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戰
原文:凡與敵戰,若我軍曾經挫衄,須審察士卒之氣。氣盛,則激勵再戰;氣衰,則且養氣,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謹養勿勞,並氣積力。”
譯文: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我軍曾經遭受過挫敗,就必須細心觀察部隊的士氣情況。如果部隊士氣仍然旺盛,就激勵他們同敵人再戰;如果士氣衰竭,就養精蓄銳,等到士氣旺盛可用時,再指揮他們與敵作戰。誠如兵法所說:“注意休整部隊,不要讓他們太過疲勞;要保持旺盛的士氣,積蓄部隊戰鬥力。”
秦王嬴政問李信道:“我打算攻取楚國,你估計需要多少兵力呢?”李信迴答說:“不過二十萬人罷了。”秦王又問大將王翦,王翦卻迴答說:“非六十萬人不行。”秦王聽後不無譏諷地說:“將軍你老了,為什麽這樣膽怯呢!”於是,任命李信和蒙恬為將率領二十萬人南下攻打楚國。王翦因為自己的意見不被秦王采納,便托病辭職迴了老家頻陽。李信率兵進攻平輿,蒙恬率兵進攻寢邑,皆大敗楚軍。之後,李信又進攻鄢郢,擊敗楚軍後,便領兵西向,與蒙恬在城父會師。但是楚軍尾隨秦軍,伺機進攻,三天三夜沒有停息,把李信的軍隊擊敗,攻占了兩個營壘,殺死了七個秦國都尉,李信兵敗逃迴秦國。秦王得此消息,大怒;立即親自前往頻陽看望王翦,強行起用王翦為將。王翦無奈,隻好應允說:“老臣體弱多病,固執又糊塗。如果大王一定要啟用我的話,那就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答應了王翦的要求。王翦於是率軍出征,秦王親自到灞上設宴送行。楚國聽說了,於是調集全部兵馬抗擊王翦部隊。但王翦采取堅守營壘,不出戰,天天休整部隊,讓士兵沐浴健身,並給士兵改善夥食,王翦親自與士兵同甘共苦。這樣過了很久以後,王翦詢問士兵在營裏做什麽遊戲?部下迴答說:“正在投射矢石,練習跳越障礙。”王翦聽後高興地說:“這樣很好,部隊可以投入作戰了。”楚軍由於多次挑戰而秦軍閉壘不出,無奈隻好引軍向東撤退。王翦乘機揮軍追擊,大敗楚軍;追至蘄南,擊斬了楚將項燕。王翦乘勝前進,占領了不少城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畏戰
原文:凡與敵戰,軍中有畏怯者,鼓之不進,未聞金先退,須擇而殺之,以戒其眾。若三軍之士,人人皆懼,則不可加誅戮。須假之以顏色,示以不畏;說之以利害,喻以不死,則眾心自安。法曰:“執戮禁畏。太畏則勿殺戮,示之以顏色,告之以所生。”
譯文:凡是對敵作戰,如果軍隊中有畏敵怯戰的人,聽到擊鼓進軍的號令不前進,還未聽到鳴鑼收兵的號令就撤退,對於這種人一定要軍法處死,用來警戒其他人,如果全軍上下都懼怕敵人,就不能使用殺戮震懾全軍的方法了,因為這樣做會嚴重挫傷軍隊士氣。將帥必須以勇武必勝的神色,告訴士兵敵人並不是強大到不可戰勝,講清勇與怯在對敵作戰中的利害關係,告訴他們敢於戰鬥才能避免死亡。這樣,軍心士氣自然就會穩定高昂。誠如兵法所說:“在對敵作戰中要用殺戮的辦法來製止畏敵怯戰的問題發生,但當全軍普遍存在畏敵怯戰情緒時,就不能單靠殺戮的辦法了;將帥應向部隊展現自己英勇無畏的精神麵貌,告訴他們以敢戰而求得生存之策。”
據《南史》記載:南朝梁敬帝時期,陳霸先率兵討伐王僧辯,事先召集他的侄子陳蒨共同謀劃作戰方略。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率兵拒守吳興,其部隊人數很多,陳霸先密令陳蒨率兵迅速迴到長城,構築營柵工事以防備杜龕來攻。杜龕派遣部將杜泰率兵乘虛前來襲擊長城,陳蒨所屬部隊將士在敵人的突然襲擊之下,都麵麵相覷,驚懼失色,但陳蒨卻異常鎮靜,談笑自若,對兵力的部署安排,更加周密明確,故使部隊情緒很快安定下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戰
原文:凡與敵對壘,不可令軍士通家書,親戚往來;恐言語不一,眾心疑惑。法曰:“信問通,則心有所恐;親戚往來,則心有所戀。”
譯文:凡是在與敵人作戰對陣中,都不可允許士兵同家庭通信和同親戚往來,這是為了防止他們說法口徑不一致,導致軍心士氣疑惑不振。誠如兵法所說:“與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兵畏敵怯戰心理;與親戚往來,容易導致士卒戀親思鄉而產生厭戰的情緒。”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駐軍江陵,吳國派遣呂蒙接替魯肅職務而駐守陸口。呂蒙初到陸口時,表麵上倍加修行恩德,與關羽表示友好。但後來竟乘隙偷襲而占領了公安、南郡,兩地蜀軍守將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呂蒙。呂蒙率軍進據兩城後,俘獲關羽部將家屬,都進行撫慰,命令官兵不得幹擾人家和勒索東西。