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過後,楚升悠悠轉醒。
昏迷之中,他對外界一切都未曾有察覺,隻是好似陷在了無盡的漩渦當中,他奮力掙紮著,可偏偏難以抽身得出。他越是掙紮的厲害,那漩渦越是挾裹著他往中心點而去,一點點沒入無盡深淵。
隻是當他仰望上空,自身卻停止了繼續下陷。
而所看到的,則是一片連綿點綴的星空,一如最初身中鐮鼬鼠的旭日陽毒時所見的景象。
那星空當中有白色的星光光芒流轉,勾勒出的穴位經絡行向之所,便是趙客縵胡纓真氣的流轉方位。
這份真氣,呈現在楚升的意識中,是一片茫茫粘稠散不去的白色,就如同在赫山房院落中那彌漫無盡的霧氣一樣。
東向,乃是有紫氣彌漫,便以另一種真氣為基礎而立,自身並非特別濃鬱,但依舊有幾分氣勢。
西向,卻是有寒氣陣陣,好似寒冬積雪。
兩股氣勁,便以趙客縵胡纓真氣為中心點,運轉流動,彼此互不相擾。
然後,忽的便有所轉變了。
而此刻,卻有一道金色的真氣摻入其中,自據南向,金光攪動得真氣運行。
又過了片刻,再有一道青色真氣攪入東向,與紫氣交織連綿。
北向,依舊空缺。
看著看著,不知何時,他的思緒忽的抽離,似乎有一道無窮氣力將他從漩渦中拔出一般,意識也驟然恢複,頗為虛弱的睜開雙眼。
他麵色慘白一片,渾身更是半分氣勁都提不上來,隻感覺周身忽熱忽冷,不住的有欲嘔之意。
怔怔的望了片刻,楚升方才迴過神來,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昏迷前的一幕。
自己終究是大意了,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在綠袍蠍老這般武林宿老麵前還躊躇不定,白費口舌,竟是被那老家夥當猴兒耍,一時不察便中了他的計策。
其人口中含有那三寸綠蠍,也當真是詭異,誰又能想到呢。
但終究這些隻是自我辯解的話語,楚升將這個教訓銘記在心。
抽了抽嘴角,那雙眼的目光聚焦,卻正見到一張大餅臉對著自己。
楚升心裏被唬得一跳,旋即便見到那張老臉抽離,又聽到那老道拊掌道:“行了,這小兒醒了。”
言及於此,老道更是耐不住,再俯身下來,一對老眼瞅著楚升,伸手拍了拍他臉頰。
“小子,老道為了救你可是耗費不少,這人情你還須得還我道門。日後可不得賴賬。”
楚升張了張嘴,剛想要勉強的說話,老道卻好像做賊似的低聲道:“那和尚可沒付出個啥,你可別認錯了恩人。”
“日後你小子若是有大作為了,怎麽也須得待我道門好過那些光頭。”
言罷,老家夥抬起頭來,正見到道義和尚在白馬上,麵有無奈的望著自己,白馬也打了個響鼻,似是不屑一般。
翻了個白眼,老道權當什麽都未曾見到,隻是抬頭看天,裝傻充楞。
道義和尚未曾說得其他,見楚升轉醒,僅僅隻衝他點了點頭,目光竟是轉而落在了左崇光左大人身上。
和尚光頭好似反射著光芒,如同真便背靠佛光一般,身於白馬之上,自是給人一種高僧的意味。
“左大人,今日再得相逢,您卻是已身居廟堂之上。”道義和尚笑的坦然,話音一轉便是道:“由是,當年小僧三問,左大人可有言答我?”
“書生何以立身?何以存世?何以讀詩書?”
