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興,統一天下,民用寧,政用乂,文教用興,蓋於是而益以知天命矣。
天曰難諶,匪徒人之不可狃也,天無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製命,人無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勤也。
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漢、唐是已。詩曰:“鑒觀四方,求民之莫。“德足以綏萬邦,功足以戡大亂,皆莫民者也。得莫民之主而授之,授之而民以莫,天之事畢矣。
乃若宋,非鑒觀於下,見可授而授之者也。何也?趙氏起家什伍,兩世為裨將,與亂世相浮沉,姓字且不聞於人閑,況能以惠澤下流係邱民之企慕乎!
其事柴氏也,西征河東,北拒契丹,未嚐有一矢之勳;滁關之捷,無當安危,酬以節鎮而已逾其分。以德之無積也如彼,而功之僅成也如此,微論漢、唐厎定之鴻烈,即以曹操之掃黃巾、誅董卓、出獻帝於阽危、夷二袁之僭逆,劉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誅桓玄、走死盧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一。
乃乘如狂之亂卒控扶以起,弋獲大寶,終以保世滋大,而天下胥蒙其安。嗚唿!天之所以曲佑下民,於無可付托之中,而行其權於受命之後,天自諶也,非人之所得而豫諶也,而天之命之也亦勞矣!
商、周之德,漢、唐之功,宜為天下君者,皆在未有天下之前,因而授之,而天之佑之也逸。
宋無積累之仁,無撥亂之績,乃載考其臨禦之方,則固宜為天下君矣;而凡所降德於民以靖禍亂,一在既有天下之後。是則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於宋祖之心而啟迪之者也。故曰:命不易也。
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試而悍將服,無舊學之甘盤而文教興,染掠殺之餘風而寬仁布,是豈所望於兵權乍擁、(守一)[寸]長莫著之都點檢哉?
啟之、牖之、鼓之、舞之,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雲霧而見青霄者,孰為為之邪?
非殷勤佑啟於形聲之表者,日勤上帝之提撕,而遽能然邪!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於天之佑,可以見天心;於人之承,可以知天德矣。
夫宋祖受非常之命,而終以一統天下,厎於大定,垂及百年,世稱盛治者,何也?唯其懼也。懼者,惻悱不容自寧之心,勃然而猝興,怵然而不昧,乃上天不測之神震動於幽隱,莫之喻而不可解者也。
然而人之能不忘此心者,其唯上哲乎!得之也順,居之也安,而懼不忘,乾龍之惕也;湯、文之所以履天祐人助之時,而懼以終始也。
下此,則得之順矣,居之安矣,人樂推之而己可不疑,反身自考而信其無歉;於是晏然忘懼,而天不生於其心。乃宋祖則幸非其人矣。以親,則非李嗣源之為養子,石敬瑭之為愛婿也;以位,則非如石、劉、郭氏之秉鉞專征,據岩邑而統重兵也;以權,則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內無讚成之謀,外無捍禦之勞,如嗣源、敬瑭、知遠、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奪也。
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儔侶也;統而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與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輔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敵國也。一旦岌岌然立於其上,而有不能終日之勢。
權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遠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誅夷待勳舊;學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而自唐光啟以來,百年囂陵噬搏之氣,寖衰寖微,以消釋於無形。
盛矣哉!天之以可懼懼宋,而日夕迫動其不康之情者,“震驚百裏,不喪匕鬯“。帝之所出而天之所以首物者,此而巳矣。然則宋既受命之餘,天且若發童蒙,若啟甲坼,縈迴於宋祖之心不自諶,而天豈易易哉!
