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諸葛公出師北伐,表上後主,以親賢遠小人為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後主失國之繇,早見於數十年之前,公於此無可如何,而唯以死謝寸心耳。
賢臣之進,大臣之責也,非徒以言,而必有進之之實。公於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亦既進之無遺力矣。然能進而不能必庸主之親之。庸主見賢而目欲垂,猶賢主見小人而喉欲噦也,無可如何也。
雖然,尚可使之在列也。至於小人之親,而愈無可如何矣。卑其秩,削其權,不得有為焉止矣。愈抑之,庸主愈狎之;愈禁之,庸主愈私之;斂跡於禮法之下,而噂遝於帷帟之中;庸主曰:此不容於執政,而固可哀矜者也。
綢繆不舍,信其無疵可摘,而蠱毒潛中於肸鄕之微。嗚唿!其將如之何哉!
故賢臣不能使親而猶可進,小人可使弗進而不能使弗親。非有伊尹放桐非常之舉,周公且困於流言,況當篡奪相仍之世,而先主抑有“君自取之”之亂命,形格勢禁,公其如小人何哉!曆舉興亡之繇,著其大端而已。
何者為小人,不能如郭、費、董、向之曆指其人而無諱也。指其名而不得,而況能製之使勿親哉?以一死謝寸心於未死之間,姑無決裂焉足矣。公之遺憾,豈徒在漢、賊之兩立也乎?
十一
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於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嘩、孫資皆坐照千裏之外,而持之也定。故以子桓之鄙、睿之汰,抗仲謀、孔明之智勇,而克保其磐固。
孔明之北伐也,屢出而無功,以為司馬懿之力能拒之,而早決大計於一言者,則孫資也。漢兵初出,三輔震驚,大發兵以迎擊於漢中,庸詎非應敵之道;乃使其果然,而魏事去矣。漢以初出之全力,求敵以戰,其氣銳;魏空關中之守,即險以爭,其勢危;皆敗道也。
一敗潰而漢乘之,長安不守,漢且出關以搗宛、雒,是帝破項之故轍也,魏惡得而不危?
資籌之審矣,即見兵據要害,敵即盛而險不可踰,據秦川沃野之粟,坐食而製之,雖孔明之誌銳而謀深,無如此漠然不應者何也。資片言定之於前,而拒諸葛、挫薑維,收效於數十年之後,司馬懿終始所守者此謀也。
魏足智謀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故能用人者,可以無敵於天下。
十二
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非堂堂之陣直前而攻其堅,則雖得秦、隴,而長安之守自有餘。魏所必守者長安耳,長安不拔,漢固無如魏何。而迂迴西出,攻之於散地,魏且以為是乘間攻瑕,有畏而不敢直前,則敵氣愈壯,而我且疲於屢戰矣。
夏侯楙可乘矣,魏見漢兵累歲不出而誌懈,卒然相臨,救援未及,小得誌焉;彌旬淹月,援益集,守益固,即欲拔一名都也且不可得,而況魏之全勢哉?故陳壽謂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誠有謂已。
而公謀之數年,奮起一朝,豈其不審於此哉?果畏其危也,則何如無出而免於疲民邪?夫公固有全局於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後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複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以攻為守,而不可示其意於人,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貽之怨怒。
秦、隴者,非長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疆,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複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沒蜀衰,魏果由陰平以襲漢,夫乃知公之定算,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
公之始為先主謀曰:“天下有變,命將出宛、雒,自向秦川。”惟直指長安,則與宛、雒之師相應;若西出隴右,則與宛、雒相去千裏之外,首尾斷絕而不相知。以是知祁山之師,非公初意,主闇而敵疆,改圖以為保蜀之計耳。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
十三
武侯之任人,一失於馬謖,再失於李嚴,誠哉知人之難也。闇者不足以知,而明察者即以明察為所蔽;妄者不足以知,而端方者即以端方為所蔽。明察則有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
士之智略果毅者,短長相間,瑕瑜相雜,多不能純。察之密,待之嚴,則無以自全而或見棄,即加意收錄,而固不任之矣。於是而飾其行以無過、飾其言以無尤者,周旋委曲以免摘;言果辨,行果堅,而孰知其不可大任者,正在於此。似密似慎,外飾而中枵,惡足任哉?