左崇光微愣了一下,旋即定睛看向這神秘的年輕和尚,麵上卻真是和往日那小沙彌依稀有幾分相似之意。
他的氣度,自然已不是當年那心中為得科舉忐忑的士子;而眼前的和尚,也不是往日那在花叢中逐蝶的小沙彌。
但這一句話,卻就幾乎將他的思維拉向了往日時光。
當年小沙彌留有一言,自是道:“...施主何時心中有答案應我,那便在何時相逢。”
而今他自京都失意得歸,浮沉這般年歲,當中自也有幾分心得,那三問終究是有了己身答案。
現今,果然應了和尚往日的話語,二人真就得以重逢。
想到此處,左崇光理了理衣袖,微微躬身一拜,口中道:“在下身拙,廟堂之上浮沉這般年歲,也算是有了幾分體悟。”
“我輩書生幸苦讀得詩書來,即是為官一日,當以百姓立身,當為君上存世,當為一身抱負讀得詩書。”
道義和尚麵上微微一笑,搖頭道:“左大人所講倒是有幾分意思,與我那老友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當道義和尚還是那個小沙彌時,他曾經說過,雖然他那好友一生飽讀詩書,才絕天下少有,揮袖既為錦繡文章,提筆可論天下大事。但縱使是如此,其人的答案始終不能讓和尚滿意。
言語之間,左崇光的答案,道義和尚卻還是不能滿意。
左崇光麵上不免有幾分失落之意。
道義和尚年歲雖小,但當年還是小沙彌時,卻真切對左崇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是以,道義和尚的承認,對左崇光而言,非同一般。
老道士雙耳動了動,旋即那目光便是望來,捏著胡須笑道:“和尚,你可還真是心眼極多的...”
“當初我們同德清先生相論時,你遲到後所發第一問,卻不是這三問?”
“你這一問,便將德清先生問得語塞,思慮萬千得出的答案,你卻又左挑又撿,這處不滿那處不行。這會兒,卻又拿這句話來誆人,故弄些玄虛。”
道義和尚隻是微微搖頭,而左崇光麵上卻又現得幾分喜色。
他的迴答與天下名士德清先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一儒士而言,這已經是一種讚譽了。
“既然左大人心中已有答案,那便請真正循心而為,而今雖已不在中樞,但大人一思一念,皆關切寧州百姓。”道義和尚沒有理那老道士,隻是衝左崇光留下叮囑。
此言即畢,和尚旋即騎著白馬而走。
廣明和尚則來與楚升告別,旋即領著剩餘的武僧等人,也皆是跟在他身後離去。
老道士也將竹簍背在了身後,那兩杆小旗兒隨風一晃一晃。
“小子,這份人情,日後可不能賴啊!”
老家夥衝楚升揮了揮手,也是扭頭離去。
麵上無奈,楚升也是第一次見得這般露骨的人,以往如此人情等等,切不是不言自喻的,又哪有人會像這老道士一樣直接宣之於口。
他目送著老道士遠去,隻聽得一聲走歌迴蕩不斷。
“我以妙語定得吉兇事,半日閑來半日仙呐~”
————————————————
袁方也上前,將之前種種事宜說給楚升聽,末了又道:“楚掌門身中蠍毒,我自也不會視之不理,便會帶你往辣手毒醫處走一遭,為楚掌門解毒。”
他如此做,也是自有考量的。
因他的錯誤決斷,幾路客卿都在崇安寺死的差不離十了,若是楚升再因此而亡,那就隻剩臨江漕幫的幫主淳博厚這個膽小胖子存活。
這對他聲名而言,非是好事。
再者論及心跡,他也不是那種見死不救之人,這更與他道義不符。
“小子謝得袁義捕仁義...”楚升自是一口應下,有這一個人物護送,自己這一路怎麽也會安妥得七八分。
這是好事,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隻是走之前,楚升卻還終究是拖著病軀做了一些布置。
有一封信,著鄭風歸迴之時,順帶送予龍首峰邢之南。
以鄭風的性子,他定然不會偷看信件內容。
這裏麵,其實載得多是楚升對後續的安排,這一次四峰逢難,當然有大把的資源漏出來,他龍首峰自然是要喝上頭啖湯。楚升也還真是為了自家門派操碎了心,但卻也看得出來他的秉性,當真是有便宜便要去占上幾分,不願落人下。
另則,卻是暗中叮囑邢之南,便須得交好戚胄甲。
憑著楚升對鄭風的了解,崇安寺一戰之事,他不會就這麽輕鬆掀過的。
有極大的可能,鄭風會下峰而去,或是行走江湖曆練武功,或是去瀛洲尋仇,總之絕不是不敢作為的人。
而這個時候,戚胄甲將往何處去?楚升原本便有拉攏他的意圖,他卻選了龍須峰,但龍須峰近乎死絕,這個人又當是會作什麽選擇?是隨鄭風一同下峰遊曆江湖,還是另尋他處?