雖然,彼亦有以勝之矣,無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廢也,無積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故承天之佑,戰戰栗栗,持誌於中而不自溢。
則當世無商、周、漢、唐之主,而天可行其鄭重仁民之德以眷命之,其宜為天下之君也,抑必然矣。
二
韓通足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袁紹、曹操之討董卓,劉裕之誅桓玄,使其不勝而身死,無容不許之以忠。吾恐許通以忠者,亦猶是而已矣。
藉通躍馬而起,閉關而守,禁兵內附,都人協心,宋祖且為曹爽,而通為司馬懿,喧唿萬歲者,崇朝瓦解,於是眾望丕屬,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與爭,(會)[貪]附青雲之眾,已望絕於衝人,黃袍猝加,欲辭不得,通於此時,能如周公之進誅管、蔡,退務明農,終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則許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
然則通之以死抗宋祖者,其挾爭心以逐柴氏之鹿乎?抑不敢誣也。何也?宋祖之起,非有移山徙海之勢,蘊崇已久而不可迴。通與分掌禁兵,互相忘而不相忌。故一旦變起,奮臂以唿而莫之應。
非若劉裕之於劉毅,蕭道成之於沈攸之,一彼一此,睨神器而爭先獲,各有徒眾,以待決於一朝者也。無其勢者無其誌,無其誌者不料其終,何得重誣之曰:通懷代周之謀而忌宋祖乎?
夫通之貿死以爭者,亦人之常情,而特不可為葸怯波流者道耳。與人同其事而旋相背,與人分相齒而忽相臨,懷非常之情而不相告,處不相下之勢而遽視之若無;有心者不能不憤,有氣者不能不盈。死等耳,亦惡能旦頡頏而夕北麵,舍孤弱而即豪強乎!故曰:貿死以爭,亦人之常情,而勿庸逆料其終也。
嗚唿!積亂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國無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豈易言哉?人之能免於無恆者,斯亦可矣。馮道、趙鳳、範質、陶穀之流,初所驅使者,已而並肩矣;繼所並肩者,已而俯首矣;終所俯首者,因以稽顙稱臣,駿奔鵠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麵目,何以自相對也!則如通者,猶有生人之氣存焉,與之有恆也可矣,若遽許之曰周之忠臣也,則又何易易邪!
三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唿!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德之盛者,求諸己而已。舍己而求諸人,名愈正,義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如彼者,不謂之涼德也不能。
求民之利而興之,求民之害而除之,取所謂善而督民從之,取所謂不善而禁民蹈之,皆求諸人也;駁儒之所務,申、韓之敝帚也。
夫善治者,己居厚而民勸矣,讒頑者無可逞矣;己居約而民裕矣,貪冒者不得黷矣。以忠厚養前代之子孫,以寬大養士人之正氣,以節製養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
捐其疑忌之私,忍其忿怒之發,戢其奢吝之情,皆求之心、求之身[也]。人之或利或病,或善或不善,聽其自取而不與爭,治德蘊於己,不期盛而積於無形,故曰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求之己者,其道恆簡;求之人者,其道恆煩。煩者,政之所繇紊,刑之所繇密,而後世儒者恆挾此以為治術,不亦傷乎!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政刑煩而民之恥心蕩然,故曰不謂之涼德也不能。
文王之治岐者五,五者皆厚責之上而薄責之吏民者也。五者之外,有利焉,不汲汲以興;有害焉,不汲汲以除;有善焉,不汲汲督人之為之;有不善焉,不汲汲禁人之蹈之。
故文王之仁,如天之覆下土,而不憂萬物之違逆。夫治國、亂國、平國,三時也。山國、土國、澤國,三地也。願民、頑民、庸民,三材也。積三三而九,等以差;其為利、為害、為善、為不善也,等以殊;而巧曆不能窮其數。為人上者必欲窮之,而先喪德於己矣。言之娓娓,皆道也;行之逐逐,皆法也;以是為王政,而俗之偷、吏之冒、民之死者益積。無他,求之人而已矣。
宋有求己之道三焉,軼漢、唐而幾於商、周,傳世百年,曆五帝而天下以安,太祖之心為之也。
逮慶曆而議論始興,逮熙寧而法製始密,舍己以求人,而後太祖之德意漸以泯。得失之樞,治亂之紐,斯民生死之機,風俗淳澆之原,至簡也。知其簡,可以為天下王。儒之駁者,濫於申、韓,惡足以與於斯!
四
自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詔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張邦昌躬篡,而止於自裁;蔡京、賈似道陷國危亡,皆保首領於貶所。
語曰:“周之士貴“,士自貴也。宋之初興,豈有自貴之士使太祖不得而賤者感其護惜之情乎?
