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說誌遠不知放馬溝事件水有多深,誌遠心裏有點不服氣,可麵對自己的老師,不敢有所表現,隻把他剛才聽來的告訴李熙。
“按張建新所說,他和幾個同行分工,悄悄的仔細做了調查,真相是:放馬溝的村民,沒一戶願意賣地給日本人的馬場,現在的生熟地的實際價格,每坰地介於100元到200元之間,日本人以每坰地10元收購,實際上和強搶沒什麽分別,村民不肯賣地,當地縣府就派出警察和憲兵,威脅村民,要村民把地照上交,說由縣府統一核發新地照,結果沒人上當,日本人就來硬的了,由縣府出麵,挨家挨戶的強行收繳地照,不交的就搜,翻箱倒櫃,連炕洞都不放過,村民說沒了土地怎麽辦,縣府說讓他們以後到馬場,給日本人扛活,村民不滿,把縣府的人轟走了,可第二天下地時,卻被日本人驅趕,說土地他們已經買下,不準他們隨便踏足,下地的村民們不滿,由周家富領頭去馬場找日本人理論,結果被打死打傷好幾人。
“至於那把火,”誌遠道:“確實不是日本人放的,但日本人絕對脫不了幹係!周家富被日本人打死,他老婆因此失了心瘋,那把火,根本就不是做飯時失火,而是周家富的老婆發了瘋後**而燒起來的!”
李熙聽了,默不作聲,張建新所說,隻是表麵的真相,實際上的真相他是知道的,但他不打算現在就對誌遠說,因為說出來,於他無益!
實際上的真相是,那個所謂的養馬場,實際是日本人搞的一個開拓團試點。
這年6月,日本拓務省製定了移民計劃,並由日本臨時議會通過了500名滿洲移民費預算。就在前幾天,關工軍特務部製定了《關於滿洲移民要綱案》,強調武裝移民在軍事、政治方麵的目的為:“在滿洲國內扶植日本的現實的勢力,以期日滿兩國國防的充實、滿洲國治安的維持以及在日本民族的指導下取得遠東文化的發展。”它將以往推行的普通的移民形式改變為特別的農業移民即屯田兵製移民形式。這些移民從在籍軍人中招募,按軍隊形式編組,發給武器,實行邊耕邊戰。
李熙知道,日本人既然占領了東北,向東北移民,是遲早的事。而他也一直在觀察,觀察日本人將以何種形式進行移民。
日本人作為“戰勝方”,肯定要在東北撈好處,東北豐富的資源、肥沃的土地,日本早就垂涎三尺,而移民正是其控製甚至是改變滿洲國國民結構的重要手段。
移民既然已上升為日本的國策,下來的動靜有多大,李熙還在觀察,但他肯定,移民不會在無人區,必然搶占中國農民的好地熟地,李熙有這個心理準備,他隻想不到日本人這麽無恥,一坰地10元這麽荒唐的價都想得出來。
李熙在心裏罵日本人:一坰地10元,丫挺的,怎麽不開1元,或者幹脆不用錢明搶好了!操!
李熙覺得日本人定10元一坰地實在是太低、太無恥了,他卻不知道,10元一坰已經算是多的了,後來的日本開拓團,在次年7月,在依蘭縣土龍山地區,以每坰地偽滿幣一元錢的所謂地價,強行向土地持有者進行征購,激起了民變,這就是著名的土龍山暴動。
從這個移民試點,李熙看到了今後在“滿洲國”,即將掀起的腥風血雨。
以區區10元一坰的價格,就掠奪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而日本移民,並不是純“民”,還帶有一定的武裝性質,這比他原來設想的,更加殘酷。
如果以後的移民也以這個試點為藍本,那麽下來,被掠奪土地的農民,非要和日本人拚命不可。
李熙心裏很不舒服!
他大爺的!說好的日滿親善、五族共和、日滿兩國平等共榮呢?