故先主過實之論,不能遠馬謖,而任以三軍;陳震鱗甲之言,不能退李嚴,而倚以大計;則唯武侯端嚴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
於是而曹孟德之能用人見矣,以治天下則不足,以爭天下則有餘。蔽於道而不蔽於才,不能燭司馬懿之奸,而荀彧、郭嘉、鍾繇、賈詡,惟所任而無不稱矣。
十四
城濮之戰,晉文不恃齊、秦也。恃齊、秦,則必令齊掠陳、蔡而南以牽之於東,秦出武關,下鄢、郢以撓之。滎陽之戰,高帝不恃彭、黥也。恃黥布,則當令布率九江之,沿淮而襲之;恃彭越,則越勝而進,越敗而退也。善用人者不恃人,此之謂大略。
吳人敗曹休於石亭,諸葛出陳倉之師,上言曰:“賊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其無功宜矣。恃吳勝而乘之,吳且退矣,失所恃而心先沮、氣先折也。蜀定吳交以製魏,此諸葛之成謀,計之善者也。雖然,吳交之必定,亦唯東顧無憂,可決於進爾。
及進,而所恃者終在己也。我果奮勇以大挫魏於秦川而舉長安,吳且恃我以疾趨淮、汝,不恃吳而吳固可恃也。己未有必勝之形,而恃人以逞,交相恃,交相誤,六國之合從,所以不能動秦之毫末,其左驗已。
石亭之役,賈逵以虛聲怖吳而吳退,吳望蜀之乘之,蜀不能應也。陳倉之役,張郃以偏師拒蜀而蜀沮,蜀望吳之牽之,吳不能應也。兩國異心,謀臣異計,東西相距,聲響之利鈍不相及,聞風而馳,風定而止,恃人者,不敗足矣,未有能成者也。德必有鄰,修德者不恃鄰;學必會友,為學者不恃友;得道多助,創業者不恃助。不恃也,乃可恃也。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十五
魏製:諸侯入繼大統者,不得謂考為皇、稱妣為後,是也。帝後之尊,天之所秩,非天子所得擅以加諸其親,則大統正而天位定也。其曰:“纂正統而奉公義,何得複顧私親。”則襲義而戕仁矣。
所後者以承統而致其尊,因以致其親,義也;所生者以嗣統而屈其尊,不能屈其親,仁也;親者,與心生以生其心,性之不可掩者也。故古之製服,為人後者,為所生父母期,不問與所生相去親疏,即與所後者在六世袒免之外而必期,且必正名之曰“所生父母”,未嚐概置諸伯叔之列也。抑此猶為為人後者言之。
若宋英宗之後仁宗,孝宗之後高宗,固以為子而子之,則所後所生父母之名各正,而所生者並屈其親。若夫前君之生也,未嚐告宗廟、詔臣民、而正其為後;嗣子之嗣也,未嚐修寢門視膳之儀,立國儲君副之位,臣民推戴而大位歸焉。則亦如光武之於南頓,位號不可僭,而天倫不可忘,何得遽謂之私親而族人視之也哉?
天下所重者,統也;人子所不可背者,親也。為天下而不敢幹其統,則天下之義重,而已之恩輕。
雖有天下,而不可沒其生我之恩,則天下敝屣,而親為重。導諛者,獻追尊之僭;矯異者,沒父母之名;折衷以順天理之固然,豈一偏之說所可亂哉!