夷考自唐僖、懿以後,迄於宋初,人士之以名誼自靖者,張道古、孟昭圖而止;其辭榮引去、自愛其身者,韓偓、司空圖而止;高蹈不出、終老岩穴者,鄭遨、陳摶而止。若夫辱人賤行之尤者,背公死黨,鬻販宗社,則崔胤、張浚、李磎、張文蔚倡之於前,而馮道、趙鳳、李昊、陶穀之流,視改麵易主為固然,以成其風尚。
其他如和凝、馮延己、韓熙載之儔,沉酣倡俳之中,雖無巨慝,固宜以禽魚畜玩而無庸深惜者也。
士之賤,於此而極。則因其賤而賤之,未為不愜也。惡其賤,而激之使貴,必有所懲而後知改,抑禦世之權也。然而太祖之於此,意念深矣。
昔者周衰,處士橫議,脅侯王,取寵利,而六國以亡。秦惡其囂,而坑儒師吏以重抑之。漢之末造,士相標榜,騺擊異己,以與上爭權,而漢以熸。曹孟德惡其競,而任崔琰、毛玠督責吏治以重抑之。
然秦以賈怨於天下,二世而滅。孟德死,司馬氏不勝群情,務為寬縱,而裴、王之流,倡任誕以大反曹氏之為,而中夏淪沒。繇此觀之,因其賤而賤之,懲其不貴而矯之者,未有能勝者也。
激之也甚,則怨結而禍深;抑之也未甚,則乍伏而終起。故古之王者聞其養士也,未聞其治士也。聰明才幹之所集,溢出而成乎非僻,扶進而導之以興,斯興矣。豈能舍此而求椎魯獷悍之醜夷,以與共天下哉!
其在詩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周王壽考,遐不作人“。飛者,不虞其颺擊也。躍者,不虞其縱壑也。
涵泳於天淵之中,而相期以百年之效,豈周士之能自貴哉?文王貴之也。老氏之言曰:“民不畏死,柰何以死威之?“近道之言也。民不畏死,而自有畏者。並生並育於天地,獨以敗類累人主之矜全,雖甚冥頑,能弗內愧於心?況乎業已為士,聰明才幹不後於人,詩書之氣,耳已習聞,目已習見,安能一旦而棄若委土哉!
夫太祖,亦猶是武人之雄也。其為之讚理者,非有伊、傅之誌學,睥睨士氣之淫xie而不生傲慢,庶幾乎天之貯空霄以翔鳶,淵之涵止水以遊魚者矣。可不謂天啟其聰,與道合揆者乎!
而宋之士大夫高過於漢、唐者,且倍蓰而無算,誠有以致之也。因其善而善之,因其不善而不善之,以治一家不足,而況天下乎?河決於東,遏而迴之於西,未有能勝者也。以吏道名法虔矯天下士,而求快匹夫婞婞之情,惡足以測有德者之藏哉!
五
語有之曰:“得士者昌。““得“雲者,非上(心)[必]自得之以為己(德)[得]也。下得士而貢之於上,固上之得也;下得士而自用之以效於國,亦上之得也。
故人君之病,莫大乎與臣爭士。與臣爭士,而臣亦與君爭士;臣爭士,而士亦與士爭其類;天下之心乃離散而不可收。書曰:“受有億兆人,離心離德“。非徒與紂離也,人自相離,而紂愈為獨夫也。人主而下,有大臣,有師儒,有長吏,皆士之所自以成者也。
人主之職,簡大臣而大臣忠,擇師儒而師儒正,選長吏而長吏賢。則天下之士在岩穴者,以長吏為所因;入學校者,以師儒為所因;升朝廷者,以大臣為所因。如網在綱,以群效於國。不背其大臣,而國是定;不背其師儒,而學術明;不背其長吏,而行誼修。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群相燕也。合天下賢智之心於一軌,而天子之於士無不得矣。和氣翔洽,充盈朝野,寖榮寖昌,昌莫盛焉。“得士者昌“,此之謂也。
大臣不以薦士為德,而士一失矣;師儒不以教士為恩,而士再失矣;長吏不以舉士為榮,而士蔑不失矣。乃為之語曰:“拜爵公門,受恩私室,非法也。“下泮渙而不相親,上專私而不能廣,億兆其人而億兆其心,心離而德離,鮮不亡矣。故人主之病,莫甚於與下爭士也。
