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夫人即喪心失誌迷惑之尤者,長短、虛實、大小、有無、清濁、得失、明暗,皎然分畫於前,知則知之,能則能之,眇者窮於視,跛者困於趨,惡得誣其心之所未喻,而謂多聞善慮者之不若己哉!
然則謂人不己若者,抑實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煬帝文辭奧博,是堯、舜,非桀、紂,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雋才,驕矜自困,以至覆亡。”
然則煬帝之奧博,固有高出於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誠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惡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過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諫者矣,有以憑勢淩人而拒諫者矣。
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撓,雖斥竄誅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奪其理,則身雖詘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驕,恃威而橫,浮氣外張,而中藏恧縮,迫乎虛憍稍息,追憶前非,固將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終不可誣者也。
則諫者之言,或悔而見庸矣。唯夫多聞廣識而給於辯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則言者不憚其威,而憚其小有才之辯慧。
言之大,則以為誇也;言之切,則以為隘也;察情審理,擬議窮年,而彼已一覽而見謂無餘;引古證今,依類長言,而時或旁征之有誤;則自非明燭天日,斷若雷霆者,恆惴惴焉恐言出而反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
且夫堯、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惡得以堯、舜進之;桀、紂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惡得以桀、紂戒之。
彼固曰:使我而為人臣,以稱說幹人主,吾之琅琅鑿鑿以敷陳者,更辯於此也,彼誠不我若,而愛我若父,責我若子,為笑而已矣。
天下雖大,賢人君子雖眾,誰肯以強智多聞見屈於我而不捫舌以自免於辱乎?故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謂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
太宗君臣之知此也,是以興也。不然,太宗之才,當時之臣無有能相項背者,唯予言而莫違,亦何所不可乎?
嗚唿!豈徒人主哉?士而賢智多聞,當世固出其下,則欲以取擇善之益也難矣。“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顏子之所以大也。
雖然,人知其能與多矣,問之雖勤,且欲告而中訥,則問為虛設,而祗益其驕;惟若無若虛之情發於不容已,而問必以誠,然後人相忘於寡與不能,以昌言而不怯。
太宗之問孔穎達也,幾知學矣,乃固以多能有實自居,而矜其能問,亦何足以測顏子之心哉?孔穎達不能推極隱微以格君心,太宗之驕所繇未戢也。
二
宗室人才之盛,未有如唐者也,天子之保全支庶而無猜無戕,亦未有如唐者也。
蓋太宗之所以處之者,得其理矣。高祖欲疆宗室以鎮天下,三從昆弟之屬皆封王爵,使循是而不改,則貴而驕,富而溢,邪侫之士利賴之而導以放恣,欲疆之,適以貽其災而必至於弱,晉、宋之所以自相戕滅而終於孤立也。
太宗從封德彝之言,而曰天子養百姓,豈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以公天下者,即以安本支而勸進其賢能。德彝,侫人也,於此而幾乎道矣。
為天子之懿親,妾媵廣,生養遂,不患其不蕃衍也;遠於十姓百家雞犬錐刀之鄙猥,不患其無可造之材也。
而疆慧者得勢而狂,願樸者溫飽而自廢,於是乎非若劉濞、司馬倫之自齕以亡,則菽麥不分,如圈豚之待飼而已矣。
夫節其位祿之數,登之仕進之塗,既免於槁項無聞之憂,抑獎之於德業文章吏治武略之美,使與天下之英賢匯進而無所崇替,固將蒸蒸勸進而為多士之領袖以藩衛天家。
故唐宗室之英,相者、將者、牧方州守望郡者,臻臻並起,而恥以紈褲自居,亦無有夢天吠日、覬大寶而幹甸師之辟者。施及於今,隴西之族猶盛焉,不亦休乎!
孟子曰:“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富貴者,其可以非所宜而長有之乎?製之有等,授之有道,而後欲貴者之果能貴,欲富者之果能富也,義之至、仁之盡也,大公行而私恩亦遂矣。
然則周道親親,而文昭武穆,施及邢、茅、蔣、胙與畢、召之裔,皆分茅土,豈非道與?曰:此武王、周公定天下之微權,而千古之未喻者也。
古之天下,人自為君,君自為國,百裏而外,若異域焉,治異政,教異尚,刑異法,賦斂惟其輕重,人民唯其刑殺,好則相昵,惡則相攻,萬其國者萬其心,而生民之困極矣。
堯、舜、禹、湯弗能易也;至殷之末,殆窮則必變之時,而猶未可驟革於一朝;故周大封同姓,而益展其疆域,割天下之半而歸之姬氏之子孫,則漸有合一之勢;而後世郡縣一王,亦緣此以漸統壹於大同,然後風教日趨於畫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
故孔、孟之言治詳矣,未嚐一以上古萬國之製欲行於周末,則亦灼見武王、周公綏靖天下之大權,而知邱民之欲在此而不在彼。以一姓分天下之半,而天下之瓦合萍散者漸就於合,故孟子曰“定於一”。
大封同姓者,未可即一而漸一之也。春秋之戰亟矣,而晉、魯、衛、蔡、曹、滕之自相攻也鮮,即相攻而無掬指舟中、焚茨侵海之虐。
當其時,異姓庶姓猶錯立於外,而同姓者不能絕援以自戕,此周之所以親親;而親親者非徒親也,實以一姓之興,定一王之禮製,廣施於四海,而漸革其封殖自私、戕民搆亂之荼毒也。
至於漢,六國廢,韓、彭誅,而欲以周道行之,則七國、衡山、淮南之禍,骨肉喋血而不容已。
然則人主即欲建本支以鎮天下,亦無如節其位祿、獎其仕進、公其黜陟之足以育才勸善,而佑子孫之令祚以鞏固維城,奚必侈予以棧櫪之豢養,假借以優俳之袞黼,使之或僨而狂,或茸而萎哉?