李熙既氣日本人隻顧自己的利益,掠奪起來兇相畢露,根本就不管他們這些“滿係”有多為難,有多難以麵對自己的同胞,也擔心長此以往,滿洲國民對日本人的仇視會動搖統治的根基,那他出任滿洲國高官,可就是走了步臭棋了。
“老師……”誌遠見李熙長久的沉默,輕輕的叫了一聲,他還想著明天討得李熙的準許,去放馬溝呢。
李熙想了想,真正的真相還是不告訴誌遠了,免得他對日本人更加反感,他可是成天的在誌遠麵前吹噓滿洲國的工業化發展如何迅速,民生如何正在得到改善,自己如何將改善民生視為已任,才為他當這個偽國高官找到充分的理由,贏得誌遠依然恭敬孝順他,他可不想因為日本人做的那些缺德事,讓誌遠反感日本人的同時,把他這個“偽國高官”也一同反感上,影響到孩子和自己之間感情。
“善德!放馬溝你還是別去了,”李熙苦口婆心的勸誌遠:“放馬溝情況複雜,政治敏感,正是風口浪尖,極容易授人口實,你既知真相,就不應該這個時候去,如果被人說是去出風頭,或是有心落日本人的麵子,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慈善要做得久,千萬要平和,別想著轟轟烈烈。”
“老師所慮,我也想到了,”誌遠道:“所以才準備明天隻帶一個人,悄悄的去給那些孤兒送點東西就迴來,並不準備以熙德堂的名義。再說了,今天聯誼會上,張建新他們幾個為那些孤兒捐的款,我都也已經收下了。老師,您就讓我明天去吧。”
李熙聽了不禁皺眉:“你怎麽對做慈善這麽上心呢?你不累嗎?我不心疼錢,但我心疼你。”
“老師,戰國策裏,馮援為孟嚐君買‘義’,保住了孟嚐君被貶後的安泰和尊榮,這‘義’也就是人心。如今,結黨營社都被日本人禁止和盯著,很難拉山頭積聚自己的勢力,而做慈善,不但能幫人,還是個不錯的結交朋友、廣結人緣的法子,還妙在開多少分堂也不會被禁,我想借此好好的經營自己的朋友圈子,凝聚人心,人心即是勢力,有人就好辦事!我希望我將來,能有所作為,我希望當我爹、當您、還有師娘和姐妹們需要我保護的時候,我有能力護衛至親,保住你們的安泰和尊榮。”
“你小子!野心不小啊,都想著開分堂了?”李熙笑道:“難得你心裏明白,你明天想去放馬溝就去吧,但是,千萬要謹言慎行,路上也要小心。”
李熙這才算是明白誌遠為何對做慈善如此熱衷,這小子,誌向還不小呢!而借做慈善凝聚自己的勢力,也很聰明,最難得的是,他想有出息,想有能力護衛至親,而這至親裏頭,除了他爹,就是自己的一家子,這不正是自己要將他立繼為子的原意嗎,自己要的,就是一個能保他李熙家安泰和尊榮的人!
第二天,誌遠帶著林有,去了放馬溝。
離開放馬溝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
有村民指了條“近道”給他們,說走近道,五裏路左右,就到大路邊上了,要運氣好,還能雇到拉腳的馬車迴長春城。
兩人來時,離開大路可走了差不多十裏的山路才到村子,所以選擇走近路。
“近路”比較崎嶇,林有在一個陡坡前,看著那條在雜樹棵子裏穿過的小路,不禁搖頭:“這是給人走的路?給猴子走的還差不多!”
然後迴頭叮囑誌遠:“哥兒,小心腳下,看滑。”
迴頭卻見誌遠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自己剛才說的,都不知他聽到了沒有。
“哥兒……”林有輕聲叫道,待誌遠抬眼看著他,林有關切的問誌遠:“哥兒,想啥呢?這坡陡,得小心的爬上去。”
誌遠看一眼眼前的陡坡,沒再邁步上前,而是在身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
林有隻當他是累了,從身上解下水壺,遞給誌遠。
誌遠輕輕搖頭。
“哥兒,怎麽啦?還想著那幾個孩子?”