自唐以來,進士皆為知舉門生,終其身為恩故;此非唐始然也,漢之孝廉,於所舉之公卿州將,皆生不敢與齒,而死服三年之喪,亦人情耳。
持名法以繩人者,謂之曰不複知有人主。人主聞之,憤恚不平,曰:彼得士而我失之矣。繇是而猜妒刻核之邪說,師申、韓以束縛縉紳,解散士心,使相攜貳,趨邪徑,騰口說,以要人主。懷奸擅命之夫,自矜孤立,而搖蕩國是。大臣不自信,師儒不相親,長吏不能撫。
於是乎綱斷紐絕,而獨夫之勢成。故曰:“不信乎朋友,弗獲乎上矣。“朋友不信,上亦惡得而獲之哉!少陵長,賤妨貴,疏閑親,不肖毀賢,胥曰:“吾知有天子而已。“豈知天子哉?知爵祿而已矣。
夫士之懷知己也,非徒其名利也;言可以伸,誌可以成,氣以類而相孚,業以摩而相益。易曰:“拔茅茹以其匯。“拔不以其匯,而獨莖之草,不足以葺大廈久矣。大臣,心腹也;師儒,耳目也;長吏,臂指也。
以心應耳目之聰明,以耳目應臂指之動作,合而為一人之身,而眾用該焉。其互相離者,不仁者也。不仁者痿以死,如之何君臣爭士而靳為己得也!
太祖之欲得士也已迫,因下第舉人撾鼓言屈,引進士而試之殿廷,不許稱門生於私門。賴終宋之世不再舉耳。守此以為法,將與孤秦等。察察之明,悁悁之忿,呴呴之恩,以撫萬方,以育多士,豈有幸哉!豈有幸哉!
宋興,統一天下,民用寧,政用乂,文教用興,蓋於是而益以知天命矣。
天曰難諶,匪徒人之不可狃也,天無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製命,人無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勤也。
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漢、唐是已。詩曰:“鑒觀四方,求民之莫。“德足以綏萬邦,功足以戡大亂,皆莫民者也。得莫民之主而授之,授之而民以莫,天之事畢矣。
乃若宋,非鑒觀於下,見可授而授之者也。何也?趙氏起家什伍,兩世為裨將,與亂世相浮沉,姓字且不聞於人閑,況能以惠澤下流係邱民之企慕乎!
其事柴氏也,西征河東,北拒契丹,未嚐有一矢之勳;滁關之捷,無當安危,酬以節鎮而已逾其分。以德之無積也如彼,而功之僅成也如此,微論漢、唐厎定之鴻烈,即以曹操之掃黃巾、誅董卓、出獻帝於阽危、夷二袁之僭逆,劉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誅桓玄、走死盧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一。
乃乘如狂之亂卒控扶以起,弋獲大寶,終以保世滋大,而天下胥蒙其安。嗚唿!天之所以曲佑下民,於無可付托之中,而行其權於受命之後,天自諶也,非人之所得而豫諶也,而天之命之也亦勞矣!
商、周之德,漢、唐之功,宜為天下君者,皆在未有天下之前,因而授之,而天之佑之也逸。
宋無積累之仁,無撥亂之績,乃載考其臨禦之方,則固宜為天下君矣;而凡所降德於民以靖禍亂,一在既有天下之後。是則宋之君天下也,皆天所旦夕陟降於宋祖之心而啟迪之者也。故曰:命不易也。
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試而悍將服,無舊學之甘盤而文教興,染掠殺之餘風而寬仁布,是豈所望於兵權乍擁、(守一)[寸]長莫著之都點檢哉?
啟之、牖之、鼓之、舞之,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雲霧而見青霄者,孰為為之邪?