鄧禹享大國之封,且使諸子各分一藝以自立,曾有天下者以公天下為道,將使人競於姱修,而授子孫以沈溺之具,亦仁過而流於不仁矣。是故親親之殺,與尊賢互用而相成,唯唐為得之,宜其宗室之多才,獨盛於今古也。
三
太宗製諫官隨宰相入閣議事,故當時言無不盡,而治得其理。然則以是為盡聽言行政之理乎?抑有未盡然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
以王珪、魏征為諫議大夫,房玄齡、杜如晦為宰相,而太宗之明,足以折中群論而從違不爽,則可矣。必恃此以立為永製,又奚可乎?命官圖治之道,莫大乎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於其人。庶務分治於六官,其屬詳其目,其長持其綱,皆有成憲之可準也。
或舉、或廢,或倚法而挾奸私,或因時而為斟酌,各以其所效之成能為得失;然而有待於天子宰相之裁成者,則太宗之製,令五品以上更宿內省,以待訪問,固善術也。
下有利病得達於上,而上得詰其勤怠公私以製其欺;若夫小有過誤,則包含教戒而俟其改。如使諫官毛舉細過以相糾,則大體失而爭黨起於細微,亂世之所以言愈棼而事愈圮也。
宰相者,外統六官,內匡君德,而持可久可大之衡,以貞常而馭變者也。君心之所自正,國體之所自立,國本之所自固,民生之所自安,非弘通於四海萬民數百年之規而不役於一時之利病者,不足以勝其任。
故古者三公論道,所論者道耳,不能與任氣敢言之士,爭言一事之可否,而論道於君,抑不在摘人閑細政,繩舉動之小愆,發深宮之纖過,以與君競,徒自媟而與天子不親,故與諫官同者未必是,而其異者未必非也。
詭隨諫官而避其彈射,則可以應一事而不可以規大全;逆折諫官而伸其獨見,則幾事不密,而失其正色立朝之度。若夫宰相而果懷私以病國,固諫官所必抗正以爭,而非可使與辯訟於一堂,競偶然之得失者也。
夫諫官職在諫矣,諫者,諫君者也,征聲逐色,獎諛斥忠,好利喜功,狎小人,耽逸豫,一有其幾而必犯顏以諍;大臣不道,誤國妨賢,導主賊min,而君偏任之,則直糾之而無隱。
若夫群執事之修墜,則六官之長覈其成,執憲之臣督其失,宰相與天子總大綱以裁其正,初不藉諫官之毛舉鷙擊、搜剔苛求、以矜辨察;老成熟慮之訏謨,非繁稱曲說、矯舉異同於俄頃者,所可詫風裁以決定者也。
故天子誠廣聽以求治,則宰相有坐論之時,群臣有待問之時,諫官有請對之時,而不可有聚訟一堂、道謀築舍之時。官各有其守,政各任其人,分理而兼聽之,惟上之虛衷以廣益,豈立一成法以啟爭端,可為不易之經乎?
四
旱饑而赦,以是仁民,非所以仁之也。太宗曰:“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亦既知之矣;而貞觀二年以旱赦天下,信道不篤,知不可而複為,非君師之道矣。
夫赦亦有時焉而可者,夷狄盜賊僭據上國,豈豈之氓脅從以徼幸,上不能固保其民,使群陷於逆,則盪滌而矜全之可耳。
旱饑之民,流離道殣者,類不能為奸惡;而奸惡之徒,雖旱饑而固不至於餒瘠者也。如曰衣食不足,而非僻以起,則夫犯者在未饑以前,固非為饑所迫,而奚所恤哉?
省囚係以疏冤滯,宥過誤以恤憃愚,止訟獄以專農務,則君上應行之政,無歲不宜,而不待旱饑。
至於旱饑之歲,豪民擅粟以掠市子女,遊民結黨以彊要糴貸,甚且競起為盜以攘殺願懦;非法不懲,非刑不戢;而更縱不軌之徒,使無所創艾以橫行郊邑,又豈非兇年之大蠹哉?