他軍中技,在江湖中可真切是走不通的,也沒有任何長處可言。
如此軍中的人才,楚升不願將他從手中漏下,最好的安排便是將他拉上龍首峰,遣至柴山。一來楚升對自己觀人也是頗為自得,他自覺的戚胄甲臨陣而不退,當是有極為正派的作風,由是他代楚升坐鎮柴山震懾三匪,楚升也足以安心;二來,其人畢竟是軍中人士,對練兵排陣之術通得或多或少,最不濟也比那三個土匪頭子好上不止一籌。
他若是去了柴山坐鎮,那遍山的柴山匪也終究足以在他手中,擰成一股可戰之力了。
其實這些安排,都是源自楚升在心中暗自對未來的憂慮。
並州、處州災民處處,雖然有一枝梅以盜聖令號令天下群盜取生辰綱而救濟災民,可災情如火,延綿不絕。這些手段,也隻能是解得一時近火,卻難以真正撲滅災情,最多也隻是延緩爆發的時間。
且三基教以並州、處州為根基,正是根深蒂固,這邪教一旦掀旗,災民處處而應,則二州必亂。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臨近的寧州又如何能得以善存。
楚升幸苦一番,處處精打細算,從收柴山匪,到巧取肆明山積存財物,再到而今安排,都是為得日後,隻願在災民亂匪之中,得以憑借手中一部軍事力量,保得自身及門派周全,避免被災民覆翻。
臨末一事,楚升則是憑著左府及崇安寺兩事的人情,向左崇光請了一封信。
這信,卻正是給那天下名士德清先生的。
隻是僅僅有這一封信,怕是也還並不夠。
可楚升聽得之前道義和尚與左崇光所言種種,他心中也已有了定計。
眾人相別,如此種種倒是不必贅言。
楚升乘上有靈馬,在袁方遮護相伴之下,二人自往並州而去。
身子雖然也還虛弱,但楚升畢竟是有幾分武功底子,乘馬輕踏而行,倒是問題不大。
兩人一路而去,過寧州各處府境,經過數日不急不緩的趕路,終於是來到了並州一地。
隻是相近一州,但此處卻與寧州自有不同。
並州、處州更偏於南境之極,真切是山林連綿,茂密林野不斷。
途徑的並州府境,一路所見,卻都是一副衰敗之意。
這正值盛夏的烈陽如火,直炙烤的大地枯澀,百姓艱苦,盡管也知多是無用功,但卻都盡力施為。這便真就是靠天吃飯了,老天若是不賞臉,百姓終究是無法可製,隻能坐在田埂中望著枯黃莊稼長籲短歎。
進入並州,沿途之中所遇的匪徒便明顯是多了不少,有些民人投身山林,也真切是迫不得已。
多數時候,望著這些衣衫襤褸,手持鈍刀乃至於鋤頭的山匪,楚升也隻盡量讓袁方手下稍稍留情,不必痛下殺手。
村落莊鎮,平民百姓在艱難挨日,期盼老天得賞些許雨水;而在城中,富豪商賈依舊酒肉不斷,絲竹連綿,隻是人市愈發興盛了。
在楚升的強硬要求下,袁方並未去貿貿然聯係並州的六扇門,隻是掩蹤潛行。實則於楚升所觀,他不覺得並州的六扇門真就足以相信,畢竟這裏乃是三基教的老巢,以這邪教恐怖的滲透力,真的很難說此處六扇門依舊幹淨。
一路所經過的村落鎮子,近乎處處都有三基教的教眾,或是和尚打扮、或是披上道袍,四處宣揚教義,無非便是那一套“三基三劫”的理論,不過隻是空泛而歎,左右以楚升看來,不過是些糊弄人的把戲。
但偏偏攙和了些神鬼之事,編出些或真或假的傳言,卻引得百姓趨之若鶩。
再則,這些教眾最是明晰如何拉攏人心,往往隻是略施小計,小恩小惠,便引得一村一莊的窮苦百姓都盡入其教。
這行徑為事,分明已經不是一簡單武林門派所能為之事了。
若是說沒有翻天之意,行那豎旗之舉,袁方與楚升便是第一個不信。
另則有一事,則是楚升一路看在眼中,心裏嘖嘖讚歎不已的。
並州百姓,多在家中立有一長生牌。
牌位之上所得,分明便是“一枝梅”三字。
其人俠義之名,便是在這兩州之中如此盛行,為盜達了這般境地,誰還能真的鄙夷的喚他一聲“盜”呢?