呂蒙手下有個士兵,與呂蒙同為汝南人,擅自拿民家一頂鬥笠用來遮蓋官家鎧甲,這雖是為公事,但呂蒙還是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能因為是同鄉人就廢棄軍法,便含淚將其斬首。於是,全軍為之震動,自此部隊中出現路不拾遺的好風尚。呂蒙還早晚都派身邊人員去慰問救濟老年人,詢問他們缺少什麽東西;對生病的人主動請醫送藥,對饑寒的人發放衣服糧食。關羽在迴軍途中,多次派人到呂蒙住處探問情況,呂蒙總是厚待其使者,讓他周遊全城,逐家進行問候,有的家屬親筆寫信托使者帶給家人。關羽派出的使者一迴到軍營後,將士們私下互相詢問,都慶幸自己家中平安無事,知道家人所受待遇又超過平時,因此,關羽部隊的士卒人人自安而無再戰之誌了。因此,關羽的官兵都沒有鬥誌,恰逢孫權又來夾攻,關羽終於向西敗走,部眾都投降了吳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變戰
原文: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譯文:凡是兵家的用兵法則,最重要的是善於隨機應變。鑒古及今而通曉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戰行動之前,必須首先要分析判斷敵情。如果敵情沒有變化,就要善於等待;如果有所變化,就要隨其變動而有所反應,這樣才能占有有利形勢。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根據敵情變化采取相應對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時期的後梁末年,魏博鎮駐軍叛亂,叛亂者囚禁了剛剛到任的節度使賀德倫並投降了據有河東地區的後晉。晉王李存勖率軍進占魏州,後梁大將劉鄩駐軍於莘縣,增修營壘,疏通護城河,從莘縣至黃河修築通道確保糧餉運輸無阻,以期持久抗禦晉軍。但是,梁末帝朱友貞卻下詔書命令劉鄩立即出兵迎戰晉軍。劉鄩為此而上表奏請末帝說:“晉軍並不容易攻打,我正在觀察敵情,一旦有了機會再迅速出擊,我哪裏敢拖延時間偷安而導致內部產生危機?”梁末帝派遣使者前來向劉鄩詢問與敵決戰將采取什麽對策,劉鄩迴答說:“我也沒有什麽奇妙的對策。隻要能供給我部每人百鬥糧食,就能夠打敗敵人。”梁末帝一聽,大發怒火地說:“將軍留存這麽多糧食,是準備治療饑餓病吧!”接著,又排遣特使前來督戰。劉鄩見此便對部將們說:“大將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與敵軍作戰隻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因變製勝敵人,怎麽可以脫離敵情實際而預先想定取勝之策呢。目前來看敵人士氣正盛,不是輕易可以擊敗的。對此,諸位以為如何?”眾將領聽後都要求出戰,劉鄩見此情形默默不答。一天,劉鄩又把諸位將領召集到軍營門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他們喝下去。眾人揣摸不透劉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則推辭未喝。這時,劉鄩大聲說道:“喝一杯黃河水都困難成這樣,滔滔不盡的黃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嗎?”眾將聽後大驚失色。這時,李存勖派兵迫近梁軍營門挑戰,劉鄩仍然堅守不戰。其後,梁末帝又屢次派人催促劉鄩出戰,劉鄩無奈,隻好親率萬人進攻晉軍營陣,俘虜了不少晉兵。可是,不一會,李存勖率領大軍趕到,劉鄩見晉軍來勢迅猛,便命令軍隊退迴。其後梁晉雙方又激戰於故元城,梁軍在晉王李存勖和大將李嗣源、李存審所部的奮力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劉鄩本人幸免南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戰
夫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實不獲已而用之。不可以國之大、民之眾,盡銳征伐,爭戰不止,終致敗亡,悔無所追。然兵猶火也,弗戢,將有自毀之患;黷武窮兵,禍不旋踵。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
兵器是殺人害命的兇險器具,戰爭是違背德治的暴力行動,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它。因此,不能以國家大、人口多,就傾盡全力進行征討,使戰爭無休無止,終有一天非失敗滅亡不可,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發動戰爭如同玩火一樣,不息滅它,必將帶來自我焚毀之禍。所以,恃強好戰,用兵不止,其禍患將產生於來不及轉身的瞬間。誠如兵法所說:“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