十六
國政之因革,一張一弛而已。風俗之變遷,一質一文而已。上欲改政而下爭之,爭之而固不勝;下欲改俗而可抑之,抑之而愈激以流;故節宣而得其平者,未易易也。
東漢之中葉,士以名節相尚,而交遊品題,互相持以成乎黨論,天下奔走如騖,而莫之能止。桓、靈側聽奄豎,極致其罪罟以摧折之,而天下固慕其風而不以為忌。
曹孟德心知摧折者之固為亂政,而標榜者之亦非善俗也,於是進崔琰、毛玠、陳群、鍾繇之徒,任法課能,矯之以趨於刑名,而漢末之風暫息者數十年。
琰、玠殺,孟德歿,持之之力窮,而前之激者適以揚矣。太和之世,諸葛誕、鄧颺浸起而矯孟德綜實之習,結納互相題表,未嚐師漢末之為,而若或師之;且刓方向圓,崇虛墮實,尤不能如李、杜、範、張之崇名節以勵俗矣。乃遂以終魏之世,迄於晉而不為衰止。
然則孟德之綜核名實也,適以壅已決之水於須臾,而助其流溢已耳。故曰抑之而愈以流也。
名之不勝實、文之不勝質也,久矣。然古先聖人,兩俱不廢以平天下之情。獎之以名者,以勸其實也。導之以文者,以全其質也。人之有情不一矣,既與物交,則樂與物而相取,名所不至,雖為之而不樂於終。
此慈父不能得之於子,嚴師不能得之於徒,明君不能得之於臣民者也。故因名以勸實,因文以全質,而天下歡忻鼓舞於敦實崇質之中,以不蕩其心。此而可杜塞之以域民於矩矱也,則古先聖人何弗圉天下之躍冶飛揚於鉗網之中也?以為拂民之情而固不可也。
情者,性之依也,拂其情,拂其性矣;性者,天之安也,拂其性,拂其天矣。誌鬱而勃然以欲興,則氣亦蝹蜦屯結而待隙以外泄。迨其一激一反,再反而盡棄其質以浮蕩於虛名。利者爭托焉,偽者爭托焉,激之已極,無所擇而唯其所汎濫。夏侯玄、何晏以之亡魏,王衍、王戎以之亡晉,五胡起,江東僅存,且蔓引以迄於陳、隋而不息,非崇質尚實者之激而豈至此哉?
桓雲激之矣,奄豎激之矣,死亡接踵而激猶未甚,桓、靈、奄豎不能掩其名也。孟德、琰、玠並其名而掩之,而後詭出於玄虛,橫流於奔競,莫能禁也。以傅鹹、卞壼、陶侃之公忠端亮,折之而不勝,董昭欲以區區之辨論,使曹叡持法以禁之,其將能乎?聖王不作,禮崩樂壞,政暴法煩,祗以增風俗之浮蕩而已矣。
十七
魏伐遼東,蜀征南中,一也,皆用乒謀國之一道也;與隋煬之伐高麗、唐玄之伐雲南,異矣。
隋、唐當天下之方寧,貪功而圖遠,涉萬裏以徼幸,敗亡之釁,不得而辭焉。諸葛公之慎,司馬懿之智,舍大敵而勤遠略,其所用心者未易測矣。
兩敵相持,勢相若而不相下,固未得晏然處也。而既不相為下矣,先動而躁,則受其傷,弗容不靜以俟也。靜以俟,則封疆之吏習於固守,六軍之士習於休息,會計之臣習於因循。需之需之,時不可徼而兵先弛;技擊奔命、忘生趨死之情,日以翱翔作好而墮其氣;則靜退之禍,必伏於不覺。
一旦有事,張皇失措,驚尤肭朒縮,而國固不足以存,況望其起而製人,收長驅越險之功哉?魏之東征,蜀之南伐,皆所以習將士於戰而養其勇也。先主殂,蜀未可以圖中原,孟德父子繼亡,魏未可以並吳、蜀,兵不欲其久安而忘致死之心,諸葛之略,司馬之智,其密用也,非人之所能測也。
或曰:習士於戰,有訓練之法,而奚以遠伐為?嗚唿!此坐而談兵,誤人家國之言耳。步伐也,係刺也,束伍也,部分也,訓練而習熟者也。兩軍相當,飛矢雨集,白刃拂項,趨於死以爭必勝,氣也,非徒法也。