非殷勤佑啟於形聲之表者,日勤上帝之提撕,而遽能然邪!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於天之佑,可以見天心;於人之承,可以知天德矣。
夫宋祖受非常之命,而終以一統天下,厎於大定,垂及百年,世稱盛治者,何也?唯其懼也。懼者,惻悱不容自寧之心,勃然而猝興,怵然而不昧,乃上天不測之神震動於幽隱,莫之喻而不可解者也。
然而人之能不忘此心者,其唯上哲乎!得之也順,居之也安,而懼不忘,乾龍之惕也;湯、文之所以履天祐人助之時,而懼以終始也。
下此,則得之順矣,居之安矣,人樂推之而己可不疑,反身自考而信其無歉;於是晏然忘懼,而天不生於其心。乃宋祖則幸非其人矣。以親,則非李嗣源之為養子,石敬瑭之為愛婿也;以位,則非如石、劉、郭氏之秉鉞專征,據岩邑而統重兵也;以權,則非郭氏之篡,柴氏之嗣,內無讚成之謀,外無捍禦之勞,如嗣源、敬瑭、知遠、威之同起而佐其攘奪也。
推而戴之者,不相事使之儔侶也;統而馭焉者,素不知名之兆民也;所與共理者,旦秦暮楚之宰輔也;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加之敵國也。一旦岌岌然立於其上,而有不能終日之勢。
權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遠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誅夷待勳舊;學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而自唐光啟以來,百年囂陵噬搏之氣,寖衰寖微,以消釋於無形。
盛矣哉!天之以可懼懼宋,而日夕迫動其不康之情者,“震驚百裏,不喪匕鬯“。帝之所出而天之所以首物者,此而巳矣。然則宋既受命之餘,天且若發童蒙,若啟甲坼,縈迴於宋祖之心不自諶,而天豈易易哉!
雖然,彼亦有以勝之矣,無赫奕之功而能不自廢也,無積累之仁而能不自暴也;故承天之佑,戰戰栗栗,持誌於中而不自溢。
則當世無商、周、漢、唐之主,而天可行其鄭重仁民之德以眷命之,其宜為天下之君也,抑必然矣。
二
韓通足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袁紹、曹操之討董卓,劉裕之誅桓玄,使其不勝而身死,無容不許之以忠。吾恐許通以忠者,亦猶是而已矣。
藉通躍馬而起,閉關而守,禁兵內附,都人協心,宋祖且為曹爽,而通為司馬懿,喧唿萬歲者,崇朝瓦解,於是眾望丕屬,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與爭,(會)[貪]附青雲之眾,已望絕於衝人,黃袍猝加,欲辭不得,通於此時,能如周公之進誅管、蔡,退務明農,終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則許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
然則通之以死抗宋祖者,其挾爭心以逐柴氏之鹿乎?抑不敢誣也。何也?宋祖之起,非有移山徙海之勢,蘊崇已久而不可迴。通與分掌禁兵,互相忘而不相忌。故一旦變起,奮臂以唿而莫之應。
非若劉裕之於劉毅,蕭道成之於沈攸之,一彼一此,睨神器而爭先獲,各有徒眾,以待決於一朝者也。無其勢者無其誌,無其誌者不料其終,何得重誣之曰:通懷代周之謀而忌宋祖乎?
夫通之貿死以爭者,亦人之常情,而特不可為葸怯波流者道耳。與人同其事而旋相背,與人分相齒而忽相臨,懷非常之情而不相告,處不相下之勢而遽視之若無;有心者不能不憤,有氣者不能不盈。死等耳,亦惡能旦頡頏而夕北麵,舍孤弱而即豪強乎!故曰:貿死以爭,亦人之常情,而勿庸逆料其終也。
嗚唿!積亂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國無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豈易言哉?人之能免於無恆者,斯亦可矣。馮道、趙鳳、範質、陶穀之流,初所驅使者,已而並肩矣;繼所並肩者,已而俯首矣;終所俯首者,因以稽顙稱臣,駿奔鵠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麵目,何以自相對也!則如通者,猶有生人之氣存焉,與之有恆也可矣,若遽許之曰周之忠臣也,則又何易易邪!