蠲逋欠,減租庸,所以救荒也。困於征輸者,樸民也。蠲免與赦罪並行於一紙,則等樸民於奸宄,名不正,實不符,亦重辱吾衽席之赤子矣。
不雜赦罪之令於蠲租之詔,尤人君扶正人心之大權,而時君不察,曰“以此答上天好生之心”,天其樂佑此頑民以賊凋零之孑遺乎?體天心以達民隱,非市恩之俗吏所得與焉,久矣。
五
唐製:軍國大事,中書舍人各陳所見,謂之五花判事,而宰相審之,此會議之始也;敕旨既下,給事中黃門侍郎駮正之,則抄參封駮之始也。
夫六官之長貳,各帥其屬、庀其事、以待軍國之用,乃非體國如家者,則各炫所長、匿所短,互相推移而避其咎。使無總攝而通計之者,將飾文具以應,而不恤國事之疏以傾也,此不可聽庶司之汎應,而無與折中之者也;統之以宰相,而推諉自私之弊去矣。
然宰相之賢者,且慮有未至而見有或偏,不肖者之專私無論也;先以中舍之雜判,盡群謀以迪其未達,而公論以伸,則益以集而權弗能擅,其失者庶乎鮮矣。猶且於既審之餘,有給事之駮正以隨其後,於是而宰相之違以塞,而人主之愆以繩,斯治道之至密,而恃以得理者也。
雖然,雜判者,陳於其先也;駮正者,施於其後也;中舍之議已集,宰相之審已定,始起而駮之,自非公忠無我之大臣,純白知通之給諫,參差相左,而給事與宰相爭權,則議論多、朋dang興,而國是以亂。
然則駮正之製,當設於雜判陳而宰相方審、敕旨未下之際,以酌至當之宜,是非未著,而從違皆易,斯群臣之能盡,而宰相之體不傷。
唯公議已允,而宰相中變以舞法者,然後給事封還而駮正之,不尤可達人情、定國是,而全和衷之美乎?太宗謂王珪曰:“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複何傷,或護己短,遂成怨隙。”蓋慮此矣。
立法欲其徹乎賢不肖而俱可守,法不精研,而望人之能舍已從人也,亦不可得之數已。
中舍各抒所見,而給事折之以從違,宰相持衡而斷之,天子裁成以行之,合人心於協一,而宮省息交競之情,事理得執中之用,酌古鑒今,斯可久之良法與!
近世會議偏及九卿,而唐之雜判專於中舍,其得失也孰愈?夫九卿各有典司者也,既與其屬參議其所修之職以待舉行,固有一成之見而執為不可易者,假有大兵大役,司馬、司空務求其功之成,而司農務求其用之省,則其不相協而異同競矣。
唐、宋之給舍,皆曆中外、通眾理、而待枚卜之選者也,兼知盈詘成敗之數,以酌時之所可行,則彼此不相妨而以相濟,雜判而駮正之足矣,何用詢及專司之官以生囂訟哉?
如有議成敕下,而九卿不可奉行者,自可複陳利病以更為酌改,無容於廟議未審之前,豫為異論以相製。國事之所繇定,惟其綱紀立以一人心而已;會議者,大臣免咎之陋術,其何利之有焉。
至於登進大臣、參酌大法、裁定大禮,則惟天子之幹斷與宰相之讚襄,而參以給舍之清議;六官各守其典章,而不可有越位侵官之妄。如使采紛呶之說,以模棱而求兩可,則大臣偷,群臣競,朋dang興,機密泄,其弊可勝言哉?
不周知天下之務,不足以決一事之成;宰相給舍無所偏私,以周知為道者也。不消弭人情之競,不可以定國事之衡;雜判駮正慎之於前,而畫一必行於後,議論雖詳而不至於爭競者也。太宗曰:“或成怨隙,或避私怨,順一人之情,為兆民之患,亡國之政,煬帝之世是也。”斯言韙矣。
六
讀太宗論治之言,我不敢知曰堯、舜之止此也,以視成湯、武王,其相去無幾矣。乃其斁彝倫,虧至德,雜用賢奸,從欲規利,終無以自克,而成乎大疵。讀史者鑒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知學矣。
氣者,發以噓物,而斂以自攝其心者也。聞見之善,啟其聰明,而隨氣以發斂,其發也,泄其藏以加於物。故言者,所以正人,而非以正己也。
己有餘,而不忍物之不足,則出其聰明以迪天下之昏翳而矯之以正,子不忍於父,臣不忍於君,士不忍於友,聖人君子道不行而不忍於天下後世,於是而言之功大矣。
若夫受天命作君師,臣民之責,服於躬、載於一心,則斂氣以攝聰明,而持天下於心,以建中和之極,故曰“湯、武身之也”。身正而天下正,不以言也。
故仲虺之誥,仲虺言之也;鹹有一德,伊尹言之也;旅獒,召公言之也;無逸,周公言之也;而湯、武無言以自嗚其道而詔群臣。推而上之,大禹、皋陶、益、稷各盡言以進堯、舜,而堯、舜執中之訓,迨及倦勤遜位之日,道不在己,而後以詔舜、禹。
然則堯、舜惟不忍於後世,禹、皋、益、稷、伊、萊、周、召惟不忍於君,而不容已於言。下此者,雖躬行未逮,而進忠於上,亦不必以言過其行責之,其忠也,即其行也。
今太宗之言,非堯、舜、湯、武之言,而伊、萊、周、召之言也。任堯、舜、湯、武之任,而奪伊、萊、周、召之言以為已言,則下且何言之可進,而聞善之路窮。
蓋太宗者,聰明溢於聞見,而氣不守中,以動而見長者也。其外侈,其中枵,其氣散,其神瞀,其精竭,其心馳,迨乎彝倫之攸斁,至德之已虧,侫幸外熒,利欲內迫,而固無以自守;及其衰年而益以氾濫,所必然矣。
嗚唿!豈徒帝王為然哉?自修之士,有見而亟言之,德不崇,心不精,王通之所以不得為真儒也。
況揚雄、韓愈之利欲熏心者乎?故魯論之言言也,曰慎、曰後從、曰訥、曰訒、曰恥、曰怍,聖狂之辨,辨於筆舌,可畏也哉!