袁方也是看在眼中,麵上不知作何表情,他知道這緣故,更知道這些贈給兩州受災百姓的錢財來自何方。
但正是如此,他才感覺分外不適,其人為義捕,天然便和盜匪對立。
可眼前所見種種,他也真就難以違心的說些不是。
這等事,他們義捕做不了,也隻有那天下盜聖,俠盜一枝梅做到了。
昏迷之中,他對外界一切都未曾有察覺,隻是好似陷在了無盡的漩渦當中,他奮力掙紮著,可偏偏難以抽身得出。他越是掙紮的厲害,那漩渦越是挾裹著他往中心點而去,一點點沒入無盡深淵。
隻是當他仰望上空,自身卻停止了繼續下陷。
而所看到的,則是一片連綿點綴的星空,一如最初身中鐮鼬鼠的旭日陽毒時所見的景象。
那星空當中有白色的星光光芒流轉,勾勒出的穴位經絡行向之所,便是趙客縵胡纓真氣的流轉方位。
這份真氣,呈現在楚升的意識中,是一片茫茫粘稠散不去的白色,就如同在赫山房院落中那彌漫無盡的霧氣一樣。
東向,乃是有紫氣彌漫,便以另一種真氣為基礎而立,自身並非特別濃鬱,但依舊有幾分氣勢。
西向,卻是有寒氣陣陣,好似寒冬積雪。
兩股氣勁,便以趙客縵胡纓真氣為中心點,運轉流動,彼此互不相擾。
然後,忽的便有所轉變了。
而此刻,卻有一道金色的真氣摻入其中,自據南向,金光攪動得真氣運行。
又過了片刻,再有一道青色真氣攪入東向,與紫氣交織連綿。
北向,依舊空缺。
看著看著,不知何時,他的思緒忽的抽離,似乎有一道無窮氣力將他從漩渦中拔出一般,意識也驟然恢複,頗為虛弱的睜開雙眼。
他麵色慘白一片,渾身更是半分氣勁都提不上來,隻感覺周身忽熱忽冷,不住的有欲嘔之意。
怔怔的望了片刻,楚升方才迴過神來,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昏迷前的一幕。
自己終究是大意了,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在綠袍蠍老這般武林宿老麵前還躊躇不定,白費口舌,竟是被那老家夥當猴兒耍,一時不察便中了他的計策。
其人口中含有那三寸綠蠍,也當真是詭異,誰又能想到呢。
但終究這些隻是自我辯解的話語,楚升將這個教訓銘記在心。
抽了抽嘴角,那雙眼的目光聚焦,卻正見到一張大餅臉對著自己。
楚升心裏被唬得一跳,旋即便見到那張老臉抽離,又聽到那老道拊掌道:“行了,這小兒醒了。”
言及於此,老道更是耐不住,再俯身下來,一對老眼瞅著楚升,伸手拍了拍他臉頰。
“小子,老道為了救你可是耗費不少,這人情你還須得還我道門。日後可不得賴賬。”
楚升張了張嘴,剛想要勉強的說話,老道卻好像做賊似的低聲道:“那和尚可沒付出個啥,你可別認錯了恩人。”
“日後你小子若是有大作為了,怎麽也須得待我道門好過那些光頭。”
言罷,老家夥抬起頭來,正見到道義和尚在白馬上,麵有無奈的望著自己,白馬也打了個響鼻,似是不屑一般。
翻了個白眼,老道權當什麽都未曾見到,隻是抬頭看天,裝傻充楞。
道義和尚未曾說得其他,見楚升轉醒,僅僅隻衝他點了點頭,目光竟是轉而落在了左崇光左大人身上。
和尚光頭好似反射著光芒,如同真便背靠佛光一般,身於白馬之上,自是給人一種高僧的意味。
“左大人,今日再得相逢,您卻是已身居廟堂之上。”道義和尚笑的坦然,話音一轉便是道:“由是,當年小僧三問,左大人可有言答我?”
“書生何以立身?何以存世?何以讀詩書?”
