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天過海】
自認為軍事防備十分周密,別人不會輕易進犯時,其鬥誌就會容易放鬆,從而麻痹輕敵;平時常見的事物,看慣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機的計謀與公開的形式並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開張揚的行為之中。這就是易理中陰陽互相為用的道理
【圍魏救趙】
攻擊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分散它後再打,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打擊氣勢衰落的敵人。
【借刀殺人】
當敵人的動向已經明了時,而盟友卻舉棋不定,觀望的時候,應該誘導自己一方盟友攻擊敵方,自己盡量不出兵或少出兵。這樣勢必使盟友受到了損失,但卻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
皇太極借崇禎之手,除掉心腹之患,為滿軍入關,實現霸業打下牢固的基礎。
【以逸待勞】
要使敵人處於絕境,不可以派兵與敵人發生正麵交鋒,而是逐步的削弱敵人尚存力量,使敵人逐漸變弱。
戰國時,趙國名將李牧,奉命駐守雁門關,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訓練戰士騎馬射箭,天天殺牛鎬賞戰士,把收入全用來做戰士的糧餉,又教人認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貞察匈奴的活動。
經過幾年的功夫,李牧訓練了一支精壯的隊伍。所有的備戰工作都完善以後,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趕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來搶,李牧出兵迎戰,洋裝失敗。匈奴打了勝仗,認為趙國守邊的李牧軟弱可欺,手下的將士也膽小怕事。而邊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許多部落貴族都帶兵來搶,連他們的頭領單於都親自帶大兵來了。李牧設了多處埋伏,擺開左右倆路軍隊包抄敵人,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訓練的真本領,而將士們也為了報答李牧多年來的獎賞,一個個奮不顧身的殺敵,大敗匈奴,殺死匈奴騎兵數萬,大大開拓了趙國北方的邊疆。匈奴受到了這次重創之後,一連十幾年也不敢侵犯趙國邊境了。
【趁火打劫】
當敵方身處困難,危險的境地時,就應該利用這一絕好的時機獲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機出兵打擊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聲東擊西】
當敵方神誌混亂而且疲憊不堪的時候,我軍應該抓住地方失去控製的有利時機而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等戰爭謀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不能正確地判斷事物的取向,然後乘機消滅敵人。
【無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讓敵人把受騙的假象當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就能夠掩護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鄉,繼而用大的家鄉,最有突然變為真相。
【暗度陳倉】
表麵上讓敵方知道我軍的軍事動向,利用敵方靜下心來關注我方的表麵行動時,我軍悄悄地迂迴到其他有利地點乘此攻擊,一定能貨得勝利,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隔岸觀火】
當敵方內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亂之時,我方應該靜觀其變,等待地方出現進一步為難的局麵,好讓對方相互內訌。我軍則坐收魚翁之利,順應著時間變化而消滅敵人。
