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事件,也給張薔敲響警鍾,地處中原內陸的一府之地,已經如此糜爛不堪,大明的其他地方,富庶的江南,開放的閩廣,鮮花著錦的繁華下麵,隱藏著多少,比南陽陳家還兇惡的勢力?
呀瑪,越想越心驚,她得握好手裏的武器,起碼得練好十萬京營火器兵,才有安全感,這是她母子二人,加上阿寶的保命之道。
於是第二天,張薔帶著薑姑姑、法容、懷恩和一隊禦林軍,到兵部的火器局考察。
次輔兼兵部尚書袁可立、五軍都督府張維賢、兵部左侍郎兼火器局局長倪元璐……一眾軍方高層隨行。
這次張薔首次打起太後儀仗出行,平日裏,她習慣微服私訪,隻帶著法容,但那隻是在京城的坊市裏轉悠。
今日裏出城調研,就不能壞了規矩,出城後,袁可立又調了一隊京營來護衛,說是有備無患,張薔隻得依她。
平安聽說後,也想隨她出來,但內閣三人堅決不同意,首輔孫承宗給出的理由是:太後出行,天子監國。
阿寶聽了,老神在在地對張薔說:“喵……他們是怕你出什麽意外,萬一你有事,大明不是還有平安麽?”
所以今日陪她出行的,隻有阿寶。
出了皇宮,從大明門到永定門,整條正陽門大街,已經改造成寬闊的水泥路麵,兩旁新栽的白楊樹,還很弱小,也伸展著嫩綠的枝條,任春風將葉子吹得沙沙作響。
這個時代,京城的春天還沒沙塵暴,幹淨的陽光照在臉上,暖融融的,阿寶幸福地眯起了貓眼,趴進它的籃子裏,享受陽光。
火器局占地近三百畝,圍牆高峻,護衛森嚴,城牆上架著火炮,護城河又深又寬,自成堡壘。
隨行人員留在城堡外待命,張薔隻帶著法容和薑姑姑,薑姑姑抱著阿寶,在袁可立幾人的陪同下,進廠裏參觀。
一進車間,就見一位五十來歲的老者,正在一台機器旁,聚精會神地勞作,倪元璐低聲對張薔道:“太後,那是兵部右侍郎畢懋康……”
倪元璐走上前,向他打招唿:“孟侯,剛才在辦公室裏沒見著你,又來車間幹活了?快過來,太後來了……”
畢懋康聞言抬起頭,見到張薔一行,忙過來行禮:“臣畢懋康,見過太後!”
張薔點點頭,畢懋康又與袁可立幾人一一見禮,張薔問他:“畢大人,你在做什麽?”
畢懋康走到剛才那台機器上,取下一截鋼管,雙手捧到張薔麵前,法容忙上前接過,遞給張薔。
“太後請看”畢懋康說,“臣在用車床,試著給這根管子鉤上膛線……”
張薔明白了,這時代的滑膛槍,製作得再精良,準頭是一個硬傷,子彈噴出槍膛後,前進方向不受控製,你本來指著敵人的腦袋打的,結果中槍的,可能是第二個人的大腿……
有一次,張薔在接見畢懋康的時候,提到準頭的問題,她說:“聽說佛朗機那邊,有工匠給槍管裏刻上膛線,讓子彈在槍管裏放置,出膛後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張薔還給他畫了膛線的樣子,以及用來刻膛線的手動木質拉床,就是美州殖民者早期使用的那種。
沒想到過了半年時間,還真給他按圖造出了拉床,還用它來拉膛線了。
張薔接過那根十分光滑的鋼管,倪元璐在旁邊補充道:“這是用焦炭煉鋼法,煉出來的精鋼,雖然還趕不上頂級的蘇鋼,勝在產量大,造價低,能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張薔把槍管遞給下首的袁可立,親切地對畢懋康道:“聽說畢大人帶了幾位徒弟?這些力氣活,應該交給年輕人去做,要是把你累著了,可是大明的損失啊。”
畢懋康拱手道謝:“謝太後體恤,隻是那鉤刀製作不易,臣怕他們毛手毛腳的,給弄壞了。”
倪元璐又道:“製作一把鉤刀,得五十多兩銀子……”
張薔問他:“你每月給畢大人多少研究經費?”
“經費?”倪元璐搖頭,“畢大人用銀子,都是從局裏出,沒有專門的經費。”
“這可不行,”張薔說,“火器局應該撥出一筆研究經費,用來購習實驗材料,不要讓畢大人為了五十兩銀子,就將鉤刀看得跟眼珠子似的,而年輕人,隻有多動手,才能成長起來嘛。”
袁可立也對畢懋康說:“孟候下來,做個今年的預算,汝玉將這塊經費獨立出來,不要摳摳搜搜的。”
張薔補充道:“不止是畢大人這裏,凡是研製、改進新火器的人員,都應該劃撥一筆經費,幫助他們大膽創新……”
倪元璐低頭領命。
線膛槍還在研製中,張薔不願意泄露過多的信息,便提議到陳列室,看看已經量產的成品。
畢懋康將那支槍管,交給大徒弟,讓他上手去鉤膛線,一再叮囑他:“手要穩,別把鉤刀弄壞了!”
