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笑道:“嗬嗬,我一直以為,天人感應,隻不過是人們祈求上蒼賜福的一種方式罷了,沒想到還真的有和老天聯係的方式呀?
突突魚道:“突突,嗬嗬,姐姐,真是可愛,既然老天和人都能感應到彼此心中的尊敬,為何不能溝通聯係呢!”
噗噗魚笑道:“嗬嗬,說的對,姐姐就是可愛,很多時候,什麽都不知道,就好像是出生的嬰兒一樣,總是讓人有點憐惜……”
仙鶴童子傲白道:“由於人在靜止和運動中,都受宇宙星體影響,都能接收到宇宙間的這種或那種的信息,即吉或兇的信息;同時也向宇宙間發出這種或那種吉或兇的信息。由於有信息同步或異步作用,形成了人體生命運動過程中吉兇禍福的全過程,這就是一個“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全過程。”
天歌說:“天人合一什麽時候有的呢?有記載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天人感應思想起源很早,散見於古文獻之中。《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這是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古時盛行的占星術,依據天體的運行推測人事的吉兇禍福,是天人感應思想的直接來源。漢代董仲舒繼承和發揮了陰陽家的思想,使天人感應說臻於成熟。戰國後期,陰陽家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使天人感應思想趨於係統化。”
突突魚道:“天人感應之說,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儒家六經中的《尚書·洪範》。《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孔子作《春秋》,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噗噗魚道:“《春秋》之所以重災異,是因為孔子認為天人之間有感應關係,人類的行為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人類行為的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有德必能感應上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方麵,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春秋公羊傳·僖公十五年》雲:季姬歸於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夷伯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曷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書?記異也。《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雲:「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曰受之雲爾。受之雲爾者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何休《公羊解詁》注雲:「上謂宣公,變易公田古常舊製而稅畝,應是變古易常而有天災,眾民用饑,言宣公與此天災餓後,能受過變悟,複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過於無災,故君子深為喜而僥幸之。」蝝即蟲眾,今謂之煌蟲。始生曰蝝,大曰蟲眾。依《春秋》書法常例,書蟲眾而不書蝝生,因始生之蝝尚未為災害。而《春秋》變例所以書蝝生者,因宣公於天災後能反省改過複古製,故孔子為宣公僥幸而書之。《傳》中明言宣公變古易常天應之而有災,即是天人感應之義。”
天歌說:“春秋公羊傳?”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是的《春秋公羊傳》多達十六次明文指出:「此何以書?記災也。」又三十二次點明:「此何以書?記異也。」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則何以不言旱?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何以書?記災也。」[5]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應。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誌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災乃政教不施之應。故《漢書·五行誌》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法《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
天歌說:“道家,和儒家都相信天人感應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墨家學說,墨子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董仲舒吸收了墨子的天罰理念。《春秋繁露·郊語》:“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無聲,潛而無形也。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暗與顯耳。”墨家天道觀得到了董仲舒的借鑒吸收,在其儒學體係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用。”
突突魚道:“還有董氏學說,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董仲舒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他應漢武帝之對策雲:“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及至後世,y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噗噗魚道:“董仲舒借時學(陰陽五行學)發揮或者說發展《春秋》天人感應思想,其說固然奇偉怪譎,難以思議,但決非無中生有,而是本於《春秋》窮天人之變的精神。”
突突魚道:“突突,嗬嗬,姐姐,真是可愛,既然老天和人都能感應到彼此心中的尊敬,為何不能溝通聯係呢!”
噗噗魚笑道:“嗬嗬,說的對,姐姐就是可愛,很多時候,什麽都不知道,就好像是出生的嬰兒一樣,總是讓人有點憐惜……”
仙鶴童子傲白道:“由於人在靜止和運動中,都受宇宙星體影響,都能接收到宇宙間的這種或那種的信息,即吉或兇的信息;同時也向宇宙間發出這種或那種吉或兇的信息。由於有信息同步或異步作用,形成了人體生命運動過程中吉兇禍福的全過程,這就是一個“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全過程。”
天歌說:“天人合一什麽時候有的呢?有記載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天人感應思想起源很早,散見於古文獻之中。《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這是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古時盛行的占星術,依據天體的運行推測人事的吉兇禍福,是天人感應思想的直接來源。漢代董仲舒繼承和發揮了陰陽家的思想,使天人感應說臻於成熟。戰國後期,陰陽家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使天人感應思想趨於係統化。”
突突魚道:“天人感應之說,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儒家六經中的《尚書·洪範》。《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孔子作《春秋》,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噗噗魚道:“《春秋》之所以重災異,是因為孔子認為天人之間有感應關係,人類的行為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人類行為的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有德必能感應上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方麵,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春秋公羊傳·僖公十五年》雲:季姬歸於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夷伯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曷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書?記異也。《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雲:「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曰受之雲爾。受之雲爾者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何休《公羊解詁》注雲:「上謂宣公,變易公田古常舊製而稅畝,應是變古易常而有天災,眾民用饑,言宣公與此天災餓後,能受過變悟,複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過於無災,故君子深為喜而僥幸之。」蝝即蟲眾,今謂之煌蟲。始生曰蝝,大曰蟲眾。依《春秋》書法常例,書蟲眾而不書蝝生,因始生之蝝尚未為災害。而《春秋》變例所以書蝝生者,因宣公於天災後能反省改過複古製,故孔子為宣公僥幸而書之。《傳》中明言宣公變古易常天應之而有災,即是天人感應之義。”
天歌說:“春秋公羊傳?”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是的《春秋公羊傳》多達十六次明文指出:「此何以書?記災也。」又三十二次點明:「此何以書?記異也。」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則何以不言旱?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何以書?記災也。」[5]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應。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誌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災乃政教不施之應。故《漢書·五行誌》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法《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
天歌說:“道家,和儒家都相信天人感應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墨家學說,墨子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董仲舒吸收了墨子的天罰理念。《春秋繁露·郊語》:“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無聲,潛而無形也。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暗與顯耳。”墨家天道觀得到了董仲舒的借鑒吸收,在其儒學體係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用。”
突突魚道:“還有董氏學說,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董仲舒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他應漢武帝之對策雲:“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及至後世,y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噗噗魚道:“董仲舒借時學(陰陽五行學)發揮或者說發展《春秋》天人感應思想,其說固然奇偉怪譎,難以思議,但決非無中生有,而是本於《春秋》窮天人之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