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爆炸聲,驚動了平涼府城,百姓們以為有敵人攻城,嚇得躲在家裏不敢出來。
商鋪立即關門,行人飛跑著躲進正在關閉的鋪子,有騾馬被巨大的響聲嚇得受了驚,衝上街頭亂竄……
大戶人家忙派出家丁,前往打探消息。
王家人老爺心裏有鬼,正在猜測著是不是張家搶糧的事發了?一麵派家丁前去打聽,一麵組織護院做地準備,以防府城亂起來時,有亂民衝進家來打砸搶奪。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派出去的家丁跌跌撞撞地跑迴來了,一跨進家主的院子,就大叫道:“老爺不好了,小人看見王管事被官兵押著,五花大綁的……”
王家老爺正從堂屋裏出來,聞言腳下被門檻一絆,狠狠地摔在地上,頓時滿嘴的鮮血。
家丁忙上前扶起他:“老爺您沒事兒吧,哎喲,這滿嘴的血,小人去給您拿藥……”
王家老爺拉住家丁,張嘴吐出兩顆牙齒,含糊不清地問:“張家怎麽樣了?”
家丁抖著腿道:“官軍……衝進張家了……舉著明晃晃的大刀片子……”
王家老爺正要計較,又一名家丁跑進來報告道:“老……老爺……官軍朝咱們家衝過來了……”
“快……快關門……關門……”王家老爺嘴裏喊著,人卻癱在地上起不來了。
王家是比張家更大的地主,也比張家幸運,兒孫子弟沒有被團滅,在外做活、經商的子弟,逃得一條性命。
洪承疇領兵,一日之內,血洗了平涼府兩家大戶,罪名是搶劫軍糧,資匪。
也不管什麽午時三刻,就在當日下午,太陽快落山時,將兩家被俘的男丁,共計三十多口,斬於西市菜市口。
張家老爺子,到底沒活過七十歲,隻差一天……
府衙貼出告示,曆數張家子弟,占山為匪,搶劫過往客商,甚至軍糧,殺人無數的罪行;曆數王家多次為張家銷贓的資匪行為。
告示對王家其他落網之人,發出了海捕文書,百姓抓住一人,扭送到衙門的,獎銀子十兩,加糧食一石。
對城中之人,有盜搶的、通匪的、銷贓的,隻要有人舉報,統統抓起來審問,一經證實,舉報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嘉獎。
洪承疇在平涼府待了半個月,十五日內,平涼府又清理出幾家大戶,這些人家跟張家一樣,子弟們在外麵,做的是半商半匪的勾當,這種人家,統統被血洗。
還有一些商家,因為貪便宜,從劫匪手裏買了不少贓物,也被以通匪的罪名,遭到清算。
平涼府殺得人頭滾滾,連吳牲這位巡按禦史,都不太敢與洪承疇正麵對話了。
洪承疇的兇名,蓋過了韃子,在平涼府止小兒夜啼,被叫做“洪剃頭。”
他麾下大將,曹文詔也得了個“曹砍頭”的名號。
…………………………………………
北京,紫禁城,西苑,張薔和平安,正在陪太上皇朱由校度假。
中秋節過後,八月十八,就是小天子平安的生日,俗稱萬壽節,過了萬壽節,平安就六歲了。(這裏按大明習俗,算的虛歲,以後都按虛歲算)
張薔借著這個理由,給朝臣們放了三天假,引得一片歡唿聲,禦史們也不講什麽祖製了,按官職大小,領了五到十斤的鹹魚,迴家過節。
平安在蕉園裏遛他的幾匹矮馬,張薔陪著朱由校,在崇智殿的偏殿裏喝茶聊天。
“朕聽說,”朱由校身子骨很弱,才八月中,就在單衣外,披了一件道袍,他說,“朕聽說,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在平涼府被人稱為‘洪剃頭’?一個文官,殺戮是不是重了一些?”
張薔正在用一個紅泥小火爐,親自煮奶茶,她將雪白的牛奶,倒進茶壺裏,又在三隻碗裏,各加了一勺煮好的西米,再舀一勺白糖,大明叫霜糖。
提起茶壺,向三隻碗裏衝入奶茶,頓時飄起一股甜香。
張薔端起一碗,遞到朱由校手上:“上皇小心燙。”
又端起一碗,讓法容給懿安太後送去,自己再端起一碗,輕輕喝了一口,才道:“亂世用重典,上皇沒聽師傅們講過麽?”