三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唿!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德之盛者,求諸己而已。舍己而求諸人,名愈正,義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如彼者,不謂之涼德也不能。
求民之利而興之,求民之害而除之,取所謂善而督民從之,取所謂不善而禁民蹈之,皆求諸人也;駁儒之所務,申、韓之敝帚也。
夫善治者,己居厚而民勸矣,讒頑者無可逞矣;己居約而民裕矣,貪冒者不得黷矣。以忠厚養前代之子孫,以寬大養士人之正氣,以節製養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
捐其疑忌之私,忍其忿怒之發,戢其奢吝之情,皆求之心、求之身[也]。人之或利或病,或善或不善,聽其自取而不與爭,治德蘊於己,不期盛而積於無形,故曰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求之己者,其道恆簡;求之人者,其道恆煩。煩者,政之所繇紊,刑之所繇密,而後世儒者恆挾此以為治術,不亦傷乎!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政刑煩而民之恥心蕩然,故曰不謂之涼德也不能。
文王之治岐者五,五者皆厚責之上而薄責之吏民者也。五者之外,有利焉,不汲汲以興;有害焉,不汲汲以除;有善焉,不汲汲督人之為之;有不善焉,不汲汲禁人之蹈之。
故文王之仁,如天之覆下土,而不憂萬物之違逆。夫治國、亂國、平國,三時也。山國、土國、澤國,三地也。願民、頑民、庸民,三材也。積三三而九,等以差;其為利、為害、為善、為不善也,等以殊;而巧曆不能窮其數。為人上者必欲窮之,而先喪德於己矣。言之娓娓,皆道也;行之逐逐,皆法也;以是為王政,而俗之偷、吏之冒、民之死者益積。無他,求之人而已矣。
宋有求己之道三焉,軼漢、唐而幾於商、周,傳世百年,曆五帝而天下以安,太祖之心為之也。
逮慶曆而議論始興,逮熙寧而法製始密,舍己以求人,而後太祖之德意漸以泯。得失之樞,治亂之紐,斯民生死之機,風俗淳澆之原,至簡也。知其簡,可以為天下王。儒之駁者,濫於申、韓,惡足以與於斯!
四
自太祖勒不殺士大夫之誓以詔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張邦昌躬篡,而止於自裁;蔡京、賈似道陷國危亡,皆保首領於貶所。
語曰:“周之士貴“,士自貴也。宋之初興,豈有自貴之士使太祖不得而賤者感其護惜之情乎?
夷考自唐僖、懿以後,迄於宋初,人士之以名誼自靖者,張道古、孟昭圖而止;其辭榮引去、自愛其身者,韓偓、司空圖而止;高蹈不出、終老岩穴者,鄭遨、陳摶而止。若夫辱人賤行之尤者,背公死黨,鬻販宗社,則崔胤、張浚、李磎、張文蔚倡之於前,而馮道、趙鳳、李昊、陶穀之流,視改麵易主為固然,以成其風尚。
其他如和凝、馮延己、韓熙載之儔,沉酣倡俳之中,雖無巨慝,固宜以禽魚畜玩而無庸深惜者也。
士之賤,於此而極。則因其賤而賤之,未為不愜也。惡其賤,而激之使貴,必有所懲而後知改,抑禦世之權也。然而太祖之於此,意念深矣。
昔者周衰,處士橫議,脅侯王,取寵利,而六國以亡。秦惡其囂,而坑儒師吏以重抑之。漢之末造,士相標榜,騺擊異己,以與上爭權,而漢以熸。曹孟德惡其競,而任崔琰、毛玠督責吏治以重抑之。
然秦以賈怨於天下,二世而滅。孟德死,司馬氏不勝群情,務為寬縱,而裴、王之流,倡任誕以大反曹氏之為,而中夏淪沒。繇此觀之,因其賤而賤之,懲其不貴而矯之者,未有能勝者也。
激之也甚,則怨結而禍深;抑之也未甚,則乍伏而終起。故古之王者聞其養士也,未聞其治士也。聰明才幹之所集,溢出而成乎非僻,扶進而導之以興,斯興矣。豈能舍此而求椎魯獷悍之醜夷,以與共天下哉!