有其法不作其氣,無輕生之情,而日試於旌旗金鼓之間,雍容以進退,戲而已矣。習之愈久而士愈無致死之心,不亡何待焉?訓練者,戰餘而教之也,非數十年之中,目不見敵,徒修其文具之謂也。
十八
武侯遺令魏延斷後,為蔣琬、費褘地也。李福來請,公已授蜀於琬、褘。而必不可使任蜀者,魏延也。
延權亞於公,而雄猜難禦,琬未嚐與軍旅之任,而威望不隆,延先入而挾孱主,琬固不能與爭,延居然持蜀於掌腕矣。唯大軍退而延不得孤立於外,楊儀先入而延不得為主於中,雖憤激而成乎亂,一夫之製耳。
延之亂也,不北降魏而南攻儀,論者謂其無叛心。雖然,豈可保哉?延以偏將孤軍,主帥死而乞活於魏,則亦司馬懿之屬吏而已矣,南轅而不北駕,不欲為懿下也。
使其操全蜀之兵,製朝權而唯其意,成則攘臂以奪漢,不成將舉三巴以附魏,司馬懿不得折箠而馭之,其降其否,亦惡可諒哉?
楊儀福小之器耳,其曰“吾若舉軍就魏,寧當落度如此”。是則即為懿屈而不慚者。令先歸而延與薑維持其後,蔣琬談笑而廢之,非延匹也。
於是而武侯之計周矣。故二將訌而於國無損。不然,將爭於內,敵必乘之,司馬懿之智,豈不能間二亂人以卷蜀,而何為斂兵以退也?
諸葛公出師北伐,表上後主,以親賢遠小人為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後主失國之繇,早見於數十年之前,公於此無可如何,而唯以死謝寸心耳。
賢臣之進,大臣之責也,非徒以言,而必有進之之實。公於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亦既進之無遺力矣。然能進而不能必庸主之親之。庸主見賢而目欲垂,猶賢主見小人而喉欲噦也,無可如何也。
雖然,尚可使之在列也。至於小人之親,而愈無可如何矣。卑其秩,削其權,不得有為焉止矣。愈抑之,庸主愈狎之;愈禁之,庸主愈私之;斂跡於禮法之下,而噂遝於帷帟之中;庸主曰:此不容於執政,而固可哀矜者也。
綢繆不舍,信其無疵可摘,而蠱毒潛中於肸鄕之微。嗚唿!其將如之何哉!
故賢臣不能使親而猶可進,小人可使弗進而不能使弗親。非有伊尹放桐非常之舉,周公且困於流言,況當篡奪相仍之世,而先主抑有“君自取之”之亂命,形格勢禁,公其如小人何哉!曆舉興亡之繇,著其大端而已。
何者為小人,不能如郭、費、董、向之曆指其人而無諱也。指其名而不得,而況能製之使勿親哉?以一死謝寸心於未死之間,姑無決裂焉足矣。公之遺憾,豈徒在漢、賊之兩立也乎?
十一
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於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嘩、孫資皆坐照千裏之外,而持之也定。故以子桓之鄙、睿之汰,抗仲謀、孔明之智勇,而克保其磐固。
孔明之北伐也,屢出而無功,以為司馬懿之力能拒之,而早決大計於一言者,則孫資也。漢兵初出,三輔震驚,大發兵以迎擊於漢中,庸詎非應敵之道;乃使其果然,而魏事去矣。漢以初出之全力,求敵以戰,其氣銳;魏空關中之守,即險以爭,其勢危;皆敗道也。
一敗潰而漢乘之,長安不守,漢且出關以搗宛、雒,是帝破項之故轍也,魏惡得而不危?