七
夷狄之勢,一盛一衰,必然之數也。當其衰而幸之,忘其且盛而無以禦之,故禍發而不可止。
夫既有其土,則必有其人以居之,居之者必自求君長以相保,相保有餘而必盛,未有數千裏之土,曠之百年而無人保之者也。
已盛者而已衰矣,其後之能複盛者鮮矣,而地已曠,人必依之,有異族、有異類、而無異土。衰者已衰,不足慮也,繼之以人,依其土而有之,則族殊類異,而其偪處我邊徼也同。
突厥之盛,至頡利而衰,既分為二,不能相比,於是乎突厥以亡,迄於五代而遂絕。夫豈特夷狄為然哉?五帝、三王之明德,漢、唐、宋之混一,今其子孫僅存者不再興,而君天下者不一姓,況恃疆不逞之部落乎?
夫其人衰矣亡矣,其土則猶故也,天不能不為之生種姓,地不能不為之長水草,後起者不能戢止其戎心;曾無慮此,而可以其一族之衰為中國幸邪?
其族衰,其地無主,則必更有他族乘虛而潛滋暗長於灌莽之中。故唐自貞觀以後,突厥之禍漸息矣,而吐蕃之害方興,繼之以契丹,皆突厥兩部之域也。頡利禽而禦樓受俘,君臣交慶,其果以是為中國永安之祚哉?
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太宗命李大亮安撫之,貯糧磧口以賑之,未嚐非策也,而大亮之不奉行也何居?施之以德者,製之以威也。
已衰者,存之不足為憂,存已衰者,則方興者不能乘無主以擅其地,則前患息而後釁可弭。
盛衰之形,我得而知,而無潛滋暗長之禍,雖暫勞暫費,而以視糜財毒眾以守邊,割地納賄以丐免,其利害奚若邪?株守安內之說為訏謨,豈久遠之大計哉?
八
魏征之折封德彝曰:“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譌,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偉哉其為通論已。
立說者之患,莫大乎忿疾一時之流俗,激而為不必然之慮,以鄙夷天地之生人,而自任以矯異;於是刻覈寡恩成乎心,而刑名之術,利用以損天地之和。
荀卿性惡之說,一傳而為李斯,職此故也。且夫樂道古而為過情之美稱者,以其上之仁,而羨其下之順;以賢者匡正之德,而被不肖者以淳厚之名。
使能揆之以理,察之以情,取僅見之傳聞,而設身易地以求其實,則堯、舜以前,夏、商之季,其民之淳澆、貞淫、剛柔、愚明之固然,亦無不有如躬閱者矣。
唯其澆而不淳、淫而不貞、柔而疲、剛而悍、愚而頑、明而詐也,是以堯、舜之德,湯、武之功,以於變而移易之者,大造於彝倫,輔相乎天地。若其編氓之皆善邪?則帝王之功德亦微矣。
唐虞以前,無得而詳考也,然衣裳未正,五品未清,昏姻未別,喪祭未修,狉狉獉獉,人之異於禽獸無幾也。故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之明倫察物,存唐、虞之民所去也,同氣之中而有象,況天下乎?
若夫三代之季,尤曆曆可征焉。當紂之世,朝歌之沈酗,南國之淫奔,亦孔醜矣。數紂之罪曰“為逋逃萃淵藪”,皆臣叛其君、子叛其父之梟與豺也。
至於春秋之世,弑君者三十三,弑父者三,卿大夫之父子相夷、兄弟相殺、姻黨相滅,無國無歲而無之,蒸報無忌,黷貨無厭,日盛於朝野,孔子成春秋而亂賊始懼,刪詩、書,定禮、樂,而道術始明。然則治唐、虞三代之民難,而治後世之民易,亦較然矣。
封德彝曰:“三代以還,人漸澆譌。”象、鯀、共、歡、飛廉、惡來、楚商臣、蔡般、許止、齊慶封、魯僑如、晉智伯,豈秦、漢以下之民乎?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春秋之民,無以異於三代之始。
帝王經理之餘,孔子垂訓之後,民固不乏敗類,而視唐、虞、三代帝王初興、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
戰國之末,諸侯狂逞,辯士邪誣,民不知有天性之安,而趨於澆,非民之固然也。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乃益以增民之離叛。五胡之後,元、高、宇文駤戾相踵,以導民於澆,非民之固然也。
隋文不知而防之若讎,乃益以增民之陷溺。逆廣嗣之,宣淫長侫,而後民爭為盜。唐初略定,夙習未除,又豈民之固然哉?倫已明、禮已定、法已正之餘,民且願得一日之平康,以複其性情之便,固非唐、虞以前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者比也。
以太宗為君,魏征為相,聊修仁義之文,而天下已貼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辮歸誠,不待堯、舜、湯、武也。垂之十餘世而雖亂不亡,事半功倍,孰謂後世之天下難興言仁義哉?
邵子分古今為道、德、功、力之四會,帝王何促而霸統何長?霸之後又將奚若邪?泥古過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其說行而刑名威力之術進矣,君子奚取焉?腥風扇,民氣傷,民心之待治也尤急,起而為之,如暑之望浴也,尤易於隋、唐之際哉,
書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
夫人即喪心失誌迷惑之尤者,長短、虛實、大小、有無、清濁、得失、明暗,皎然分畫於前,知則知之,能則能之,眇者窮於視,跛者困於趨,惡得誣其心之所未喻,而謂多聞善慮者之不若己哉!
