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山地防禦(續)——形態和部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在第十五章中論述了山地戰鬥的性質,在第十六章論述了山地戰鬥在戰略上的應用,在這些論述中曾經多次提到真正的山地防禦這一概念,但沒有詳細論述這種防禦的形態和部署。在這裏,我們想比較詳細地探討一下該問題。
山脈常常呈帶狀延伸於地球表麵,使水流在它左。右分道下流,它因此成為整個水係的分水嶺。山脈各部分的分布形式也是這樣的,各支脈或山脊從主脈分出後又形成各支較小的水係分水嶺。基於上述的情況,山地防禦的定義最初十分自然地主要是構成一個狹長的。像一道大屏障似的障礙。盡管地質學家對於山脈的生成及其形成的規律至今還沒有定論,可是,不論山脈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的,還是水流是山脈的產物,水流的流向總是最確切最直接地表明了山脈的體係。因而,在考慮山地防禦時以水流的流向作根據也是很自然的。人們不僅應當把水流看成是可以用來全麵知道地麵起伏情況(即地表斷麵情況)的天然水準儀,而且還應當把那些由水流形成的穀地看作是最容易到達山頂的道路,因為水流的衝刷過程無論如何總是能夠讓高低不平的山坡變得平坦而有規則一些。根據這樣的論述,山地防禦的概念大概是這樣的:當防禦的正麵大體與山脈平行時,山脈就可以看作是一種阻礙通行的巨大障礙,是一種僅有穀地可供出入的大壘牆。這時候防禦陣地應該設置在這一壘牆的頂部,即沿山脊上台地的邊緣,而且橫向地切斷各主要穀地。假如防禦的正麵同山脈近於垂直,那麽防禦陣地就應該設置在主脈的一個主要支脈上,陣地的正麵必須和主要穀地平行並一直延伸到主脈的山脊(這裏可以看成是防線的終點)。
我們之所以在這裏談到這一套按照地質結構進行的山地防禦的配置方法,是因為這一套配置方式在軍事理論中確實曾經風靡一時,並且它把衝刷過程的規律在所謂地形學中和戰法混和在一起了。
可是,在這種見解中有很多錯誤的假定和不確切的概念的替換,以致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從這種見解中得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可以作為製定成套理論的依據。
實際上,山脈的主要山脊都是不宜於歇宿和難以通行的,因而不能在上麵配置大量部隊;次要山脊往往不僅不適合歇宿和難以通行,並且不是太短就是太不規則,因此同樣不能配置大量部隊。台地並不是在所有山脊上都有的,即使有,也大多是狹窄的,不宜於歇宿的。如果細細觀察一下,我們就能發現,甚至連那種主要山脊較長。兩側大致上可以看作是斜麵或至少可以看作是階梯狀山坡的山脈也是極少的。主要山脊總是蜿蜒彎曲而又分支很多,大支脈則成曲線伸向原野,並且往往恰好在其終點又高聳入雲,成為高出主要山脊的山峰;山麓與山峰連接,構成了同山脈體係不相稱的巨大深穀。另外,在幾條山脈交叉的地方,或者幾條山脈向外伸展的開始點,就根本不存在狹長的呈帶狀的山脈了,而是隻有呈輻射狀分布的水流和山脈。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像上述所說的那樣來觀察山地,他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在山地按地質結構係統地配置軍隊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要是堅持把這種想法作為配置軍隊的基本思想,那是不符合實際的。可是,關於山地的具體應用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應該值得注意。
如果我們再從戰術方麵仔細觀察一下山地戰的情況,那麽就能看到山地戰主要表現為下麵兩種防禦:陡坡防禦和穀地防禦。穀地防禦,常常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發揮較大的抵抗效果,可在進行這種防禦時設法同時在主要山脊上設防,因為對這種防禦來說,占領穀地本身往往更為必要,並且由於穀地接平原的部分比較低,因此占領穀地的這部分比占領穀地靠山的起點更為重要。因而,即使在山脊上完全無法設防,這種穀地防禦仍然是防禦山地的一種手段;山脈越高,攀登越難,穀地防禦起的作用常常也就愈大。
從所有這些考察中可以看出,防禦一條同某一地質線相一致並多少近於規則的防線的想法應當完全拋棄,人們應該把山地隻看成是高低不平和布滿各種阻礙的地麵。對於這種地麵的各個部分,隻要情況許可應盡量加以利用。某一地區的地質線盡管對知道山地的概貌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防禦措施中卻無多大的用處。
不論是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還是在七年戰爭中,或是在革命戰爭中,我們都還沒有發現過部隊遍布整個山係並按山脈的主要輪廓組織防禦的情況。我們從沒有見著軍隊配置在主要山脊上。軍隊總是配置在山坡上:有時配置得高些,有時配置得低些,有時配置在主要山脊的這一麵,有時在那一麵;有時和主要山脈平行,有時和它垂直,有時則同它斜交;有時順著水流,有時逆著水流。我們發現,在一些較高的山地,比如在阿爾卑斯山,部隊甚至常常是集中地沿著穀地配置的;而在一些較低的山地,如在蘇台德山,則會看到一種極為特別的情況,即軍隊常配置在自己一方山坡的半腰,也就是說麵臨著主要山脊配置(如在1762年,臘特烈大帝為了掩護對希維德尼察的圍攻而占領的陣地就是這樣的,他的陣地就是麵對著歐累峰設置的)。
七年戰爭中著名的施莫特賽芬陣地和蘭德斯胡特陣地就是配置在一般來說是低深的穀地中的,福臘耳貝克境內的費爾特基爾赫陣地的情況也是這樣。在1799年和1800年戰局中,法軍和奧軍的一些主要的防哨自始至終都是配置在穀地中的。這些防哨不僅橫方向地封鎖著穀地,而且駐守著整個狹長的穀地。可是各山脊卻根本無人占領,或者隻是配置少數幾個小的防哨。
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的山脊既不便於通行,又不宜於歇宿,因此不可能用大量部隊加以防守。如果為了控製山區,一定得派軍隊駐在那裏,那麽隻有把軍隊配置在穀地裏。乍看起來,這樣做似乎是錯誤的,因為根據一般的理論,人們一定會說穀地處於山脊瞰製之下。可是,實際情況並不那樣恐怖,在山脊上隻有很少的道路和小徑可以通行,並且除了少數例外情況,隻有步兵可以通行,因為所有的車道都分布在穀地裏。因而,敵人隻能用步兵登上山脊的個別地點。可是在這樣的山地裏,雙方軍隊相隔的距離太大,遠遠超過了步槍的有效火力範圍之內,所以實際上部隊配置在穀地中並不像表麵看來那樣危險。當然,進行這種穀地防禦也有另外一種巨大的危險,那就是有可能會被敵人切斷退路。雖然敵人隻能用步兵,緩慢而十分費力地從幾個地點下到穀地,也就是說他不能進行奇襲,可是,由於從山脊通往穀地的小徑的出口沒有部隊防守,敵人就可以漸漸把優勢兵力調集下來,隨後在穀地展開,進而粉碎防禦者縱深很小的。從這時起變得非常脆弱的防線,這時候,在這條防線上除了一道不太深的山間溪流的石質河床以外,或許就找不到其他任何掩護了。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山穀防禦的很多部隊就無法撤出,因為防禦者在沒有找到撤出山區的出口之前,在穀地隻能分批後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奧地利軍隊在瑞士大概每次都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被俘虜。
現在還要稍微談一談在進行這種防禦時,通常兵力可以分割到何種程度。
任何一個這樣的防禦配置,都是把主力在最主要的山間通道上占據的陣地為中心的,這個陣地大體位於整個防線的中央。其他軍隊從這一陣地向左右派遣出去,占領最重要的山口,於是整個防禦配置就是由大體位於一條線上的三。四。五。六個以至更多的防哨組成的。這一防線可以延伸或必須延伸的長度,應看具體情況的需要而定。兩三日的行程,也就是六到八普裏就很適當,當然也有延長到二十普裏,甚至三十普裏的。
在相距一小時,或者兩三小時行程的各個防哨之間很可能還有一些大家後來才發現到的次要的通道。這裏可能會有一些可以配置兩三個營而又非常適於用來聯係各主要防哨的好地方,這些地方也要派兵占領。當然,很容易設想,兵力還可以進一步分割下去,一直分割到單個步兵連和騎兵連,並且這種情況在過去也是屢見不鮮的。總之,兵力的分割是沒有到處可用的限度的。另外,各個防哨的兵力大小應看整個軍隊兵力的大小而定,因此,對各主要防哨可能或應當保持多少兵力的問題,就沒有什麽可談的了。我們隻想提出幾項根據經驗和事物的性質所得出來的原則作為考慮力量部署的依據。
(1)山脈越高,越難通行,兵力分割的程度也就可以愈大,而且也必須愈大,因為一個地區的安全越是不能通過部隊的機動去保障,就越必須依靠直接的掩護來保障。阿爾卑斯山和孚日山或裏森山的防禦相比,兵力分割的程度必須大很多,因而更接近於單線式的防禦。
(2)隻要進行山地防禦的地方,至今兵力都是這樣區別的:主要的防哨大都在第一線隻有步兵,在第二線隻有幾連騎兵;隻是配備在中央的主力在第二線才有步兵,並且最多也不過幾個營而已。
(3)隻在極少數的場合,才留有戰略預備隊以增援受到進攻的地點,因為在正麵延伸很長的情況下,人們本來就已經覺得到處兵力薄弱了。因此,增援受到攻擊的防哨的援軍,大部分是從防線上沒有遭到攻擊的防哨中抽調的。
(4)即便兵力分割的程度比較小,各防哨的兵力相當強大,這些防哨所進行的主要抵抗也總是扼守地區的防禦,某一防哨一旦被敵人完全占領,就不能夠再指望用增援部隊再奪迴來了。
根據上麵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究竟從山地防禦中能夠得到什麽,在哪些場合可以運用這一手段,防線的延伸和兵力的分割可能和容許達到什麽程度,理論隻能夠把這一切留給統帥的才智去解決,理論隻需要告訴統帥這個手段的特征是什麽,它在兩軍會戰時能起什麽作用就足夠了。
一個統帥,他如果采用了寬大正麵的山地陣地而遇到失敗,是應當送交軍事法庭審判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防禦的角度來看,大江河與中等江河和山地一樣,也是戰略屏障之一。但是江河與山地有兩點不同,其一表現在相對防禦上,其二表現在絕對防禦上。江河和山地同樣都能增強相對抵抗的力量,但是江河像脆硬的材料製成的工具一樣,其特點是,要麽能夠堅強地抵抗住任何打擊,要麽完全失去作用,而讓防禦失敗。如果江河很大,並且其他條件對防禦者有利,那麽進攻者要想渡河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任何江河防禦隻要有一個地方被突破,整個防禦就會完全瓦解。除非江河本身就在山地,防禦者就不會像在山地那樣進行持久的抵抗。從戰鬥的方麵來看,江河的另外一特點是,它可以使那些為進行決定性會戰而采取的部署在某些情況下非常有利,在一般情況下也會比在山地有利。