資籌之審矣,即見兵據要害,敵即盛而險不可踰,據秦川沃野之粟,坐食而製之,雖孔明之誌銳而謀深,無如此漠然不應者何也。資片言定之於前,而拒諸葛、挫薑維,收效於數十年之後,司馬懿終始所守者此謀也。
魏足智謀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故能用人者,可以無敵於天下。
十二
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非堂堂之陣直前而攻其堅,則雖得秦、隴,而長安之守自有餘。魏所必守者長安耳,長安不拔,漢固無如魏何。而迂迴西出,攻之於散地,魏且以為是乘間攻瑕,有畏而不敢直前,則敵氣愈壯,而我且疲於屢戰矣。
夏侯楙可乘矣,魏見漢兵累歲不出而誌懈,卒然相臨,救援未及,小得誌焉;彌旬淹月,援益集,守益固,即欲拔一名都也且不可得,而況魏之全勢哉?故陳壽謂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誠有謂已。
而公謀之數年,奮起一朝,豈其不審於此哉?果畏其危也,則何如無出而免於疲民邪?夫公固有全局於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後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複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以攻為守,而不可示其意於人,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貽之怨怒。
秦、隴者,非長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疆,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複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沒蜀衰,魏果由陰平以襲漢,夫乃知公之定算,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
公之始為先主謀曰:“天下有變,命將出宛、雒,自向秦川。”惟直指長安,則與宛、雒之師相應;若西出隴右,則與宛、雒相去千裏之外,首尾斷絕而不相知。以是知祁山之師,非公初意,主闇而敵疆,改圖以為保蜀之計耳。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
十三
武侯之任人,一失於馬謖,再失於李嚴,誠哉知人之難也。闇者不足以知,而明察者即以明察為所蔽;妄者不足以知,而端方者即以端方為所蔽。明察則有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
士之智略果毅者,短長相間,瑕瑜相雜,多不能純。察之密,待之嚴,則無以自全而或見棄,即加意收錄,而固不任之矣。於是而飾其行以無過、飾其言以無尤者,周旋委曲以免摘;言果辨,行果堅,而孰知其不可大任者,正在於此。似密似慎,外飾而中枵,惡足任哉?
故先主過實之論,不能遠馬謖,而任以三軍;陳震鱗甲之言,不能退李嚴,而倚以大計;則唯武侯端嚴精密,二子即乘之以蔽而受其蔽也。
於是而曹孟德之能用人見矣,以治天下則不足,以爭天下則有餘。蔽於道而不蔽於才,不能燭司馬懿之奸,而荀彧、郭嘉、鍾繇、賈詡,惟所任而無不稱矣。
十四
城濮之戰,晉文不恃齊、秦也。恃齊、秦,則必令齊掠陳、蔡而南以牽之於東,秦出武關,下鄢、郢以撓之。滎陽之戰,高帝不恃彭、黥也。恃黥布,則當令布率九江之,沿淮而襲之;恃彭越,則越勝而進,越敗而退也。善用人者不恃人,此之謂大略。
