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還有什麽好猶豫的?
一下夷平一座山,你說這是步槍? 作者:不夠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如果失敗,那也就沒什麽好說了。
蓬雷心裏也清楚,這件事絕對沒那麽簡單。
但話又說迴來,既然是這樣,還有什麽好糾結的?於是光是課程就講了足足三個月。
三個月後,在蓬雷的帶領下,終於攻破了第一個難題——戴森球的發電裝置。
這是最關鍵的一環。
要知道,戴森球歸根結底是一個吸收能量的設備。
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通過環繞星球運行,把太陽釋放的陽光全部收集起來,傳輸到戴森球內部,再進行能量轉化,變成一種能夠為地球提供資源的超級平台。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種技術要是成了,人類就能邁進第三級文明。
到了那時,科技會讓生活變得無比輕鬆,人們再也不用為了吃喝穿住之類的基礎需求操心。
取而代之的,是對哲學層麵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旦某個社會到達探索哲學的方向,那說明離四級文明——也就是真正的星係文明,隻差一步之遙。
進入四級文明後,人類可以在相鄰較近的銀河係之間自由穿梭、探險旅行。
當然,如果想要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比如掌控更大維度的能量,就需要踏入第五級文明——據說是人類發展的終極形態。
在這個階段,不僅能全麵開發宇宙資源,還能隨便采集整個星空中的無窮無盡寶藏,實現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種理想。
總而言之,無論怎麽樣,開發宇宙這條路肯定是要走的。
如今,誰能搶先邁出第一步才是關鍵。
一旦占據了先機,東海上下就會徹底告別內耗的日子,帶領全體人類衝向外太空深藍世界。
那時候,地球上爭得頭破血流的問題根本算不了什麽,因為宇宙中有取之不盡的資源,足夠所有人生存。
攻克了電力部分,蓬雷立刻準備把它安裝到模擬實驗模型上去試運行。
畢竟第一次實驗嘛,說實話誰心裏都沒底,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岔子。
然而最終結果顯示,實驗效果還不錯。
至少在電力係統的部分沒有任何問題。
既然如此,接下來的挑戰就是生態係統。
戴森球雖然聽上去隻是個巨大的環繞裝置,但實際上它可是未來要居住大量人口的地方,從工作人員到普通市民都會生活其中。
因此食物供應和垃圾處理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全都需要一個高效的生態循環係統支持才行。
不能隨意傾倒垃圾到太空中去,否則可能反過來影響地球本身的環境,這樣的操作顯然是不允許的。
所以蓬雷也很清楚,要讓整個項目可行,如何構建穩定的生態閉環體係至關重要。
於是他再次帶著團隊埋頭攻關。
可惜的是,生態循環這一塊把他著實難住了……
蓬雷倒是可以考慮從自己的係統裏兌換一套設計方案過來,但問題是……
你總不能一直依賴係統來換取資源吧?
這事兒根本不現實,所以呢,既然這樣,那就必須想辦法把問題搞明白才行。
眼下最大的難題是氧氣的生產,如果沒辦法解決氧氣供應,
那這個戴森球計劃基本上也就沒戲了。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裏,製造氧氣離不開大量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用來吸收二氧化碳再轉化成氧氣。
但這事兒可沒那麽簡單,如果真要靠種植物,那得占多大一片地啊!
這樣一來,戴森球的功能肯定會大打折扣。
可要是不這麽做,又實在沒啥別的辦法。
蓬雷心裏也沒底,不知道能不能用其他方式搞定這套製氧係統。
既然如此,還有什麽好猶豫的?蓬雷這時候也下了決心:
與其死磕原來的方案,不如換個思路,幹脆重新設計一套新的製氧方式試試看。
就在這一天,蓬雷正窩在自己的實驗室裏折騰實驗,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冒了出來。
為什麽不造一種設備,直接吸收人類唿出的二氧化碳,然後通過設備轉換成氧氣呢?