東漢末年,袁沼兵敗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恆,曹操進兵擊敗了烏恆,袁氏兄弟沒法隻有去投奔以前有過過節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定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迴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生疑慮。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迴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招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眾將見此,不由打心眼裏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適吞並他,二袁上門,他們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而促成他們的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我們隔岸觀火,不費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倆個大敵,既保存了我們的實力,又為下一步消滅公孫康打下好的基礎。 【笑裏藏刀】
在做事的時候要從表麵上讓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於產生疑心,你從而能夠在暗地裏算計他:凡事要準備好再決定行動,而千萬不要讓對方猜測到你的真實想法。要裝做表麵柔順,一切順從對方的心願,而內心要剛強,做到實質強硬。
【李代桃僵】
如果被形式所迫,當戰劇發展到必然會有損失時,則應犧牲局部的利益,而去爭取全局的,整體性的勝利。
戰國中期,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韓國,策動聯韓擊楚。韓玄惠王決定在倆強中間嚴守中立,沒有答應與秦聯合攻楚。秦王為此非常惱火,認為韓國這是有意保存勢力,要坐山觀虎鬥。於是,秦國在公元前317年出兵征伐韓國。
韓軍節節敗退,韓王異常焦慮。這時韓國宰相韓月出了一個“李代桃僵”的計策,親自出使秦國,以割讓一座名城給秦國為代價,換取秦國同意聯韓攻楚。
楚懷王聽到韓國要與秦國聯合攻楚,采納了策士稱軫的建議,先是調兵譴將,充實邊防,然後又派了一位能言善辨的特使去韓國,帶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韓宣惠王。
韓王大喜,於是他就放棄了聯秦攻楚的主張,不讓韓月出使秦國了。
秦惠文王聽說韓國又已和楚國聯合抗秦,勃然大怒,認為韓國出爾反爾,不守信用,逐大舉進攻韓國,而楚國隻在邊界做做樣子,並不真的幫韓國抗秦。
經過幾場戰鬥,秦國終於殲滅了韓國的主力,使韓國成了秦國的附庸國。但由於秦國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沒敢再攻打楚國。
【順手牽羊】
當用兵作戰的時候,我軍應該密切注意敵方的情況,從中洞察敵方所存在的漏洞,疏忽,即使是再小的勝利,我們也應該主動去爭取。因為敵人的疏忽,漏洞,就是我方小的勝利
公元383年,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國勢強盛。前秦王符堅坐針項城,調集九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殲滅東晉,他派其弟符融為先鋒攻下壽陽,初戰告捷。東晉將領謝石得知前秦百萬大軍尚未齊集,決定抓住時機,擊敗敵方前鋒,挫敵銳氣。謝石先派勇將劉牢之率精兵五萬強渡洛樟,殺了前秦守將梁成,重創秦軍。謝石率師抵達肥水一線,駐紮在八公山邊,與駐紮在壽陽的前秦軍隔岸對勢。符堅見東晉陣勢嚴整,不敢貿然出擊,命令堅守河岸,等待後續部隊。
謝石感到機會難得,於是派人送去了一封挑戰的信,信中說道:“我要與你舉一雌雄,如果你有膽量與我決戰,你就暫時退一箭之地,讓我渡河與你比個輸贏。”符堅果然中計,決定暫退一箭之地,等東晉部隊渡到河中間,再將晉兵全殲水中。
他哪料到此時秦軍士氣低落,撤軍令下,頓時陣腳大亂。秦兵以為自己戰敗了,一個個無心戀戰,都各顧各的向後麵逃竄開來。
謝石抓住戰機指揮東晉兵馬,迅速渡河,乘敵人大亂,奮力追殺,前秦大敗。
【打草驚蛇】
如果有疑點應該偵察確實,待事情明了之後再作行動:反複偵察而後采取計策,乃是發現暗藏敵人的重要手段。
【借屍還魂】
很多表麵上看起來有用的東西,其實不能為我們所用:很多表麵上不能用的東西,常常有時可以利用它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借用那些不能用的東西而使用它,其實我並不是像求助於人的愚昧,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我。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六出祁山,由於操勞過度,不久病死軍中。臨終前擔心魏軍得知自己的死訊,定會大舉圍攻蜀軍。所以安排將領一定要隱瞞自己的死訊,並按自己的老辦法撤軍。
天亮後,探子報告司馬懿:“諸葛亮已死,蜀軍全部撥寨啟程。”
司馬懿連忙親率軍隊追趕蜀軍,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數十員戰將擁出一輛四輪車,諸葛亮端坐車上,司馬懿一見趕緊下令收兵,而蜀軍見狀也匆匆按原路撤退。
走過很久,司馬懿才接到談報說諸葛亮確實已死,適才坐在戰車上的耐是個木雕的塑像。司馬懿後悔莫及,歎道:“諸葛亮雖然死了,但我還是中了他的〈借屍還魂〉之計啊~!”