然則謂人不己若者,抑實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煬帝文辭奧博,是堯、舜,非桀、紂,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雋才,驕矜自困,以至覆亡。”
然則煬帝之奧博,固有高出於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誠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惡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過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諫者矣,有以憑勢淩人而拒諫者矣。
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撓,雖斥竄誅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奪其理,則身雖詘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驕,恃威而橫,浮氣外張,而中藏恧縮,迫乎虛憍稍息,追憶前非,固將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終不可誣者也。
則諫者之言,或悔而見庸矣。唯夫多聞廣識而給於辯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則言者不憚其威,而憚其小有才之辯慧。
言之大,則以為誇也;言之切,則以為隘也;察情審理,擬議窮年,而彼已一覽而見謂無餘;引古證今,依類長言,而時或旁征之有誤;則自非明燭天日,斷若雷霆者,恆惴惴焉恐言出而反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
且夫堯、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惡得以堯、舜進之;桀、紂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惡得以桀、紂戒之。
彼固曰:使我而為人臣,以稱說幹人主,吾之琅琅鑿鑿以敷陳者,更辯於此也,彼誠不我若,而愛我若父,責我若子,為笑而已矣。
天下雖大,賢人君子雖眾,誰肯以強智多聞見屈於我而不捫舌以自免於辱乎?故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謂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
太宗君臣之知此也,是以興也。不然,太宗之才,當時之臣無有能相項背者,唯予言而莫違,亦何所不可乎?
嗚唿!豈徒人主哉?士而賢智多聞,當世固出其下,則欲以取擇善之益也難矣。“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顏子之所以大也。
雖然,人知其能與多矣,問之雖勤,且欲告而中訥,則問為虛設,而祗益其驕;惟若無若虛之情發於不容已,而問必以誠,然後人相忘於寡與不能,以昌言而不怯。
太宗之問孔穎達也,幾知學矣,乃固以多能有實自居,而矜其能問,亦何足以測顏子之心哉?孔穎達不能推極隱微以格君心,太宗之驕所繇未戢也。
二
宗室人才之盛,未有如唐者也,天子之保全支庶而無猜無戕,亦未有如唐者也。
蓋太宗之所以處之者,得其理矣。高祖欲疆宗室以鎮天下,三從昆弟之屬皆封王爵,使循是而不改,則貴而驕,富而溢,邪侫之士利賴之而導以放恣,欲疆之,適以貽其災而必至於弱,晉、宋之所以自相戕滅而終於孤立也。
太宗從封德彝之言,而曰天子養百姓,豈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以公天下者,即以安本支而勸進其賢能。德彝,侫人也,於此而幾乎道矣。
為天子之懿親,妾媵廣,生養遂,不患其不蕃衍也;遠於十姓百家雞犬錐刀之鄙猥,不患其無可造之材也。
而疆慧者得勢而狂,願樸者溫飽而自廢,於是乎非若劉濞、司馬倫之自齕以亡,則菽麥不分,如圈豚之待飼而已矣。
夫節其位祿之數,登之仕進之塗,既免於槁項無聞之憂,抑獎之於德業文章吏治武略之美,使與天下之英賢匯進而無所崇替,固將蒸蒸勸進而為多士之領袖以藩衛天家。
故唐宗室之英,相者、將者、牧方州守望郡者,臻臻並起,而恥以紈褲自居,亦無有夢天吠日、覬大寶而幹甸師之辟者。施及於今,隴西之族猶盛焉,不亦休乎!
孟子曰:“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富貴者,其可以非所宜而長有之乎?製之有等,授之有道,而後欲貴者之果能貴,欲富者之果能富也,義之至、仁之盡也,大公行而私恩亦遂矣。
然則周道親親,而文昭武穆,施及邢、茅、蔣、胙與畢、召之裔,皆分茅土,豈非道與?曰:此武王、周公定天下之微權,而千古之未喻者也。
古之天下,人自為君,君自為國,百裏而外,若異域焉,治異政,教異尚,刑異法,賦斂惟其輕重,人民唯其刑殺,好則相昵,惡則相攻,萬其國者萬其心,而生民之困極矣。
堯、舜、禹、湯弗能易也;至殷之末,殆窮則必變之時,而猶未可驟革於一朝;故周大封同姓,而益展其疆域,割天下之半而歸之姬氏之子孫,則漸有合一之勢;而後世郡縣一王,亦緣此以漸統壹於大同,然後風教日趨於畫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
故孔、孟之言治詳矣,未嚐一以上古萬國之製欲行於周末,則亦灼見武王、周公綏靖天下之大權,而知邱民之欲在此而不在彼。以一姓分天下之半,而天下之瓦合萍散者漸就於合,故孟子曰“定於一”。
大封同姓者,未可即一而漸一之也。春秋之戰亟矣,而晉、魯、衛、蔡、曹、滕之自相攻也鮮,即相攻而無掬指舟中、焚茨侵海之虐。
當其時,異姓庶姓猶錯立於外,而同姓者不能絕援以自戕,此周之所以親親;而親親者非徒親也,實以一姓之興,定一王之禮製,廣施於四海,而漸革其封殖自私、戕民搆亂之荼毒也。
至於漢,六國廢,韓、彭誅,而欲以周道行之,則七國、衡山、淮南之禍,骨肉喋血而不容已。
然則人主即欲建本支以鎮天下,亦無如節其位祿、獎其仕進、公其黜陟之足以育才勸善,而佑子孫之令祚以鞏固維城,奚必侈予以棧櫪之豢養,假借以優俳之袞黼,使之或僨而狂,或茸而萎哉?
