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嗬欠連天的朱墨被宮女們喚醒,換好衣服,吃口東西,連忙去宣政殿主持早朝會議。


    “這早朝的時間應該改改了,太早了啊。”朱墨邊走邊抱怨著,一旁的小王聽了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偷笑。


    “陛下,早朝終歸是十天一次的重事,這個規矩怕是改不得。”小王開口勸朱墨打消這個想法。


    朱墨橫了一眼小王,他又何嚐不知道早朝的時間不能輕易改動?不過是嘴上抱怨兩句罷了。


    皇帝要說一不二,小王這是在幫助朱墨改掉隨性的壞毛病,默默的培養朱墨的帝皇心術。


    然而朱墨何須他來培養,隻不過看在小王一片好心的份上,不跟他計較罷了。


    早朝開始了,在大臣們齊唿萬歲後,朱墨慢悠悠地登場。


    沒有什麽‘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這種廢話,早朝肯定是要商討一些大事的。


    話題是由沈墨韓提起的,這老家夥率先開口,指出了科舉的諸多弊端後,提倡改革科舉。


    朱墨身為皇帝自然不可能親自下場和他探討個一二三,這些討論性質的話題一般是由林敬接過的。


    “沈尚書,老夫對你提出的改革有這幾個措施,且獻醜奉上,諸位同僚也是替老夫超缺補漏啊。”林敬說了一番場麵話後,開始進入正題了。


    大明的科舉是二十歲以上的學子可以參加的,也就是說,大明的科舉相當於高考的性質。


    但是與之不同的是,科舉的種種限製太多了,用通俗點的話說就是選擇武將和統帥職業的學子們,沒錢補課。


    這相當於現代的藝術生吧,考試都能考,但是補課學習專門的才藝,太貴了,很少有家庭負擔的起。


    所以朱墨才覺得要從教育方麵開始下手,讓選擇武將和統帥的孩子們先能夠上的起學。


    但是這就需要國家拿錢來補助了,可是偏偏大明現在窮的一批,真的沒錢,這就導致了問題陷入了僵局。


    林敬隻能繞過錢這個問題,先提出些可行的政策。


    再說地方書院和門派,這些機構相當於現代的小初高中,而且是三位一體的,大大的增加了學生們的歸屬感。


    就好像當時的袁嶽和滄海,一個南派一個北派,這就是地方差異和對故校的歸屬感導致的問題。


    許多學院不是靠著收學費來維持的,畢竟修士們修煉需要消耗的物資數額巨大,若是都能自付,何必還要去上學?


    學院的盈利方式屬於投資的一種,選拔優秀的孩童收入學院,大力培養,等待這些孩子長大後參加科舉。


    得到功名的自然是入朝為官,而後在諸多事宜上給予學院便利,例如學院的商業活動等。


    沒得到功名的迴學院當老師,或者自謀生路。


    這種教育方式大大加強了學生對學院的歸屬感,也導致了大明的官員們對於民間諸多事宜放水或者開綠燈的普遍現象。


    說白了,這些學院就是打著幫國家培養人才的名義,名正言順的成為腐蝕國家的蛀蟲,而且這個蛀蟲還不能清理。


    試問,大明朝中官員,絕對大部分都是出自這些學院或者門派,皇帝孤身一人,不給這些官員們足夠的利益,拿什麽清理這些蛀蟲?


    但現在局麵不一樣了,皇權在這次戰爭中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層次,無論朝堂還是民間,都沒有人會輕易違背皇帝的意願。


    再加上科舉需要改革,大明需要變強,朱墨有了一個光明正大對這些蛀蟲下手的機會!


    在林敬和這些官員們扯了足足一個時辰的皮後,朱墨開口宣布這次改革的具體措施了,他的話真的嚇到了這滿朝文武!


    “朕決定,即日起,大明科舉十五歲以上的修士即可參加,院試十三歲以上即可,鄉試會試十四歲以上即可,科舉後選各榜前三,進宮殿試,朕要親自看看我大明的才子們。


    參加科舉的最大年齡定為二十歲,包括本屆,所有二十歲以上的修士不可以通過科舉的方式入朝為官,隻能去各城掛職小吏,從頭做起。


    再有,朕要建立皇家書院,各科榜上有名者,皆入書院學習三年,而後根據在學員中的成績,再分配職位。


    皇家書院還會招收皇室弟子,朝中大臣的後代,還有民間的天才少年,組成少年班,將直接培養這些少年五年時間,待少年班的學生畢業後,直接免試參加科舉!”


    朱墨的話還沒說完,他頓了一會,給這些大臣們充足的反應時間後,繼續道:


    “皇家書院的所有費用,將由國家承擔,書院不收取任何學費,學生修煉所需資源,皆由書院提供。


    皇家書院的教師將由朝中閑職官員輪流擔任,具體任職再議。


    朕意已決,退朝後,工部尚書到垂拱殿等候,朕交代你書院建設的相關事宜。”


    朱墨扔下的是一顆重磅炸彈!


    轟的一聲炸蒙了所有學院門派!


    這改革相當於國家將取消原本小初高中一體的學校,隻允許小學和初中一體,高中及大學由國家負責。


    換句話說,就是將高考改成中考,隻有一部分最優秀的學生可以上高中,其餘的隻能在初中畢業後選擇技校或者是迴家種田。


    沒辦法,這看上很不公平,但是古代的科舉就一定公平嗎?


    一樣的道理,最終榜上有名的都隻能是那些最優秀的人,隻不過朱墨將這些人的年齡下調了一些,這不是不給其他人機會,而是因為國家需要更針對性的培養這些人才。


    這一改革將會徹底打翻學院和門派的利益,原本學生們對學院的歸屬感將大大降低,反而因為國家的培養,這些學生對國家的認可會愈漸強烈。


    若是往常,這種釜底抽薪的改革絕對會遭受到巨大的阻力,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國家急需強盛起來,此時誰若是敢和朱墨作對,那就是和整個國家為敵。


    而且,朱墨還有後手呢,他不會做那種給一部分人飯吃,砸另一部分人飯碗的蠢事,因為無論哪部分人,都是他大明的子民。


    所以朱墨給這些學院和門派找了一個新的飯碗。


    ps:這幾章對政治的描寫居多,所以書友們有不同意見的,請理智的在評論區留言,不然我怕誤傷友軍。


    另外,誰說這不是曆史文的?


    作為一個理科生,小七可以大膽的說一句,曆史這一塊小七不次!


    而且覺得這幾章平淡的書友,請稍安勿躁,難道諸位不覺得在自己一步步見證下,日益強盛的國家,這才是最大的爽點嘛?


    好吧,不找借口了,我攤牌了,沒有戰爭沒有爽點,那是不可能的。


    請期待強國三部曲之以戰養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不是軟飯皇帝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柒墨吃藍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柒墨吃藍莓並收藏真不是軟飯皇帝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