但是,江河和山地又有共同的地方,即二者都是不安全的。誘惑人的東西,經常引人采取錯誤的措施,陷於危險的境地中。我們在深入考察江河防禦時將提醒人們注意這些問題。
雖然戰史上江河防禦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證明江河並不像利用一切有利的地形條件增強絕對防禦體係那個時期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強有力的屏障,可是,江河對戰鬥和對國土防禦的有利作用一般來說是絕對肯定的。
為了係統地了解事物的全貌,我們先來把研究江河防禦時作為依據的各個著眼點列舉出來。
第一,我們必須把設防的江河所產生的戰略效果同沒有設防的江河對國土防禦所產生的影響區別開。
第二,防禦根據它本身的意義可以分為三個種類:
用主力所進行的絕對抵抗;
單純的偽抵抗;
用次要的兵力,如前哨。掩護部隊。以及其他次要的部隊等所進行的相對抵抗。
最後,我們還必須就江河防禦的形式把江河防禦區劃分為三種情況:
直接防禦,也就是阻止敵人渡河;
比較間接的防禦,即隻把江河與河穀作為進行更為有利的會戰的手段;
完全直接的防禦,即在對岸堅守固不可摧的陣地。
我們就按照這三種江河防禦分別進行考察。我們準備先研究各種江河防禦與第一種抵抗,也是最重要的抵抗的關係,然後再談談它們和其他兩種抵抗的關係。現在我們首先研究直接防禦,即阻擋敵軍渡河的防禦。
隻有很大的江河,即水量充足的江河,才能用來進行這種防禦。
空間。時間和兵力的配合是這種防禦在理論上的根本問題,這種配合使得江河防禦變得相當複雜,以致很難得出一個固定的論點。不過,經過進一步的思考之後,任何人都會得出以下結果。
根據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我們可以確定防禦江河的各部隊之間相隔的距離。用這個距離除防線的整個長度,就得出需要部隊的數目。用這個數目去除部隊兵力的總數,就得出各支部隊的兵力。如果把這些部隊的兵力同敵人在架橋期間能夠利用其他辦法渡河的兵力比較一下,就能判斷出自己能否進行一次有效的抵抗。因為,隻有當防禦者在敵人的橋梁架成以前有可能以極大優勢的兵力,也就是用一倍左右的兵力來攻擊已渡河的敵軍時,才能認為敵軍的強渡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如下:
如果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在這段時間之內能夠用其他方法渡河的軍隊不超過兩萬人,而防禦者在十二小時前後可以把兩萬人調到所有地點,那麽強渡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進攻者的兩萬人剛渡過一半時,防禦者就能夠趕到。在十二小時內,除了通報情況傳達命令所占的時間之外,人們可以行軍四普裏,因此每隔八普裏需要有兩萬人,防禦長達二十四普裏的河段需要六萬人。防禦者有這樣的兵力,他就可以向任何地方調去兩萬兵力,即使敵人在兩處渡河也是這樣,如果敵人隻在一處渡河,他甚至可以調過去四萬人。
其中有三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江河的寬度;渡河器材;上麵這兩個因素不僅決定了架橋需要的時間,而且也決定架橋期間能夠渡河的部隊數量;防禦者的兵力。對於對方軍隊總的兵力,這時可以不加考慮。依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使敵人的渡河成為不可能,甚至讓任何優勢的敵人的渡河成為不可能,是可以做到的。
這就是直接的江河防禦的簡單理論,也就是目的在於阻擋敵人完成架橋和渡河的江河防禦的簡單理論(但是這裏沒有把渡河一方可能采用的佯動的效果考慮在內)。下麵我們來考察一下這種防禦的詳細情況和必需的措施。
第一,如果拋開地理上的一切具體情況不談,那麽需要指出的隻是,上述理論所規定的各個部隊應該緊挨著江河分別集中配置。所以要緊靠著江河,是因為任何遠離江河的配置都會加長路程,這既不是必要的,也是沒有什麽好處的。江河中大量的水可以保障部隊不會遭到敵軍的重大威脅,因此沒有必要像一般國土防禦中的預備隊一樣把部隊控製在後麵。第二,沿河的道路通常比從後麵到江河任何一點的斜行路更便於通行。最後,這樣的配置比單純的防哨線無疑能對江河進行更好的監視,主要的原因是這時指揮官都在附近。這樣配置的部隊必須分別集中,如果不是這樣,整個計算就會不同了。凡是知道軍隊集中要消耗多少時間的人都能理解,防禦的最大效果正好就是來自這種集中的配置。利用一些防哨使敵人不可能漕渡,初看起來當然非常吸引人,可是,除了在少數例外的。特別便於渡河的地點之外,采取這種措施是很不利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敵人從對岸以優勢火力就可以擊退這種防哨中的部隊。即使不考慮這一點,常常還是白白浪費力量,也就等於,這種防哨除了能促使敵人另選渡河點以外,什麽目的也達不到。可見,隻要不是兵力強大到可以把河流當成要塞的外壕來防守(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需要任何規則了),這種真正的河岸防禦就肯定達不到目的。除去這些一般配置的原則以外,還應當考慮到:第一。江河的具體特點,第二。清除渡河器材,第三。沿岸各要塞的用途。
作為防線的江河,上下兩端都必須有依托點(例如海洋或中立區),或者有其他的條件能夠使敵人無法從防線兩端以外渡河。可是,隻有在江河防線很長的情況下才可能有這種依托點和這樣的條件。由此可見,江河防線經常應該是很長的,所以在現實中人們無法把大量軍隊配置在相對短的河段上,而我們經常應當作為依據的,卻正是現實情況。我們所指的相對短的河段,是指河段的長度比軍隊不在江河附近配置時的正麵隻稍大一點。我們認為,這樣的情況並不存在在現實中,而且任何江河的直接防禦,永遠是單線式防禦,至少就其防禦正麵的寬度來說是這樣的。在這種防禦中,集中配置時自然會采用的那些對付迂迴的方法就根本不適用了。因而,江河的直接防禦,不論它在其他方麵有多麽好的條件,隻要可能遭到敵人的迂迴,就總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措施和方法。
就整條江河來說,不言而喻,並不是所有地點都一樣適於渡河的。至於怎樣的地點不適合渡河,是可以作更詳細的一般說明的,但無法作嚴格的規定,因為有些極為微小的地形特點也常常比書本上認為重要的東西更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作這種嚴格的規定根本是毫無用處的,因為隻要觀察一下江河,從當地居民那裏了解一些情況,就差不多可以明確地知道哪裏適於渡河了,因此沒有必要去考慮書本上的東西。
為了更加詳盡地說明問題,我們能夠指出,通往江河的道路。江河的支流。沿岸的大城鎮。特別是江河中的洲島等對渡河都很有利。與此相反,書本上常認為作用很大的河岸的製高點。渡河點附近的彎曲河道等等,卻很少起作用。原因在於它們的作用是用絕對的河岸防禦這個狹隘觀念為基礎的。而在大江河,卻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這種絕對的河岸防禦措施。
凡是江河上某些地點便於渡越的一切情況,無論它是什麽樣的情況,都會對軍隊的配置產生影響,並且會使一般的幾何法則或多或少有所改變。可是,過分輕視這種法則,過分依靠某些地點給渡河造成的困難也是不適當的。這是因為,敵人假如確信在那些從天然條件看來不利於渡河的地點與我們遭遇的可能性最小,他恰恰就會在那裏渡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盡可能強的兵力防守處於江河中的洲島,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值得考慮的措施,因為敵人如果對洲島進行真正的進攻,就會最確切地暴露出他的渡河點。
配置在江河旁邊的各個部隊根據情況的需要必須向上遊和下遊行進,因而,如果沒有和江河平行的大路,那麽整修緊靠河岸的平行的小路或在短距離內修築新路都是防禦中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我們所要論述的第二點,是掃除渡河器材的問題。在江河的主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固然很不容易,至少要用相當長的時間,而要在敵岸的支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困難簡直是不可克服的,因為這些支流常常控製在敵人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要塞封鎖這些支流的河口是很重要的。
敵人所攜帶的渡河器材,就是架橋用的橋腳舟,在大江河上渡河時很少是夠用的。因此,問題主要在於可否從江河主流。各支流和他自己岸上的各大城鎮中找到器材,以及江河附近是否有被用來製造船隻和木筏的木頭等等。在這方麵有時條件對敵人非常不利,以至於幾乎不可能渡河。
最後,位於江河兩岸或者敵岸的要塞,不但是防止敵人從要塞附近的各個地點渡河的盾牌,並且還是封鎖各支流和迅速收集那裏的渡河器材的手段。
我們就談這一些關於水量充足的江河的直接防禦。陡峭的深穀或者沼澤較多的河岸,雖然會增加渡河的困難和防禦的效果,但它們畢竟不能代替水量充足的江河本身,因為隻有它們還不能構成絕對斷絕的地形,可絕對斷絕的地形是直接防禦的必要條件。
假如要問這種江河的直接防禦在戰局的戰略計劃中能夠占有怎樣的地位,那麽人們隻能說,這種防禦決不可能導致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方麵是因為其目的僅僅是阻止敵人渡河,殲滅最先渡河的敵軍,另一方麵是由於江河妨礙防禦者通過有力的襲擊把已經取得的利益擴大為決定性的勝利。
不過這種江河防禦時常可以贏得很多的時間,而這對防禦者來說通常是很重要的。進攻者為了籌集渡河器材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如果進攻者幾次試渡都沒能成功,那麽防禦者就能夠贏得更多的時間。如果敵人因為不能渡河而都改變了他的前進方向,那麽防禦者或許還會得到其他一些利益。最後,在進攻者不是認真地進攻的一切場合,江河就能使他停止運動,這時,江河就成了保衛國土的永遠性的屏障。
因此,當江河大和條件有利時,江河的直接防禦可以看成是主力對主力的一種非常好的防禦手段,能夠產生現在人們常常輕視的那種結果(之所以很少重視,是因為人們隻注意到了那些因為力量不足而失敗的江河防禦)。如果在上述這些前提條件下(這在萊茵河和多瑙河這樣一些江河上確實是很容易找到的),人們可以用六萬人在二十四普裏長的地段上對擁有明顯優勢兵力的敵人進行一次有效的防禦,那麽當然可以說,這是一個應當值得重視的結果。
我們在上麵提到了關於擁有顯著優勢兵力的敵人的防禦,現在我們就來談論這個問題。根據我們上麵已經提出的理論,隻要企圖渡河的兵力不小於進行江河防禦的兵力,一切就都取決於渡河器材,而不取決於計劃渡河的兵力。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很讓人奇怪,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當然,人們不應該忘記,大多數江河防禦,更確切些說,一切江河防禦,都隻有相對的依托點,也就是說都可能遭到敵人的迂迴,而敵人的兵力優勢越大,就越是容易進行這種迂迴。