鄧禹享大國之封,且使諸子各分一藝以自立,曾有天下者以公天下為道,將使人競於姱修,而授子孫以沈溺之具,亦仁過而流於不仁矣。是故親親之殺,與尊賢互用而相成,唯唐為得之,宜其宗室之多才,獨盛於今古也。
三
太宗製諫官隨宰相入閣議事,故當時言無不盡,而治得其理。然則以是為盡聽言行政之理乎?抑有未盡然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
以王珪、魏征為諫議大夫,房玄齡、杜如晦為宰相,而太宗之明,足以折中群論而從違不爽,則可矣。必恃此以立為永製,又奚可乎?命官圖治之道,莫大乎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於其人。庶務分治於六官,其屬詳其目,其長持其綱,皆有成憲之可準也。
或舉、或廢,或倚法而挾奸私,或因時而為斟酌,各以其所效之成能為得失;然而有待於天子宰相之裁成者,則太宗之製,令五品以上更宿內省,以待訪問,固善術也。
下有利病得達於上,而上得詰其勤怠公私以製其欺;若夫小有過誤,則包含教戒而俟其改。如使諫官毛舉細過以相糾,則大體失而爭黨起於細微,亂世之所以言愈棼而事愈圮也。
宰相者,外統六官,內匡君德,而持可久可大之衡,以貞常而馭變者也。君心之所自正,國體之所自立,國本之所自固,民生之所自安,非弘通於四海萬民數百年之規而不役於一時之利病者,不足以勝其任。
故古者三公論道,所論者道耳,不能與任氣敢言之士,爭言一事之可否,而論道於君,抑不在摘人閑細政,繩舉動之小愆,發深宮之纖過,以與君競,徒自媟而與天子不親,故與諫官同者未必是,而其異者未必非也。
詭隨諫官而避其彈射,則可以應一事而不可以規大全;逆折諫官而伸其獨見,則幾事不密,而失其正色立朝之度。若夫宰相而果懷私以病國,固諫官所必抗正以爭,而非可使與辯訟於一堂,競偶然之得失者也。
夫諫官職在諫矣,諫者,諫君者也,征聲逐色,獎諛斥忠,好利喜功,狎小人,耽逸豫,一有其幾而必犯顏以諍;大臣不道,誤國妨賢,導主賊min,而君偏任之,則直糾之而無隱。
若夫群執事之修墜,則六官之長覈其成,執憲之臣督其失,宰相與天子總大綱以裁其正,初不藉諫官之毛舉鷙擊、搜剔苛求、以矜辨察;老成熟慮之訏謨,非繁稱曲說、矯舉異同於俄頃者,所可詫風裁以決定者也。
故天子誠廣聽以求治,則宰相有坐論之時,群臣有待問之時,諫官有請對之時,而不可有聚訟一堂、道謀築舍之時。官各有其守,政各任其人,分理而兼聽之,惟上之虛衷以廣益,豈立一成法以啟爭端,可為不易之經乎?
四
旱饑而赦,以是仁民,非所以仁之也。太宗曰:“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亦既知之矣;而貞觀二年以旱赦天下,信道不篤,知不可而複為,非君師之道矣。
夫赦亦有時焉而可者,夷狄盜賊僭據上國,豈豈之氓脅從以徼幸,上不能固保其民,使群陷於逆,則盪滌而矜全之可耳。
旱饑之民,流離道殣者,類不能為奸惡;而奸惡之徒,雖旱饑而固不至於餒瘠者也。如曰衣食不足,而非僻以起,則夫犯者在未饑以前,固非為饑所迫,而奚所恤哉?
省囚係以疏冤滯,宥過誤以恤憃愚,止訟獄以專農務,則君上應行之政,無歲不宜,而不待旱饑。
至於旱饑之歲,豪民擅粟以掠市子女,遊民結黨以彊要糴貸,甚且競起為盜以攘殺願懦;非法不懲,非刑不戢;而更縱不軌之徒,使無所創艾以橫行郊邑,又豈非兇年之大蠹哉?
