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感歎,心想自己從小以為當神仙的人,非同尋常的人至少是斬斷了情緣,六根清淨的那種。
後來才知道,這種說法應該是佛教的說法,我們道教的說法可能有所不同。
可是莊子的這些行為,還是會讓人覺得真的當真是一點情分都沒有呀!
天歌感歎“果然當神仙的人就是無情的,如果人們,都像他這樣思想,我們賴以生存的人類社會,豈不是都要被摧毀!大家都沒有生育的想法,都不為人類延續做貢獻,還談什麽修行。都隻不過是做了絕種絕人的壞事!”
仙鶴童子笑道“主人說的也對,我們道教講究,陰陽互生,陰陽二氣相輔相成,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
天歌笑道“嗬嗬這還差不多,這些一個人出家,不顧天道的思想,我覺得不要大部分人去修行,少部分人就差不多得了!”
仙鶴童子笑道“莊子的思想跟主人說的這些大不相同,他隻是,對生生不息,死死生生看的透徹了,覺得沒必要,反正他老婆還要再去投胎吧!”
天歌道“是因為這樣才難說他不行嗎?他老婆再去投胎下一輩子也不見得是他老婆了,這一輩子的夫妻情況就沒有了嗎?臨死之前連滴眼淚都沒有,反正讓人看著受不了,就算是夫妻感情不好,那給他生育孩子,就是一日三餐做了一輩子也該有一點感情吧!怎麽能說是下輩子,還要投胎還要生,所以就不注重這死了麽?”
仙鶴童子笑道“嗬嗬,我覺得,他可能就是覺得哭也沒用,反正生就是死,死又要生,主人何必在乎這麽多?”
天歌笑道“好吧,我有點鑽牛角尖了!”
仙鶴童子笑道“莊子哲學本身就涉及心靈轉化。莊子通過言說人間世的“陰陽之患”和“人道之患”表明人間世的沉重,因此需要養生,然遊刃有餘的同時也可能惑於外物,因此需要德充,然一旦用德來充實自己,心中的成見就會油然而生,因此需要齊物,齊物須無心於萬物的分別,無心於萬物的分別那麽隻好順於天,宗於道,也許這樣可以感受到魚相忘於江湖的自由自在,體會到自由自在就不免會進入逍遙舒適的高飛,然更多地時候,高飛是為了避免禍患,在人間世努力了很多,然而還有禍患,因此隻好去應帝王,然混沌的寓言暗示了人們仍擺脫不了命運。
人間世總是沉重的,究其原因就是這無法逃避又無法抗拒的命運。從一開始自己就是被動而無奈的。生、死、從生到死的曆程,一切都不由自己。既然不能改變社會與命運,那就隻能改變自己即言內心態度的轉化。因此莊子倡“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這顯然包涵了一心靈轉化的過程,順於命,遇事不急不躁,進而心靈趨於平靜,身心也就逐漸和諧了。”
天歌說“那莊子如何看待?”
仙鶴童子笑道“由莊子哲學本身的轉化可看出,心靈轉化乃言一種精神的提升過程。愛蓮心將心靈轉化比作個人覺悟水平的改變。他認為心靈轉化是一個人改變個性和看法的一種經驗曆程,在轉化的前後,人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從而促使人內心的態度的改變。心靈轉化擺脫所有的內心障礙,使人突然意識到自己整個思路如何發生了偏差,從教條中走出來。
心靈轉化需不斷地改變“我”的內心世界,進而改變“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如果這個世界的每一個“我”想生活在一個利於自己的環境中,那麽他就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改善這個環境。心靈的轉化要保持自己內心的朝氣與活力。保持心靈的活潑,就是不能使之隨波逐流,更不能使其支離破碎,同時須保持心靈的完整性和不滯於物,欲保持心靈的完整性,就須讓心最大限度的不受各種的束縛。兩千年來,無論是官場科舉中的佼佼者,還是不如意者;無論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們,還是生活在亂世的人民;無論是皇親國戚、正史留名者,還是默默無聞之人。”
天歌說“我有個同學,她對莊子就很崇拜,可我覺得不能影響我的思維……”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凡是識文斷字且倍感人間世之無奈的人莫不受莊子的影響,在莊子這種逍遙無待、自由奔放的哲學中,獲得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救贖,進而喚起內心深處那顆迷失的心。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方可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自由的向往,莊子一再強調宗道與順應自然大化,因此乃言“相濡以沫,相呴以shi”不如“相忘於江湖”。”
天歌笑道“嗬嗬,看樣子,還是我讀書少,我就是那種影響不了的人,心靈轉化會怎樣?”
仙鶴童子笑道“心靈轉化了或許就具有“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的能力;或許就可以遊於無何有之鄉,也可以處於廣莫之野。如此這般,各種與心思都消失了,無思無欲就意味著外物對心來說不發生任何的影響。心靈轉化或許是莊子養生思想給予我們修身養性最大的啟示。讓我們體會到莊子對生命的重視,顯示出莊子的生命情懷。解牛其實就是解開自己的心結,心結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要自己去打開。因此養生貴在一個“轉”字,轉名利心去除身累,轉認知心去除心累,轉生死心了卻死亡,身心與生死的轉化意味著消除了各種、心思且淨化了心靈,並最終實現自己心靈的轉化。”
天歌說“我一直以為莊子是做夢的浪漫主義者,沒想到還是養生家……”
仙鶴童子笑道“對還有一本養生主,告訴我們真正的養生就是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宇宙大化中,在那裏生死融為一體。當然莊子的養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觀念上,他的養生觀念是多方麵的。莊子的養生觀念對於今天人通過修身養性來提高生命的質量仍具有參考意義。”
。
後來才知道,這種說法應該是佛教的說法,我們道教的說法可能有所不同。
可是莊子的這些行為,還是會讓人覺得真的當真是一點情分都沒有呀!