這種江河的直接防禦,即便被敵人突破了,也不同於一次失利的交戰,它很少能導致徹底的失敗,因為我們投入戰鬥的隻是一部分兵力,隻能通過一道橋梁慢慢渡河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遭到阻礙而不能立即過橋擴大勝利。如果人們看到這些,就更加不會過分輕視這種防禦手段了。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來說,問題都在於處理得是不是恰到好處。在進行江河防禦時也是一樣,各種情況判斷得正確與否,結果就不太相同。一個看來無關緊要的情況很有可能使事情發生重大變化,一個在那裏看來是非常合適而又有效的措施,在這裏卻可能變為有害的舉動。正確地判斷各種情況,不把江河隻簡單地看作是一條江河,這在江河防禦中或許比在其他場合更難做到。因此,我們必須尤其提防錯誤地運用和理解江河防禦這一措施的危險。可是,作了這樣的分析以後,我們也不能不直率地指出,有些人的叫嚷是根本不值得重視的,他們根據模糊的感覺和不能確定的觀念,把一切都寄托在進攻和運動上,把驃騎兵揮舞馬刀向前奔騰看成是戰爭的全部景象。
指揮官即使能夠長久地保持這種觀念和感覺,也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至於這一點我們隻要提一下1759年齊利曉會戰中顯赫一時的獨裁官韋德耳就夠了)。而更為糟糕的是這種觀念和感覺很少能夠持久,當牽涉麵很廣的重大而不簡單的情況紛紛向指揮官襲來時,這種觀念和感覺就會在最後的一瞬間在指揮官身上消失得一幹二淨。
因而我們認為,當防禦者隻滿足於阻斷敵人渡河這一目的時,如果部隊大和條件有利,進行江河的直接防禦是可以產生良好的效果的,但是對較小的部隊來說,就不是這樣。假如說六萬人在一定長度的河段上可以阻止十萬乃至十萬以上的敵軍渡河,那麽一萬人在這樣長的河段上或許不能阻擋一萬人。甚至五千人渡河(隻要這五千人不怕同這樣優勢的敵人在一個河岸上相遇)。這是非常清楚的,因為渡河器材一樣多。
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很少談到佯渡,因為佯渡在江河的直接防禦中很少起很大的作用。這一方麵是由於這種防禦的主要問題不在於把軍隊集中在一點,而是在於各部隊各自防守一個河段,另外一方麵是因為即使具備了上述渡河的前提條件,進行佯渡也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進攻者的渡河器材本來就不多,這也就是說,現有的器材還不足以保障渡河的需要,那麽進攻者就不可能而且也不願意把大部分器材用在佯渡上。不論如何,進攻者在真的渡河點上可以渡過的兵力會因進行佯渡而減少,這樣,防禦者就能夠重新贏得本來因敵情不明而可能喪失掉的時間。
這種江河的直接防禦一般說隻能適用於歐洲主要江河的中下遊。
第二種江河防禦適用於中等江河甚至深穀中的小江河。這種防禦要求在距離江河較遠的地方占領陣地,陣地到江河的距離應該保障:當敵軍同時在一些地點渡河時,防禦者就能夠迎擊分散在各處的敵軍;當敵人在某一點渡過河時,防禦者能夠把它限製在江河附近或者一座橋梁和一條道路上。進攻者隻有背靠江河或深穀,並且在隻有一條退路的情況下會戰,這是一種最不利的態勢。防禦者在一切中等江河和深穀進行的防禦的實質就在利用進攻者的這種不利的情況。
我們以為,把整個軍隊分為幾支大部隊緊靠江河配置,是進行直接防禦時的最有利的配置,但是,這種配置必要的前提是敵人不可能突然大批渡河,否則,就有被分割和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如果防禦者進行江河防禦的條件並不很有利,或者敵人掌握有足夠多的渡河器材,如果江河中有許多洲島,甚至淺灘,或者江河不寬,如果防禦者兵力不足等等,那麽,防禦者就不能進行江河的直接防禦了。在這種情況下,防禦的各個部隊為了保證相互之間的聯係,必須離開江河一段距離,而且隻有一個可以采取的辦法是,在敵人渡河時盡快地向這裏集中兵力,趁著敵人還沒有擴大占領地區和利用幾個渡口的時候就向他攻擊。在這種場合,應用前哨對江河或者河穀進行監視並稍加抵抗,而整個軍隊則劃分為幾支大部隊配置在離江河一定距離(通常幾小時的行程)的適當地方。
在這裏,主要是通過江河和河穀構成的穀地。在這裏起重要作用的不僅僅是水量,而且是河穀的整個情況。穀岸高陡的穀地常常比寬大的江河作用更大。大部隊通過陡峭的深穀時實際上遇到的困難,要比事先想到的大得多。通過深穀需要費相當長的時間,當進攻者通過深穀時,防禦者隨時都可能占領周圍的高地,這就會十分令人不安。進攻者的先頭部隊如果前進得太遠,就會過早地同敵人遭遇,就會有被優勢敵人擊敗的危險,如果停留在渡河點旁邊,就要在非常不利的態勢下作戰。因此,隻有在兵力上占很大優勢和在指揮上有很大把握時,才能通過深穀到江河對岸去跟敵人較量,否則就是一種冒險的行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這種防禦的防線並不能象大江河的直接防禦那樣長,這一方麵是因為防禦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戰,另一方麵是因為進攻者的渡河行動假使很困難,畢竟不會象大江河那樣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要進行迂迴就比較容易。但是進攻者進行迂迴時要離開原來的方向(我們假定河穀大體上垂直於這個方向),並且退卻線受到限製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不會立即消失的,而是逐漸消失的。所以,進攻者即使沒有恰好處於危機狀態時受到防禦者的攻擊,並且通過迂迴取得了稍大的活動地方,仍然不如防禦者有利。
我們在談江河時不僅談到它的水量,而且更重視河穀的深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事先說明,不應當把河穀理解為真正的山穀,否則,在這裏就要運用有關山地所論述的一切了。可是,大家知道,在很多平原地方,就連極小的河流也有陡峭的深穀。此外,河岸上有沼澤和其他妨礙接近的障礙物的情況也都屬於這個範圍。
因此,在這些條件下,把防禦的軍隊配置在中等江河或者深一些的河穀的後邊是一種很有利的態勢,這種江河防禦應該算作最好的戰略措施。
這種防禦的不足,即防禦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是軍隊的防線容易過長。防線過長時,防禦者會十分自然地把軍隊分散在可能的渡河點上,因而忽略了必須封鎖的真正的渡河點。然而,如果不能把整個軍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作戰,就無法收到該防禦的效果。在這裏,假使整個軍隊沒有被消滅,一次失敗的戰鬥,一次不得已的退卻和各種各樣的混亂及損失都會讓整個軍隊接近於徹底不成功。
防禦者在上述條件下不應該把防線延伸過長,並且必須在敵人渡河的當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來,這兩點我們已作了充分的說明,因此不需要討論那些受地形條件製約的時間。兵力和空間的配合等問題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會戰必然有其特點,即防禦者的行動必須非常激烈,因為進攻者的佯渡使防禦者一時弄不清情況,常常隻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防禦者才能弄清真相。防禦者在態勢方麵之所以有利,是因為當麵的敵軍外境不利。如果敵軍的其他部隊從其他渡河點包圍防禦者,那麽防禦者就無法像在防禦會戰中那樣,在後邊對這部分敵軍進行有力的打擊,因為這樣做他會失去有利的態勢。因而,他必須在這部分敵軍還沒有威脅到他的時候,先解決正麵的問題。也就是說,他一定要盡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擊當麵的敵軍,使它遭到失敗,從而解決全部的問題。
但是,這種江河防禦的目的決不是抵抗兵力相對過大的敵人(這在大江河的直接防禦中必要時還是可以設想的)。在這種防禦中,防禦者常常在實際上需要對付絕大部分的敵軍,即便情況對防禦者有利,人們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對比在這裏是必須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和深穀進行的防禦就是這樣的。在河穀旁邊進行強有力的抵抗會造成陣地分散的不利情況,對大量軍隊來說,不能采取這種方法,因為大量軍隊所需要的是決定性的勝利。如果僅僅是比較頑強地守住次要的防線而進行短時間的抵抗,以等待援軍,那麽,當然就可以在河穀邊緣。甚至可以在河岸進行直接防禦。在這裏雖然不能期望得到山區陣地那樣的有利條件,可是抵抗的時間比在一般地形上總要長些。隻有在河道蜿蜒曲折時(深穀中的河流往往是這樣的),防禦者進行這種防禦才是十分危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們隻要看一下德國境內的摩澤爾河的河道就能了解這一點了。在這裏,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隊在退卻時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掉。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上采用的防禦手段,也能夠用在大江河上,並且這裏的條件更為有利,這是不言而喻的。每當防禦者要爭取徹底的勝利時,總是要采用這個手段的(比如阿斯波恩戰役)。
至於軍隊為了把江河或者深穀作為阻止敵人接近的戰術障礙,也就是作為戰術上加強的正麵而緊靠江河或深穀配置,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對這個問題的仔細研究是戰術範圍的事情,不過我們要指出,從效果上來看,實際上這完全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措施。如果陡穀很深,陣地正麵自然會是絕對不可攻破的,可是從這種陣地側旁通過並不比從任何其他陣地側旁通過困難,所以防禦者這樣配置軍隊實際上就差不多是給進攻者自動讓路,這顯然不可能達到這樣設置軍隊的目的。因而,隻有當地形對進攻者的交通線十分不利,以至於他一離開自己的道路就會遭到極不利的後果時,防禦者這樣配置軍隊才有可能是有好處的。