這樣的話,多搞幾台大型製氧設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其實,製氧機的技術並不算太複雜,有時候也不需要什麽高深的新理論,說不定老掉牙的東西也能派上用場。
說幹就幹,蓬雷立刻從自己的係統裏兌換了一台製氧機出來。
拿到製氧機後,他第一時間開始了研究和測試。
這些玩意兒乍一看挺簡單,實際上門道可深了去了,拆開看看都能讓人頭疼半天。
不過,經過一番摸索和拚湊,蓬雷終於把製氧機的工作原理摸透了,並且成功在戴森球的模擬環境中生成了氧氣。
看著試驗成功的數據,蓬雷趕緊跑去找李旭匯報情況。
聽完蓬雷的講解後,李旭當場豎起了大拇指:“蓬雷,你還真是個天才!”
“別的不說,這次你的製氧機設計真的做到了極致。
隻要按這條路走下去,我們未來完全可以開發更高效的製氧機,徹底淘汰那些老舊型號。”
“要知道,一旦製氧問題解決了,生態循環係統的搭建也就差不多完成了,畢竟有了氧氣就能點火做飯了,不是嗎?”
“火!”蓬雷聽到這裏,仿佛靈感被點燃,眼中瞬間亮了起來,“對啊!我怎麽早沒想到這一點?李旭,你先忙你的去,給我一個月時間做實驗,我一定能把成果拿出來!”
李旭一聽,笑得直搖頭:“行吧行吧,你這工作狂總算知道停一下了。
正好研究所為了獎勵大家的努力,今晚特地準備了一場酒會,要不要去參加?”
“我知道科研任務很重要,但適當的放鬆也是必要的。
再說,你可是咱們這兒的頂梁柱,萬一累垮了,003非得找我麻煩不可。”
蓬雷聽罷哈哈一笑:“經你這麽一提醒,我才想起來,確實好久沒歇過了。”
“話說,咱們研究戴森球已經多久了?”
“差不多半年了吧。”
“半年?怎麽感覺時間過得這麽快!還真是不知不覺啊……看來我們這段時間全都撲在上麵了。”
蓬雷心裏也清楚,這件事絕對沒那麽簡單。
但話又說迴來,既然是這樣,還有什麽好糾結的?於是光是課程就講了足足三個月。
三個月後,在蓬雷的帶領下,終於攻破了第一個難題——戴森球的發電裝置。
這是最關鍵的一環。
要知道,戴森球歸根結底是一個吸收能量的設備。
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通過環繞星球運行,把太陽釋放的陽光全部收集起來,傳輸到戴森球內部,再進行能量轉化,變成一種能夠為地球提供資源的超級平台。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種技術要是成了,人類就能邁進第三級文明。
到了那時,科技會讓生活變得無比輕鬆,人們再也不用為了吃喝穿住之類的基礎需求操心。
取而代之的,是對哲學層麵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旦某個社會到達探索哲學的方向,那說明離四級文明——也就是真正的星係文明,隻差一步之遙。
進入四級文明後,人類可以在相鄰較近的銀河係之間自由穿梭、探險旅行。
當然,如果想要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比如掌控更大維度的能量,就需要踏入第五級文明——據說是人類發展的終極形態。
在這個階段,不僅能全麵開發宇宙資源,還能隨便采集整個星空中的無窮無盡寶藏,實現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種理想。
總而言之,無論怎麽樣,開發宇宙這條路肯定是要走的。
如今,誰能搶先邁出第一步才是關鍵。
一旦占據了先機,東海上下就會徹底告別內耗的日子,帶領全體人類衝向外太空深藍世界。
那時候,地球上爭得頭破血流的問題根本算不了什麽,因為宇宙中有取之不盡的資源,足夠所有人生存。
攻克了電力部分,蓬雷立刻準備把它安裝到模擬實驗模型上去試運行。
畢竟第一次實驗嘛,說實話誰心裏都沒底,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岔子。
然而最終結果顯示,實驗效果還不錯。
至少在電力係統的部分沒有任何問題。
既然如此,接下來的挑戰就是生態係統。
戴森球雖然聽上去隻是個巨大的環繞裝置,但實際上它可是未來要居住大量人口的地方,從工作人員到普通市民都會生活其中。
因此食物供應和垃圾處理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全都需要一個高效的生態循環係統支持才行。
不能隨意傾倒垃圾到太空中去,否則可能反過來影響地球本身的環境,這樣的操作顯然是不允許的。
所以蓬雷也很清楚,要讓整個項目可行,如何構建穩定的生態閉環體係至關重要。
於是他再次帶著團隊埋頭攻關。
可惜的是,生態循環這一塊把他著實難住了……
蓬雷倒是可以考慮從自己的係統裏兌換一套設計方案過來,但問題是……
你總不能一直依賴係統來換取資源吧?