隋朝在煬帝楊廣統治時期,國家並不是不強大,人口也並不是不多,然而,由於楊廣嗜好武力與戰爭,不斷尋釁用兵,連年用兵征戰,等到戰爭態勢突變而出征高麗的隋軍兵敗遼東城下的時候,國內的禍亂由此而接連發生。這樣悲慘的結局難道不為後世人所恥笑嗎?唉!身為一國之君,怎可不慎重戰事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忘戰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誡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庭,無以扞禦。必須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戒不虞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凡是國家處於和平安定時期,一定不能忘記發生戰爭的危險;社會處於治理有序時期,不可忘記還有發生禍亂的可能,這是古代聖賢哲人留傳下來的深刻教誡。天下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考慮到周邊還有尚未歸順且與朝廷為敵的國家,一旦廢棄武備,就無法在戰爭來臨時禦敵。因此,必須對內修明政治,對外加強戰備,行仁德以懷服邊遠部族百姓,時時刻刻警惕意外事件的發生。一年四季都要堅持武備教育的製度,以此表明國家從未忘記戰備。所謂不忘戰備,就是教導百姓不能停止軍事練習。誠如兵法所說:“國家和平安定時期,忘記戰備必有覆滅危險。”
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由於國家長期處於和平安定環境,統治者逐漸失去戰爭的警惕性,因而出現廢毀武器,將戰馬放歸牧場,罷免朝中武將,消減軍隊士兵人數,使國家不知道加強戰備,老百姓全都不懂作戰。等到安史之亂突然爆發的時候,人們毫無準備,文官無法充當將領指揮打仗,百姓不能充當士兵對敵作戰,以致國家政權幾乎崩潰,大好河山幾乎淪喪。唉!軍事作戰,這樣重要的事情,難道可以忘掉嗎?
原文:凡與敵戰,若我軍曾經挫衄,須審察士卒之氣。氣盛,則激勵再戰;氣衰,則且養氣,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謹養勿勞,並氣積力。”
譯文:凡是對敵作戰,如果我軍曾經遭受過挫敗,就必須細心觀察部隊的士氣情況。如果部隊士氣仍然旺盛,就激勵他們同敵人再戰;如果士氣衰竭,就養精蓄銳,等到士氣旺盛可用時,再指揮他們與敵作戰。誠如兵法所說:“注意休整部隊,不要讓他們太過疲勞;要保持旺盛的士氣,積蓄部隊戰鬥力。”
秦王嬴政問李信道:“我打算攻取楚國,你估計需要多少兵力呢?”李信迴答說:“不過二十萬人罷了。”秦王又問大將王翦,王翦卻迴答說:“非六十萬人不行。”秦王聽後不無譏諷地說:“將軍你老了,為什麽這樣膽怯呢!”於是,任命李信和蒙恬為將率領二十萬人南下攻打楚國。王翦因為自己的意見不被秦王采納,便托病辭職迴了老家頻陽。李信率兵進攻平輿,蒙恬率兵進攻寢邑,皆大敗楚軍。之後,李信又進攻鄢郢,擊敗楚軍後,便領兵西向,與蒙恬在城父會師。但是楚軍尾隨秦軍,伺機進攻,三天三夜沒有停息,把李信的軍隊擊敗,攻占了兩個營壘,殺死了七個秦國都尉,李信兵敗逃迴秦國。秦王得此消息,大怒;立即親自前往頻陽看望王翦,強行起用王翦為將。王翦無奈,隻好應允說:“老臣體弱多病,固執又糊塗。如果大王一定要啟用我的話,那就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答應了王翦的要求。王翦於是率軍出征,秦王親自到灞上設宴送行。楚國聽說了,於是調集全部兵馬抗擊王翦部隊。但王翦采取堅守營壘,不出戰,天天休整部隊,讓士兵沐浴健身,並給士兵改善夥食,王翦親自與士兵同甘共苦。這樣過了很久以後,王翦詢問士兵在營裏做什麽遊戲?部下迴答說:“正在投射矢石,練習跳越障礙。”王翦聽後高興地說:“這樣很好,部隊可以投入作戰了。”楚軍由於多次挑戰而秦軍閉壘不出,無奈隻好引軍向東撤退。王翦乘機揮軍追擊,大敗楚軍;追至蘄南,擊斬了楚將項燕。王翦乘勝前進,占領了不少城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畏戰
原文:凡與敵戰,軍中有畏怯者,鼓之不進,未聞金先退,須擇而殺之,以戒其眾。若三軍之士,人人皆懼,則不可加誅戮。須假之以顏色,示以不畏;說之以利害,喻以不死,則眾心自安。法曰:“執戮禁畏。太畏則勿殺戮,示之以顏色,告之以所生。”