朱由校不出聲了,半晌後,又道:“對於陝西的盜匪亂民,楊鶴主張剿撫結合,以撫為主,倒是符合仁政,支持的朝臣們不少吧?”
“上皇差矣,”張薔又喝了一口濃香的奶茶,笑咪咪地道,“自從《明報》刊登了盜匪們是如何劫殺過往客商,亂民們是如何洗劫大戶……的種種罪行後,民間的意見,就一邊倒了。”
她咬牙切齒地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洪承疇在平涼血洗賊匪的折子發迴來後,內閣三位老臣,和顧問組的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殺戮過重,大多數人都讚同楊鶴的以撫為主的清剿方針。
陝西方麵,巡撫耿如杞支持楊鶴的觀點,布政使陳奇瑜,支持洪承疇的做法,兩派意見相持不下,發文迴來讓朝廷定奪。
朝臣們的觀點,也分為兩派,東林一向以君子自稱,主張仁政,當然支持楊鶴的觀點。
洪承疇是福建人,福建江西和兩廣地區的官員,都站在洪承疇一邊。
《明報》不偏不倚,每一期報紙,兩派觀點刊發的文章數量相當,直到有一天,報紙上刊登了一篇陝西巡按禦史,賑災大臣吳牲的文章,描寫劫匪和亂民們的暴行。
緊跟著兩期,又刊登了其他幾位賑災禦史發迴的文章,敘述外地客商辛辛苦苦運往陝西的糧食,如何遭到劫匪們的搶劫,殺人越貨,導致外地客商人財兩空,殞命他鄉。
嚇得其他糧商,再也不敢往陝西運糧,加大了朝廷賑災的難度。
還有一些不願意幹活,用勞動換取口糧的地痞無賴,糾結亂民們搶劫大戶人家,淫辱人家妻女,搶奪人家錢糧,殺害人家子弟……的種種罪行。
然後,支持以撫為主的讀書人們,都噤了聲,再無人敢站出來支持楊鶴的觀點。
隨後,洪承疇因剿匪有功,升延綏巡撫。
洪承疇的晉升,表明了張薔的態度,自此,大明上下,對山匪盜賊,甚至地痞無賴的態度,隻有一個字:殺!
實在是因為,洪承疇在給張薔的密奏裏,說了實話:災害連年,大明養不活那麽多人……
曹文詔也因功,升為參將,調到洪承疇身邊,專事剿匪平亂。
巡撫標營的沈祥,也因功升千戶。
周遇吉團隊,集體記三等功一次,待迴京後各有賞賜。
張薔將朝堂的處置方案,原原本本地給朱由校講了一遍,末了說:“上皇做天子的時候,三天兩頭的生病,經筵也沒聽幾次,被師傅們講的所謂‘仁政’,給忽悠得找不著北了。
需知,自古帝王,行的都是外儒內法,始皇帝要是講仁政,如何統一六國?漢武帝如果講仁政,怎麽趕走兇奴?
太祖皇帝要是講仁政,如何驅逐北元,打下大明江山?”
商鋪立即關門,行人飛跑著躲進正在關閉的鋪子,有騾馬被巨大的響聲嚇得受了驚,衝上街頭亂竄……
大戶人家忙派出家丁,前往打探消息。
王家人老爺心裏有鬼,正在猜測著是不是張家搶糧的事發了?一麵派家丁前去打聽,一麵組織護院做地準備,以防府城亂起來時,有亂民衝進家來打砸搶奪。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派出去的家丁跌跌撞撞地跑迴來了,一跨進家主的院子,就大叫道:“老爺不好了,小人看見王管事被官兵押著,五花大綁的……”
王家老爺正從堂屋裏出來,聞言腳下被門檻一絆,狠狠地摔在地上,頓時滿嘴的鮮血。
家丁忙上前扶起他:“老爺您沒事兒吧,哎喲,這滿嘴的血,小人去給您拿藥……”
王家老爺拉住家丁,張嘴吐出兩顆牙齒,含糊不清地問:“張家怎麽樣了?”
