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親王擔任宗人府主官後,更是沒有了就藩的理由,他們如同大明官員一般領取俸祿,以此養活一家老小。
為此,惠王與桂王都停止了納妾,兒女眾多,實在是養不起。
張薔為了嘉獎三位親王,每人賜予了一座上千畝的大莊子,這些莊子是從朱由校名下劃撥的。
要讓馬兒奔跑,還得讓馬兒吃草,轉彎太急容易翻車,得讓這三人有些俸祿之外的收入,他們心裏才能平衡。
宗人府重建的消息,以及瑞王被處置的消息,隨著邸報傳遍各省,各地的藩王宗親開始惶恐不安,不知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麽命運。
新官上任三把火,宗人府重建後發布的第一道宗人令,便是為宗藩謀福利:為了減輕各地宗藩的負擔,允許各藩親王、郡王將王府護衛上交朝廷。
大明初立時,親王們擁有三衛護衛,按一衛五千六百人計算,一個親王擁有一支一萬六千人的軍隊。特別是明初封在大明邊鎮的親王,是朱元璋心目中的“藩屏”,守土有責,他們擁有的軍隊更多。
正因如此,朱棣才敢起兵靖難。
朱棣之後,各地藩王的兵權被大幅削弱,但各王府仍有護衛,這些護衛仍需朝廷供養。如今朝廷拖欠祿米,有的王府,特別是郡王府,已養不起護衛了。
宗人府急宗人所急,允許他們將養不起的軍隊上交兵部。
此令一出,河南的周王朱肅溱,因離京師較近,多多少少聽到了關於瑞王的一些風聲,他第一時間上交了周王府的護衛,稱開封地處大明腹地,安全無虞,周王府無需護衛。
其實,各王府的護衛,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與大明的其他衛所一樣,早已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
要不然,洛陽的福王也不會被李自成烹煮。
周王府三衛便是一個例子:當初的三衛一萬五千多人,到如今,衛所兵連帶他們的家屬,早已超過八萬人。雖然有國初劃撥的衛所土地,但從一萬多人增加到七八萬人,若非朝廷兜底,周王府早已養不起。
如今,周王寧願將衛所的土地歸還三衛,也要甩掉這個包袱,因為他聽說朝廷不再為王府護衛兜底,要讓他們與大明的其他衛所一樣,憑衛所土地自給自足。
作為第一個響應宗人府號召的藩王,周王朱肅溱受到了天子和太後的嘉獎,得到了一批從京師運來的新作物種子。
此外,周王還被提拔為宗人府左宗人,協助宗人府管理河南的宗藩事務。
有了周王做榜樣,河南的趙王、鄭王、崇王紛紛上繳王府護衛,三王先後受到嘉獎,得到了新作物種子。
河南還有唐王、潞王、福王沒有動作,唐王府此時正陷入內訌,無暇顧及朝堂之事。
潞王是萬曆帝的弟弟,深得李太後的寵愛。據說,李太後教導萬曆帝時,萬曆帝稍有忤逆,李太後就威脅要將皇位轉給他弟弟潞王。
萬曆帝在母後和張居正的雙重嚴厲管束下,整個青少年時期過得十分壓抑,所以後來叛逆起來,才那般驚天動地……
扯遠了,說迴潞王,潞王繼承的是他叔叔景王的莊田,有三萬頃。正是有他這個前車之鑒,萬曆帝才會給福王朱常洵劃撥四萬頃莊田。
潞王和福王莊田眾多,養得起護衛,又是天子近支長輩,根本不聽宗人府的倡議。
張薔沒有理會這三位,第一時間找來張維賢,讓他選派得力人手,趕赴河南,先整頓幾位王爺上交的護衛。
張維賢在軍事學院中選中了去年的武狀元吳三桂,準備派他去河南辦理這趟差事。
次輔兼兵部尚書袁可立認為吳三桂太年輕,整頓的又是王府的護衛,怕他鎮不住場子,建議派一個老成持重之人坐鎮,吳三桂作為副手更為合適。
張薔把崇禎年間有名望的臣子又想了一遍,一拍腦門,失笑道:“怎麽把這位牛人給忘了?”
“???”袁可立很少聽到太後如此誇讚一個人,他將朝堂上下有名望的大臣全過了一遍,也想不出太後說的是哪一位。
“袁崇煥的同年,山西代州的進士孫傳庭!”
此時的孫傳庭,名號尚未顯赫,還在家鄉閑居,袁可立自然沒聽說過他,疑惑地問道:“太後,此人有何特異之處?”
張薔道:“聽前往山西賑災的禦史迴報,孫傳庭儀表堂堂,身長八尺,能左右開弓,武藝超群,是又一個盧象升啊。
而且,他雖然在家閑居,卻深憂時局,對賑災禦史提供了許多幫助,是個可用之才。”
袁可立對太後選人的眼光深信不疑,況且隻是整頓王府衛所這麽一個小差事,正好用來考察孫傳庭的能力。
………………………………
山西代州,振武衛,孫氏宅邸,賦閑在家的孫傳庭正在與他的學生們討論時局。
一位學生氣憤地說:“朝堂上的那些大人們,不知怎麽想的,後金都被堵在關內了,多好的關門打狗的機會啊,卻生生被他們放走了。如果後金卷土重來,孫承宗、袁可立之流,就是大明的罪人!”
