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奇經
《握奇經》又名《握機經》。是中國古代八陣布列的兵書。舊本題風後撰,所以有時也稱《風後wo奇經》。
風後是傳說中軒轅黃帝的大臣。有人考證係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偽托。晉史記載馬隆曾與西羌作戰,製作用於防禦的編箱車,在廣闊地帶依八陣圖聯車為營並用磁石放路旁,使穿鐵甲的敵人行走不便,在軍事上是頗有創造性的。
本書內容混雜,可能是不同時期不同人的作品混合而成,主要論述商周時代車兵和徒兵方陣的隊形變換,對後代講陣法的兵書影響很大。它用正兵和奇兵來說明八陣,指出:“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徒兵在車的四周組成方陣,自身隊伍可以進行變換,“或合而為一”,將兵車首尾連接;變為圓陣;“或離而為八”,將兵車、徒兵分別配置變為八陣。它還提出要有“餘奇”之兵,即遊軍,執行“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的機動任務,認為無論八陣或遊軍都應根據“天文、氣候、山川、向背、利害,隨時而行”。布陣時,一般先由遊軍於陣前兩端警戒;布陣畢,遊軍即撤至陣後待命。作戰時,一般用四正四奇之兵與敵交鋒,遊軍視情況由陣後出擊,配合八陣作戰。這種靈活多變的布陣方法,突出了軍隊的機動性,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想。
《握奇經》最大的特點有二:
一、遊軍:中外古代軍事思想一般都不很重視遊擊部隊的作用,但《握奇經》的遊軍理論明顯已經關乎軍事戰役的成敗。對遊擊作戰的重視很能與現代世界“少而精”的部隊組建及“快速反應”作戰戰略相媲美。
二、陣法:《握奇經》應該說是中國古代陣法的專著,而陣法在中國古代的軍事作戰中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它所體現不僅是隊形與排列的簡單關係。如果沒有全局性的戰略謀劃及整體性的兵種配合思想與協調能力,是無法恰當組織與應用的。而《握奇經》以哲學的高度抽象概括出了一些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奇”的概念。
雖然《握奇經》沒有就軍事作戰的每個方麵都給以論述,但其“奇正”的軍事哲學觀卻可實踐到軍事藝術的每一個環節。嚴格的說,它更是一部哲學著作——軍事哲學著作。而這部軍事哲學著作隻有380個字(據說原始文本隻有19個字)。
==============================================================================
握奇經,舊題風後撰。風後,黃帝時人。經漢班固、清紀昀等考證,此經為唐以後好事者所做,托為風後。全經384字。字字不離奇正。
==============================================================================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衝,風附於天,雲附於地。衝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衝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衝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衝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衝居其右,後衝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衝,十六隊風,八隊天前衝,十二隊地前衝,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衝,十二軸地後衝,十六隊雲。以天地前衝為虎翼,天地後衝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衝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衝,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翱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衝,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衝。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握奇經》又名《握機經》。是中國古代八陣布列的兵書。舊本題風後撰,所以有時也稱《風後wo奇經》。
風後是傳說中軒轅黃帝的大臣。有人考證係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偽托。晉史記載馬隆曾與西羌作戰,製作用於防禦的編箱車,在廣闊地帶依八陣圖聯車為營並用磁石放路旁,使穿鐵甲的敵人行走不便,在軍事上是頗有創造性的。
本書內容混雜,可能是不同時期不同人的作品混合而成,主要論述商周時代車兵和徒兵方陣的隊形變換,對後代講陣法的兵書影響很大。它用正兵和奇兵來說明八陣,指出:“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徒兵在車的四周組成方陣,自身隊伍可以進行變換,“或合而為一”,將兵車首尾連接;變為圓陣;“或離而為八”,將兵車、徒兵分別配置變為八陣。它還提出要有“餘奇”之兵,即遊軍,執行“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的機動任務,認為無論八陣或遊軍都應根據“天文、氣候、山川、向背、利害,隨時而行”。布陣時,一般先由遊軍於陣前兩端警戒;布陣畢,遊軍即撤至陣後待命。作戰時,一般用四正四奇之兵與敵交鋒,遊軍視情況由陣後出擊,配合八陣作戰。這種靈活多變的布陣方法,突出了軍隊的機動性,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想。
《握奇經》最大的特點有二:
一、遊軍:中外古代軍事思想一般都不很重視遊擊部隊的作用,但《握奇經》的遊軍理論明顯已經關乎軍事戰役的成敗。對遊擊作戰的重視很能與現代世界“少而精”的部隊組建及“快速反應”作戰戰略相媲美。
二、陣法:《握奇經》應該說是中國古代陣法的專著,而陣法在中國古代的軍事作戰中處於相當重要的位置。它所體現不僅是隊形與排列的簡單關係。如果沒有全局性的戰略謀劃及整體性的兵種配合思想與協調能力,是無法恰當組織與應用的。而《握奇經》以哲學的高度抽象概括出了一些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奇”的概念。
雖然《握奇經》沒有就軍事作戰的每個方麵都給以論述,但其“奇正”的軍事哲學觀卻可實踐到軍事藝術的每一個環節。嚴格的說,它更是一部哲學著作——軍事哲學著作。而這部軍事哲學著作隻有380個字(據說原始文本隻有19個字)。
==============================================================================
握奇經,舊題風後撰。風後,黃帝時人。經漢班固、清紀昀等考證,此經為唐以後好事者所做,托為風後。全經384字。字字不離奇正。
==============================================================================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衝,風附於天,雲附於地。衝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衝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衝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衝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衝居其右,後衝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衝,十六隊風,八隊天前衝,十二隊地前衝,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衝,十二軸地後衝,十六隊雲。以天地前衝為虎翼,天地後衝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衝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衝,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翱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衝,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衝。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