【調虎離山】
當天時到了對敵方不利的時候,我軍再去圍困它,用表麵上的假象而去誘惑它,使它喪失它的絕對優勢,結果使敵人一方由主動變為被動。
【欲擒故縱】
在作戰之時,如果把敵人逼急了,他就會拚死反撲,假如讓他跑掉,則可削弱他的氣勢。敵人逃跑時隻須跟隨而不要緊緊地追趕,而後讓逃跑的敵人消耗體力,消耗鬥誌,等到他們跑散後,再捉拿他們,這樣就不需要撕殺而兵刃相見。所以必須有耐心,有誠心,那麽我軍就會大吉大利。
西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圖謀不軌。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
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珠寶,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願擁戴他為天子。王浚不知是計,內心十分高興,不僅接受了禮物,還熱情的接待了王子春。
公元314年,石勒覺得時機已到,就派人給王浚送信,說自己背棄晉朝,率領自己的部隊來投靠他,希望到時候可以接應一下。王浚看信後大喜,馬上同意了,並催他早點過來。
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兵臨城下,王浚還蒙在鼓裏,以為石勒擁戴他稱帝,並專門設宴招待石勒。石勒於是乘機帶人扣住了王浚。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
【拋磚引玉】
用某種相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使敵人上當受騙,然後再攻擊對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將領,商議對西川用兵,並打算一舉攻下成都。
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戰,一時拿不定主意戰還是和。於是,他的副使趙季良出了一個“拋磚引玉”之計。孟知祥隻派了很少的兵將留守在戰線的第一線,第二線,而把西川主力軍留在漢州後麵,作為第三線,伺機與董璋主力決戰。
董璋率東川精銳部隊進入西穿,一舉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線的防守,直逼第三線。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認為西川主力對自己並無太大危險,所以率部隊繼續長驅直入,由於東川軍隊長途跋涉,戰鬥力很差。而西川軍則長期以逸待勞,將士們一個個磨拳擦掌。經過激戰,西川軍大勝,收複了全部失地。
【擒賊擒王】
摧毀敵人最堅固的地方,奪取地方的首領,這樣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就如同龍出海水而戰於空曠的大地田野,也會麵臨絕境。
【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與強大的敵人正麵交鋒,就應該主動攻擊敵方強大力量的根基和借以生存的力量。消滅了事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對麵,那麽事物本身的正麵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晉國國君權力逐漸落在智,趙,韓,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趙家殺來,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堅守城池。智伯瑤想出一條毒計:挖決晉水河堤淹死晉陽軍民。滔滔晉水,就淹沒了大半晉陽城,晉陽軍民危在旦夕。
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智伯瑤的力量在於與韓,魏結盟,如果我們把韓,魏拉攏過來,共同反對他,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會打敗智家。”
幾經周折,趙,魏,韓三家終於達成協議,共同起兵攻擊智家。智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而智伯瑤也被趙襄子一劍刺死了。
【混水摸魚】
我方應該乘敵反哪個內部混亂,利用有利時機借機行事,從而在敵方六神無主的情形下取得勝利。
【指桑罵槐】
如果勢力強大的一方要想控製弱小一方,就應該用警告方式去誘導它。恰當的強硬手段在這其中會得到很好的實施,這種行動方式會有危險,但會使敵方如自己願望順從。
【假癡不癲】
寧偽裝作自己十分糊塗,不知道有這事而不有所為,也不應該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而是要三思而後行,要沉著冷靜,深藏不露,這如同雲勢壓住冬雷且不露一點機巧,來春而待機爆發一樣。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比較強大的民族東胡,便借機要匈奴為他們獻上國寶千裏嗎。沒想到匈奴單於冒頓竟同意了。
東胡緝拿匈奴如此軟弱,又向冒頓要一名妻妾,冒頓又順從了他們。東胡連連得手。
不久,東胡又看中了匈奴與他們交界的一片荒原,就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次地相贈。
匈奴將領們以為冒頓一再忍讓,這次恐怕又得答應了,誰知冒頓卻說:“荒原雖然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中部隊,進攻東胡。