這事兒根本不現實,所以呢,既然這樣,那就必須想辦法把問題搞明白才行。
眼下最大的難題是氧氣的生產,如果沒辦法解決氧氣供應,
那這個戴森球計劃基本上也就沒戲了。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裏,製造氧氣離不開大量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用來吸收二氧化碳再轉化成氧氣。
但這事兒可沒那麽簡單,如果真要靠種植物,那得占多大一片地啊!
這樣一來,戴森球的功能肯定會大打折扣。
可要是不這麽做,又實在沒啥別的辦法。
蓬雷心裏也沒底,不知道能不能用其他方式搞定這套製氧係統。
既然如此,還有什麽好猶豫的?蓬雷這時候也下了決心:
與其死磕原來的方案,不如換個思路,幹脆重新設計一套新的製氧方式試試看。
就在這一天,蓬雷正窩在自己的實驗室裏折騰實驗,突然一個大膽的想法冒了出來。
為什麽不造一種設備,直接吸收人類唿出的二氧化碳,然後通過設備轉換成氧氣呢?
這樣的話,多搞幾台大型製氧設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其實,製氧機的技術並不算太複雜,有時候也不需要什麽高深的新理論,說不定老掉牙的東西也能派上用場。
說幹就幹,蓬雷立刻從自己的係統裏兌換了一台製氧機出來。
拿到製氧機後,他第一時間開始了研究和測試。
這些玩意兒乍一看挺簡單,實際上門道可深了去了,拆開看看都能讓人頭疼半天。
不過,經過一番摸索和拚湊,蓬雷終於把製氧機的工作原理摸透了,並且成功在戴森球的模擬環境中生成了氧氣。
看著試驗成功的數據,蓬雷趕緊跑去找李旭匯報情況。
聽完蓬雷的講解後,李旭當場豎起了大拇指:“蓬雷,你還真是個天才!”
“別的不說,這次你的製氧機設計真的做到了極致。
隻要按這條路走下去,我們未來完全可以開發更高效的製氧機,徹底淘汰那些老舊型號。”
“要知道,一旦製氧問題解決了,生態循環係統的搭建也就差不多完成了,畢竟有了氧氣就能點火做飯了,不是嗎?”
“火!”蓬雷聽到這裏,仿佛靈感被點燃,眼中瞬間亮了起來,“對啊!我怎麽早沒想到這一點?李旭,你先忙你的去,給我一個月時間做實驗,我一定能把成果拿出來!”
李旭一聽,笑得直搖頭:“行吧行吧,你這工作狂總算知道停一下了。
正好研究所為了獎勵大家的努力,今晚特地準備了一場酒會,要不要去參加?”
“我知道科研任務很重要,但適當的放鬆也是必要的。
再說,你可是咱們這兒的頂梁柱,萬一累垮了,003非得找我麻煩不可。”
蓬雷聽罷哈哈一笑:“經你這麽一提醒,我才想起來,確實好久沒歇過了。”
“話說,咱們研究戴森球已經多久了?”
“差不多半年了吧。”
“半年?怎麽感覺時間過得這麽快!還真是不知不覺啊……看來我們這段時間全都撲在上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