蠲逋欠,減租庸,所以救荒也。困於征輸者,樸民也。蠲免與赦罪並行於一紙,則等樸民於奸宄,名不正,實不符,亦重辱吾衽席之赤子矣。
不雜赦罪之令於蠲租之詔,尤人君扶正人心之大權,而時君不察,曰“以此答上天好生之心”,天其樂佑此頑民以賊凋零之孑遺乎?體天心以達民隱,非市恩之俗吏所得與焉,久矣。
五
唐製:軍國大事,中書舍人各陳所見,謂之五花判事,而宰相審之,此會議之始也;敕旨既下,給事中黃門侍郎駮正之,則抄參封駮之始也。
夫六官之長貳,各帥其屬、庀其事、以待軍國之用,乃非體國如家者,則各炫所長、匿所短,互相推移而避其咎。使無總攝而通計之者,將飾文具以應,而不恤國事之疏以傾也,此不可聽庶司之汎應,而無與折中之者也;統之以宰相,而推諉自私之弊去矣。
然宰相之賢者,且慮有未至而見有或偏,不肖者之專私無論也;先以中舍之雜判,盡群謀以迪其未達,而公論以伸,則益以集而權弗能擅,其失者庶乎鮮矣。猶且於既審之餘,有給事之駮正以隨其後,於是而宰相之違以塞,而人主之愆以繩,斯治道之至密,而恃以得理者也。
雖然,雜判者,陳於其先也;駮正者,施於其後也;中舍之議已集,宰相之審已定,始起而駮之,自非公忠無我之大臣,純白知通之給諫,參差相左,而給事與宰相爭權,則議論多、朋dang興,而國是以亂。
然則駮正之製,當設於雜判陳而宰相方審、敕旨未下之際,以酌至當之宜,是非未著,而從違皆易,斯群臣之能盡,而宰相之體不傷。
唯公議已允,而宰相中變以舞法者,然後給事封還而駮正之,不尤可達人情、定國是,而全和衷之美乎?太宗謂王珪曰:“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複何傷,或護己短,遂成怨隙。”蓋慮此矣。
立法欲其徹乎賢不肖而俱可守,法不精研,而望人之能舍已從人也,亦不可得之數已。
中舍各抒所見,而給事折之以從違,宰相持衡而斷之,天子裁成以行之,合人心於協一,而宮省息交競之情,事理得執中之用,酌古鑒今,斯可久之良法與!
近世會議偏及九卿,而唐之雜判專於中舍,其得失也孰愈?夫九卿各有典司者也,既與其屬參議其所修之職以待舉行,固有一成之見而執為不可易者,假有大兵大役,司馬、司空務求其功之成,而司農務求其用之省,則其不相協而異同競矣。
唐、宋之給舍,皆曆中外、通眾理、而待枚卜之選者也,兼知盈詘成敗之數,以酌時之所可行,則彼此不相妨而以相濟,雜判而駮正之足矣,何用詢及專司之官以生囂訟哉?
如有議成敕下,而九卿不可奉行者,自可複陳利病以更為酌改,無容於廟議未審之前,豫為異論以相製。國事之所繇定,惟其綱紀立以一人心而已;會議者,大臣免咎之陋術,其何利之有焉。
至於登進大臣、參酌大法、裁定大禮,則惟天子之幹斷與宰相之讚襄,而參以給舍之清議;六官各守其典章,而不可有越位侵官之妄。如使采紛呶之說,以模棱而求兩可,則大臣偷,群臣競,朋dang興,機密泄,其弊可勝言哉?
不周知天下之務,不足以決一事之成;宰相給舍無所偏私,以周知為道者也。不消弭人情之競,不可以定國事之衡;雜判駮正慎之於前,而畫一必行於後,議論雖詳而不至於爭競者也。太宗曰:“或成怨隙,或避私怨,順一人之情,為兆民之患,亡國之政,煬帝之世是也。”斯言韙矣。
六
讀太宗論治之言,我不敢知曰堯、舜之止此也,以視成湯、武王,其相去無幾矣。乃其斁彝倫,虧至德,雜用賢奸,從欲規利,終無以自克,而成乎大疵。讀史者鑒之,可以知治,可以知德,可以知學矣。
氣者,發以噓物,而斂以自攝其心者也。聞見之善,啟其聰明,而隨氣以發斂,其發也,泄其藏以加於物。故言者,所以正人,而非以正己也。
己有餘,而不忍物之不足,則出其聰明以迪天下之昏翳而矯之以正,子不忍於父,臣不忍於君,士不忍於友,聖人君子道不行而不忍於天下後世,於是而言之功大矣。
若夫受天命作君師,臣民之責,服於躬、載於一心,則斂氣以攝聰明,而持天下於心,以建中和之極,故曰“湯、武身之也”。身正而天下正,不以言也。
故仲虺之誥,仲虺言之也;鹹有一德,伊尹言之也;旅獒,召公言之也;無逸,周公言之也;而湯、武無言以自嗚其道而詔群臣。推而上之,大禹、皋陶、益、稷各盡言以進堯、舜,而堯、舜執中之訓,迨及倦勤遜位之日,道不在己,而後以詔舜、禹。
然則堯、舜惟不忍於後世,禹、皋、益、稷、伊、萊、周、召惟不忍於君,而不容已於言。下此者,雖躬行未逮,而進忠於上,亦不必以言過其行責之,其忠也,即其行也。
今太宗之言,非堯、舜、湯、武之言,而伊、萊、周、召之言也。任堯、舜、湯、武之任,而奪伊、萊、周、召之言以為已言,則下且何言之可進,而聞善之路窮。
蓋太宗者,聰明溢於聞見,而氣不守中,以動而見長者也。其外侈,其中枵,其氣散,其神瞀,其精竭,其心馳,迨乎彝倫之攸斁,至德之已虧,侫幸外熒,利欲內迫,而固無以自守;及其衰年而益以氾濫,所必然矣。
嗚唿!豈徒帝王為然哉?自修之士,有見而亟言之,德不崇,心不精,王通之所以不得為真儒也。
況揚雄、韓愈之利欲熏心者乎?故魯論之言言也,曰慎、曰後從、曰訥、曰訒、曰恥、曰怍,聖狂之辨,辨於筆舌,可畏也哉!