匈奴將士早就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根本毫無防備,隻得倉促應戰。結果是東胡被滅,一味逞強的東胡王也被殺於亂軍之中。
【上屋抽梯】
假裝給敵方一些小的好處,以誘使它深入我方,進入我方預先設好的機關,乘機派兵切斷敵方的後援和前應,是敵人陷入死地。這就好象貪吃有毒的東西那樣,雖然能吃到東西,但貪求本不應得到一定要招致禍害。
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綜,不喜歡長子劉琦。劉綜的後母也害怕劉琦得勢,平日裏非常嫉恨他。劉琦深感自己處境危險,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坐下後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諸葛亮無可奈何,便給劉琦講了一個故事。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自認為軍事防備十分周密,別人不會輕易進犯時,其鬥誌就會容易放鬆,從而麻痹輕敵;平時常見的事物,看慣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機的計謀與公開的形式並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開張揚的行為之中。這就是易理中陰陽互相為用的道理
【圍魏救趙】
攻擊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分散它後再打,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打擊氣勢衰落的敵人。
【借刀殺人】
當敵人的動向已經明了時,而盟友卻舉棋不定,觀望的時候,應該誘導自己一方盟友攻擊敵方,自己盡量不出兵或少出兵。這樣勢必使盟友受到了損失,但卻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
皇太極借崇禎之手,除掉心腹之患,為滿軍入關,實現霸業打下牢固的基礎。
【以逸待勞】
要使敵人處於絕境,不可以派兵與敵人發生正麵交鋒,而是逐步的削弱敵人尚存力量,使敵人逐漸變弱。
戰國時,趙國名將李牧,奉命駐守雁門關,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訓練戰士騎馬射箭,天天殺牛鎬賞戰士,把收入全用來做戰士的糧餉,又教人認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貞察匈奴的活動。
經過幾年的功夫,李牧訓練了一支精壯的隊伍。所有的備戰工作都完善以後,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趕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來搶,李牧出兵迎戰,洋裝失敗。匈奴打了勝仗,認為趙國守邊的李牧軟弱可欺,手下的將士也膽小怕事。而邊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許多部落貴族都帶兵來搶,連他們的頭領單於都親自帶大兵來了。李牧設了多處埋伏,擺開左右倆路軍隊包抄敵人,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訓練的真本領,而將士們也為了報答李牧多年來的獎賞,一個個奮不顧身的殺敵,大敗匈奴,殺死匈奴騎兵數萬,大大開拓了趙國北方的邊疆。匈奴受到了這次重創之後,一連十幾年也不敢侵犯趙國邊境了。
【趁火打劫】
當敵方身處困難,危險的境地時,就應該利用這一絕好的時機獲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機出兵打擊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聲東擊西】
當敵方神誌混亂而且疲憊不堪的時候,我軍應該抓住地方失去控製的有利時機而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等戰爭謀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不能正確地判斷事物的取向,然後乘機消滅敵人。
【無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讓敵人把受騙的假象當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就能夠掩護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鄉,繼而用大的家鄉,最有突然變為真相。
【暗度陳倉】
表麵上讓敵方知道我軍的軍事動向,利用敵方靜下心來關注我方的表麵行動時,我軍悄悄地迂迴到其他有利地點乘此攻擊,一定能貨得勝利,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隔岸觀火】
當敵方內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亂之時,我方應該靜觀其變,等待地方出現進一步為難的局麵,好讓對方相互內訌。我軍則坐收魚翁之利,順應著時間變化而消滅敵人。
