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第六》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牗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潼關》譚嗣同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永曆四年四月十二日,李錦率忠貞營人,火炮120門距潼關西門十五裏紮營,並四處出遊擊,收攏百姓封鎖消息,隔絕潼關與西安的交通。由於此時潼關以北的山西平陽府已經被義軍占領,潼關以東的朱陽關及靈寶兩條去路又都掌握在王進才的手裏,所以李錦隻要一到,潼關便處於北麵的義軍,東、南的王進才與西麵的李錦四麵包圍之中了。


    李錦設立暗哨堵截西安及潼關探馬。清軍方麵,朱陽關失落前,那裏的清軍便已經向潼關守軍求援,而潼關守軍隻有兵力3000人,又因為忌憚明軍會通過此時已被其占領的山西平陽方向南下,通過潼關以北的黃河風陵渡向這裏發起進攻,所以他們沒有給予朱陽關方向派出任何增援。


    而清軍在朱陽關隻有團練兵,連他們自己也明白,朱陽關肯定是守不住的。朱陽關一旦丟失,明軍肯定會從朱陽關的山路殺向潼關南塬。而曆史上關於潼關的戰鬥,守軍是經常會吃這樣的虧的,隻要攻方是出現在潼關以東的河南靈寶方向,曆來都是從潼關東城先發起正麵進攻,然後經山路向潼關城南偷襲。就連日軍也曾有樣學樣的與*打了一場靈寶戰役,卻因為徒弟與師傅的輩分不同而敗北,沒能如願。王進才占領了朱陽關後,已經開始向潼關挺近,明軍四麵壓境,潼關守軍將如何自處?


    根據以上軍情,清軍潼關守將佟透這樣調整了部署,他將主力部隊全部龜縮至了潼關城內,隻在外圍留有少量的鄉勇。又以800人守東城、600人守北城、800人守南城、西城隻留300人、預備隊500人。並向西安派出數次求援快馬。這求援自然是了無音訊了,因為信使全都被李錦截殺了。


    次日醜時,李錦選精兵1000,配撓鉤、釘鞋、弓箭做攻擊先鋒,另有5000人攜雲梯做第二梯隊,留1000人守大本營,李錦自帶2萬人馬和120門大炮隨後做第三梯隊攻擊主力,潼關之戰一觸即發。


    佛曉,潼關西城,守軍還在睡著,城上隻有六支巡邏隊往來巡視,另有城垛的夜崗每隔10步一人。潼關的東麵和南麵多山,那裏的日頭自然是要比別處的日頭起的晚一些。城上幾隻火把也盡都熄滅了,已經雞鳴時分,有些兵丁因此也沒有想要更換那些火把。遠方安靜的連犬吠聲都聽不見,天空才泛起魚肚白。月亮似乎還不想迴家,懶懶的掛在天邊。


    正在這時,城牆外忽然傳來陣陣嗡嗡嗖嗖的聲音,伴隨著鐵器敲打城磚的半清脆的串串聲響,許多清軍都發出了更像是嚎叫的聲音:“敵襲!敵襲!”睡夢中的守軍才剛剛被驚醒,有的還未拿起兵器就已然聽到城牆上出現的喊殺之聲。


    此時,各處的巡邏隊都已分別與登上城牆的明軍接戰了,由於是夜崗,清軍中並沒有刀盾手,發現了城牆上的撓鉤和繩索,有的清兵竟然慌忙的想用長槍去挑斷繩索。那樣做自然是徒勞的,迎接他們的也隻有蜂擁登上城頭的明軍和城下掩護登城的明軍發射的箭矢。


    當東城的清軍剛剛武裝起來從各處趕上來時,卻發現近百人的夜崗已經基本消失了,這點兒守軍哪裏是那些隨李錦征戰了十幾年的精銳明軍的敵手。很多清軍根本就沒有發現自己的敵人,就匆匆的栽下了城頭,連這剛剛組織起來的二百清軍也隻是稍作掙紮,便迅速淹沒在明軍的刀林與箭雨中。等到守將佟透收到報告時,明軍5000人的第二梯隊已經從被打開的西城門衝殺了進來,並開始分頭向城內以及北門和南門殺去。


    清軍守將佟透帶領著預備隊剛剛與衝入城內的明軍短兵相接,便發現不知什麽時候,四周已經出現了潮水一樣的,手拿各式各樣兵器和工具的城內百姓。這些百姓也不說話,兜頭便打,此時的清軍就連退入城內巷戰也是妄想了,因為潼關的百姓已經全部拿起了武器,成為了他們的敵人。


    佟透知道,自己的性命已然丟了一半兒啦。百姓當然是百姓,可不是大清的百姓,這潼關城內的百姓,九成以上都是當年大明的軍戶啊。孫傳庭第二次和第三次與闖王的潼關大戰,之所以能從零開始又迅速組織起隊伍,靠的就是在這潼關城內已經住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的軍戶們。您更要知道,大明陝西一省的軍戶有近半數都是在潼關啊。


    第三次的孫傳庭與闖王在潼關大戰,在孫傳庭已經不見蹤跡的情況下;在起義軍已經依次攻破南水關、上南門、東門的情況下,潼關軍戶仍然自發與起義軍巷戰,做殊死的抵抗。潼關城內頓時一片屍山血海,起義軍因潼關軍民的忠勇而死傷無數。


    而這些忠勇的潼關軍民為了自己的職責、腳下的土地和身後的妻女,死去後更有多少人都未曾留下一個名字。潼關舊誌以及紀念此役的碑文僅僅刻下了對以下這些人的記憶:東城守將指揮僉事李繼祖,與義軍作戰至日暮,死於刀下,盔首俱裂。被孫傳庭罷印的指揮使張爾猷率家丁去守南門,遭義軍圍攻,身中數十槍,墜馬而亡。同在南城的監軍喬遷高在巷戰中被圍,最後自刎而死。千戶袁化龍為爭奪西門而戰死。百戶尹君極戰死。


    而對潼關更多的普通大明軍戶戰死者的記憶,也許僅僅隻存在於他們子女的唿喚中,他們一生的影子也許最終隻能存在於家門前、巷子口母親那永遠持續的等待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偉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漄行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漄行知並收藏南明偉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