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這哪吒,乃是托塔李天王之子。


    而這‘三壇海會大神’的名號,更是如雷貫耳。


    隻是這個‘三壇海會大神’原本是玉帝派兵去下界擒拿作亂的齊天大聖時,方才賜下的名號。


    但現如今仍然被賜予了封號,原來是另有一樁因果。


    而托塔李天王,其實和哪吒三太子關係並不如看上去那般要好。


    李天王有三個兒子:


    大小兒名金吒,侍奉如來,做前部護法;


    二小兒名木叉,在南海隨觀世音做徒弟;


    三小兒得名哪吒,在李天王身邊,早晚隨朝護駕。


    聽說李天王之妻最近又懷上了,命中注定是個女兒,名字都取好了,叫做‘貞英’。


    而幾個孩子中,哪吒和李天王也有一段不淺的孽緣。


    原來天王生此子時,哪吒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


    這太子年幼之時,便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贈給李天王。


    天王知道後,心性不足,尚未成仙,恐生後患,欲要殺之。


    哪吒知曉其父意思,奮起而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


    隻剩得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如來佛。


    當時如來佛正與眾菩薩講經,隻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


    “救命!救命!”


    如來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明曉過往,知道李天王的想法,也可憐哪吒這塊良玉,心中不忍。


    畢竟還是個三歲小娃,朝氣蓬勃之時,不似垂老之人。


    若是哪吒垂垂老矣,如來可能會著他投胎。


    但三歲的孩子,人生尚未開始,怎能言結束?


    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迴生的真言,護住一點真靈,哪吒遂得了性命。


    之後有高人教哪吒學藝,帶他長大。


    (特別說明,太乙真人在西遊中並未提到,太乙救苦天尊和太乙真人也並非同一人。)


    而哪吒不負眾望,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功德不少。


    後來哪吒心中憤恨不減,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


    天王無奈,當爹的,卻鬥不過兒子這尊殺神。


    也怪李天王年輕修行的時候糊塗,隻能告求西天如來。


    如來以和為尚,希望父子解開這段孽緣。


    於是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


    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


    這寶塔專克製哪吒,哪吒也再無機會了。


    之後李天王與如來相商量,讓哪吒以佛為父,方才解開了這冤仇。


    再生的哪吒,父親是佛,那‘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代表了如來佛。


    因此,哪吒每次喊父親的時候,是對著那黃金寶塔喊的。


    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而李天王心裏那叫一個苦,都是年輕時候的糊塗事,也不知哪吒到底原諒了他否?


    之所以每每寶塔不離身,就是怕哪吒哪天一個不高興便要朝他殺來。


    正是‘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雖然鬢角才遮囟,披毛未蓋肩,別看著三太子長的年幼,其實人家是因為身體是碧藕、荷葉所化,變不了形象了。


    如來佛給哪吒塑型捏臉的時候,已經將本相固定下來,難以再駁變,而不是三太子真的小。


    所以,哪吒是位真兇神。


    三壇乃是道教密語,指的是天、地、水三壇界,即海陸空,故為有時也稱作‘三界’。


    而‘海會’為佛教用語,指的是聖眾會合之座,德深猶如大海。這個詞出於佛經《華嚴經》。


    ‘三壇海會大神’便是給予哪吒可以披率三壇的將領職責,極為看重。


    得這名號的原因,還是因為一隻猴子。


    ...


    ...


    此前有二郎顯聖真君,聽調不聽宣,乃是玉帝外甥。


    居於灌洲灌江口,享受人間香火,敕封‘昭惠靈顯王二郎’。


    當年玉帝有一妹妹,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了一男子,後來斧劈桃山。


    這日二郎真君正和梅山兄弟出來玩弄,見得哪吒等人慌忙駕雲,於是上前問道:“那娃兒,可認得我麽?”


    哪吒望去,好一副威風凜凜的模樣,當即拱手道:“原來是二郎顯聖真君!我乃是玉帝封賜‘三壇海會大神’,如今正要去同父前去降妖哩!”


    二郎真君笑問:“玉帝?你們要去降什麽妖?讓李天王都來了?”