害得他大徒弟縮手縮腳的,不敢下手,反而做不好。
陳列室在火器局辦公室的旁邊,裏麵陳列著各種用途的火槍、火炮和鉛彈。
畢懋康拿起一支烏黑發亮的火槍,呈給幾人看,一邊介紹道:“太後,各位大人,這種燧發槍,就是裝備京營士兵的普通燧發槍,槍管是用焦炭煉出的精鋼打造,槍托用的是白樺木,采用定裝子彈,一千發以內,基本不會炸膛……”
“這槍,一個月能生產多少支?”張薔最關心的,是什麽時候能將衛所兵武裝起來,成為她打擊地方黑惡勢力的有力武器。
“目前,受製於工部的鋼產量,如果原材料供應得上,每月能生產兩到三千支……”
袁可立補充道:“十萬京營兵,隻裝備了四成,另外,九邊軍鎮,也隻裝備了兩成……”
意思是,其他部隊,還輪不上。
張維賢不甘心地道:“三千支太少了,目前清改衛所,一個衛,至少應該組建一支一百人的火槍隊……”
張薔點點頭:“可惜盧大人今日沒來,下來了解一下,煉鋼廠遇到了什麽問題?導致產能不夠?”
倪元璐經常與盧象升打交道,他知道盧象升的苦惱。
“秉太後,”他道,“盧大人那裏,一是煤炭供應不上,煤炭全靠人工一筐筐地從礦洞裏背出來,產量上不去。
二是鐵礦石的問題,也是靠人工一筐筐地背出來,滿足不了煉鐵爐的需求。”
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就算建了先進的煉鋼廠,原材料供應不上也是白搭,張薔再急,也得一步步來。
“記下來,”她對身後的法容道,“下來再想辦法。”
法容掏出隨身攜帶的記事本,用炭筆刷刷刷地記錄了下來。
一行人繼續往前走,畢懋康指著地上一架小型的虎蹲炮,介紹道:“太後,各位大人,這是改良後的虎蹲炮,可以裝在馬背上發射。”
“怎麽解決後座力的問題?”張薔好奇地問。
“是這樣,”畢懋康指著那炮的底座道,“太後請看,這炮是橫著安裝在馬背上的,發射的時候,騎兵在射程內,采用側向發射的方式,就能避免後座力對馬背的衝擊。”
袁可立補充道:“就像佛朗機人的武裝商船,開炮時,要將船身側過來對準目標一樣,騎兵到達預定位置後,調轉馬頭,用側麵對著目標開炮……”
呀瑪,越想越心驚,她得握好手裏的武器,起碼得練好十萬京營火器兵,才有安全感,這是她母子二人,加上阿寶的保命之道。
於是第二天,張薔帶著薑姑姑、法容、懷恩和一隊禦林軍,到兵部的火器局考察。
次輔兼兵部尚書袁可立、五軍都督府張維賢、兵部左侍郎兼火器局局長倪元璐……一眾軍方高層隨行。
這次張薔首次打起太後儀仗出行,平日裏,她習慣微服私訪,隻帶著法容,但那隻是在京城的坊市裏轉悠。
今日裏出城調研,就不能壞了規矩,出城後,袁可立又調了一隊京營來護衛,說是有備無患,張薔隻得依她。
平安聽說後,也想隨她出來,但內閣三人堅決不同意,首輔孫承宗給出的理由是:太後出行,天子監國。
阿寶聽了,老神在在地對張薔說:“喵……他們是怕你出什麽意外,萬一你有事,大明不是還有平安麽?”
所以今日陪她出行的,隻有阿寶。
出了皇宮,從大明門到永定門,整條正陽門大街,已經改造成寬闊的水泥路麵,兩旁新栽的白楊樹,還很弱小,也伸展著嫩綠的枝條,任春風將葉子吹得沙沙作響。
這個時代,京城的春天還沒沙塵暴,幹淨的陽光照在臉上,暖融融的,阿寶幸福地眯起了貓眼,趴進它的籃子裏,享受陽光。
火器局占地近三百畝,圍牆高峻,護衛森嚴,城牆上架著火炮,護城河又深又寬,自成堡壘。
隨行人員留在城堡外待命,張薔隻帶著法容和薑姑姑,薑姑姑抱著阿寶,在袁可立幾人的陪同下,進廠裏參觀。
一進車間,就見一位五十來歲的老者,正在一台機器旁,聚精會神地勞作,倪元璐低聲對張薔道:“太後,那是兵部右侍郎畢懋康……”
倪元璐走上前,向他打招唿:“孟侯,剛才在辦公室裏沒見著你,又來車間幹活了?快過來,太後來了……”
畢懋康聞言抬起頭,見到張薔一行,忙過來行禮:“臣畢懋康,見過太後!”
張薔點點頭,畢懋康又與袁可立幾人一一見禮,張薔問他:“畢大人,你在做什麽?”
