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王的覆滅,不僅推翻了壓在地方官府頭上的,巨額的祿米負擔,從王府裏抄得的糧食,一半運到邊鎮,補了邊軍的糧草,一半運到各府縣的官店,低價賣給老百姓,平抑糧價。


    三王名下的莊田,也畫成了紅線,分給失地農民耕種,向官府納糧。


    三王靖難之役,嚇壞了各地藩王,紛紛上繳王府護衛,孫傳庭成了衛所整改的專職官員,帶著吳三桂,從河南跑到山西,又從山西跟到陝西,最後,又從陝西,到達四川。


    四川的蜀王府,除了上交護衛,還將兩百年來占用的土地,包括投獻和隱田,統統退還,隻保留了洪武初年賜下的莊田。


    成都平原的土地,以前七成被蜀王府侵占,退還以後,蜀王府的莊田,迴到國初時期的水平,隻有3000頃。


    生怕秦王之禍,在蜀王府重演。


    平涼的韓王、韋州(寧夏)的慶王,也紛紛退田,撤掉了收稅的稅卡,約束宗親,開始夾起尾巴做人。


    經此一役,西北的財政負擔,大大減輕,又增加了自耕農數量,張薔相信,西北這塊大明的火藥桶,暫時安全了。


    開平二年的冬至大祭後,冬月初九這日,張薔召集顧問小組成員,討論宗藩改革的問題,宗人令信王、左宗正惠王、右宗正桂王,應邀參加。


    遠在開封的左宗人周王朱恭枵,也被邀請進京參會,自永樂後,大明藩王,少有進京的,周王這次,算是破例。


    有禦史上折子彈劾,說太後這樣做,是違背祖製,要求阻止周王迴京。


    對這種交作業似的折子,張薔很反感,直接打迴去,讓這幾位禦史,重新提交一份關於宗室改革的意見書。


    其實,周王早就被朝廷在西北的行動,嚇壞了,他不敢進京,又不敢不進京,急得頭發都白了幾根。


    周王妃更擔心,怕王爺在路上出意外,怕王爺被扣留在京迴不來,怕王爺被人下毒,又怕王爺“被生病”……


    周王妃越想越怕,哭泣著對周王說:“王爺,要不你就上折子稱病,辭了宗人府的差事吧?”


    四十多歲的周王,坐在軟榻上,心神不寧地道:“這是太後的恩典,怎麽能辭?”


    王妃道:“王爺身上,擔著五千多族人的衣祿呢,王爺要是……這五千多族人靠誰去?”


    周王煩躁地想揮手趕走王妃,想想自己都六神無主的,她一個婦人驚慌失措,也很正常,他隻好揮手道:“叫世子來,本王與他交待一下……”


    世子到來,要求陪同父親上京,朝廷要是有什麽懲罰,他好替父親分擔。


    周王嗬斥道:“說什麽混話呢,為父是左宗人,迴京討論大事,你以何理由去北京?


    乖乖在家裏,看好周王府,約束族人不要惹事,等為父迴來。”


    跟交待遺囑一樣,將王府事務,全托付給世子,告別老妻,帶著十來個家人,棲棲遑遑地往北京來。


    周王真是想多了,他隨著驛站,一路來到北京,被信王安置在原來的瑞王府,據信王說,這座府邸,已經改建成皇家賓館,用於接待來京的皇室宗親。


    “聽信王的意思,各地的宗親,都能來京了?”周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再次確認一下。


    “是呀,”信王一邊帶著周王參觀府邸,一邊道,“民間還說,親戚嘛,要走動才親近,所以太後說了,都是太祖一脈的子孫,要經常走動才好,免得鬧了誤會,傷了和氣。”


    周王放心了,心想,早知是這樣,就將王妃帶上京來,漲漲見識,王妃自從嫁進周王府,就連府門都沒出過,可憐。


    所以今日,他放心大膽地,來到乾清宮西側殿的大會議室,參加討論會。


    按照輩份,朱恭枵算是平安的叔祖輩,所以,周王進來的時候,先向太後和平安行國禮,然後,太後母子再向周王行家禮。


    因為輩份高,周王被安排在左手第一位,首輔孫承宗隻能屈居第二。


    周王見小天子平安,長得虎頭虎腦的,一雙狹長的鳳眼,明亮有神,對著他微微一笑,小大人似地問他:“叔祖爺爺,太後賜給您的三樣新作物,今年收成如何?”