采用第二種防禦時,進攻者的佯渡會給防禦者帶來更大的危險,因為這時候進攻者更容易實施佯渡,而防禦者的任務卻是要把全部部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可是,在該場合防禦者在時間方麵並不十分緊迫,因為在進攻者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和占領幾個渡河點之前,對防禦者有利的條件是一直存在的。另外,進攻者在這種時候進行的佯渡的效果也並沒有對單線式防禦進行的佯攻那麽大,因為在單線式防禦中必須保持一切地點不被攻破,因而預備隊的使用是不簡單的,在單線式防禦中需要判斷出哪個地點可能首先被敵人攻占,而在這裏卻隻要搞清楚敵人主力在哪裏就行了。
關於在大江河和中等江河上所進行的上述兩種防禦,我們還必須總括地指出:如果這兩種防禦是在退卻時倉促和混亂之中部署的,沒有準備,沒有清除渡河器材,沒有確切了解地形,那麽當然就達不到上麵所談到的所有結果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完全不能指望具備有利的條件,並且為了取得這些有利條件而把兵力分散在寬大的陣地上是極不明確的。
總之,就如在戰爭中凡是在意識不明確和意誌不堅定的情況下所做的一切都不免歸於失敗那樣,如果由於沒有勇氣同敵人進行會戰而選擇了江河防禦,期望利用寬闊的江河和低深的河穀阻擋敵軍,那麽,江河防禦是不會取得好結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統帥和軍隊談不上對自己的處境有真正的信心,他們通常憂慮重重,並且這種憂慮很快會變成事實。會戰決不會像決鬥那樣以雙方情況完全相同為前提。一個防禦者,如果在防禦中不擅長利用防禦的特點,不善於利用迅速的行軍。熟悉的地勢和自如的運動取得利益,那麽,他就是不可挽救的了。江河和河穀是根本不可能拯救這樣的防禦者的。
第三種防禦是在敵岸占領堅固的陣地。這種防禦之所以能夠有效果,是因為敵人的交通線在該情況下被河流切斷,從而有被限製在一座*這種陣地必須是異常堅固的,幾乎是無法攻破的,不然就會符合敵人的希望,防禦者就失去了有利的條件。如果陣地堅固到敵人不敢進攻的程度,那麽在某一些情況下,敵人甚至會被束縛在防禦者所在的河岸上。如果他要渡河,他就會失去自己的交通線。當然,他也可以威脅防禦者的交通線。這時候,像在雙方相互從對方陣地側旁通過的所有場合一樣,一切都取決於:誰的交通線在位置。數量和其他方麵保障得更好些;誰在這種場合作其他考慮時失敗的可能更大,也就是誰作其他考慮時可能輕易被對方戰勝;最後一點,誰在自己的部隊中保持有更多的致勝力量,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有所依靠。在這種場合,江河的作用無非是讓交通線帶來的危險有所增加;因為雙方的交通線都被限製在橋梁上。通常,防禦者的渡河點和各種倉庫在要塞的隱藏下會比進攻者的更安全些。如果這一點能夠肯定,那麽這種防禦當然是可以采取的。甚至當其他條件不適於實行江河的直接防禦時,也可以用這種防禦來代替直接防禦。這樣,雖然江河並沒有受到軍隊的防守,軍隊也沒有受到江河的掩護,可是軍隊和江河這樣地結合在一起卻守衛了國土,而這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
可是,必須承認,這種不進行決戰的防禦,就像正負荷簡單地接觸時產生的電壓一樣,隻適用於阻止較小的力量的衝擊。如果對方統帥是一個猶豫不決。小心謹慎。任何東西都不會促使他猛烈前進的人,那麽,假使他擁有極大的兵力優勢,防禦者還是可以采用這種防禦的。一樣的,當雙方形成平穩的均勢,彼此力爭的僅僅是微小的利益時,防禦者也可以采取這種防禦。可是,如果要對付的是在冒險家指揮下的優勢兵力,采取這種防禦就會有導向消亡的危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這種防禦方法看起來是既大膽而又合乎科學的,以致可以稱得上高雅的防禦方法。可是,高雅的一般容易流於華而不實,而在戰爭裏卻不像社交中那樣可以容許華而不實的作風存在。因而,采用這種高雅的方法的實例是不多見的。不過,這第三種防禦可以用作前兩種防禦的特別的輔助手段,也就是通過這種手段控製橋梁和橋頭堡以便軍隊隨時用渡河要挾敵人。
這三種江河防禦中的任何一種防禦,不僅可以是主力可以進行的絕對抵抗,而且還可以作為假抵抗。
防禦者固然可以采取很多其他措施,建築同行軍中的野營地有不同的陣地,使這種不想真正進行的抵抗產生假象,可是,隻有這一係列措施相當複雜,其效果在敵人看來比其他場合更多和更持久時,在大江河進行的假防禦才會起到真正的欺騙作用。對進攻者來說,敵前渡河總是一個重大的步驟,因而,采取這樣的行動時往往要考慮很久,有時要推遲到更加有利的時刻才能進行。
因而,進行這種假防禦時,主力有必要大體上像真防禦那樣分布和配置在河邊。但是,隻有假防禦這種意圖本身就說明當時的情況是不利於真防禦的,因而,各部隊哪怕是進行微弱的抵抗,也會因為防線較長和部隊分散而有遭到重大損失的危險。從實際意義來說,這是一種不徹底的措施。可見,在進行假防禦時,所有行動的目的必須是使軍隊能在遙遠後方(往往幾日行程)的某一地點確實集中,因此假防禦時進行的抵抗隻得以不阻擋這一集中為限度。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我們的看法,並指出這種假防禦可能有的重要性,我們想提一下1813年戰局末期的情況。那時,拿破侖率領大約四萬到五萬人退過了萊茵河。聯軍按照自己前進的方向原本可以在曼海姆到奈梅根這個區域內輕而易舉地渡河。拿破侖要以上述兵力防守這段河流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他隻能考慮在法國的馬斯河沿岸及其附近進行第一次真正的抵抗,因為他在那裏可以得到一定的增援。可是,假如他立刻退到馬斯河,聯軍就會緊緊地追到那裏,如果他讓部隊渡過萊茵河去宿營休息,那麽不久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因為聯軍即使小心謹慎到極為膽小的程度,也會派一些哥薩克和其他輕裝部隊渡河,而當他們看到渡河很順利的時候,一定還會讓其他部隊接著渡河。因而,法軍有必要在萊茵河進行認真的防禦。聯軍一旦真正渡河,這個防禦不會產生任何效果,這是可以預料到的。所以,這是一次純粹的假防禦。但在這種場合,法軍根本不冒任何危險,因為他們的集中地點是在摩澤爾河上遊。我們知道,隻是麥克唐納犯了錯誤,他率領兩萬人停在奈梅根的附近,一直等到溫岑格羅迭軍在一月中旬(該軍到達比較遲)把他逐走時他才後退,這就妨礙了他在布裏昂會戰以前同拿破侖會師。可見,萊茵河的假防禦使聯軍的前進運動停止了下來,而且不得不下決心把渡河時間推遲到援軍到來以後,也就是說推遲了有六個星期之久。對於拿破侖來說這六個星期是非常寶貴的。如果沒有萊茵河上的這次假防禦,聯軍就會趁來比錫的勝利直驅巴黎,而法軍要在首都這邊進行一次會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采取第二種江河防禦,就是利用中等江河進行防禦時,也是可以進行這種欺騙的,隻是效果一般說來要差得多。因為嚐試性的渡河在該場合是比較容易成功的,所以這種戲法極容易被戳破。
采取第三種江河防禦時,佯動的效果恐怕還要差一些,它不會超過所有臨時占領的陣地的效果。
最後,前兩種防禦很適於在為了某種次要目的而配置的前哨線或其他防線(單線式防禦)上采用,它們對僅僅為了進行監視而配置的次要部隊也是很適用的,在有江河的情況下進行這兩種防禦,比在沒有江河的場合有更加大的力量並且有更大的把握。因為在所有這些場合都是進行相對的抵抗,而這種難以通行的地形自然會讓相對抵抗得到顯著的增強。在這裏人們不僅應該看到戰鬥中反抗能贏得相當長的時間,並且應該看到敵人在每一次行動之前都會產生很多顧慮,如果沒有緊迫的原因,這些顧慮往往會讓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行動中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九章 |江河防禦(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現在還要談一談沒有設防的江河對國土防禦所起的作用。
任何一條江河,同其主流的河穀和支流的河穀,可以構成一個很大的地形障礙,因而一般地有利於防禦。我們可以從一些主要的方麵來進一步說明它特有的影響。
首先,我們必須分清江河和國境,即同總的戰略正麵是平行的,還是斜交或直交的。如果是並行的,我們還必須分清楚江河是在防禦者的背後,還是在進攻者的背後,並弄清在這兩種情況下軍隊和江河之間的距離。
如果在防禦的軍隊後麵不遠的地方(但是不少於普通的一日行程)有一條大河,這條河上有足夠數量的安全的渡河點,那麽防禦者所處的地位無疑要比在沒有江河時有利得多。這是因為,雖然防禦者由於渡河點的限製而在行動上失去一些自由,可是在戰略後方的安全方麵(主要是交通線的安全)仍能夠獲得很大利益。不言而喻,我們這裏所考慮的是在本國內進行的防禦,因為在敵國,即使敵軍在前邊,防禦者仍然要經常或多或少地擔心它出現在自己背後的江河的另一岸,這時,由於渡河點有限,江河對防禦者的處境的影響更多的是有害而不是有利的。江河在軍隊後麵越遠,對軍隊的益處就越少,到了一定的距離,它的影響就完全消失了。
如果進攻的軍隊不能不渡江河前進,那麽江河對它的運動隻能起不利的影響,因為它的交通線被限製在江河的幾個渡河點上了。1760年亨利親王在位於布勒斯勞附近的奧德河右岸迎擊俄軍時,顯然是以他背後一日行程遠的奧德河為依靠的。與這相反,切爾尼曉夫指揮下的俄軍後來渡過奧德河以後,卻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即有陷入喪失整個退路的危險性,因為他隻控製了一座橋梁。
如果江河同戰區的正麵或多或少地成直交,那麽江河又會給防禦者帶來好處。因為,第一。由於有江河作依托和可以利用支流的河穀來加強正麵,常常能夠占領很多有利的陣地(比如七年戰爭中易北河對普魯士軍隊所起的作用)。第二。進攻者要麽完全放棄兩岸中的某一岸,要麽把兵力分開,而這樣分散兵力,對防禦者是有利的,因為防禦者占有比進攻者更多的和更為安全的渡河點。人們隻要全麵地考察一下七年戰爭的情況就會看到,雖然在整個七年戰爭中沒有在奧德河和易北河實行過一次真正的防禦,而且這兩條河同敵人的正麵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斜交的或直交的,極少是平行的,可是這兩條河對腓特烈大帝防守他的戰區,即薩克森。西裏西亞和馬克,卻是十分有利的,從而大大阻礙了奧軍和俄軍占領這些地區。
一般來說,江河隻有或多或少同戰場正麵成直交並且可以當作運輸線時,它才對進攻者有利。因為進攻者的交通線比較長,在輸送各種必需品方麵困難較大,所以水運一定主要是給他帶來重大的方便條件和益處。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防禦者也有其有利的一麵,即可以在國境這邊用要塞封住江河,可是,國境那邊的一段江河給進攻者帶來的益處卻不會因而消失。但是,有些在軍事上從其他角度來看寬度不算小的江河,卻並不能通航;有些江河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的,有些江河逆流航行時特別緩慢,往往非常困難;有些大江河曲折很多,往往使路程增加一倍以上;而且現在兩國之間的主要交通路主要是公路;最後,大部分必需品現在常常都是在附近就地籌集,而不象經商那樣從遠處運來。假如人們考慮到這一切,就會清楚地看出,水運對軍隊給養所起的作用根本不像書本上常常所描繪的那麽大。因此,它對事件進程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並不是一定能起作用的。