    哪吒解釋道:“昔日那齊天大聖修行之時,六根不穩,六石不定,生了心猿。”


    “而天地之間,有四種猴類特異,乃是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與六耳獼猴。這這四猴不入十類之種,因此眾仙、佛難以分辨。”


    “其中,有六耳獼猴者,大聖與他,一個是混元一氣齊天聖,一個是久煉千靈縮地精。”


    “這六耳獼猴若立一處,能知千裏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因此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


    “因此六耳獼猴偷學了別人本事,本事與孫大聖一般無二,而大聖心猿也被聽了去。”


    “這六耳於是變得目中無人,狂妄自大,還鬧了不少事端。”


    二郎真君好奇問道:“那孫大聖又有什麽本事?我從未聽過此人名聲。”


    哪吒思索片刻,隨即答道:“孫大聖確是少名,可降我不難,那六耳獼猴也與他一般無二了!”


    二郎真君來了興趣,隨即問道:“那你們這是?”


    哪吒答道:“那六耳獼猴頂著孫大聖的名頭在下界作亂,可孫大聖分明便在如來佛處修行,分明是那妖作孽!乃是地藏王菩薩坐騎諦聽告訴我等,方才認出那妖猴。”


    “隻是我等竟無一人能降它,六耳打他不難,難的是捉他!那妖猴知變化,東逃西竄,我不能捉,去向老君處尋了法寶,這才來捉他!”


    二郎真君當即表示:“我等兄弟與你同去,偏要看看,是什麽妖孽,讓你們都束手無策!”


    哪吒說道:“那妖猴使一根‘隨心鐵杆兵’,竟然與孫大聖的如意金箍棒一般無二,那可是大禹治水時候留下的神兵!”


    “更有一身蠻力神通,我尚還鬥不過那妖猴,敗走一時。如今有二郎真君相助,定能降服六耳!”


    當下帶路,去尋那六耳。


    有照妖鏡在,也不怕那六耳變化逃走。


    (照妖鏡照不出六耳和悟空的區別,是因為二體一心,本來歸一。)


    ...


    ...


    饒是有了二郎真君和老君法寶相助,還是費了好大一番力氣,方才是抓住了那六耳妖猴。


    哪吒見六耳被綁縛,隨即說道:“正所謂是‘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除丹自成’,這六耳與那孫大聖有些關係。”


    “如今大聖在我父(指如來)處修行,不若由我先上天庭,上表交與我佛發落!”


    “那猴子常常與我相交,我也願助他一臂之力!”


    畢竟六耳雖然是個妖猴,但也並非無可救藥,說不準還能改正,畢竟那孫大聖不也常常鬧出禍事來?


    若是六耳願意皈依,更自然最好不過。


    就算不改,以後也能說不準也能助大聖再進一步,畢竟六耳聽走了悟空的‘心猿’。


    當然,先得把六耳押送到天上,向玉帝複命之後,再提議送與佛祖那裏。


    二郎真君點頭道:“此事既然是玉帝交於你們來辦,又怎需我來建言?你且自己做主!”


    又聊了幾句之後,當下二郎真君便別離了哪吒與天王,迴灌江口去了。


    不期日,便有天使手持聖旨與寶物到,原來是哪吒、天王迴去之後,上表玉帝,講述二郎真君之功,特來賞賜。


    二郎真君點頭笑道:“‘三壇海會大神’,這哪吒倒還是個合我性子的,不知那孫悟空又如何?”


    二郎真君的心中,已經升起了結交的意圖。


    英雄之間最是相惜。


    且不說人如何,但是那武藝與本事,便讓二郎真君感興趣了。


    至於六耳,二郎真君看不上,直言道:“本事都要偷來,豈不可恥!”


    雖然悟空也是個扒手,但此時二郎真君並不知曉。


    此時二郎真君心裏麵想著怎麽認識那猴子,再好好與他較量一番。


    隻是後來聽說那猴子正受罰呢,也便沒有再去多管。


    而六耳獼猴則是沒了消息,這倒也正常,畢竟二郎真君的消息,一直都是滯後的。


    但聽說被無塵真君揍了一頓,原因是六耳偷學更偷心,還假扮孫大聖,壞了‘齊天’的名聲。


    二郎真君最後一次聽到六耳獼猴的消息,是它被送去了靈山進修,是王母的主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從與大聖結伴尋道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不告訴你我是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不告訴你我是誰並收藏西遊:從與大聖結伴尋道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