七
夷狄之勢,一盛一衰,必然之數也。當其衰而幸之,忘其且盛而無以禦之,故禍發而不可止。
夫既有其土,則必有其人以居之,居之者必自求君長以相保,相保有餘而必盛,未有數千裏之土,曠之百年而無人保之者也。
已盛者而已衰矣,其後之能複盛者鮮矣,而地已曠,人必依之,有異族、有異類、而無異土。衰者已衰,不足慮也,繼之以人,依其土而有之,則族殊類異,而其偪處我邊徼也同。
突厥之盛,至頡利而衰,既分為二,不能相比,於是乎突厥以亡,迄於五代而遂絕。夫豈特夷狄為然哉?五帝、三王之明德,漢、唐、宋之混一,今其子孫僅存者不再興,而君天下者不一姓,況恃疆不逞之部落乎?
夫其人衰矣亡矣,其土則猶故也,天不能不為之生種姓,地不能不為之長水草,後起者不能戢止其戎心;曾無慮此,而可以其一族之衰為中國幸邪?
其族衰,其地無主,則必更有他族乘虛而潛滋暗長於灌莽之中。故唐自貞觀以後,突厥之禍漸息矣,而吐蕃之害方興,繼之以契丹,皆突厥兩部之域也。頡利禽而禦樓受俘,君臣交慶,其果以是為中國永安之祚哉?
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太宗命李大亮安撫之,貯糧磧口以賑之,未嚐非策也,而大亮之不奉行也何居?施之以德者,製之以威也。
已衰者,存之不足為憂,存已衰者,則方興者不能乘無主以擅其地,則前患息而後釁可弭。
盛衰之形,我得而知,而無潛滋暗長之禍,雖暫勞暫費,而以視糜財毒眾以守邊,割地納賄以丐免,其利害奚若邪?株守安內之說為訏謨,豈久遠之大計哉?
八
魏征之折封德彝曰:“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譌,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偉哉其為通論已。
立說者之患,莫大乎忿疾一時之流俗,激而為不必然之慮,以鄙夷天地之生人,而自任以矯異;於是刻覈寡恩成乎心,而刑名之術,利用以損天地之和。
荀卿性惡之說,一傳而為李斯,職此故也。且夫樂道古而為過情之美稱者,以其上之仁,而羨其下之順;以賢者匡正之德,而被不肖者以淳厚之名。
使能揆之以理,察之以情,取僅見之傳聞,而設身易地以求其實,則堯、舜以前,夏、商之季,其民之淳澆、貞淫、剛柔、愚明之固然,亦無不有如躬閱者矣。
唯其澆而不淳、淫而不貞、柔而疲、剛而悍、愚而頑、明而詐也,是以堯、舜之德,湯、武之功,以於變而移易之者,大造於彝倫,輔相乎天地。若其編氓之皆善邪?則帝王之功德亦微矣。
唐虞以前,無得而詳考也,然衣裳未正,五品未清,昏姻未別,喪祭未修,狉狉獉獉,人之異於禽獸無幾也。故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之明倫察物,存唐、虞之民所去也,同氣之中而有象,況天下乎?
若夫三代之季,尤曆曆可征焉。當紂之世,朝歌之沈酗,南國之淫奔,亦孔醜矣。數紂之罪曰“為逋逃萃淵藪”,皆臣叛其君、子叛其父之梟與豺也。
至於春秋之世,弑君者三十三,弑父者三,卿大夫之父子相夷、兄弟相殺、姻黨相滅,無國無歲而無之,蒸報無忌,黷貨無厭,日盛於朝野,孔子成春秋而亂賊始懼,刪詩、書,定禮、樂,而道術始明。然則治唐、虞三代之民難,而治後世之民易,亦較然矣。
封德彝曰:“三代以還,人漸澆譌。”象、鯀、共、歡、飛廉、惡來、楚商臣、蔡般、許止、齊慶封、魯僑如、晉智伯,豈秦、漢以下之民乎?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春秋之民,無以異於三代之始。
帝王經理之餘,孔子垂訓之後,民固不乏敗類,而視唐、虞、三代帝王初興、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
戰國之末,諸侯狂逞,辯士邪誣,民不知有天性之安,而趨於澆,非民之固然也。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乃益以增民之離叛。五胡之後,元、高、宇文駤戾相踵,以導民於澆,非民之固然也。
隋文不知而防之若讎,乃益以增民之陷溺。逆廣嗣之,宣淫長侫,而後民爭為盜。唐初略定,夙習未除,又豈民之固然哉?倫已明、禮已定、法已正之餘,民且願得一日之平康,以複其性情之便,固非唐、虞以前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者比也。
以太宗為君,魏征為相,聊修仁義之文,而天下已貼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辮歸誠,不待堯、舜、湯、武也。垂之十餘世而雖亂不亡,事半功倍,孰謂後世之天下難興言仁義哉?
邵子分古今為道、德、功、力之四會,帝王何促而霸統何長?霸之後又將奚若邪?泥古過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其說行而刑名威力之術進矣,君子奚取焉?腥風扇,民氣傷,民心之待治也尤急,起而為之,如暑之望浴也,尤易於隋、唐之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