山脈常常呈帶狀延伸於地球表麵,使水流在它左。右分道下流,它因此成為整個水係的分水嶺。山脈各部分的分布形式也是這樣的,各支脈或山脊從主脈分出後又形成各支較小的水係分水嶺。基於上述的情況,山地防禦的定義最初十分自然地主要是構成一個狹長的。像一道大屏障似的障礙。盡管地質學家對於山脈的生成及其形成的規律至今還沒有定論,可是,不論山脈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形成的,還是水流是山脈的產物,水流的流向總是最確切最直接地表明了山脈的體係。因而,在考慮山地防禦時以水流的流向作根據也是很自然的。人們不僅應當把水流看成是可以用來全麵知道地麵起伏情況(即地表斷麵情況)的天然水準儀,而且還應當把那些由水流形成的穀地看作是最容易到達山頂的道路,因為水流的衝刷過程無論如何總是能夠讓高低不平的山坡變得平坦而有規則一些。根據這樣的論述,山地防禦的概念大概是這樣的:當防禦的正麵大體與山脈平行時,山脈就可以看作是一種阻礙通行的巨大障礙,是一種僅有穀地可供出入的大壘牆。這時候防禦陣地應該設置在這一壘牆的頂部,即沿山脊上台地的邊緣,而且橫向地切斷各主要穀地。假如防禦的正麵同山脈近於垂直,那麽防禦陣地就應該設置在主脈的一個主要支脈上,陣地的正麵必須和主要穀地平行並一直延伸到主脈的山脊(這裏可以看成是防線的終點)。
我們之所以在這裏談到這一套按照地質結構進行的山地防禦的配置方法,是因為這一套配置方式在軍事理論中確實曾經風靡一時,並且它把衝刷過程的規律在所謂地形學中和戰法混和在一起了。
可是,在這種見解中有很多錯誤的假定和不確切的概念的替換,以致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從這種見解中得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可以作為製定成套理論的依據。
實際上,山脈的主要山脊都是不宜於歇宿和難以通行的,因而不能在上麵配置大量部隊;次要山脊往往不僅不適合歇宿和難以通行,並且不是太短就是太不規則,因此同樣不能配置大量部隊。台地並不是在所有山脊上都有的,即使有,也大多是狹窄的,不宜於歇宿的。如果細細觀察一下,我們就能發現,甚至連那種主要山脊較長。兩側大致上可以看作是斜麵或至少可以看作是階梯狀山坡的山脈也是極少的。主要山脊總是蜿蜒彎曲而又分支很多,大支脈則成曲線伸向原野,並且往往恰好在其終點又高聳入雲,成為高出主要山脊的山峰;山麓與山峰連接,構成了同山脈體係不相稱的巨大深穀。另外,在幾條山脈交叉的地方,或者幾條山脈向外伸展的開始點,就根本不存在狹長的呈帶狀的山脈了,而是隻有呈輻射狀分布的水流和山脈。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像上述所說的那樣來觀察山地,他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在山地按地質結構係統地配置軍隊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要是堅持把這種想法作為配置軍隊的基本思想,那是不符合實際的。可是,關於山地的具體應用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應該值得注意。
如果我們再從戰術方麵仔細觀察一下山地戰的情況,那麽就能看到山地戰主要表現為下麵兩種防禦:陡坡防禦和穀地防禦。穀地防禦,常常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發揮較大的抵抗效果,可在進行這種防禦時設法同時在主要山脊上設防,因為對這種防禦來說,占領穀地本身往往更為必要,並且由於穀地接平原的部分比較低,因此占領穀地的這部分比占領穀地靠山的起點更為重要。因而,即使在山脊上完全無法設防,這種穀地防禦仍然是防禦山地的一種手段;山脈越高,攀登越難,穀地防禦起的作用常常也就愈大。
從所有這些考察中可以看出,防禦一條同某一地質線相一致並多少近於規則的防線的想法應當完全拋棄,人們應該把山地隻看成是高低不平和布滿各種阻礙的地麵。對於這種地麵的各個部分,隻要情況許可應盡量加以利用。某一地區的地質線盡管對知道山地的概貌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防禦措施中卻無多大的用處。
不論是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還是在七年戰爭中,或是在革命戰爭中,我們都還沒有發現過部隊遍布整個山係並按山脈的主要輪廓組織防禦的情況。我們從沒有見著軍隊配置在主要山脊上。軍隊總是配置在山坡上:有時配置得高些,有時配置得低些,有時配置在主要山脊的這一麵,有時在那一麵;有時和主要山脈平行,有時和它垂直,有時則同它斜交;有時順著水流,有時逆著水流。我們發現,在一些較高的山地,比如在阿爾卑斯山,部隊甚至常常是集中地沿著穀地配置的;而在一些較低的山地,如在蘇台德山,則會看到一種極為特別的情況,即軍隊常配置在自己一方山坡的半腰,也就是說麵臨著主要山脊配置(如在1762年,臘特烈大帝為了掩護對希維德尼察的圍攻而占領的陣地就是這樣的,他的陣地就是麵對著歐累峰設置的)。
七年戰爭中著名的施莫特賽芬陣地和蘭德斯胡特陣地就是配置在一般來說是低深的穀地中的,福臘耳貝克境內的費爾特基爾赫陣地的情況也是這樣。在1799年和1800年戰局中,法軍和奧軍的一些主要的防哨自始至終都是配置在穀地中的。這些防哨不僅橫方向地封鎖著穀地,而且駐守著整個狹長的穀地。可是各山脊卻根本無人占領,或者隻是配置少數幾個小的防哨。
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的山脊既不便於通行,又不宜於歇宿,因此不可能用大量部隊加以防守。如果為了控製山區,一定得派軍隊駐在那裏,那麽隻有把軍隊配置在穀地裏。乍看起來,這樣做似乎是錯誤的,因為根據一般的理論,人們一定會說穀地處於山脊瞰製之下。可是,實際情況並不那樣恐怖,在山脊上隻有很少的道路和小徑可以通行,並且除了少數例外情況,隻有步兵可以通行,因為所有的車道都分布在穀地裏。因而,敵人隻能用步兵登上山脊的個別地點。可是在這樣的山地裏,雙方軍隊相隔的距離太大,遠遠超過了步槍的有效火力範圍之內,所以實際上部隊配置在穀地中並不像表麵看來那樣危險。當然,進行這種穀地防禦也有另外一種巨大的危險,那就是有可能會被敵人切斷退路。雖然敵人隻能用步兵,緩慢而十分費力地從幾個地點下到穀地,也就是說他不能進行奇襲,可是,由於從山脊通往穀地的小徑的出口沒有部隊防守,敵人就可以漸漸把優勢兵力調集下來,隨後在穀地展開,進而粉碎防禦者縱深很小的。從這時起變得非常脆弱的防線,這時候,在這條防線上除了一道不太深的山間溪流的石質河床以外,或許就找不到其他任何掩護了。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山穀防禦的很多部隊就無法撤出,因為防禦者在沒有找到撤出山區的出口之前,在穀地隻能分批後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奧地利軍隊在瑞士大概每次都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被俘虜。
現在還要稍微談一談在進行這種防禦時,通常兵力可以分割到何種程度。
任何一個這樣的防禦配置,都是把主力在最主要的山間通道上占據的陣地為中心的,這個陣地大體位於整個防線的中央。其他軍隊從這一陣地向左右派遣出去,占領最重要的山口,於是整個防禦配置就是由大體位於一條線上的三。四。五。六個以至更多的防哨組成的。這一防線可以延伸或必須延伸的長度,應看具體情況的需要而定。兩三日的行程,也就是六到八普裏就很適當,當然也有延長到二十普裏,甚至三十普裏的。
在相距一小時,或者兩三小時行程的各個防哨之間很可能還有一些大家後來才發現到的次要的通道。這裏可能會有一些可以配置兩三個營而又非常適於用來聯係各主要防哨的好地方,這些地方也要派兵占領。當然,很容易設想,兵力還可以進一步分割下去,一直分割到單個步兵連和騎兵連,並且這種情況在過去也是屢見不鮮的。總之,兵力的分割是沒有到處可用的限度的。另外,各個防哨的兵力大小應看整個軍隊兵力的大小而定,因此,對各主要防哨可能或應當保持多少兵力的問題,就沒有什麽可談的了。我們隻想提出幾項根據經驗和事物的性質所得出來的原則作為考慮力量部署的依據。
(1)山脈越高,越難通行,兵力分割的程度也就可以愈大,而且也必須愈大,因為一個地區的安全越是不能通過部隊的機動去保障,就越必須依靠直接的掩護來保障。阿爾卑斯山和孚日山或裏森山的防禦相比,兵力分割的程度必須大很多,因而更接近於單線式的防禦。
(2)隻要進行山地防禦的地方,至今兵力都是這樣區別的:主要的防哨大都在第一線隻有步兵,在第二線隻有幾連騎兵;隻是配備在中央的主力在第二線才有步兵,並且最多也不過幾個營而已。
(3)隻在極少數的場合,才留有戰略預備隊以增援受到進攻的地點,因為在正麵延伸很長的情況下,人們本來就已經覺得到處兵力薄弱了。因此,增援受到攻擊的防哨的援軍,大部分是從防線上沒有遭到攻擊的防哨中抽調的。
(4)即便兵力分割的程度比較小,各防哨的兵力相當強大,這些防哨所進行的主要抵抗也總是扼守地區的防禦,某一防哨一旦被敵人完全占領,就不能夠再指望用增援部隊再奪迴來了。
根據上麵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究竟從山地防禦中能夠得到什麽,在哪些場合可以運用這一手段,防線的延伸和兵力的分割可能和容許達到什麽程度,理論隻能夠把這一切留給統帥的才智去解決,理論隻需要告訴統帥這個手段的特征是什麽,它在兩軍會戰時能起什麽作用就足夠了。
一個統帥,他如果采用了寬大正麵的山地陣地而遇到失敗,是應當送交軍事法庭審判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防禦的角度來看,大江河與中等江河和山地一樣,也是戰略屏障之一。但是江河與山地有兩點不同,其一表現在相對防禦上,其二表現在絕對防禦上。江河和山地同樣都能增強相對抵抗的力量,但是江河像脆硬的材料製成的工具一樣,其特點是,要麽能夠堅強地抵抗住任何打擊,要麽完全失去作用,而讓防禦失敗。如果江河很大,並且其他條件對防禦者有利,那麽進攻者要想渡河是絕對不可能的。不過,任何江河防禦隻要有一個地方被突破,整個防禦就會完全瓦解。除非江河本身就在山地,防禦者就不會像在山地那樣進行持久的抵抗。從戰鬥的方麵來看,江河的另外一特點是,它可以使那些為進行決定性會戰而采取的部署在某些情況下非常有利,在一般情況下也會比在山地有利。
但是,江河和山地又有共同的地方,即二者都是不安全的。誘惑人的東西,經常引人采取錯誤的措施,陷於危險的境地中。我們在深入考察江河防禦時將提醒人們注意這些問題。