東漢末年,袁沼兵敗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恆,曹操進兵擊敗了烏恆,袁氏兄弟沒法隻有去投奔以前有過過節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定遼東,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迴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生疑慮。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迴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招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眾將見此,不由打心眼裏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適吞並他,二袁上門,他們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而促成他們的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我們隔岸觀火,不費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倆個大敵,既保存了我們的實力,又為下一步消滅公孫康打下好的基礎。 【笑裏藏刀】
在做事的時候要從表麵上讓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於產生疑心,你從而能夠在暗地裏算計他:凡事要準備好再決定行動,而千萬不要讓對方猜測到你的真實想法。要裝做表麵柔順,一切順從對方的心願,而內心要剛強,做到實質強硬。
【李代桃僵】
如果被形式所迫,當戰劇發展到必然會有損失時,則應犧牲局部的利益,而去爭取全局的,整體性的勝利。
戰國中期,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韓國,策動聯韓擊楚。韓玄惠王決定在倆強中間嚴守中立,沒有答應與秦聯合攻楚。秦王為此非常惱火,認為韓國這是有意保存勢力,要坐山觀虎鬥。於是,秦國在公元前317年出兵征伐韓國。
韓軍節節敗退,韓王異常焦慮。這時韓國宰相韓月出了一個“李代桃僵”的計策,親自出使秦國,以割讓一座名城給秦國為代價,換取秦國同意聯韓攻楚。
楚懷王聽到韓國要與秦國聯合攻楚,采納了策士稱軫的建議,先是調兵譴將,充實邊防,然後又派了一位能言善辨的特使去韓國,帶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韓宣惠王。
韓王大喜,於是他就放棄了聯秦攻楚的主張,不讓韓月出使秦國了。
秦惠文王聽說韓國又已和楚國聯合抗秦,勃然大怒,認為韓國出爾反爾,不守信用,逐大舉進攻韓國,而楚國隻在邊界做做樣子,並不真的幫韓國抗秦。
經過幾場戰鬥,秦國終於殲滅了韓國的主力,使韓國成了秦國的附庸國。但由於秦國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沒敢再攻打楚國。
【順手牽羊】
當用兵作戰的時候,我軍應該密切注意敵方的情況,從中洞察敵方所存在的漏洞,疏忽,即使是再小的勝利,我們也應該主動去爭取。因為敵人的疏忽,漏洞,就是我方小的勝利
公元383年,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國勢強盛。前秦王符堅坐針項城,調集九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殲滅東晉,他派其弟符融為先鋒攻下壽陽,初戰告捷。東晉將領謝石得知前秦百萬大軍尚未齊集,決定抓住時機,擊敗敵方前鋒,挫敵銳氣。謝石先派勇將劉牢之率精兵五萬強渡洛樟,殺了前秦守將梁成,重創秦軍。謝石率師抵達肥水一線,駐紮在八公山邊,與駐紮在壽陽的前秦軍隔岸對勢。符堅見東晉陣勢嚴整,不敢貿然出擊,命令堅守河岸,等待後續部隊。
謝石感到機會難得,於是派人送去了一封挑戰的信,信中說道:“我要與你舉一雌雄,如果你有膽量與我決戰,你就暫時退一箭之地,讓我渡河與你比個輸贏。”符堅果然中計,決定暫退一箭之地,等東晉部隊渡到河中間,再將晉兵全殲水中。
他哪料到此時秦軍士氣低落,撤軍令下,頓時陣腳大亂。秦兵以為自己戰敗了,一個個無心戀戰,都各顧各的向後麵逃竄開來。
謝石抓住戰機指揮東晉兵馬,迅速渡河,乘敵人大亂,奮力追殺,前秦大敗。
【打草驚蛇】
如果有疑點應該偵察確實,待事情明了之後再作行動:反複偵察而後采取計策,乃是發現暗藏敵人的重要手段。
【借屍還魂】
很多表麵上看起來有用的東西,其實不能為我們所用:很多表麵上不能用的東西,常常有時可以利用它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借用那些不能用的東西而使用它,其實我並不是像求助於人的愚昧,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我。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六出祁山,由於操勞過度,不久病死軍中。臨終前擔心魏軍得知自己的死訊,定會大舉圍攻蜀軍。所以安排將領一定要隱瞞自己的死訊,並按自己的老辦法撤軍。
天亮後,探子報告司馬懿:“諸葛亮已死,蜀軍全部撥寨啟程。”
司馬懿連忙親率軍隊追趕蜀軍,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數十員戰將擁出一輛四輪車,諸葛亮端坐車上,司馬懿一見趕緊下令收兵,而蜀軍見狀也匆匆按原路撤退。
走過很久,司馬懿才接到談報說諸葛亮確實已死,適才坐在戰車上的耐是個木雕的塑像。司馬懿後悔莫及,歎道:“諸葛亮雖然死了,但我還是中了他的〈借屍還魂〉之計啊~!”