其在詩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周王壽考,遐不作人“。飛者,不虞其颺擊也。躍者,不虞其縱壑也。
涵泳於天淵之中,而相期以百年之效,豈周士之能自貴哉?文王貴之也。老氏之言曰:“民不畏死,柰何以死威之?“近道之言也。民不畏死,而自有畏者。並生並育於天地,獨以敗類累人主之矜全,雖甚冥頑,能弗內愧於心?況乎業已為士,聰明才幹不後於人,詩書之氣,耳已習聞,目已習見,安能一旦而棄若委土哉!
夫太祖,亦猶是武人之雄也。其為之讚理者,非有伊、傅之誌學,睥睨士氣之淫xie而不生傲慢,庶幾乎天之貯空霄以翔鳶,淵之涵止水以遊魚者矣。可不謂天啟其聰,與道合揆者乎!
而宋之士大夫高過於漢、唐者,且倍蓰而無算,誠有以致之也。因其善而善之,因其不善而不善之,以治一家不足,而況天下乎?河決於東,遏而迴之於西,未有能勝者也。以吏道名法虔矯天下士,而求快匹夫婞婞之情,惡足以測有德者之藏哉!
五
語有之曰:“得士者昌。““得“雲者,非上(心)[必]自得之以為己(德)[得]也。下得士而貢之於上,固上之得也;下得士而自用之以效於國,亦上之得也。
故人君之病,莫大乎與臣爭士。與臣爭士,而臣亦與君爭士;臣爭士,而士亦與士爭其類;天下之心乃離散而不可收。書曰:“受有億兆人,離心離德“。非徒與紂離也,人自相離,而紂愈為獨夫也。人主而下,有大臣,有師儒,有長吏,皆士之所自以成者也。
人主之職,簡大臣而大臣忠,擇師儒而師儒正,選長吏而長吏賢。則天下之士在岩穴者,以長吏為所因;入學校者,以師儒為所因;升朝廷者,以大臣為所因。如網在綱,以群效於國。不背其大臣,而國是定;不背其師儒,而學術明;不背其長吏,而行誼修。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群相燕也。合天下賢智之心於一軌,而天子之於士無不得矣。和氣翔洽,充盈朝野,寖榮寖昌,昌莫盛焉。“得士者昌“,此之謂也。
大臣不以薦士為德,而士一失矣;師儒不以教士為恩,而士再失矣;長吏不以舉士為榮,而士蔑不失矣。乃為之語曰:“拜爵公門,受恩私室,非法也。“下泮渙而不相親,上專私而不能廣,億兆其人而億兆其心,心離而德離,鮮不亡矣。故人主之病,莫甚於與下爭士也。
自唐以來,進士皆為知舉門生,終其身為恩故;此非唐始然也,漢之孝廉,於所舉之公卿州將,皆生不敢與齒,而死服三年之喪,亦人情耳。
持名法以繩人者,謂之曰不複知有人主。人主聞之,憤恚不平,曰:彼得士而我失之矣。繇是而猜妒刻核之邪說,師申、韓以束縛縉紳,解散士心,使相攜貳,趨邪徑,騰口說,以要人主。懷奸擅命之夫,自矜孤立,而搖蕩國是。大臣不自信,師儒不相親,長吏不能撫。
於是乎綱斷紐絕,而獨夫之勢成。故曰:“不信乎朋友,弗獲乎上矣。“朋友不信,上亦惡得而獲之哉!少陵長,賤妨貴,疏閑親,不肖毀賢,胥曰:“吾知有天子而已。“豈知天子哉?知爵祿而已矣。
夫士之懷知己也,非徒其名利也;言可以伸,誌可以成,氣以類而相孚,業以摩而相益。易曰:“拔茅茹以其匯。“拔不以其匯,而獨莖之草,不足以葺大廈久矣。大臣,心腹也;師儒,耳目也;長吏,臂指也。
以心應耳目之聰明,以耳目應臂指之動作,合而為一人之身,而眾用該焉。其互相離者,不仁者也。不仁者痿以死,如之何君臣爭士而靳為己得也!
太祖之欲得士也已迫,因下第舉人撾鼓言屈,引進士而試之殿廷,不許稱門生於私門。賴終宋之世不再舉耳。守此以為法,將與孤秦等。察察之明,悁悁之忿,呴呴之恩,以撫萬方,以育多士,豈有幸哉!豈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