譯文:凡是對敵作戰,如果軍隊中有畏敵怯戰的人,聽到擊鼓進軍的號令不前進,還未聽到鳴鑼收兵的號令就撤退,對於這種人一定要軍法處死,用來警戒其他人,如果全軍上下都懼怕敵人,就不能使用殺戮震懾全軍的方法了,因為這樣做會嚴重挫傷軍隊士氣。將帥必須以勇武必勝的神色,告訴士兵敵人並不是強大到不可戰勝,講清勇與怯在對敵作戰中的利害關係,告訴他們敢於戰鬥才能避免死亡。這樣,軍心士氣自然就會穩定高昂。誠如兵法所說:“在對敵作戰中要用殺戮的辦法來製止畏敵怯戰的問題發生,但當全軍普遍存在畏敵怯戰情緒時,就不能單靠殺戮的辦法了;將帥應向部隊展現自己英勇無畏的精神麵貌,告訴他們以敢戰而求得生存之策。”
據《南史》記載:南朝梁敬帝時期,陳霸先率兵討伐王僧辯,事先召集他的侄子陳蒨共同謀劃作戰方略。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率兵拒守吳興,其部隊人數很多,陳霸先密令陳蒨率兵迅速迴到長城,構築營柵工事以防備杜龕來攻。杜龕派遣部將杜泰率兵乘虛前來襲擊長城,陳蒨所屬部隊將士在敵人的突然襲擊之下,都麵麵相覷,驚懼失色,但陳蒨卻異常鎮靜,談笑自若,對兵力的部署安排,更加周密明確,故使部隊情緒很快安定下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戰
原文:凡與敵對壘,不可令軍士通家書,親戚往來;恐言語不一,眾心疑惑。法曰:“信問通,則心有所恐;親戚往來,則心有所戀。”
譯文:凡是在與敵人作戰對陣中,都不可允許士兵同家庭通信和同親戚往來,這是為了防止他們說法口徑不一致,導致軍心士氣疑惑不振。誠如兵法所說:“與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兵畏敵怯戰心理;與親戚往來,容易導致士卒戀親思鄉而產生厭戰的情緒。”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駐軍江陵,吳國派遣呂蒙接替魯肅職務而駐守陸口。呂蒙初到陸口時,表麵上倍加修行恩德,與關羽表示友好。但後來竟乘隙偷襲而占領了公安、南郡,兩地蜀軍守將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呂蒙。呂蒙率軍進據兩城後,俘獲關羽部將家屬,都進行撫慰,命令官兵不得幹擾人家和勒索東西。呂蒙手下有個士兵,與呂蒙同為汝南人,擅自拿民家一頂鬥笠用來遮蓋官家鎧甲,這雖是為公事,但呂蒙還是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能因為是同鄉人就廢棄軍法,便含淚將其斬首。於是,全軍為之震動,自此部隊中出現路不拾遺的好風尚。呂蒙還早晚都派身邊人員去慰問救濟老年人,詢問他們缺少什麽東西;對生病的人主動請醫送藥,對饑寒的人發放衣服糧食。關羽在迴軍途中,多次派人到呂蒙住處探問情況,呂蒙總是厚待其使者,讓他周遊全城,逐家進行問候,有的家屬親筆寫信托使者帶給家人。關羽派出的使者一迴到軍營後,將士們私下互相詢問,都慶幸自己家中平安無事,知道家人所受待遇又超過平時,因此,關羽部隊的士卒人人自安而無再戰之誌了。因此,關羽的官兵都沒有鬥誌,恰逢孫權又來夾攻,關羽終於向西敗走,部眾都投降了吳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變戰
原文: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好在知兵,舉動必先料敵。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隨而應之,乃利。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譯文:凡是兵家的用兵法則,最重要的是善於隨機應變。鑒古及今而通曉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戰行動之前,必須首先要分析判斷敵情。如果敵情沒有變化,就要善於等待;如果有所變化,就要隨其變動而有所反應,這樣才能占有有利形勢。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根據敵情變化采取相應對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時期的後梁末年,魏博鎮駐軍叛亂,叛亂者囚禁了剛剛到任的節度使賀德倫並投降了據有河東地區的後晉。晉王李存勖率軍進占魏州,後梁大將劉鄩駐軍於莘縣,增修營壘,疏通護城河,從莘縣至黃河修築通道確保糧餉運輸無阻,以期持久抗禦晉軍。但是,梁末帝朱友貞卻下詔書命令劉鄩立即出兵迎戰晉軍。劉鄩為此而上表奏請末帝說:“晉軍並不容易攻打,我正在觀察敵情,一旦有了機會再迅速出擊,我哪裏敢拖延時間偷安而導致內部產生危機?”梁末帝派遣使者前來向劉鄩詢問與敵決戰將采取什麽對策,劉鄩迴答說:“我也沒有什麽奇妙的對策。隻要能供給我部每人百鬥糧食,就能夠打敗敵人。”梁末帝一聽,大發怒火地說:“將軍留存這麽多糧食,是準備治療饑餓病吧!”接著,又排遣特使前來督戰。