    不愧是天子!周王心想,他的小孫子,整日關心的,是他圈養的小貓小狗,看看平安,關心的是莊稼!


    民以食為天,天子關心的,是百姓的吃飯問題。


    “迴萬歲爺,”小小天子,也頗有威儀,周王忙恭恭敬敬地迴道,“紅薯有七石的收成,土豆五石左右,玉米三石的樣子,比傳統的小麥和菽類,產量要高得多。”


    平安很高興,又問他:“叔祖爺爺,你有沒有吃過炸薯條?可香啦。”


    這才象小孩子的話嘛,兩句就轉到吃食上了,周王搖著頭說:“沒有,今年收獲的莊稼,明年要用來做種,舍不得吃呢。”


    平安遺憾地點點頭,繼而又道:“沒關係,等散了會,朕讓信王叔給您送一些過去……”


    兩人正說得熱鬧,就聽太後敲敲桌子,提醒道:“開會了……”


    重臣們陸續進來,相互之間拱拱手,就各自落座,不一會兒,一大張橢圓形的會議桌,就坐滿了人。


    今日的會議,由首輔孫承宗主持,所以他首先發言:“今年的宗藩,出了不少問題,所幸都順利解決了,但宗藩的其他問題,不可能都用武力來解決。


    今日請大家來,就是要討論大明宗藩麵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老夫先來拋磚引玉吧,”他點了點位置上擱著的一疊材料。


    周王見大家都拿起材料來看,他的麵前,也有一疊同樣的材料,於是拿起來,就聽孫承宗渾厚的聲音再度響起:


    “這裏有一份禮部整理出來的材料,老夫念給大家聽一聽,大家心裏先有個數。”


    “特別說明一下,”他敲敲桌子,“這份材料上的統計數據,包含晉藩、代藩和秦藩的數據。


    截止到天啟七年底,大明宗室人口,記錄在冊的,二十三萬六千四百一十九人,按祖製,歲給?米五千一百七十二萬石,而天啟七年,夏糧和秋糧,全國共收入兩千九百五十三萬石……”


    數據一出,會議室頓時炸了鍋,做過地方官的,如袁可立、郭允厚,畢自嚴等,出身西北的如韓爌,多少知道一些宗室問題。


    其他年輕點的官員,如盧象升、倪元璐、李邦華等,平日裏隻聽說奉養宗室的祿米不足,卻沒想到這麽嚴重!


    李邦華第一個站出來質疑道:“閣老?數據可準確?”


    他的潛台詞是:宗藩這麽能生啊?


    孫承宗指指禮部尚書溫體仁:“長卿,數據是你禮部提供的,你來說說?”


    被人質疑工作成果,溫體仁有點羞腦,但他掩藏得很好,正色道:“本官上任以來,發現記錄宗親的玉碟,多有遺漏,即著人查漏補缺,發現自萬曆以來,宗室人口,成倍地增長……


    這是天啟七年,記錄在冊的宗親數量,如果算上未上玉碟的人數,本官估計,大明宗親,應該在三十萬人上下……”


    周王聽了,不住地點頭,他周王府,有玉碟記錄的宗親,就有六千多人,還有近八百多人沒有錄進皇家玉碟……


    他總算知道,太後為何要對宗藩下手了,養不起了啊。


    好在他響應得快,否則,周王府,遲早要與福王府、晉王府、代王府、秦王府一樣滅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