林有算是看出來了,哥兒是放心不下那幾個他們剛看視過的孤兒。
“嗯!”誌遠歎口氣:別的還好,有人家領了去,那五個沒人要的,可憐啊……
林有也心情沉重,那五個沒人要的孩子,最大的8歲,最小的兩歲多,四女一男,之所以沒人領,是因為都有不同程度的燒燙傷,就算能僥幸活下來,日後也會有殘疾,所以沒人要。
村裏人把他們幾個,一起都放在村公所裏,有人給吃的,但身上的燙傷就沒人管了,有的已經開始化膿,聽說昨晚上,已經死了一個孩子。
誌遠像是對林有說,又像是在自言自路:“我想把他們帶迴去,可是,熙德堂下,並沒有孤兒院,誰來照顧他們?他們的傷勢又都不輕,萬一帶他們迴熙德堂,他們頂不住傷痛,死在熙德堂,那可怎麽和警察交待!他們若是能活下來,但殘廢了,做不了事,難道熙德堂得養他們一輩子?養不養得起?現在就初一、十五搞活動,我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如果添了這幾個孩子,天天在堂裏哭鬧……”
林有看著誌遠,看到誌遠為難,他心裏也難受。
誌遠坐著想了很久,眼見得太陽開始偏西了,一直不忍心催促他的林有,上前道:“哥兒,走吧,天如果黑了,在這山裏可找不到路!”
林有看到誌遠,眼裏竟然有淚。
林有很是心疼:“哥兒,別難過了,我們原來,也就隻是來看看他們,給他們送東西送錢來的。”
誌遠抽抽鼻子:“有哥,你不知道燙傷那滋味,我受過!那種疼……”
誌遠站了起來,看看天色,然後對林有道:“走吧,我們明天再來,明天帶上王朝宗和燙傷藥來,給他們敷上藥後,找村長去縣裏辦備案,然後帶他們迴熙德堂!”
“啊?”林有吃了一驚:“哥兒想清楚了?要不要先問問李大先生?不然怕他又說哥兒做慈善太上心了。”
誌遠此時反而平靜了許多,他想起了戴瑩芳,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決擇:“說就說吧,我隻知道,這五個孩子,如果不管他們,眼見是不能活了,五條人命啊!這世上,沒有什麽東西,比人更寶貴!”
“按張建新所說,他和幾個同行分工,悄悄的仔細做了調查,真相是:放馬溝的村民,沒一戶願意賣地給日本人的馬場,現在的生熟地的實際價格,每坰地介於100元到200元之間,日本人以每坰地10元收購,實際上和強搶沒什麽分別,村民不肯賣地,當地縣府就派出警察和憲兵,威脅村民,要村民把地照上交,說由縣府統一核發新地照,結果沒人上當,日本人就來硬的了,由縣府出麵,挨家挨戶的強行收繳地照,不交的就搜,翻箱倒櫃,連炕洞都不放過,村民說沒了土地怎麽辦,縣府說讓他們以後到馬場,給日本人扛活,村民不滿,把縣府的人轟走了,可第二天下地時,卻被日本人驅趕,說土地他們已經買下,不準他們隨便踏足,下地的村民們不滿,由周家富領頭去馬場找日本人理論,結果被打死打傷好幾人。
“至於那把火,”誌遠道:“確實不是日本人放的,但日本人絕對脫不了幹係!周家富被日本人打死,他老婆因此失了心瘋,那把火,根本就不是做飯時失火,而是周家富的老婆發了瘋後**而燒起來的!”
李熙聽了,默不作聲,張建新所說,隻是表麵的真相,實際上的真相他是知道的,但他不打算現在就對誌遠說,因為說出來,於他無益!