天歌感歎“果然當神仙的人就是無情的,如果人們,都像他這樣思想,我們賴以生存的人類社會,豈不是都要被摧毀!大家都沒有生育的想法,都不為人類延續做貢獻,還談什麽修行。都隻不過是做了絕種絕人的壞事!”
仙鶴童子笑道“主人說的也對,我們道教講究,陰陽互生,陰陽二氣相輔相成,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
天歌笑道“嗬嗬這還差不多,這些一個人出家,不顧天道的思想,我覺得不要大部分人去修行,少部分人就差不多得了!”
仙鶴童子笑道“莊子的思想跟主人說的這些大不相同,他隻是,對生生不息,死死生生看的透徹了,覺得沒必要,反正他老婆還要再去投胎吧!”
天歌道“是因為這樣才難說他不行嗎?他老婆再去投胎下一輩子也不見得是他老婆了,這一輩子的夫妻情況就沒有了嗎?臨死之前連滴眼淚都沒有,反正讓人看著受不了,就算是夫妻感情不好,那給他生育孩子,就是一日三餐做了一輩子也該有一點感情吧!怎麽能說是下輩子,還要投胎還要生,所以就不注重這死了麽?”
仙鶴童子笑道“嗬嗬,我覺得,他可能就是覺得哭也沒用,反正生就是死,死又要生,主人何必在乎這麽多?”
天歌笑道“好吧,我有點鑽牛角尖了!”
仙鶴童子笑道“莊子哲學本身就涉及心靈轉化。莊子通過言說人間世的“陰陽之患”和“人道之患”表明人間世的沉重,因此需要養生,然遊刃有餘的同時也可能惑於外物,因此需要德充,然一旦用德來充實自己,心中的成見就會油然而生,因此需要齊物,齊物須無心於萬物的分別,無心於萬物的分別那麽隻好順於天,宗於道,也許這樣可以感受到魚相忘於江湖的自由自在,體會到自由自在就不免會進入逍遙舒適的高飛,然更多地時候,高飛是為了避免禍患,在人間世努力了很多,然而還有禍患,因此隻好去應帝王,然混沌的寓言暗示了人們仍擺脫不了命運。
人間世總是沉重的,究其原因就是這無法逃避又無法抗拒的命運。從一開始自己就是被動而無奈的。生、死、從生到死的曆程,一切都不由自己。既然不能改變社會與命運,那就隻能改變自己即言內心態度的轉化。因此莊子倡“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這顯然包涵了一心靈轉化的過程,順於命,遇事不急不躁,進而心靈趨於平靜,身心也就逐漸和諧了。”
天歌說“那莊子如何看待?”
仙鶴童子笑道“由莊子哲學本身的轉化可看出,心靈轉化乃言一種精神的提升過程。愛蓮心將心靈轉化比作個人覺悟水平的改變。他認為心靈轉化是一個人改變個性和看法的一種經驗曆程,在轉化的前後,人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從而促使人內心的態度的改變。心靈轉化擺脫所有的內心障礙,使人突然意識到自己整個思路如何發生了偏差,從教條中走出來。
心靈轉化需不斷地改變“我”的內心世界,進而改變“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如果這個世界的每一個“我”想生活在一個利於自己的環境中,那麽他就應該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改善這個環境。心靈的轉化要保持自己內心的朝氣與活力。保持心靈的活潑,就是不能使之隨波逐流,更不能使其支離破碎,同時須保持心靈的完整性和不滯於物,欲保持心靈的完整性,就須讓心最大限度的不受各種的束縛。兩千年來,無論是官場科舉中的佼佼者,還是不如意者;無論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們,還是生活在亂世的人民;無論是皇親國戚、正史留名者,還是默默無聞之人。”
天歌說“我有個同學,她對莊子就很崇拜,可我覺得不能影響我的思維……”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凡是識文斷字且倍感人間世之無奈的人莫不受莊子的影響,在莊子這種逍遙無待、自由奔放的哲學中,獲得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救贖,進而喚起內心深處那顆迷失的心。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方可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自由的向往,莊子一再強調宗道與順應自然大化,因此乃言“相濡以沫,相呴以shi”不如“相忘於江湖”。”
天歌笑道“嗬嗬,看樣子,還是我讀書少,我就是那種影響不了的人,心靈轉化會怎樣?”
仙鶴童子笑道“心靈轉化了或許就具有“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的能力;或許就可以遊於無何有之鄉,也可以處於廣莫之野。如此這般,各種與心思都消失了,無思無欲就意味著外物對心來說不發生任何的影響。心靈轉化或許是莊子養生思想給予我們修身養性最大的啟示。讓我們體會到莊子對生命的重視,顯示出莊子的生命情懷。解牛其實就是解開自己的心結,心結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要自己去打開。因此養生貴在一個“轉”字,轉名利心去除身累,轉認知心去除心累,轉生死心了卻死亡,身心與生死的轉化意味著消除了各種、心思且淨化了心靈,並最終實現自己心靈的轉化。”
天歌說“我一直以為莊子是做夢的浪漫主義者,沒想到還是養生家……”
仙鶴童子笑道“對還有一本養生主,告訴我們真正的養生就是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宇宙大化中,在那裏生死融為一體。當然莊子的養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觀念上,他的養生觀念是多方麵的。莊子的養生觀念對於今天人通過修身養性來提高生命的質量仍具有參考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