他旁邊一位學長反駁道:“致中此言差矣,孫袁二人就不想立功?皇太極好歹也是一位虜酋,滅掉他,那可是滅國之功啊,誰不想?
但他們還不是要聽那位秉國太後的?放走皇太極,也可能是太後的主意。”
前麵那位學生一掌拍在桌子上,忿忿地道:“後宮婦人,能有多少見識?唉,婦人誤國啊……”
另一位學長拍拍他的手背,用眼睛往先生那裏瞟了瞟,示意他別口無遮攔。
那位表字“致中”的學生仍不服氣,拱手問孫傳庭:“先生,您也認為該放走皇太極嗎?”
孫傳庭睜開眼睛,一道銳利的目光射向那學生,好一會兒,他才沉聲開口道:“為師教過你們,看問題不要隻看表麵,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就拿後金這次破關來說,大明最大的依仗是城池和火器,而後金的長處是來去如風。為師估計,孫袁二人剛開始也是想留下皇太極的,但結果呢,後金騎兵在北直隸橫衝直撞兩個多月,而明軍不能製。
作為統帥,該怎麽選?是繼續任由皇太極將北直隸燒成一片荒野,再南下荼毒中原?還是放棄殲滅他的機會,保住北直隸的百姓和財物?”
學生們沉默了,這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許久,一位叫馮容的學生才說:“朝廷放走了皇太極……”
“是啊,”孫傳庭繼續說,“為師想來,前年的京師大爆炸,工部的火藥庫都毀了,估計火器不夠,也是選擇放走皇太極的一個原因。
所以,為師一直教導你們,不要學江南那幫學生,成天大言不慚,嘩眾取寵,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一件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做學問。”
馮容恭敬地道:“先生說的是,弟子受教!”
正是此時,孫府管家跑了進來,一臉喜色地喊道:“老爺,朝廷六百裏加急,請老爺快到前堂接旨……”
孫傳庭豁然起身,厲聲問道:“來人可說了何事?”
管家搖頭,隻催促道:“老爺,您快去接旨吧。”
馮容拉住孫傳庭的衣襟,猶豫著道:“先生,天下事危,不可為矣。如朝廷召先生複職,望先生慎重!”
孫傳庭愣了一下,慨然道:“事雖危,這大明,吾也要救它一救,成不成功,是我的命數。”
為此,惠王與桂王都停止了納妾,兒女眾多,實在是養不起。
張薔為了嘉獎三位親王,每人賜予了一座上千畝的大莊子,這些莊子是從朱由校名下劃撥的。
要讓馬兒奔跑,還得讓馬兒吃草,轉彎太急容易翻車,得讓這三人有些俸祿之外的收入,他們心裏才能平衡。
宗人府重建的消息,以及瑞王被處置的消息,隨著邸報傳遍各省,各地的藩王宗親開始惶恐不安,不知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麽命運。
新官上任三把火,宗人府重建後發布的第一道宗人令,便是為宗藩謀福利:為了減輕各地宗藩的負擔,允許各藩親王、郡王將王府護衛上交朝廷。
大明初立時,親王們擁有三衛護衛,按一衛五千六百人計算,一個親王擁有一支一萬六千人的軍隊。特別是明初封在大明邊鎮的親王,是朱元璋心目中的“藩屏”,守土有責,他們擁有的軍隊更多。
正因如此,朱棣才敢起兵靖難。
朱棣之後,各地藩王的兵權被大幅削弱,但各王府仍有護衛,這些護衛仍需朝廷供養。如今朝廷拖欠祿米,有的王府,特別是郡王府,已養不起護衛了。
宗人府急宗人所急,允許他們將養不起的軍隊上交兵部。
此令一出,河南的周王朱肅溱,因離京師較近,多多少少聽到了關於瑞王的一些風聲,他第一時間上交了周王府的護衛,稱開封地處大明腹地,安全無虞,周王府無需護衛。
其實,各王府的護衛,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與大明的其他衛所一樣,早已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
要不然,洛陽的福王也不會被李自成烹煮。
周王府三衛便是一個例子:當初的三衛一萬五千多人,到如今,衛所兵連帶他們的家屬,早已超過八萬人。雖然有國初劃撥的衛所土地,但從一萬多人增加到七八萬人,若非朝廷兜底,周王府早已養不起。
如今,周王寧願將衛所的土地歸還三衛,也要甩掉這個包袱,因為他聽說朝廷不再為王府護衛兜底,要讓他們與大明的其他衛所一樣,憑衛所土地自給自足。
作為第一個響應宗人府號召的藩王,周王朱肅溱受到了天子和太後的嘉獎,得到了一批從京師運來的新作物種子。
此外,周王還被提拔為宗人府左宗人,協助宗人府管理河南的宗藩事務。