雖然戰史上江河防禦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證明江河並不像利用一切有利的地形條件增強絕對防禦體係那個時期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強有力的屏障,可是,江河對戰鬥和對國土防禦的有利作用一般來說是絕對肯定的。
為了係統地了解事物的全貌,我們先來把研究江河防禦時作為依據的各個著眼點列舉出來。
第一,我們必須把設防的江河所產生的戰略效果同沒有設防的江河對國土防禦所產生的影響區別開。
第二,防禦根據它本身的意義可以分為三個種類:
用主力所進行的絕對抵抗;
單純的偽抵抗;
用次要的兵力,如前哨。掩護部隊。以及其他次要的部隊等所進行的相對抵抗。
最後,我們還必須就江河防禦的形式把江河防禦區劃分為三種情況:
直接防禦,也就是阻止敵人渡河;
比較間接的防禦,即隻把江河與河穀作為進行更為有利的會戰的手段;
完全直接的防禦,即在對岸堅守固不可摧的陣地。
我們就按照這三種江河防禦分別進行考察。我們準備先研究各種江河防禦與第一種抵抗,也是最重要的抵抗的關係,然後再談談它們和其他兩種抵抗的關係。現在我們首先研究直接防禦,即阻擋敵軍渡河的防禦。
隻有很大的江河,即水量充足的江河,才能用來進行這種防禦。
空間。時間和兵力的配合是這種防禦在理論上的根本問題,這種配合使得江河防禦變得相當複雜,以致很難得出一個固定的論點。不過,經過進一步的思考之後,任何人都會得出以下結果。
根據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我們可以確定防禦江河的各部隊之間相隔的距離。用這個距離除防線的整個長度,就得出需要部隊的數目。用這個數目去除部隊兵力的總數,就得出各支部隊的兵力。如果把這些部隊的兵力同敵人在架橋期間能夠利用其他辦法渡河的兵力比較一下,就能判斷出自己能否進行一次有效的抵抗。因為,隻有當防禦者在敵人的橋梁架成以前有可能以極大優勢的兵力,也就是用一倍左右的兵力來攻擊已渡河的敵軍時,才能認為敵軍的強渡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如下:
如果敵人架橋需要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在這段時間之內能夠用其他方法渡河的軍隊不超過兩萬人,而防禦者在十二小時前後可以把兩萬人調到所有地點,那麽強渡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進攻者的兩萬人剛渡過一半時,防禦者就能夠趕到。在十二小時內,除了通報情況傳達命令所占的時間之外,人們可以行軍四普裏,因此每隔八普裏需要有兩萬人,防禦長達二十四普裏的河段需要六萬人。防禦者有這樣的兵力,他就可以向任何地方調去兩萬兵力,即使敵人在兩處渡河也是這樣,如果敵人隻在一處渡河,他甚至可以調過去四萬人。
其中有三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江河的寬度;渡河器材;上麵這兩個因素不僅決定了架橋需要的時間,而且也決定架橋期間能夠渡河的部隊數量;防禦者的兵力。對於對方軍隊總的兵力,這時可以不加考慮。依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使敵人的渡河成為不可能,甚至讓任何優勢的敵人的渡河成為不可能,是可以做到的。
這就是直接的江河防禦的簡單理論,也就是目的在於阻擋敵人完成架橋和渡河的江河防禦的簡單理論(但是這裏沒有把渡河一方可能采用的佯動的效果考慮在內)。下麵我們來考察一下這種防禦的詳細情況和必需的措施。
第一,如果拋開地理上的一切具體情況不談,那麽需要指出的隻是,上述理論所規定的各個部隊應該緊挨著江河分別集中配置。所以要緊靠著江河,是因為任何遠離江河的配置都會加長路程,這既不是必要的,也是沒有什麽好處的。江河中大量的水可以保障部隊不會遭到敵軍的重大威脅,因此沒有必要像一般國土防禦中的預備隊一樣把部隊控製在後麵。第二,沿河的道路通常比從後麵到江河任何一點的斜行路更便於通行。最後,這樣的配置比單純的防哨線無疑能對江河進行更好的監視,主要的原因是這時指揮官都在附近。這樣配置的部隊必須分別集中,如果不是這樣,整個計算就會不同了。凡是知道軍隊集中要消耗多少時間的人都能理解,防禦的最大效果正好就是來自這種集中的配置。利用一些防哨使敵人不可能漕渡,初看起來當然非常吸引人,可是,除了在少數例外的。特別便於渡河的地點之外,采取這種措施是很不利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敵人從對岸以優勢火力就可以擊退這種防哨中的部隊。即使不考慮這一點,常常還是白白浪費力量,也就等於,這種防哨除了能促使敵人另選渡河點以外,什麽目的也達不到。可見,隻要不是兵力強大到可以把河流當成要塞的外壕來防守(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需要任何規則了),這種真正的河岸防禦就肯定達不到目的。除去這些一般配置的原則以外,還應當考慮到:第一。江河的具體特點,第二。清除渡河器材,第三。沿岸各要塞的用途。
作為防線的江河,上下兩端都必須有依托點(例如海洋或中立區),或者有其他的條件能夠使敵人無法從防線兩端以外渡河。可是,隻有在江河防線很長的情況下才可能有這種依托點和這樣的條件。由此可見,江河防線經常應該是很長的,所以在現實中人們無法把大量軍隊配置在相對短的河段上,而我們經常應當作為依據的,卻正是現實情況。我們所指的相對短的河段,是指河段的長度比軍隊不在江河附近配置時的正麵隻稍大一點。我們認為,這樣的情況並不存在在現實中,而且任何江河的直接防禦,永遠是單線式防禦,至少就其防禦正麵的寬度來說是這樣的。在這種防禦中,集中配置時自然會采用的那些對付迂迴的方法就根本不適用了。因而,江河的直接防禦,不論它在其他方麵有多麽好的條件,隻要可能遭到敵人的迂迴,就總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措施和方法。
就整條江河來說,不言而喻,並不是所有地點都一樣適於渡河的。至於怎樣的地點不適合渡河,是可以作更詳細的一般說明的,但無法作嚴格的規定,因為有些極為微小的地形特點也常常比書本上認為重要的東西更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作這種嚴格的規定根本是毫無用處的,因為隻要觀察一下江河,從當地居民那裏了解一些情況,就差不多可以明確地知道哪裏適於渡河了,因此沒有必要去考慮書本上的東西。
為了更加詳盡地說明問題,我們能夠指出,通往江河的道路。江河的支流。沿岸的大城鎮。特別是江河中的洲島等對渡河都很有利。與此相反,書本上常認為作用很大的河岸的製高點。渡河點附近的彎曲河道等等,卻很少起作用。原因在於它們的作用是用絕對的河岸防禦這個狹隘觀念為基礎的。而在大江河,卻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這種絕對的河岸防禦措施。
凡是江河上某些地點便於渡越的一切情況,無論它是什麽樣的情況,都會對軍隊的配置產生影響,並且會使一般的幾何法則或多或少有所改變。可是,過分輕視這種法則,過分依靠某些地點給渡河造成的困難也是不適當的。這是因為,敵人假如確信在那些從天然條件看來不利於渡河的地點與我們遭遇的可能性最小,他恰恰就會在那裏渡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盡可能強的兵力防守處於江河中的洲島,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值得考慮的措施,因為敵人如果對洲島進行真正的進攻,就會最確切地暴露出他的渡河點。
配置在江河旁邊的各個部隊根據情況的需要必須向上遊和下遊行進,因而,如果沒有和江河平行的大路,那麽整修緊靠河岸的平行的小路或在短距離內修築新路都是防禦中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我們所要論述的第二點,是掃除渡河器材的問題。在江河的主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固然很不容易,至少要用相當長的時間,而要在敵岸的支流上清除渡河器材,困難簡直是不可克服的,因為這些支流常常控製在敵人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要塞封鎖這些支流的河口是很重要的。
敵人所攜帶的渡河器材,就是架橋用的橋腳舟,在大江河上渡河時很少是夠用的。因此,問題主要在於可否從江河主流。各支流和他自己岸上的各大城鎮中找到器材,以及江河附近是否有被用來製造船隻和木筏的木頭等等。在這方麵有時條件對敵人非常不利,以至於幾乎不可能渡河。
最後,位於江河兩岸或者敵岸的要塞,不但是防止敵人從要塞附近的各個地點渡河的盾牌,並且還是封鎖各支流和迅速收集那裏的渡河器材的手段。
我們就談這一些關於水量充足的江河的直接防禦。陡峭的深穀或者沼澤較多的河岸,雖然會增加渡河的困難和防禦的效果,但它們畢竟不能代替水量充足的江河本身,因為隻有它們還不能構成絕對斷絕的地形,可絕對斷絕的地形是直接防禦的必要條件。
假如要問這種江河的直接防禦在戰局的戰略計劃中能夠占有怎樣的地位,那麽人們隻能說,這種防禦決不可能導致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方麵是因為其目的僅僅是阻止敵人渡河,殲滅最先渡河的敵軍,另一方麵是由於江河妨礙防禦者通過有力的襲擊把已經取得的利益擴大為決定性的勝利。
不過這種江河防禦時常可以贏得很多的時間,而這對防禦者來說通常是很重要的。進攻者為了籌集渡河器材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如果進攻者幾次試渡都沒能成功,那麽防禦者就能夠贏得更多的時間。如果敵人因為不能渡河而都改變了他的前進方向,那麽防禦者或許還會得到其他一些利益。最後,在進攻者不是認真地進攻的一切場合,江河就能使他停止運動,這時,江河就成了保衛國土的永遠性的屏障。
因此,當江河大和條件有利時,江河的直接防禦可以看成是主力對主力的一種非常好的防禦手段,能夠產生現在人們常常輕視的那種結果(之所以很少重視,是因為人們隻注意到了那些因為力量不足而失敗的江河防禦)。如果在上述這些前提條件下(這在萊茵河和多瑙河這樣一些江河上確實是很容易找到的),人們可以用六萬人在二十四普裏長的地段上對擁有明顯優勢兵力的敵人進行一次有效的防禦,那麽當然可以說,這是一個應當值得重視的結果。
我們在上麵提到了關於擁有顯著優勢兵力的敵人的防禦,現在我們就來談論這個問題。根據我們上麵已經提出的理論,隻要企圖渡河的兵力不小於進行江河防禦的兵力,一切就都取決於渡河器材,而不取決於計劃渡河的兵力。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很讓人奇怪,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當然,人們不應該忘記,大多數江河防禦,更確切些說,一切江河防禦,都隻有相對的依托點,也就是說都可能遭到敵人的迂迴,而敵人的兵力優勢越大,就越是容易進行這種迂迴。