吳人敗曹休於石亭,諸葛出陳倉之師,上言曰:“賊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其無功宜矣。恃吳勝而乘之,吳且退矣,失所恃而心先沮、氣先折也。蜀定吳交以製魏,此諸葛之成謀,計之善者也。雖然,吳交之必定,亦唯東顧無憂,可決於進爾。
及進,而所恃者終在己也。我果奮勇以大挫魏於秦川而舉長安,吳且恃我以疾趨淮、汝,不恃吳而吳固可恃也。己未有必勝之形,而恃人以逞,交相恃,交相誤,六國之合從,所以不能動秦之毫末,其左驗已。
石亭之役,賈逵以虛聲怖吳而吳退,吳望蜀之乘之,蜀不能應也。陳倉之役,張郃以偏師拒蜀而蜀沮,蜀望吳之牽之,吳不能應也。兩國異心,謀臣異計,東西相距,聲響之利鈍不相及,聞風而馳,風定而止,恃人者,不敗足矣,未有能成者也。德必有鄰,修德者不恃鄰;學必會友,為學者不恃友;得道多助,創業者不恃助。不恃也,乃可恃也。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十五
魏製:諸侯入繼大統者,不得謂考為皇、稱妣為後,是也。帝後之尊,天之所秩,非天子所得擅以加諸其親,則大統正而天位定也。其曰:“纂正統而奉公義,何得複顧私親。”則襲義而戕仁矣。
所後者以承統而致其尊,因以致其親,義也;所生者以嗣統而屈其尊,不能屈其親,仁也;親者,與心生以生其心,性之不可掩者也。故古之製服,為人後者,為所生父母期,不問與所生相去親疏,即與所後者在六世袒免之外而必期,且必正名之曰“所生父母”,未嚐概置諸伯叔之列也。抑此猶為為人後者言之。
若宋英宗之後仁宗,孝宗之後高宗,固以為子而子之,則所後所生父母之名各正,而所生者並屈其親。若夫前君之生也,未嚐告宗廟、詔臣民、而正其為後;嗣子之嗣也,未嚐修寢門視膳之儀,立國儲君副之位,臣民推戴而大位歸焉。則亦如光武之於南頓,位號不可僭,而天倫不可忘,何得遽謂之私親而族人視之也哉?
天下所重者,統也;人子所不可背者,親也。為天下而不敢幹其統,則天下之義重,而已之恩輕。
雖有天下,而不可沒其生我之恩,則天下敝屣,而親為重。導諛者,獻追尊之僭;矯異者,沒父母之名;折衷以順天理之固然,豈一偏之說所可亂哉!
十六
國政之因革,一張一弛而已。風俗之變遷,一質一文而已。上欲改政而下爭之,爭之而固不勝;下欲改俗而可抑之,抑之而愈激以流;故節宣而得其平者,未易易也。
東漢之中葉,士以名節相尚,而交遊品題,互相持以成乎黨論,天下奔走如騖,而莫之能止。桓、靈側聽奄豎,極致其罪罟以摧折之,而天下固慕其風而不以為忌。
曹孟德心知摧折者之固為亂政,而標榜者之亦非善俗也,於是進崔琰、毛玠、陳群、鍾繇之徒,任法課能,矯之以趨於刑名,而漢末之風暫息者數十年。
琰、玠殺,孟德歿,持之之力窮,而前之激者適以揚矣。太和之世,諸葛誕、鄧颺浸起而矯孟德綜實之習,結納互相題表,未嚐師漢末之為,而若或師之;且刓方向圓,崇虛墮實,尤不能如李、杜、範、張之崇名節以勵俗矣。乃遂以終魏之世,迄於晉而不為衰止。
然則孟德之綜核名實也,適以壅已決之水於須臾,而助其流溢已耳。故曰抑之而愈以流也。
名之不勝實、文之不勝質也,久矣。然古先聖人,兩俱不廢以平天下之情。獎之以名者,以勸其實也。導之以文者,以全其質也。人之有情不一矣,既與物交,則樂與物而相取,名所不至,雖為之而不樂於終。
此慈父不能得之於子,嚴師不能得之於徒,明君不能得之於臣民者也。故因名以勸實,因文以全質,而天下歡忻鼓舞於敦實崇質之中,以不蕩其心。此而可杜塞之以域民於矩矱也,則古先聖人何弗圉天下之躍冶飛揚於鉗網之中也?以為拂民之情而固不可也。
情者,性之依也,拂其情,拂其性矣;性者,天之安也,拂其性,拂其天矣。誌鬱而勃然以欲興,則氣亦蝹蜦屯結而待隙以外泄。迨其一激一反,再反而盡棄其質以浮蕩於虛名。利者爭托焉,偽者爭托焉,激之已極,無所擇而唯其所汎濫。夏侯玄、何晏以之亡魏,王衍、王戎以之亡晉,五胡起,江東僅存,且蔓引以迄於陳、隋而不息,非崇質尚實者之激而豈至此哉?
