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賈生之論曰“攻守異勢”,駁儒之言也,而周初之事,良有以開之。或《武成》、《戴記》之不足信邪?抑武王、太公之有未得也?今請言之。
攻不足以守,則天下不服;守不足以攻,則天下不信。放牛歸馬,亟示天下以不用兵,未十年而東征之役起,則亦不足以立信於天下矣。
東人未靖,非不可知,遽偃武以告成,亦已疏矣。抑知其不可遽偃,姑偃之以安反側,迨其後又徐圖之邪?
則操“朝四暮三”之術以籠愚賤,是術也,固以道貞治,為守天下可久之規者所不屑也。絜陽縱陰操之智計,為或攻或守之權謀,為諼而已矣。
故曰賈生之說,周初之事有以開之也。《武成》之書不足多取,孟子言之矣,而非盡史臣之誣也。以武王伐商之事較之湯、文,則武王實有間焉。
奚以明其然也?勢者事之所因,事者勢之所就,故離事無理,離理無勢。勢之難易,理之順逆為之也。理順斯勢順矣,理逆斯勢逆矣。君臣之分,上下、輕重、先後、緩急之權衡,其順其逆,不易之理也。
守天下者,辨上下,定民誌,致遠而必服,垂久而必信,理之順即勢之便也。攻以此攻,守以此守,無二理也,無二勢也。勢處於不順,則事雖易而必難。
事之已難,則不能豫持後勢而立可久之法以昭大信於天下,所必然矣。故武王非不知十年之中且有東征之役,而不能黷武以爭伏莽之戎,勢處於不便則,故曰武王實有間焉,非盡史臣之誣也。
夫順逆者輕重之委也,輕重者權衡之所得也。權衡立而輕重不爽,輕重不爽而先後不忒,先後不忒而上下不拂,上下不拂則大順而無逆。權衡審於理,順逆成於勢,端舉而委從,故曰理外無勢也。
是故成湯之取天下,亦誅君之舉也;文王之專征伐,亦代商之勢也。然而有異焉:湯、文之勢,攻可守也;武王之勢,非以守者攻也。則何以明其然邪?
桀之無道,韋、顧、昆吾助之;紂之無道,崇、黎助之,奄、徐繼助之。夫寧不知三蘖、崇、黎,罪薄於桀、紂?而“有虔秉鉞”,先及三蘖,徐乃為南巢之放;汝墳受索,率以服事,姑用懲於崇、黎之戡;將毋罪罰之輕重不稱,而底定之後先為已拂與?
乃審理以為權衡,而輕重固有不然者。
首惡而為惡之淵藪者重,從惡而為惡之朋黨者輕,此情之輕重也。首惡者君,則以貴治賤,末減而輕;從惡者臣,則用下罔上,加等而重;此理之輕重也。
守天下者,正名定分而天下信,惟因理以得勢。攻天下者,原情準理而天下服,則亦順勢以循理。是故三蘖、崇、黎,亟試其鈇鉞,而緩桀、紂以悔禍之路。湯、文之為此者以循理,而勢已無不得矣。
故朋兇先翦,獨夫無助,待其怙終不悔,則羽翼已摧,四海永清,而無反側之可憂矣。
夫文王之至德,足以服六州而久其信,故其後東郊大擾,而西土南國,悠然於《棫樸》、《芣莒》之側,不待覿文匿武以相鎮撫,固已有成效之可睹矣。
借令成湯升陑之後,投兵於淵,焚車於野,數世之內,自可無再誥多方之舉,然而有所不必也。
天下已無奄、徐,帖然相喻於一王之下,日講武於國而自可亡疑也。
牧野之事則異是矣,誠有間矣。後同惡之討,先殷郊之戰,低昂於輕重者因乎情,而較量乎順逆者拂其理。
令以此道而守天下,則臣主貿其安危,上下失其厚薄,固非安上治民之大經。非大經,則不可以守。不可以守,而以之攻,王也而近乎霸矣。
冠雖敝也,而亟裂之;源雖濁也,而亟塞之。黨邪醜正者實繁有徒,且逍遙而觀望,乃櫜弓戢盾以慰之曰:“吾不爾求也。”譬之治瘍者,急肉其從潰之穴,而遽矜勿藥之喜,餘毒旁溢,害且滋深。
故子嬰降而成皋之戰方興,王莽誅而長安之亡益亟,皆必然之勢也。自非文王培義之深,則商、奄之亂,周亦危矣哉!大告武成,而偃兵以示天下,武王其有姑且之心與!則惟權衡未審而不協於理之大經也。
故《春秋》者,王道之權衡也,罪均從情,情均從理。邾、鄭伐宋,同為外君,則序邾鄭上,以邾首禍,不以鄭大而畸重之。公及齊人獰於禚,魯親齊疏,則人齊侯,而不貶公,不以魯莊忘仇淫獵而亟誅之。
劉、單從王猛以爭立,王猛尊而劉、單卑,則先二子而書曰以,不以王猛違君父之心,而亟誅其競。
陽虎囚季斯,斯貴而虎賤,則書曰盜,不以斯積僭君之惡,而冀幸其敗。
守《春秋》之法以守天下,即可奉《春秋》之法以攻天下。攻而莫不服,守而莫不信,則牛不必放,馬不必歸,詰戎兵以防不虞,而人固知其無玉石俱焚之心。奉守之理以攻,存攻之勢以守,道合於一,而天下平矣。
攻不足以守,則天下不服;守不足以攻,則天下不信。放牛歸馬,亟示天下以不用兵,未十年而東征之役起,則亦不足以立信於天下矣。
東人未靖,非不可知,遽偃武以告成,亦已疏矣。抑知其不可遽偃,姑偃之以安反側,迨其後又徐圖之邪?
