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四月底,丁魁楚案的餘波,漸漸平息,剛剛開設到各府城的中央銀行,收到的第一筆存款,卻是存入“廉政賬戶”的錢。


    “記下來,”張薔對法容道,“這些上交銀子的官員,年底都發上一筆養廉銀。”


    法安大師指著另一堆材料,道:“主動上交銀子的官員,還是少數,這一堆材料上的官員,一點動靜也沒有。”


    “萬事開頭難,慢慢來。”張薔叫來懷恩和另一個小太監,吩咐道,“把這堆材料,把省、府、縣的順序,分類整理出來。”


    然後交給李若璉,逐府逐縣地考查,把能做事的官員留下來,又貪腐又不做事的官員,慢慢撤換掉。


    她現在,更關心的是今年全國的春耕問題。


    經過三四年的大力推廣,三樣新作物在全國的種植麵積,逐漸擴大,紅薯、玉米、土豆在百姓口糧中的占比,越來越大,種植新作物的百姓人家,終於不再餓死人。


    玉米秸稈和紅薯藤,也成了豬牛羊的草料,養殖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張薔希望今年,大明十三省一千一百三十六個縣,和上千個衛所,都能種上新作物,根據後世的經驗,就算雲貴高原的高寒山區,也能種植土豆和玉米,還成了當地人的主食。


    但是,各地傳迴來的消息,讓她心生焦慮。


    今年開春以來,大明從南到北,降雨比往年普遍少三到五成,西北地區,更是幹旱少雨,簡直不適合為類居住……


    天府之國的四川,又發生的地震,當地官府正在舉全川之力,抗震救災,影響了當地的春耕。


    她前世,從沒聽說過,連南京這樣的地區,也會發生地震,但這一世,南京緊跟著四川,也發生了地震……所幸江南地區的春耕,早已結束,新作物的種植,並沒受到影響。


    “還是要興修水利,”張薔的禦案上,攤開著一張黃河以北地區的水係圖,是工部老尚書李從心,組織人力物力,以元代《水經注》為藍本,再實地勘測後,精心繪製麵成。


    現在有了炸藥,能炸開山石,又有水泥,能修建堤壩,選合適的地方,修建水庫,抬高水位,就能保一縣一府之地豐收。


    如果能多修建幾座,四川都江堰那樣的水利工程,還怕什麽小冰河啊?


    修建水利工程,要征徭役,又要增加百姓負擔,改用民工的話,又要增加財政負擔……


    別看這幾年,她又是削藩,又是清屯衛所,又是開官店,又是肅貪,也隻是甩掉了幾個沉重的包袱,讓國庫稍有結餘而已。


    這些改革的紅利,要三五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


    但是這幾年,花錢的地方更多,為了穩定西北,每年投入的銀子,軍隊加上民生,就不下百萬兩。


    再加上減免的賦稅,總計近兩百萬兩,西北三省,已經連續四年免稅。


    其餘各地賑災加上減免賦稅,也要近兩百萬兩。


    近兩年投資的礦山、鋼鐵廠,隻有投入,還沒產生效益。


    燕京大學和火器局的科研投入,每年也要近三十萬兩。


    今年,又開辦了中央銀行,前期的基礎設施和人力投入,按一座府城一萬兩算,大明一百四十個府、一九十三個州,有些州城和府城是重疊的,也要近兩百萬的投入。


    國庫拿不出那麽多錢,她正在考慮,要麽,讓官員們入股銀行,要麽,放緩步伐,用滾動式發展的方式,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銀行網點全麵鋪開。


    處處都要花錢,做為後世穿來的靈魂,她當然還有更多的辦法,比如鹽稅,比如關稅,比如海貿,比如工業……


    張薔坐在椅子上,用炭筆在一張宣紙上畫思維導圖,一邊畫,一邊清理自己的思路,最後,發現自己一路走來,磕磕絆絆的,太急了。


    當然,有些是身不由己,比如西北局勢,比如皇太極入關,她不得不應對。


    但有些事,比如這次肅貪,就明顯急燥了,這是她前世帶來的執念,前世,全民恨貪官恨得要死,她一個商人,更是深受潛規則的毒害,比別人更恨上一萬倍。


    所以剛有一點點資本,就迫不急待地向貪官們動手了。


    但是,她隻伸手試探了一下,大明官場的關係網,就震蕩起來……前朝張居正,改革十年,也沒觸碰過的官場貪腐,明顯比她更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她應該低調處理,不應該大張旗鼓。


    教訓啊教訓,都是錢鬧得,但也不得不承認,她有點膨脹了,做為秉國太後,她也應當每日三省吾身:如何讓百姓吃飽?如何渡過天災?如何發展經濟?


    阿寶不聲不響地從房梁上跳下來,跳到禦案上,看她畫的思維導圖,上前用前爪撥了撥她的手:“喵……心情不好?”


    “我在算家底,”張薔說,“今年黃河以北,普遍少雨,我看看要損失多少賦稅,要多少銀子來填虧空,還有,從哪裏弄銀子……”


    “喵……看上鹽稅了?”


    “是啊,”張薔悶悶地說,“我在想,與其跟貪官做鬥爭,不如紮緊自家的錢袋子,稅收就是大明的錢袋子,而鹽稅,占稅收的六成……


    我前世讀書時,看到過一則資料,說是大宋朝為何那麽富?主要是收鹽稅,北宋時,每引收六貫錢,一年就能收1200萬貫錢!


    大明現在的人口,比北宋多,去年的鹽稅,卻隻收上來252萬兩,還是近年來最高的,阿寶,你說,要是堵住了這個漏洞,本宮還缺銀子麽?”


    “喵……不缺……你早該堵了……”


    “那不是,前兩年手裏沒兵沒槍,不得拘著麽,現在,哼哼,我自橫刀向天笑——還有誰?”


    “喵……喵呀……又飄了……趁你高興,告訴你一個壞消息……”


    張薔一聽,立即坐直身子,歎著氣道:“說吧,我是……小強。”


    “喵……城隍廟的黃仙兒說,今年的年景不好,小心有大水災……”


    張薔抬頭望了望窗外,高遠的藍天上,掛著好熾熱的一枚太陽,她疑惑地道:“你啥時候跟黃仙兒混一起了?你們都不是一個品種,它們的話,你聽得懂?阿寶,你變異升級了?”


    又指著窗外的大太陽道:“黃仙兒說今年天旱,本宮還信它幾分……”


    阿寶說:“喵……你要敬畏自然……天有不測風雲……”


    張薔把炭筆扔在禦案上,抱起阿寶,起身迴暖閣,同平安一起吃午飯:“好吧,鹽稅放一放,先應對災害,管它是旱災也好,水災也好,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真是,好的不靈壞的靈,端午節後,久旱不雨的北方大地,迎來的難得的夏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