左崇光微愣了一下,旋即定睛看向這神秘的年輕和尚,麵上卻真是和往日那小沙彌依稀有幾分相似之意。
他的氣度,自然已不是當年那心中為得科舉忐忑的士子;而眼前的和尚,也不是往日那在花叢中逐蝶的小沙彌。
但這一句話,卻就幾乎將他的思維拉向了往日時光。
當年小沙彌留有一言,自是道:“...施主何時心中有答案應我,那便在何時相逢。”
而今他自京都失意得歸,浮沉這般年歲,當中自也有幾分心得,那三問終究是有了己身答案。
現今,果然應了和尚往日的話語,二人真就得以重逢。
想到此處,左崇光理了理衣袖,微微躬身一拜,口中道:“在下身拙,廟堂之上浮沉這般年歲,也算是有了幾分體悟。”
“我輩書生幸苦讀得詩書來,即是為官一日,當以百姓立身,當為君上存世,當為一身抱負讀得詩書。”
道義和尚麵上微微一笑,搖頭道:“左大人所講倒是有幾分意思,與我那老友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當道義和尚還是那個小沙彌時,他曾經說過,雖然他那好友一生飽讀詩書,才絕天下少有,揮袖既為錦繡文章,提筆可論天下大事。但縱使是如此,其人的答案始終不能讓和尚滿意。
言語之間,左崇光的答案,道義和尚卻還是不能滿意。
左崇光麵上不免有幾分失落之意。
道義和尚年歲雖小,但當年還是小沙彌時,卻真切對左崇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是以,道義和尚的承認,對左崇光而言,非同一般。
老道士雙耳動了動,旋即那目光便是望來,捏著胡須笑道:“和尚,你可還真是心眼極多的...”
“當初我們同德清先生相論時,你遲到後所發第一問,卻不是這三問?”
“你這一問,便將德清先生問得語塞,思慮萬千得出的答案,你卻又左挑又撿,這處不滿那處不行。這會兒,卻又拿這句話來誆人,故弄些玄虛。”
道義和尚隻是微微搖頭,而左崇光麵上卻又現得幾分喜色。
他的迴答與天下名士德清先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一儒士而言,這已經是一種讚譽了。
“既然左大人心中已有答案,那便請真正循心而為,而今雖已不在中樞,但大人一思一念,皆關切寧州百姓。”道義和尚沒有理那老道士,隻是衝左崇光留下叮囑。
此言即畢,和尚旋即騎著白馬而走。
廣明和尚則來與楚升告別,旋即領著剩餘的武僧等人,也皆是跟在他身後離去。
老道士也將竹簍背在了身後,那兩杆小旗兒隨風一晃一晃。
“小子,這份人情,日後可不能賴啊!”
老家夥衝楚升揮了揮手,也是扭頭離去。
麵上無奈,楚升也是第一次見得這般露骨的人,以往如此人情等等,切不是不言自喻的,又哪有人會像這老道士一樣直接宣之於口。
他目送著老道士遠去,隻聽得一聲走歌迴蕩不斷。
“我以妙語定得吉兇事,半日閑來半日仙呐~”
————————————————
袁方也上前,將之前種種事宜說給楚升聽,末了又道:“楚掌門身中蠍毒,我自也不會視之不理,便會帶你往辣手毒醫處走一遭,為楚掌門解毒。”
他如此做,也是自有考量的。
因他的錯誤決斷,幾路客卿都在崇安寺死的差不離十了,若是楚升再因此而亡,那就隻剩臨江漕幫的幫主淳博厚這個膽小胖子存活。
這對他聲名而言,非是好事。
再者論及心跡,他也不是那種見死不救之人,這更與他道義不符。
“小子謝得袁義捕仁義...”楚升自是一口應下,有這一個人物護送,自己這一路怎麽也會安妥得七八分。
這是好事,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隻是走之前,楚升卻還終究是拖著病軀做了一些布置。
有一封信,著鄭風歸迴之時,順帶送予龍首峰邢之南。
以鄭風的性子,他定然不會偷看信件內容。
這裏麵,其實載得多是楚升對後續的安排,這一次四峰逢難,當然有大把的資源漏出來,他龍首峰自然是要喝上頭啖湯。楚升也還真是為了自家門派操碎了心,但卻也看得出來他的秉性,當真是有便宜便要去占上幾分,不願落人下。
另則,卻是暗中叮囑邢之南,便須得交好戚胄甲。
憑著楚升對鄭風的了解,崇安寺一戰之事,他不會就這麽輕鬆掀過的。
有極大的可能,鄭風會下峰而去,或是行走江湖曆練武功,或是去瀛洲尋仇,總之絕不是不敢作為的人。
而這個時候,戚胄甲將往何處去?楚升原本便有拉攏他的意圖,他卻選了龍須峰,但龍須峰近乎死絕,這個人又當是會作什麽選擇?是隨鄭風一同下峰遊曆江湖,還是另尋他處?