【調虎離山】
當天時到了對敵方不利的時候,我軍再去圍困它,用表麵上的假象而去誘惑它,使它喪失它的絕對優勢,結果使敵人一方由主動變為被動。
【欲擒故縱】
在作戰之時,如果把敵人逼急了,他就會拚死反撲,假如讓他跑掉,則可削弱他的氣勢。敵人逃跑時隻須跟隨而不要緊緊地追趕,而後讓逃跑的敵人消耗體力,消耗鬥誌,等到他們跑散後,再捉拿他們,這樣就不需要撕殺而兵刃相見。所以必須有耐心,有誠心,那麽我軍就會大吉大利。
西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圖謀不軌。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
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珠寶,敬獻王浚。並寫信向王浚表示願擁戴他為天子。王浚不知是計,內心十分高興,不僅接受了禮物,還熱情的接待了王子春。
公元314年,石勒覺得時機已到,就派人給王浚送信,說自己背棄晉朝,率領自己的部隊來投靠他,希望到時候可以接應一下。王浚看信後大喜,馬上同意了,並催他早點過來。
石勒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兵臨城下,王浚還蒙在鼓裏,以為石勒擁戴他稱帝,並專門設宴招待石勒。石勒於是乘機帶人扣住了王浚。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
【拋磚引玉】
用某種相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使敵人上當受騙,然後再攻擊對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將領,商議對西川用兵,並打算一舉攻下成都。
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戰,一時拿不定主意戰還是和。於是,他的副使趙季良出了一個“拋磚引玉”之計。孟知祥隻派了很少的兵將留守在戰線的第一線,第二線,而把西川主力軍留在漢州後麵,作為第三線,伺機與董璋主力決戰。
董璋率東川精銳部隊進入西穿,一舉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線的防守,直逼第三線。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認為西川主力對自己並無太大危險,所以率部隊繼續長驅直入,由於東川軍隊長途跋涉,戰鬥力很差。而西川軍則長期以逸待勞,將士們一個個磨拳擦掌。經過激戰,西川軍大勝,收複了全部失地。
【擒賊擒王】
摧毀敵人最堅固的地方,奪取地方的首領,這樣就可以瓦解它的整體力量。就如同龍出海水而戰於空曠的大地田野,也會麵臨絕境。
【釜底抽薪】
如果不能與強大的敵人正麵交鋒,就應該主動攻擊敵方強大力量的根基和借以生存的力量。消滅了事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對麵,那麽事物本身的正麵也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了。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晉國國君權力逐漸落在智,趙,韓,魏四家之手。
公元455年,三家直奔趙家殺來,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兵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堅守城池。智伯瑤想出一條毒計:挖決晉水河堤淹死晉陽軍民。滔滔晉水,就淹沒了大半晉陽城,晉陽軍民危在旦夕。
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智伯瑤的力量在於與韓,魏結盟,如果我們把韓,魏拉攏過來,共同反對他,這就成了釜底抽薪,肯定會打敗智家。”
幾經周折,趙,魏,韓三家終於達成協議,共同起兵攻擊智家。智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沒,而智伯瑤也被趙襄子一劍刺死了。
【混水摸魚】
我方應該乘敵反哪個內部混亂,利用有利時機借機行事,從而在敵方六神無主的情形下取得勝利。
【指桑罵槐】
如果勢力強大的一方要想控製弱小一方,就應該用警告方式去誘導它。恰當的強硬手段在這其中會得到很好的實施,這種行動方式會有危險,但會使敵方如自己願望順從。
【假癡不癲】
寧偽裝作自己十分糊塗,不知道有這事而不有所為,也不應該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而是要三思而後行,要沉著冷靜,深藏不露,這如同雲勢壓住冬雷且不露一點機巧,來春而待機爆發一樣。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比較強大的民族東胡,便借機要匈奴為他們獻上國寶千裏嗎。沒想到匈奴單於冒頓竟同意了。
東胡緝拿匈奴如此軟弱,又向冒頓要一名妻妾,冒頓又順從了他們。東胡連連得手。
不久,東胡又看中了匈奴與他們交界的一片荒原,就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次地相贈。
匈奴將領們以為冒頓一再忍讓,這次恐怕又得答應了,誰知冒頓卻說:“荒原雖然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中部隊,進攻東胡。
匈奴將士早就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根本毫無防備,隻得倉促應戰。結果是東胡被滅,一味逞強的東胡王也被殺於亂軍之中。
【上屋抽梯】
假裝給敵方一些小的好處,以誘使它深入我方,進入我方預先設好的機關,乘機派兵切斷敵方的後援和前應,是敵人陷入死地。這就好象貪吃有毒的東西那樣,雖然能吃到東西,但貪求本不應得到一定要招致禍害。
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綜,不喜歡長子劉琦。劉綜的後母也害怕劉琦得勢,平日裏非常嫉恨他。劉琦深感自己處境危險,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坐下後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諸葛亮無可奈何,便給劉琦講了一個故事。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