實際上的真相是,那個所謂的養馬場,實際是日本人搞的一個開拓團試點。
這年6月,日本拓務省製定了移民計劃,並由日本臨時議會通過了500名滿洲移民費預算。就在前幾天,關工軍特務部製定了《關於滿洲移民要綱案》,強調武裝移民在軍事、政治方麵的目的為:“在滿洲國內扶植日本的現實的勢力,以期日滿兩國國防的充實、滿洲國治安的維持以及在日本民族的指導下取得遠東文化的發展。”它將以往推行的普通的移民形式改變為特別的農業移民即屯田兵製移民形式。這些移民從在籍軍人中招募,按軍隊形式編組,發給武器,實行邊耕邊戰。
李熙知道,日本人既然占領了東北,向東北移民,是遲早的事。而他也一直在觀察,觀察日本人將以何種形式進行移民。
日本人作為“戰勝方”,肯定要在東北撈好處,東北豐富的資源、肥沃的土地,日本早就垂涎三尺,而移民正是其控製甚至是改變滿洲國國民結構的重要手段。
移民既然已上升為日本的國策,下來的動靜有多大,李熙還在觀察,但他肯定,移民不會在無人區,必然搶占中國農民的好地熟地,李熙有這個心理準備,他隻想不到日本人這麽無恥,一坰地10元這麽荒唐的價都想得出來。
李熙在心裏罵日本人:一坰地10元,丫挺的,怎麽不開1元,或者幹脆不用錢明搶好了!操!
李熙覺得日本人定10元一坰地實在是太低、太無恥了,他卻不知道,10元一坰已經算是多的了,後來的日本開拓團,在次年7月,在依蘭縣土龍山地區,以每坰地偽滿幣一元錢的所謂地價,強行向土地持有者進行征購,激起了民變,這就是著名的土龍山暴動。
從這個移民試點,李熙看到了今後在“滿洲國”,即將掀起的腥風血雨。
以區區10元一坰的價格,就掠奪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而日本移民,並不是純“民”,還帶有一定的武裝性質,這比他原來設想的,更加殘酷。
如果以後的移民也以這個試點為藍本,那麽下來,被掠奪土地的農民,非要和日本人拚命不可。
李熙心裏很不舒服!
他大爺的!說好的日滿親善、五族共和、日滿兩國平等共榮呢?
李熙既氣日本人隻顧自己的利益,掠奪起來兇相畢露,根本就不管他們這些“滿係”有多為難,有多難以麵對自己的同胞,也擔心長此以往,滿洲國民對日本人的仇視會動搖統治的根基,那他出任滿洲國高官,可就是走了步臭棋了。
“老師……”誌遠見李熙長久的沉默,輕輕的叫了一聲,他還想著明天討得李熙的準許,去放馬溝呢。
李熙想了想,真正的真相還是不告訴誌遠了,免得他對日本人更加反感,他可是成天的在誌遠麵前吹噓滿洲國的工業化發展如何迅速,民生如何正在得到改善,自己如何將改善民生視為已任,才為他當這個偽國高官找到充分的理由,贏得誌遠依然恭敬孝順他,他可不想因為日本人做的那些缺德事,讓誌遠反感日本人的同時,把他這個“偽國高官”也一同反感上,影響到孩子和自己之間感情。
“善德!放馬溝你還是別去了,”李熙苦口婆心的勸誌遠:“放馬溝情況複雜,政治敏感,正是風口浪尖,極容易授人口實,你既知真相,就不應該這個時候去,如果被人說是去出風頭,或是有心落日本人的麵子,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慈善要做得久,千萬要平和,別想著轟轟烈烈。”
“老師所慮,我也想到了,”誌遠道:“所以才準備明天隻帶一個人,悄悄的去給那些孤兒送點東西就迴來,並不準備以熙德堂的名義。再說了,今天聯誼會上,張建新他們幾個為那些孤兒捐的款,我都也已經收下了。老師,您就讓我明天去吧。”
李熙聽了不禁皺眉:“你怎麽對做慈善這麽上心呢?你不累嗎?我不心疼錢,但我心疼你。”
“老師,戰國策裏,馮援為孟嚐君買‘義’,保住了孟嚐君被貶後的安泰和尊榮,這‘義’也就是人心。如今,結黨營社都被日本人禁止和盯著,很難拉山頭積聚自己的勢力,而做慈善,不但能幫人,還是個不錯的結交朋友、廣結人緣的法子,還妙在開多少分堂也不會被禁,我想借此好好的經營自己的朋友圈子,凝聚人心,人心即是勢力,有人就好辦事!我希望我將來,能有所作為,我希望當我爹、當您、還有師娘和姐妹們需要我保護的時候,我有能力護衛至親,保住你們的安泰和尊榮。”
“你小子!野心不小啊,都想著開分堂了?”李熙笑道:“難得你心裏明白,你明天想去放馬溝就去吧,但是,千萬要謹言慎行,路上也要小心。”
李熙這才算是明白誌遠為何對做慈善如此熱衷,這小子,誌向還不小呢!而借做慈善凝聚自己的勢力,也很聰明,最難得的是,他想有出息,想有能力護衛至親,而這至親裏頭,除了他爹,就是自己的一家子,這不正是自己要將他立繼為子的原意嗎,自己要的,就是一個能保他李熙家安泰和尊榮的人!