他軍中技,在江湖中可真切是走不通的,也沒有任何長處可言。
如此軍中的人才,楚升不願將他從手中漏下,最好的安排便是將他拉上龍首峰,遣至柴山。一來楚升對自己觀人也是頗為自得,他自覺的戚胄甲臨陣而不退,當是有極為正派的作風,由是他代楚升坐鎮柴山震懾三匪,楚升也足以安心;二來,其人畢竟是軍中人士,對練兵排陣之術通得或多或少,最不濟也比那三個土匪頭子好上不止一籌。
他若是去了柴山坐鎮,那遍山的柴山匪也終究足以在他手中,擰成一股可戰之力了。
其實這些安排,都是源自楚升在心中暗自對未來的憂慮。
並州、處州災民處處,雖然有一枝梅以盜聖令號令天下群盜取生辰綱而救濟災民,可災情如火,延綿不絕。這些手段,也隻能是解得一時近火,卻難以真正撲滅災情,最多也隻是延緩爆發的時間。
且三基教以並州、處州為根基,正是根深蒂固,這邪教一旦掀旗,災民處處而應,則二州必亂。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臨近的寧州又如何能得以善存。
楚升幸苦一番,處處精打細算,從收柴山匪,到巧取肆明山積存財物,再到而今安排,都是為得日後,隻願在災民亂匪之中,得以憑借手中一部軍事力量,保得自身及門派周全,避免被災民覆翻。
臨末一事,楚升則是憑著左府及崇安寺兩事的人情,向左崇光請了一封信。
這信,卻正是給那天下名士德清先生的。
隻是僅僅有這一封信,怕是也還並不夠。
可楚升聽得之前道義和尚與左崇光所言種種,他心中也已有了定計。
眾人相別,如此種種倒是不必贅言。
楚升乘上有靈馬,在袁方遮護相伴之下,二人自往並州而去。
身子雖然也還虛弱,但楚升畢竟是有幾分武功底子,乘馬輕踏而行,倒是問題不大。
兩人一路而去,過寧州各處府境,經過數日不急不緩的趕路,終於是來到了並州一地。
隻是相近一州,但此處卻與寧州自有不同。
並州、處州更偏於南境之極,真切是山林連綿,茂密林野不斷。
途徑的並州府境,一路所見,卻都是一副衰敗之意。
這正值盛夏的烈陽如火,直炙烤的大地枯澀,百姓艱苦,盡管也知多是無用功,但卻都盡力施為。這便真就是靠天吃飯了,老天若是不賞臉,百姓終究是無法可製,隻能坐在田埂中望著枯黃莊稼長籲短歎。
進入並州,沿途之中所遇的匪徒便明顯是多了不少,有些民人投身山林,也真切是迫不得已。
多數時候,望著這些衣衫襤褸,手持鈍刀乃至於鋤頭的山匪,楚升也隻盡量讓袁方手下稍稍留情,不必痛下殺手。
村落莊鎮,平民百姓在艱難挨日,期盼老天得賞些許雨水;而在城中,富豪商賈依舊酒肉不斷,絲竹連綿,隻是人市愈發興盛了。
在楚升的強硬要求下,袁方並未去貿貿然聯係並州的六扇門,隻是掩蹤潛行。實則於楚升所觀,他不覺得並州的六扇門真就足以相信,畢竟這裏乃是三基教的老巢,以這邪教恐怖的滲透力,真的很難說此處六扇門依舊幹淨。
一路所經過的村落鎮子,近乎處處都有三基教的教眾,或是和尚打扮、或是披上道袍,四處宣揚教義,無非便是那一套“三基三劫”的理論,不過隻是空泛而歎,左右以楚升看來,不過是些糊弄人的把戲。
但偏偏攙和了些神鬼之事,編出些或真或假的傳言,卻引得百姓趨之若鶩。
再則,這些教眾最是明晰如何拉攏人心,往往隻是略施小計,小恩小惠,便引得一村一莊的窮苦百姓都盡入其教。
這行徑為事,分明已經不是一簡單武林門派所能為之事了。
若是說沒有翻天之意,行那豎旗之舉,袁方與楚升便是第一個不信。
另則有一事,則是楚升一路看在眼中,心裏嘖嘖讚歎不已的。
並州百姓,多在家中立有一長生牌。
牌位之上所得,分明便是“一枝梅”三字。
其人俠義之名,便是在這兩州之中如此盛行,為盜達了這般境地,誰還能真的鄙夷的喚他一聲“盜”呢?
袁方也是看在眼中,麵上不知作何表情,他知道這緣故,更知道這些贈給兩州受災百姓的錢財來自何方。
但正是如此,他才感覺分外不適,其人為義捕,天然便和盜匪對立。
可眼前所見種種,他也真就難以違心的說些不是。
這等事,他們義捕做不了,也隻有那天下盜聖,俠盜一枝梅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