這種江河的直接防禦,即便被敵人突破了,也不同於一次失利的交戰,它很少能導致徹底的失敗,因為我們投入戰鬥的隻是一部分兵力,隻能通過一道橋梁慢慢渡河的敵人,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遭到阻礙而不能立即過橋擴大勝利。如果人們看到這些,就更加不會過分輕視這種防禦手段了。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來說,問題都在於處理得是不是恰到好處。在進行江河防禦時也是一樣,各種情況判斷得正確與否,結果就不太相同。一個看來無關緊要的情況很有可能使事情發生重大變化,一個在那裏看來是非常合適而又有效的措施,在這裏卻可能變為有害的舉動。正確地判斷各種情況,不把江河隻簡單地看作是一條江河,這在江河防禦中或許比在其他場合更難做到。因此,我們必須尤其提防錯誤地運用和理解江河防禦這一措施的危險。可是,作了這樣的分析以後,我們也不能不直率地指出,有些人的叫嚷是根本不值得重視的,他們根據模糊的感覺和不能確定的觀念,把一切都寄托在進攻和運動上,把驃騎兵揮舞馬刀向前奔騰看成是戰爭的全部景象。
指揮官即使能夠長久地保持這種觀念和感覺,也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至於這一點我們隻要提一下1759年齊利曉會戰中顯赫一時的獨裁官韋德耳就夠了)。而更為糟糕的是這種觀念和感覺很少能夠持久,當牽涉麵很廣的重大而不簡單的情況紛紛向指揮官襲來時,這種觀念和感覺就會在最後的一瞬間在指揮官身上消失得一幹二淨。
因而我們認為,當防禦者隻滿足於阻斷敵人渡河這一目的時,如果部隊大和條件有利,進行江河的直接防禦是可以產生良好的效果的,但是對較小的部隊來說,就不是這樣。假如說六萬人在一定長度的河段上可以阻止十萬乃至十萬以上的敵軍渡河,那麽一萬人在這樣長的河段上或許不能阻擋一萬人。甚至五千人渡河(隻要這五千人不怕同這樣優勢的敵人在一個河岸上相遇)。這是非常清楚的,因為渡河器材一樣多。
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很少談到佯渡,因為佯渡在江河的直接防禦中很少起很大的作用。這一方麵是由於這種防禦的主要問題不在於把軍隊集中在一點,而是在於各部隊各自防守一個河段,另外一方麵是因為即使具備了上述渡河的前提條件,進行佯渡也是非常困難的。如果進攻者的渡河器材本來就不多,這也就是說,現有的器材還不足以保障渡河的需要,那麽進攻者就不可能而且也不願意把大部分器材用在佯渡上。不論如何,進攻者在真的渡河點上可以渡過的兵力會因進行佯渡而減少,這樣,防禦者就能夠重新贏得本來因敵情不明而可能喪失掉的時間。
這種江河的直接防禦一般說隻能適用於歐洲主要江河的中下遊。
第二種江河防禦適用於中等江河甚至深穀中的小江河。這種防禦要求在距離江河較遠的地方占領陣地,陣地到江河的距離應該保障:當敵軍同時在一些地點渡河時,防禦者就能夠迎擊分散在各處的敵軍;當敵人在某一點渡過河時,防禦者能夠把它限製在江河附近或者一座橋梁和一條道路上。進攻者隻有背靠江河或深穀,並且在隻有一條退路的情況下會戰,這是一種最不利的態勢。防禦者在一切中等江河和深穀進行的防禦的實質就在利用進攻者的這種不利的情況。
我們以為,把整個軍隊分為幾支大部隊緊靠江河配置,是進行直接防禦時的最有利的配置,但是,這種配置必要的前提是敵人不可能突然大批渡河,否則,就有被分割和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如果防禦者進行江河防禦的條件並不很有利,或者敵人掌握有足夠多的渡河器材,如果江河中有許多洲島,甚至淺灘,或者江河不寬,如果防禦者兵力不足等等,那麽,防禦者就不能進行江河的直接防禦了。在這種情況下,防禦的各個部隊為了保證相互之間的聯係,必須離開江河一段距離,而且隻有一個可以采取的辦法是,在敵人渡河時盡快地向這裏集中兵力,趁著敵人還沒有擴大占領地區和利用幾個渡口的時候就向他攻擊。在這種場合,應用前哨對江河或者河穀進行監視並稍加抵抗,而整個軍隊則劃分為幾支大部隊配置在離江河一定距離(通常幾小時的行程)的適當地方。
在這裏,主要是通過江河和河穀構成的穀地。在這裏起重要作用的不僅僅是水量,而且是河穀的整個情況。穀岸高陡的穀地常常比寬大的江河作用更大。大部隊通過陡峭的深穀時實際上遇到的困難,要比事先想到的大得多。通過深穀需要費相當長的時間,當進攻者通過深穀時,防禦者隨時都可能占領周圍的高地,這就會十分令人不安。進攻者的先頭部隊如果前進得太遠,就會過早地同敵人遭遇,就會有被優勢敵人擊敗的危險,如果停留在渡河點旁邊,就要在非常不利的態勢下作戰。因此,隻有在兵力上占很大優勢和在指揮上有很大把握時,才能通過深穀到江河對岸去跟敵人較量,否則就是一種冒險的行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這種防禦的防線並不能象大江河的直接防禦那樣長,這一方麵是因為防禦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戰,另一方麵是因為進攻者的渡河行動假使很困難,畢竟不會象大江河那樣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要進行迂迴就比較容易。但是進攻者進行迂迴時要離開原來的方向(我們假定河穀大體上垂直於這個方向),並且退卻線受到限製所產生的不利影響不會立即消失的,而是逐漸消失的。所以,進攻者即使沒有恰好處於危機狀態時受到防禦者的攻擊,並且通過迂迴取得了稍大的活動地方,仍然不如防禦者有利。
我們在談江河時不僅談到它的水量,而且更重視河穀的深的程度,因此,我們必須事先說明,不應當把河穀理解為真正的山穀,否則,在這裏就要運用有關山地所論述的一切了。可是,大家知道,在很多平原地方,就連極小的河流也有陡峭的深穀。此外,河岸上有沼澤和其他妨礙接近的障礙物的情況也都屬於這個範圍。
因此,在這些條件下,把防禦的軍隊配置在中等江河或者深一些的河穀的後邊是一種很有利的態勢,這種江河防禦應該算作最好的戰略措施。
這種防禦的不足,即防禦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是軍隊的防線容易過長。防線過長時,防禦者會十分自然地把軍隊分散在可能的渡河點上,因而忽略了必須封鎖的真正的渡河點。然而,如果不能把整個軍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作戰,就無法收到該防禦的效果。在這裏,假使整個軍隊沒有被消滅,一次失敗的戰鬥,一次不得已的退卻和各種各樣的混亂及損失都會讓整個軍隊接近於徹底不成功。
防禦者在上述條件下不應該把防線延伸過長,並且必須在敵人渡河的當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來,這兩點我們已作了充分的說明,因此不需要討論那些受地形條件製約的時間。兵力和空間的配合等問題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會戰必然有其特點,即防禦者的行動必須非常激烈,因為進攻者的佯渡使防禦者一時弄不清情況,常常隻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防禦者才能弄清真相。防禦者在態勢方麵之所以有利,是因為當麵的敵軍外境不利。如果敵軍的其他部隊從其他渡河點包圍防禦者,那麽防禦者就無法像在防禦會戰中那樣,在後邊對這部分敵軍進行有力的打擊,因為這樣做他會失去有利的態勢。因而,他必須在這部分敵軍還沒有威脅到他的時候,先解決正麵的問題。也就是說,他一定要盡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擊當麵的敵軍,使它遭到失敗,從而解決全部的問題。
但是,這種江河防禦的目的決不是抵抗兵力相對過大的敵人(這在大江河的直接防禦中必要時還是可以設想的)。在這種防禦中,防禦者常常在實際上需要對付絕大部分的敵軍,即便情況對防禦者有利,人們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對比在這裏是必須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和深穀進行的防禦就是這樣的。在河穀旁邊進行強有力的抵抗會造成陣地分散的不利情況,對大量軍隊來說,不能采取這種方法,因為大量軍隊所需要的是決定性的勝利。如果僅僅是比較頑強地守住次要的防線而進行短時間的抵抗,以等待援軍,那麽,當然就可以在河穀邊緣。甚至可以在河岸進行直接防禦。在這裏雖然不能期望得到山區陣地那樣的有利條件,可是抵抗的時間比在一般地形上總要長些。隻有在河道蜿蜒曲折時(深穀中的河流往往是這樣的),防禦者進行這種防禦才是十分危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們隻要看一下德國境內的摩澤爾河的河道就能了解這一點了。在這裏,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隊在退卻時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掉。
大量軍隊在中等江河上采用的防禦手段,也能夠用在大江河上,並且這裏的條件更為有利,這是不言而喻的。每當防禦者要爭取徹底的勝利時,總是要采用這個手段的(比如阿斯波恩戰役)。
至於軍隊為了把江河或者深穀作為阻止敵人接近的戰術障礙,也就是作為戰術上加強的正麵而緊靠江河或深穀配置,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對這個問題的仔細研究是戰術範圍的事情,不過我們要指出,從效果上來看,實際上這完全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措施。如果陡穀很深,陣地正麵自然會是絕對不可攻破的,可是從這種陣地側旁通過並不比從任何其他陣地側旁通過困難,所以防禦者這樣配置軍隊實際上就差不多是給進攻者自動讓路,這顯然不可能達到這樣設置軍隊的目的。因而,隻有當地形對進攻者的交通線十分不利,以至於他一離開自己的道路就會遭到極不利的後果時,防禦者這樣配置軍隊才有可能是有好處的。
采用第二種防禦時,進攻者的佯渡會給防禦者帶來更大的危險,因為這時候進攻者更容易實施佯渡,而防禦者的任務卻是要把全部部隊集中在真正的渡河點。可是,在該場合防禦者在時間方麵並不十分緊迫,因為在進攻者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和占領幾個渡河點之前,對防禦者有利的條件是一直存在的。另外,進攻者在這種時候進行的佯渡的效果也並沒有對單線式防禦進行的佯攻那麽大,因為在單線式防禦中必須保持一切地點不被攻破,因而預備隊的使用是不簡單的,在單線式防禦中需要判斷出哪個地點可能首先被敵人攻占,而在這裏卻隻要搞清楚敵人主力在哪裏就行了。