第二天,誌遠帶著林有,去了放馬溝。
離開放馬溝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
有村民指了條“近道”給他們,說走近道,五裏路左右,就到大路邊上了,要運氣好,還能雇到拉腳的馬車迴長春城。
兩人來時,離開大路可走了差不多十裏的山路才到村子,所以選擇走近路。
“近路”比較崎嶇,林有在一個陡坡前,看著那條在雜樹棵子裏穿過的小路,不禁搖頭:“這是給人走的路?給猴子走的還差不多!”
然後迴頭叮囑誌遠:“哥兒,小心腳下,看滑。”
迴頭卻見誌遠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自己剛才說的,都不知他聽到了沒有。
“哥兒……”林有輕聲叫道,待誌遠抬眼看著他,林有關切的問誌遠:“哥兒,想啥呢?這坡陡,得小心的爬上去。”
誌遠看一眼眼前的陡坡,沒再邁步上前,而是在身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
林有隻當他是累了,從身上解下水壺,遞給誌遠。
誌遠輕輕搖頭。
“哥兒,怎麽啦?還想著那幾個孩子?”
林有算是看出來了,哥兒是放心不下那幾個他們剛看視過的孤兒。
“嗯!”誌遠歎口氣:別的還好,有人家領了去,那五個沒人要的,可憐啊……
林有也心情沉重,那五個沒人要的孩子,最大的8歲,最小的兩歲多,四女一男,之所以沒人領,是因為都有不同程度的燒燙傷,就算能僥幸活下來,日後也會有殘疾,所以沒人要。
村裏人把他們幾個,一起都放在村公所裏,有人給吃的,但身上的燙傷就沒人管了,有的已經開始化膿,聽說昨晚上,已經死了一個孩子。
誌遠像是對林有說,又像是在自言自路:“我想把他們帶迴去,可是,熙德堂下,並沒有孤兒院,誰來照顧他們?他們的傷勢又都不輕,萬一帶他們迴熙德堂,他們頂不住傷痛,死在熙德堂,那可怎麽和警察交待!他們若是能活下來,但殘廢了,做不了事,難道熙德堂得養他們一輩子?養不養得起?現在就初一、十五搞活動,我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如果添了這幾個孩子,天天在堂裏哭鬧……”
林有看著誌遠,看到誌遠為難,他心裏也難受。
誌遠坐著想了很久,眼見得太陽開始偏西了,一直不忍心催促他的林有,上前道:“哥兒,走吧,天如果黑了,在這山裏可找不到路!”
林有看到誌遠,眼裏竟然有淚。
林有很是心疼:“哥兒,別難過了,我們原來,也就隻是來看看他們,給他們送東西送錢來的。”
誌遠抽抽鼻子:“有哥,你不知道燙傷那滋味,我受過!那種疼……”
誌遠站了起來,看看天色,然後對林有道:“走吧,我們明天再來,明天帶上王朝宗和燙傷藥來,給他們敷上藥後,找村長去縣裏辦備案,然後帶他們迴熙德堂!”
“啊?”林有吃了一驚:“哥兒想清楚了?要不要先問問李大先生?不然怕他又說哥兒做慈善太上心了。”
誌遠此時反而平靜了許多,他想起了戴瑩芳,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決擇:“說就說吧,我隻知道,這五個孩子,如果不管他們,眼見是不能活了,五條人命啊!這世上,沒有什麽東西,比人更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