畢懋康走到剛才那台機器上,取下一截鋼管,雙手捧到張薔麵前,法容忙上前接過,遞給張薔。
“太後請看”畢懋康說,“臣在用車床,試著給這根管子鉤上膛線……”
張薔明白了,這時代的滑膛槍,製作得再精良,準頭是一個硬傷,子彈噴出槍膛後,前進方向不受控製,你本來指著敵人的腦袋打的,結果中槍的,可能是第二個人的大腿……
有一次,張薔在接見畢懋康的時候,提到準頭的問題,她說:“聽說佛朗機那邊,有工匠給槍管裏刻上膛線,讓子彈在槍管裏放置,出膛後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張薔還給他畫了膛線的樣子,以及用來刻膛線的手動木質拉床,就是美州殖民者早期使用的那種。
沒想到過了半年時間,還真給他按圖造出了拉床,還用它來拉膛線了。
張薔接過那根十分光滑的鋼管,倪元璐在旁邊補充道:“這是用焦炭煉鋼法,煉出來的精鋼,雖然還趕不上頂級的蘇鋼,勝在產量大,造價低,能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張薔把槍管遞給下首的袁可立,親切地對畢懋康道:“聽說畢大人帶了幾位徒弟?這些力氣活,應該交給年輕人去做,要是把你累著了,可是大明的損失啊。”
畢懋康拱手道謝:“謝太後體恤,隻是那鉤刀製作不易,臣怕他們毛手毛腳的,給弄壞了。”
倪元璐又道:“製作一把鉤刀,得五十多兩銀子……”
張薔問他:“你每月給畢大人多少研究經費?”
“經費?”倪元璐搖頭,“畢大人用銀子,都是從局裏出,沒有專門的經費。”
“這可不行,”張薔說,“火器局應該撥出一筆研究經費,用來購習實驗材料,不要讓畢大人為了五十兩銀子,就將鉤刀看得跟眼珠子似的,而年輕人,隻有多動手,才能成長起來嘛。”
袁可立也對畢懋康說:“孟候下來,做個今年的預算,汝玉將這塊經費獨立出來,不要摳摳搜搜的。”
張薔補充道:“不止是畢大人這裏,凡是研製、改進新火器的人員,都應該劃撥一筆經費,幫助他們大膽創新……”
倪元璐低頭領命。
線膛槍還在研製中,張薔不願意泄露過多的信息,便提議到陳列室,看看已經量產的成品。
畢懋康將那支槍管,交給大徒弟,讓他上手去鉤膛線,一再叮囑他:“手要穩,別把鉤刀弄壞了!”
害得他大徒弟縮手縮腳的,不敢下手,反而做不好。
陳列室在火器局辦公室的旁邊,裏麵陳列著各種用途的火槍、火炮和鉛彈。
畢懋康拿起一支烏黑發亮的火槍,呈給幾人看,一邊介紹道:“太後,各位大人,這種燧發槍,就是裝備京營士兵的普通燧發槍,槍管是用焦炭煉出的精鋼打造,槍托用的是白樺木,采用定裝子彈,一千發以內,基本不會炸膛……”
“這槍,一個月能生產多少支?”張薔最關心的,是什麽時候能將衛所兵武裝起來,成為她打擊地方黑惡勢力的有力武器。
“目前,受製於工部的鋼產量,如果原材料供應得上,每月能生產兩到三千支……”
袁可立補充道:“十萬京營兵,隻裝備了四成,另外,九邊軍鎮,也隻裝備了兩成……”
意思是,其他部隊,還輪不上。
張維賢不甘心地道:“三千支太少了,目前清改衛所,一個衛,至少應該組建一支一百人的火槍隊……”
張薔點點頭:“可惜盧大人今日沒來,下來了解一下,煉鋼廠遇到了什麽問題?導致產能不夠?”
倪元璐經常與盧象升打交道,他知道盧象升的苦惱。
“秉太後,”他道,“盧大人那裏,一是煤炭供應不上,煤炭全靠人工一筐筐地從礦洞裏背出來,產量上不去。
二是鐵礦石的問題,也是靠人工一筐筐地背出來,滿足不了煉鐵爐的需求。”
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就算建了先進的煉鋼廠,原材料供應不上也是白搭,張薔再急,也得一步步來。
“記下來,”她對身後的法容道,“下來再想辦法。”
法容掏出隨身攜帶的記事本,用炭筆刷刷刷地記錄了下來。
一行人繼續往前走,畢懋康指著地上一架小型的虎蹲炮,介紹道:“太後,各位大人,這是改良後的虎蹲炮,可以裝在馬背上發射。”
“怎麽解決後座力的問題?”張薔好奇地問。
“是這樣,”畢懋康指著那炮的底座道,“太後請看,這炮是橫著安裝在馬背上的,發射的時候,騎兵在射程內,采用側向發射的方式,就能避免後座力對馬背的衝擊。”
袁可立補充道:“就像佛朗機人的武裝商船,開炮時,要將船身側過來對準目標一樣,騎兵到達預定位置後,調轉馬頭,用側麵對著目標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