關於在大江河和中等江河上所進行的上述兩種防禦,我們還必須總括地指出:如果這兩種防禦是在退卻時倉促和混亂之中部署的,沒有準備,沒有清除渡河器材,沒有確切了解地形,那麽當然就達不到上麵所談到的所有結果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多完全不能指望具備有利的條件,並且為了取得這些有利條件而把兵力分散在寬大的陣地上是極不明確的。
總之,就如在戰爭中凡是在意識不明確和意誌不堅定的情況下所做的一切都不免歸於失敗那樣,如果由於沒有勇氣同敵人進行會戰而選擇了江河防禦,期望利用寬闊的江河和低深的河穀阻擋敵軍,那麽,江河防禦是不會取得好結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統帥和軍隊談不上對自己的處境有真正的信心,他們通常憂慮重重,並且這種憂慮很快會變成事實。會戰決不會像決鬥那樣以雙方情況完全相同為前提。一個防禦者,如果在防禦中不擅長利用防禦的特點,不善於利用迅速的行軍。熟悉的地勢和自如的運動取得利益,那麽,他就是不可挽救的了。江河和河穀是根本不可能拯救這樣的防禦者的。
第三種防禦是在敵岸占領堅固的陣地。這種防禦之所以能夠有效果,是因為敵人的交通線在該情況下被河流切斷,從而有被限製在一座*這種陣地必須是異常堅固的,幾乎是無法攻破的,不然就會符合敵人的希望,防禦者就失去了有利的條件。如果陣地堅固到敵人不敢進攻的程度,那麽在某一些情況下,敵人甚至會被束縛在防禦者所在的河岸上。如果他要渡河,他就會失去自己的交通線。當然,他也可以威脅防禦者的交通線。這時候,像在雙方相互從對方陣地側旁通過的所有場合一樣,一切都取決於:誰的交通線在位置。數量和其他方麵保障得更好些;誰在這種場合作其他考慮時失敗的可能更大,也就是誰作其他考慮時可能輕易被對方戰勝;最後一點,誰在自己的部隊中保持有更多的致勝力量,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有所依靠。在這種場合,江河的作用無非是讓交通線帶來的危險有所增加;因為雙方的交通線都被限製在橋梁上。通常,防禦者的渡河點和各種倉庫在要塞的隱藏下會比進攻者的更安全些。如果這一點能夠肯定,那麽這種防禦當然是可以采取的。甚至當其他條件不適於實行江河的直接防禦時,也可以用這種防禦來代替直接防禦。這樣,雖然江河並沒有受到軍隊的防守,軍隊也沒有受到江河的掩護,可是軍隊和江河這樣地結合在一起卻守衛了國土,而這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
可是,必須承認,這種不進行決戰的防禦,就像正負荷簡單地接觸時產生的電壓一樣,隻適用於阻止較小的力量的衝擊。如果對方統帥是一個猶豫不決。小心謹慎。任何東西都不會促使他猛烈前進的人,那麽,假使他擁有極大的兵力優勢,防禦者還是可以采用這種防禦的。一樣的,當雙方形成平穩的均勢,彼此力爭的僅僅是微小的利益時,防禦者也可以采取這種防禦。可是,如果要對付的是在冒險家指揮下的優勢兵力,采取這種防禦就會有導向消亡的危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八章 |江河防禦(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這種防禦方法看起來是既大膽而又合乎科學的,以致可以稱得上高雅的防禦方法。可是,高雅的一般容易流於華而不實,而在戰爭裏卻不像社交中那樣可以容許華而不實的作風存在。因而,采用這種高雅的方法的實例是不多見的。不過,這第三種防禦可以用作前兩種防禦的特別的輔助手段,也就是通過這種手段控製橋梁和橋頭堡以便軍隊隨時用渡河要挾敵人。
這三種江河防禦中的任何一種防禦,不僅可以是主力可以進行的絕對抵抗,而且還可以作為假抵抗。
防禦者固然可以采取很多其他措施,建築同行軍中的野營地有不同的陣地,使這種不想真正進行的抵抗產生假象,可是,隻有這一係列措施相當複雜,其效果在敵人看來比其他場合更多和更持久時,在大江河進行的假防禦才會起到真正的欺騙作用。對進攻者來說,敵前渡河總是一個重大的步驟,因而,采取這樣的行動時往往要考慮很久,有時要推遲到更加有利的時刻才能進行。
因而,進行這種假防禦時,主力有必要大體上像真防禦那樣分布和配置在河邊。但是,隻有假防禦這種意圖本身就說明當時的情況是不利於真防禦的,因而,各部隊哪怕是進行微弱的抵抗,也會因為防線較長和部隊分散而有遭到重大損失的危險。從實際意義來說,這是一種不徹底的措施。可見,在進行假防禦時,所有行動的目的必須是使軍隊能在遙遠後方(往往幾日行程)的某一地點確實集中,因此假防禦時進行的抵抗隻得以不阻擋這一集中為限度。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我們的看法,並指出這種假防禦可能有的重要性,我們想提一下1813年戰局末期的情況。那時,拿破侖率領大約四萬到五萬人退過了萊茵河。聯軍按照自己前進的方向原本可以在曼海姆到奈梅根這個區域內輕而易舉地渡河。拿破侖要以上述兵力防守這段河流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他隻能考慮在法國的馬斯河沿岸及其附近進行第一次真正的抵抗,因為他在那裏可以得到一定的增援。可是,假如他立刻退到馬斯河,聯軍就會緊緊地追到那裏,如果他讓部隊渡過萊茵河去宿營休息,那麽不久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因為聯軍即使小心謹慎到極為膽小的程度,也會派一些哥薩克和其他輕裝部隊渡河,而當他們看到渡河很順利的時候,一定還會讓其他部隊接著渡河。因而,法軍有必要在萊茵河進行認真的防禦。聯軍一旦真正渡河,這個防禦不會產生任何效果,這是可以預料到的。所以,這是一次純粹的假防禦。但在這種場合,法軍根本不冒任何危險,因為他們的集中地點是在摩澤爾河上遊。我們知道,隻是麥克唐納犯了錯誤,他率領兩萬人停在奈梅根的附近,一直等到溫岑格羅迭軍在一月中旬(該軍到達比較遲)把他逐走時他才後退,這就妨礙了他在布裏昂會戰以前同拿破侖會師。可見,萊茵河的假防禦使聯軍的前進運動停止了下來,而且不得不下決心把渡河時間推遲到援軍到來以後,也就是說推遲了有六個星期之久。對於拿破侖來說這六個星期是非常寶貴的。如果沒有萊茵河上的這次假防禦,聯軍就會趁來比錫的勝利直驅巴黎,而法軍要在首都這邊進行一次會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采取第二種江河防禦,就是利用中等江河進行防禦時,也是可以進行這種欺騙的,隻是效果一般說來要差得多。因為嚐試性的渡河在該場合是比較容易成功的,所以這種戲法極容易被戳破。
采取第三種江河防禦時,佯動的效果恐怕還要差一些,它不會超過所有臨時占領的陣地的效果。
最後,前兩種防禦很適於在為了某種次要目的而配置的前哨線或其他防線(單線式防禦)上采用,它們對僅僅為了進行監視而配置的次要部隊也是很適用的,在有江河的情況下進行這兩種防禦,比在沒有江河的場合有更加大的力量並且有更大的把握。因為在所有這些場合都是進行相對的抵抗,而這種難以通行的地形自然會讓相對抵抗得到顯著的增強。在這裏人們不僅應該看到戰鬥中反抗能贏得相當長的時間,並且應該看到敵人在每一次行動之前都會產生很多顧慮,如果沒有緊迫的原因,這些顧慮往往會讓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行動中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九章 |江河防禦(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現在還要談一談沒有設防的江河對國土防禦所起的作用。
任何一條江河,同其主流的河穀和支流的河穀,可以構成一個很大的地形障礙,因而一般地有利於防禦。我們可以從一些主要的方麵來進一步說明它特有的影響。
首先,我們必須分清江河和國境,即同總的戰略正麵是平行的,還是斜交或直交的。如果是並行的,我們還必須分清楚江河是在防禦者的背後,還是在進攻者的背後,並弄清在這兩種情況下軍隊和江河之間的距離。
如果在防禦的軍隊後麵不遠的地方(但是不少於普通的一日行程)有一條大河,這條河上有足夠數量的安全的渡河點,那麽防禦者所處的地位無疑要比在沒有江河時有利得多。這是因為,雖然防禦者由於渡河點的限製而在行動上失去一些自由,可是在戰略後方的安全方麵(主要是交通線的安全)仍能夠獲得很大利益。不言而喻,我們這裏所考慮的是在本國內進行的防禦,因為在敵國,即使敵軍在前邊,防禦者仍然要經常或多或少地擔心它出現在自己背後的江河的另一岸,這時,由於渡河點有限,江河對防禦者的處境的影響更多的是有害而不是有利的。江河在軍隊後麵越遠,對軍隊的益處就越少,到了一定的距離,它的影響就完全消失了。
如果進攻的軍隊不能不渡江河前進,那麽江河對它的運動隻能起不利的影響,因為它的交通線被限製在江河的幾個渡河點上了。1760年亨利親王在位於布勒斯勞附近的奧德河右岸迎擊俄軍時,顯然是以他背後一日行程遠的奧德河為依靠的。與這相反,切爾尼曉夫指揮下的俄軍後來渡過奧德河以後,卻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即有陷入喪失整個退路的危險性,因為他隻控製了一座橋梁。
如果江河同戰區的正麵或多或少地成直交,那麽江河又會給防禦者帶來好處。因為,第一。由於有江河作依托和可以利用支流的河穀來加強正麵,常常能夠占領很多有利的陣地(比如七年戰爭中易北河對普魯士軍隊所起的作用)。第二。進攻者要麽完全放棄兩岸中的某一岸,要麽把兵力分開,而這樣分散兵力,對防禦者是有利的,因為防禦者占有比進攻者更多的和更為安全的渡河點。人們隻要全麵地考察一下七年戰爭的情況就會看到,雖然在整個七年戰爭中沒有在奧德河和易北河實行過一次真正的防禦,而且這兩條河同敵人的正麵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斜交的或直交的,極少是平行的,可是這兩條河對腓特烈大帝防守他的戰區,即薩克森。西裏西亞和馬克,卻是十分有利的,從而大大阻礙了奧軍和俄軍占領這些地區。
一般來說,江河隻有或多或少同戰場正麵成直交並且可以當作運輸線時,它才對進攻者有利。因為進攻者的交通線比較長,在輸送各種必需品方麵困難較大,所以水運一定主要是給他帶來重大的方便條件和益處。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防禦者也有其有利的一麵,即可以在國境這邊用要塞封住江河,可是,國境那邊的一段江河給進攻者帶來的益處卻不會因而消失。但是,有些在軍事上從其他角度來看寬度不算小的江河,卻並不能通航;有些江河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的,有些江河逆流航行時特別緩慢,往往非常困難;有些大江河曲折很多,往往使路程增加一倍以上;而且現在兩國之間的主要交通路主要是公路;最後,大部分必需品現在常常都是在附近就地籌集,而不象經商那樣從遠處運來。假如人們考慮到這一切,就會清楚地看出,水運對軍隊給養所起的作用根本不像書本上常常所描繪的那麽大。因此,它對事件進程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並不是一定能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