則操“朝四暮三”之術以籠愚賤,是術也,固以道貞治,為守天下可久之規者所不屑也。絜陽縱陰操之智計,為或攻或守之權謀,為諼而已矣。
故曰賈生之說,周初之事有以開之也。《武成》之書不足多取,孟子言之矣,而非盡史臣之誣也。以武王伐商之事較之湯、文,則武王實有間焉。
奚以明其然也?勢者事之所因,事者勢之所就,故離事無理,離理無勢。勢之難易,理之順逆為之也。理順斯勢順矣,理逆斯勢逆矣。君臣之分,上下、輕重、先後、緩急之權衡,其順其逆,不易之理也。
守天下者,辨上下,定民誌,致遠而必服,垂久而必信,理之順即勢之便也。攻以此攻,守以此守,無二理也,無二勢也。勢處於不順,則事雖易而必難。
事之已難,則不能豫持後勢而立可久之法以昭大信於天下,所必然矣。故武王非不知十年之中且有東征之役,而不能黷武以爭伏莽之戎,勢處於不便則,故曰武王實有間焉,非盡史臣之誣也。
夫順逆者輕重之委也,輕重者權衡之所得也。權衡立而輕重不爽,輕重不爽而先後不忒,先後不忒而上下不拂,上下不拂則大順而無逆。權衡審於理,順逆成於勢,端舉而委從,故曰理外無勢也。
是故成湯之取天下,亦誅君之舉也;文王之專征伐,亦代商之勢也。然而有異焉:湯、文之勢,攻可守也;武王之勢,非以守者攻也。則何以明其然邪?
桀之無道,韋、顧、昆吾助之;紂之無道,崇、黎助之,奄、徐繼助之。夫寧不知三蘖、崇、黎,罪薄於桀、紂?而“有虔秉鉞”,先及三蘖,徐乃為南巢之放;汝墳受索,率以服事,姑用懲於崇、黎之戡;將毋罪罰之輕重不稱,而底定之後先為已拂與?
乃審理以為權衡,而輕重固有不然者。
首惡而為惡之淵藪者重,從惡而為惡之朋黨者輕,此情之輕重也。首惡者君,則以貴治賤,末減而輕;從惡者臣,則用下罔上,加等而重;此理之輕重也。
守天下者,正名定分而天下信,惟因理以得勢。攻天下者,原情準理而天下服,則亦順勢以循理。是故三蘖、崇、黎,亟試其鈇鉞,而緩桀、紂以悔禍之路。湯、文之為此者以循理,而勢已無不得矣。
故朋兇先翦,獨夫無助,待其怙終不悔,則羽翼已摧,四海永清,而無反側之可憂矣。
夫文王之至德,足以服六州而久其信,故其後東郊大擾,而西土南國,悠然於《棫樸》、《芣莒》之側,不待覿文匿武以相鎮撫,固已有成效之可睹矣。
借令成湯升陑之後,投兵於淵,焚車於野,數世之內,自可無再誥多方之舉,然而有所不必也。
天下已無奄、徐,帖然相喻於一王之下,日講武於國而自可亡疑也。
牧野之事則異是矣,誠有間矣。後同惡之討,先殷郊之戰,低昂於輕重者因乎情,而較量乎順逆者拂其理。
令以此道而守天下,則臣主貿其安危,上下失其厚薄,固非安上治民之大經。非大經,則不可以守。不可以守,而以之攻,王也而近乎霸矣。
冠雖敝也,而亟裂之;源雖濁也,而亟塞之。黨邪醜正者實繁有徒,且逍遙而觀望,乃櫜弓戢盾以慰之曰:“吾不爾求也。”譬之治瘍者,急肉其從潰之穴,而遽矜勿藥之喜,餘毒旁溢,害且滋深。
故子嬰降而成皋之戰方興,王莽誅而長安之亡益亟,皆必然之勢也。自非文王培義之深,則商、奄之亂,周亦危矣哉!大告武成,而偃兵以示天下,武王其有姑且之心與!則惟權衡未審而不協於理之大經也。
故《春秋》者,王道之權衡也,罪均從情,情均從理。邾、鄭伐宋,同為外君,則序邾鄭上,以邾首禍,不以鄭大而畸重之。公及齊人獰於禚,魯親齊疏,則人齊侯,而不貶公,不以魯莊忘仇淫獵而亟誅之。
劉、單從王猛以爭立,王猛尊而劉、單卑,則先二子而書曰以,不以王猛違君父之心,而亟誅其競。
陽虎囚季斯,斯貴而虎賤,則書曰盜,不以斯積僭君之惡,而冀幸其敗。
守《春秋》之法以守天下,即可奉《春秋》之法以攻天下。攻而莫不服,守而莫不信,則牛不必放,馬不必歸,詰戎兵以防不虞,而人固知其無玉石俱焚之心。奉守之理以攻,存攻之勢以守,道合於一,而天下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