劉鄩見此便對部將們說:“大將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與敵軍作戰隻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因變製勝敵人,怎麽可以脫離敵情實際而預先想定取勝之策呢。目前來看敵人士氣正盛,不是輕易可以擊敗的。對此,諸位以為如何?”眾將領聽後都要求出戰,劉鄩見此情形默默不答。一天,劉鄩又把諸位將領召集到軍營門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他們喝下去。眾人揣摸不透劉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則推辭未喝。這時,劉鄩大聲說道:“喝一杯黃河水都困難成這樣,滔滔不盡的黃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嗎?”眾將聽後大驚失色。這時,李存勖派兵迫近梁軍營門挑戰,劉鄩仍然堅守不戰。其後,梁末帝又屢次派人催促劉鄩出戰,劉鄩無奈,隻好親率萬人進攻晉軍營陣,俘虜了不少晉兵。可是,不一會,李存勖率領大軍趕到,劉鄩見晉軍來勢迅猛,便命令軍隊退迴。其後梁晉雙方又激戰於故元城,梁軍在晉王李存勖和大將李嗣源、李存審所部的奮力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劉鄩本人幸免南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戰
夫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實不獲已而用之。不可以國之大、民之眾,盡銳征伐,爭戰不止,終致敗亡,悔無所追。然兵猶火也,弗戢,將有自毀之患;黷武窮兵,禍不旋踵。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
兵器是殺人害命的兇險器具,戰爭是違背德治的暴力行動,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它。因此,不能以國家大、人口多,就傾盡全力進行征討,使戰爭無休無止,終有一天非失敗滅亡不可,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發動戰爭如同玩火一樣,不息滅它,必將帶來自我焚毀之禍。所以,恃強好戰,用兵不止,其禍患將產生於來不及轉身的瞬間。誠如兵法所說:“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
隋朝在煬帝楊廣統治時期,國家並不是不強大,人口也並不是不多,然而,由於楊廣嗜好武力與戰爭,不斷尋釁用兵,連年用兵征戰,等到戰爭態勢突變而出征高麗的隋軍兵敗遼東城下的時候,國內的禍亂由此而接連發生。這樣悲慘的結局難道不為後世人所恥笑嗎?唉!身為一國之君,怎可不慎重戰事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忘戰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誡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庭,無以扞禦。必須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戒不虞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凡是國家處於和平安定時期,一定不能忘記發生戰爭的危險;社會處於治理有序時期,不可忘記還有發生禍亂的可能,這是古代聖賢哲人留傳下來的深刻教誡。天下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考慮到周邊還有尚未歸順且與朝廷為敵的國家,一旦廢棄武備,就無法在戰爭來臨時禦敵。因此,必須對內修明政治,對外加強戰備,行仁德以懷服邊遠部族百姓,時時刻刻警惕意外事件的發生。一年四季都要堅持武備教育的製度,以此表明國家從未忘記戰備。所謂不忘戰備,就是教導百姓不能停止軍事練習。誠如兵法所說:“國家和平安定時期,忘記戰備必有覆滅危險。”
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由於國家長期處於和平安定環境,統治者逐漸失去戰爭的警惕性,因而出現廢毀武器,將戰馬放歸牧場,罷免朝中武將,消減軍隊士兵人數,使國家不知道加強戰備,老百姓全都不懂作戰。等到安史之亂突然爆發的時候,人們毫無準備,文官無法充當將領指揮打仗,百姓不能充當士兵對敵作戰,以致國家政權幾乎崩潰,大好河山幾乎淪喪。唉!軍事作戰,這樣重要的事情,難道可以忘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