有了周王做榜樣,河南的趙王、鄭王、崇王紛紛上繳王府護衛,三王先後受到嘉獎,得到了新作物種子。
河南還有唐王、潞王、福王沒有動作,唐王府此時正陷入內訌,無暇顧及朝堂之事。
潞王是萬曆帝的弟弟,深得李太後的寵愛。據說,李太後教導萬曆帝時,萬曆帝稍有忤逆,李太後就威脅要將皇位轉給他弟弟潞王。
萬曆帝在母後和張居正的雙重嚴厲管束下,整個青少年時期過得十分壓抑,所以後來叛逆起來,才那般驚天動地……
扯遠了,說迴潞王,潞王繼承的是他叔叔景王的莊田,有三萬頃。正是有他這個前車之鑒,萬曆帝才會給福王朱常洵劃撥四萬頃莊田。
潞王和福王莊田眾多,養得起護衛,又是天子近支長輩,根本不聽宗人府的倡議。
張薔沒有理會這三位,第一時間找來張維賢,讓他選派得力人手,趕赴河南,先整頓幾位王爺上交的護衛。
張維賢在軍事學院中選中了去年的武狀元吳三桂,準備派他去河南辦理這趟差事。
次輔兼兵部尚書袁可立認為吳三桂太年輕,整頓的又是王府的護衛,怕他鎮不住場子,建議派一個老成持重之人坐鎮,吳三桂作為副手更為合適。
張薔把崇禎年間有名望的臣子又想了一遍,一拍腦門,失笑道:“怎麽把這位牛人給忘了?”
“???”袁可立很少聽到太後如此誇讚一個人,他將朝堂上下有名望的大臣全過了一遍,也想不出太後說的是哪一位。
“袁崇煥的同年,山西代州的進士孫傳庭!”
此時的孫傳庭,名號尚未顯赫,還在家鄉閑居,袁可立自然沒聽說過他,疑惑地問道:“太後,此人有何特異之處?”
張薔道:“聽前往山西賑災的禦史迴報,孫傳庭儀表堂堂,身長八尺,能左右開弓,武藝超群,是又一個盧象升啊。
而且,他雖然在家閑居,卻深憂時局,對賑災禦史提供了許多幫助,是個可用之才。”
袁可立對太後選人的眼光深信不疑,況且隻是整頓王府衛所這麽一個小差事,正好用來考察孫傳庭的能力。
………………………………
山西代州,振武衛,孫氏宅邸,賦閑在家的孫傳庭正在與他的學生們討論時局。
一位學生氣憤地說:“朝堂上的那些大人們,不知怎麽想的,後金都被堵在關內了,多好的關門打狗的機會啊,卻生生被他們放走了。如果後金卷土重來,孫承宗、袁可立之流,就是大明的罪人!”
他旁邊一位學長反駁道:“致中此言差矣,孫袁二人就不想立功?皇太極好歹也是一位虜酋,滅掉他,那可是滅國之功啊,誰不想?
但他們還不是要聽那位秉國太後的?放走皇太極,也可能是太後的主意。”
前麵那位學生一掌拍在桌子上,忿忿地道:“後宮婦人,能有多少見識?唉,婦人誤國啊……”
另一位學長拍拍他的手背,用眼睛往先生那裏瞟了瞟,示意他別口無遮攔。
那位表字“致中”的學生仍不服氣,拱手問孫傳庭:“先生,您也認為該放走皇太極嗎?”
孫傳庭睜開眼睛,一道銳利的目光射向那學生,好一會兒,他才沉聲開口道:“為師教過你們,看問題不要隻看表麵,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就拿後金這次破關來說,大明最大的依仗是城池和火器,而後金的長處是來去如風。為師估計,孫袁二人剛開始也是想留下皇太極的,但結果呢,後金騎兵在北直隸橫衝直撞兩個多月,而明軍不能製。
作為統帥,該怎麽選?是繼續任由皇太極將北直隸燒成一片荒野,再南下荼毒中原?還是放棄殲滅他的機會,保住北直隸的百姓和財物?”
學生們沉默了,這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許久,一位叫馮容的學生才說:“朝廷放走了皇太極……”
“是啊,”孫傳庭繼續說,“為師想來,前年的京師大爆炸,工部的火藥庫都毀了,估計火器不夠,也是選擇放走皇太極的一個原因。
所以,為師一直教導你們,不要學江南那幫學生,成天大言不慚,嘩眾取寵,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一件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做學問。”
馮容恭敬地道:“先生說的是,弟子受教!”
正是此時,孫府管家跑了進來,一臉喜色地喊道:“老爺,朝廷六百裏加急,請老爺快到前堂接旨……”
孫傳庭豁然起身,厲聲問道:“來人可說了何事?”
管家搖頭,隻催促道:“老爺,您快去接旨吧。”
馮容拉住孫傳庭的衣襟,猶豫著道:“先生,天下事危,不可為矣。如朝廷召先生複職,望先生慎重!”
孫傳庭愣了一下,慨然道:“事雖危,這大明,吾也要救它一救,成不成功,是我的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