桓雲激之矣,奄豎激之矣,死亡接踵而激猶未甚,桓、靈、奄豎不能掩其名也。孟德、琰、玠並其名而掩之,而後詭出於玄虛,橫流於奔競,莫能禁也。以傅鹹、卞壼、陶侃之公忠端亮,折之而不勝,董昭欲以區區之辨論,使曹叡持法以禁之,其將能乎?聖王不作,禮崩樂壞,政暴法煩,祗以增風俗之浮蕩而已矣。
十七
魏伐遼東,蜀征南中,一也,皆用乒謀國之一道也;與隋煬之伐高麗、唐玄之伐雲南,異矣。
隋、唐當天下之方寧,貪功而圖遠,涉萬裏以徼幸,敗亡之釁,不得而辭焉。諸葛公之慎,司馬懿之智,舍大敵而勤遠略,其所用心者未易測矣。
兩敵相持,勢相若而不相下,固未得晏然處也。而既不相為下矣,先動而躁,則受其傷,弗容不靜以俟也。靜以俟,則封疆之吏習於固守,六軍之士習於休息,會計之臣習於因循。需之需之,時不可徼而兵先弛;技擊奔命、忘生趨死之情,日以翱翔作好而墮其氣;則靜退之禍,必伏於不覺。
一旦有事,張皇失措,驚尤肭朒縮,而國固不足以存,況望其起而製人,收長驅越險之功哉?魏之東征,蜀之南伐,皆所以習將士於戰而養其勇也。先主殂,蜀未可以圖中原,孟德父子繼亡,魏未可以並吳、蜀,兵不欲其久安而忘致死之心,諸葛之略,司馬之智,其密用也,非人之所能測也。
或曰:習士於戰,有訓練之法,而奚以遠伐為?嗚唿!此坐而談兵,誤人家國之言耳。步伐也,係刺也,束伍也,部分也,訓練而習熟者也。兩軍相當,飛矢雨集,白刃拂項,趨於死以爭必勝,氣也,非徒法也。
有其法不作其氣,無輕生之情,而日試於旌旗金鼓之間,雍容以進退,戲而已矣。習之愈久而士愈無致死之心,不亡何待焉?訓練者,戰餘而教之也,非數十年之中,目不見敵,徒修其文具之謂也。
十八
武侯遺令魏延斷後,為蔣琬、費褘地也。李福來請,公已授蜀於琬、褘。而必不可使任蜀者,魏延也。
延權亞於公,而雄猜難禦,琬未嚐與軍旅之任,而威望不隆,延先入而挾孱主,琬固不能與爭,延居然持蜀於掌腕矣。唯大軍退而延不得孤立於外,楊儀先入而延不得為主於中,雖憤激而成乎亂,一夫之製耳。
延之亂也,不北降魏而南攻儀,論者謂其無叛心。雖然,豈可保哉?延以偏將孤軍,主帥死而乞活於魏,則亦司馬懿之屬吏而已矣,南轅而不北駕,不欲為懿下也。
使其操全蜀之兵,製朝權而唯其意,成則攘臂以奪漢,不成將舉三巴以附魏,司馬懿不得折箠而馭之,其降其否,亦惡可諒哉?
楊儀福小之器耳,其曰“吾若舉軍就魏,寧當落度如此”。是則即為懿屈而不慚者。令先歸而延與薑維持其後,蔣琬談笑而廢之,非延匹也。
於是而武侯之計周矣。故二將訌而於國無損。不然,將爭於內,敵必乘之,司馬懿之智,豈不能間二亂人以卷蜀,而何為斂兵以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