君子是沒辦法這麽做且獲利很少,小人這樣做沒有任何的阻礙且獲利豐厚,因此眾人都想成為小人。


    【原文】


    位高節低,人賤義薄。


    【譯文】


    社會地位越高則氣節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貧賤則越顧不上道義(要生存)。


    【原文】


    君子不堪辱其誌,小人不堪壞其身;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


    【譯文】


    君子最不能忍受汙辱他的意誌,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損壞他的身體;君子在亂世中避開隱居,小人卻因此在朝廷中弄權。


    【原文】


    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


    【譯文】


    氣節抵擋不住金錢,人貧困時難以成為君子;道義抵擋不住性命,形勢危險時難以拒絕成為小人。


    【原文】


    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


    【譯文】


    不害怕別人的言論,隻顧計算利益與傷害的多少。這並非是具備氣節和道義的途徑,然而卻是能夠生存的途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鑒卷六


    【原文】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福禍先知,事盡濟耳。


    【譯文】


    福運到來不能夠察覺就不算是福氣,災禍來臨前不預防就肯定成為禍害;福與禍能先預測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處理完。


    【原文】


    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


    【譯文】


    施加極小的誠信則大陰謀可以得逞,多注意細節則大決策就能謀劃決定。


    【原文】


    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


    【譯文】


    行事不可以做到絕境(要留後路),言語不能完全說明白,即使對至親好友也要戒備。


    【原文】


    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


    【譯文】


    假裝畏懼而實際要忍受著,對外表現恭敬而內心在忌恨著,既使是奸邪的人也會被迷惑。


    【原文】


    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


    【譯文】


    知道戒懼謹慎的人接近了福運,能夠迷惑別人的人就能夠遠離禍患,隨時應對事物的改變則能長久生存下去。


    【原文】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天恩難測,惟財可恃。


    【譯文】


    交往的人必須是對你有用的,這樣可以使利益長久;上天的恩賜難以預測,隻有屬於自己的錢財可以依仗(不要指望別人,隻能依靠自己)。


    【原文】


    以奸治奸,奸滅自安;伏惡勿善,其患不生。


    【譯文】


    用奸詐的手段去整治奸惡的人,惡人被消滅後自己就能安居樂業;懲治邪惡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這樣禍患就不會再滋生了。


    【原文】


    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


    【譯文】


    計策並非萬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並非有聰明才智的則不要去耍陰謀詭計,不是特別聰明的人應當要戒備呀。


    謗言卷七


    【原文】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


    【譯文】


    職位低賤的人不要告誡他做得不對的地方,沒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薦他。


    【原文】


    攻其人忌,人難容也。


    【譯文】


    攻擊他最被眾人忌恨的缺點,(缺點暴露)眾人就難以容忍他了。


    【原文】


    陷其窘地人自汙,謗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


    【譯文】


    使他陷入窘迫的處境則眾人自然會汙陷他,這是毀謗人最簡單的辦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別人不知道跟你有關係,(誹謗他的言論就會無緣無故的出現)這應當是毀謗人的奇招;找出他幹過的不為人知的各種小事(抓住他的把柄),這是毀謗人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到處散播他的真假無法分辨的種種壞話,這是毀謗人直接成功的辦法。


    【原文】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


    【譯文】


    遇到誹謗而不去辨解(選擇沉默),事實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別人的厭惡或許能稍微減少一些;如果遇到誹謗強行爭辯,這件事隻能是越描越黑,結果是別人的怨恨和厭惡越來越多。


    【原文】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譯文】


    失去了上層領導信任的人,下層百姓就可能抵毀他;失去下層百姓信任的人,上層領導必定會懷疑他。


    【原文】


    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


    【譯文】


    假借領導的意見打壓別人而實現自己的目的,假借眾人對事物的議論來獲取信任,這樣做事誰都會被你蒙蔽。


    示偽卷八


    【原文】


    無偽則無真也。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


    【譯文】


    沒有虛假則也沒有真實。真實的並不怕虛假的,虛假的不能代表真實的,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摻合在一起無法區分清楚。


    【原文】


    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


    【譯文】


    偽造得不足以以假亂真就會給自己惹禍;真誠得無所顧忌也會讓別人討厭。


    【原文】


    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譯文】


    順應自己的上層領導的意思行事,即使是假裝的也不會有什麽過錯;悖逆自己的上層領導的意思行事,盡管真誠也會得罪。


    【原文】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無失。


    【譯文】


    提要求時最忌諱直截了當,含蓄的提出比較容易達到目的;拒絕別人最忌諱明白得說,委婉的拒絕不會有失誤。


    【原文】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


    【譯文】


    忠於自己的領導是有仁義的,君子如果仁義就不會放棄自己以前的領導;在行動中對以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動中不可能心懷感恩。


    【原文】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


    【譯文】


    君子盡管陷入困境也不會以迷惑別人(達到目的),小人顯達之後就會背棄曾幫助過他的人,這是做人虛偽的原因,跟在困境或顯達沒有關係。


    【原文】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


    【譯文】


    虛禮俗套,不去遵循的人並非是虛偽。明知道壞事情,還信守諾言的人並非有誠信。事物不同而處理情況也應改變。


    降心卷九


    【原文】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伏人懾心,其誌無改矣。


    【譯文】


    以智力整治眾人,智力用盡的時候而眾人就會背棄你;收伏人必須懾服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的誌向(臣服)不會改變。


    【原文】


    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


    【譯文】


    被上層寵信的人不會感覺比別人明智和尊貴;被上層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結黨營私。


    【原文】


    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


    【譯文】


    不顯現出的權謀手段則容易成功,謀略暗中使用則可出奇製勝。


    【原文】


    君子製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


    【譯文】


    君子受製於珍愛親情,以親情作為要挾自然會曲從的;小人害怕於比他們更厲害的,以奸詐的方法不斷施加自然能製服的。


    【原文】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


    【譯文】


    道理不用直接講清,勸諫並非要善於爭辨,沒有忌恨波及就達到目的了;為人處事的態度並非宣傳才會顯示出,處事的行動並非公布才會表現出,隻要能順應形勢的變化就能達到目的。


    【原文】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


    【譯文】


    仁愛能夠拖累君子,道義卻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斂,仁和義都切勿濫施(必須掌握分寸);施恩別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懲罰更要施加奸邪可惡的小人,恩和威切勿隻對一方施加(應並重)。


    揣知卷十


    【原文】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禦。


    【譯文】


    善於觀察的人能夠了解別人,善於思索的人能夠理解別人的真實想法;了解了別人才能無所畏懼,理解別人的內心真實想法才有能力進行提防。


    【原文】


    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


    【譯文】


    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給別人(懂得藏才隱智),展示出來的人會給自己帶來禍患;隱密的去試測,人們的忌恨會慢慢消除。


    【原文】


    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


    【譯文】


    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裝糊塗,但大事上絕對不糊塗的;小人一般隻考慮眼前的利益,不考慮未來的發展。


    【原文】


    設疑而惑,真偽可鑒焉;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


    【譯文】


    設置疑難而進行試探他們的反應,真誠和虛偽就可以鑒別了;依附有前途的人並與之結緣(牢固關係),煩惱和禍患就可以避開了。


    【原文】


    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


    【譯文】


    總結各方麵的信息用以觀察事態的發展,就沒有不知道的事情;時時如同身處險境和困難中用以斷絕不可能實現的妄想,就沒有什麽是不可戰勝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兵法輯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是我的一盤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是我的一盤菜並收藏兵法輯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