家丁抖著腿道:“官軍……衝進張家了……舉著明晃晃的大刀片子……”
王家老爺正要計較,又一名家丁跑進來報告道:“老……老爺……官軍朝咱們家衝過來了……”
“快……快關門……關門……”王家老爺嘴裏喊著,人卻癱在地上起不來了。
王家是比張家更大的地主,也比張家幸運,兒孫子弟沒有被團滅,在外做活、經商的子弟,逃得一條性命。
洪承疇領兵,一日之內,血洗了平涼府兩家大戶,罪名是搶劫軍糧,資匪。
也不管什麽午時三刻,就在當日下午,太陽快落山時,將兩家被俘的男丁,共計三十多口,斬於西市菜市口。
張家老爺子,到底沒活過七十歲,隻差一天……
府衙貼出告示,曆數張家子弟,占山為匪,搶劫過往客商,甚至軍糧,殺人無數的罪行;曆數王家多次為張家銷贓的資匪行為。
告示對王家其他落網之人,發出了海捕文書,百姓抓住一人,扭送到衙門的,獎銀子十兩,加糧食一石。
對城中之人,有盜搶的、通匪的、銷贓的,隻要有人舉報,統統抓起來審問,一經證實,舉報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嘉獎。
洪承疇在平涼府待了半個月,十五日內,平涼府又清理出幾家大戶,這些人家跟張家一樣,子弟們在外麵,做的是半商半匪的勾當,這種人家,統統被血洗。
還有一些商家,因為貪便宜,從劫匪手裏買了不少贓物,也被以通匪的罪名,遭到清算。
平涼府殺得人頭滾滾,連吳牲這位巡按禦史,都不太敢與洪承疇正麵對話了。
洪承疇的兇名,蓋過了韃子,在平涼府止小兒夜啼,被叫做“洪剃頭。”
他麾下大將,曹文詔也得了個“曹砍頭”的名號。
…………………………………………
北京,紫禁城,西苑,張薔和平安,正在陪太上皇朱由校度假。
中秋節過後,八月十八,就是小天子平安的生日,俗稱萬壽節,過了萬壽節,平安就六歲了。(這裏按大明習俗,算的虛歲,以後都按虛歲算)
張薔借著這個理由,給朝臣們放了三天假,引得一片歡唿聲,禦史們也不講什麽祖製了,按官職大小,領了五到十斤的鹹魚,迴家過節。
平安在蕉園裏遛他的幾匹矮馬,張薔陪著朱由校,在崇智殿的偏殿裏喝茶聊天。
“朕聽說,”朱由校身子骨很弱,才八月中,就在單衣外,披了一件道袍,他說,“朕聽說,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在平涼府被人稱為‘洪剃頭’?一個文官,殺戮是不是重了一些?”
張薔正在用一個紅泥小火爐,親自煮奶茶,她將雪白的牛奶,倒進茶壺裏,又在三隻碗裏,各加了一勺煮好的西米,再舀一勺白糖,大明叫霜糖。
提起茶壺,向三隻碗裏衝入奶茶,頓時飄起一股甜香。
張薔端起一碗,遞到朱由校手上:“上皇小心燙。”
又端起一碗,讓法容給懿安太後送去,自己再端起一碗,輕輕喝了一口,才道:“亂世用重典,上皇沒聽師傅們講過麽?”
朱由校不出聲了,半晌後,又道:“對於陝西的盜匪亂民,楊鶴主張剿撫結合,以撫為主,倒是符合仁政,支持的朝臣們不少吧?”
“上皇差矣,”張薔又喝了一口濃香的奶茶,笑咪咪地道,“自從《明報》刊登了盜匪們是如何劫殺過往客商,亂民們是如何洗劫大戶……的種種罪行後,民間的意見,就一邊倒了。”
她咬牙切齒地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洪承疇在平涼血洗賊匪的折子發迴來後,內閣三位老臣,和顧問組的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殺戮過重,大多數人都讚同楊鶴的以撫為主的清剿方針。
陝西方麵,巡撫耿如杞支持楊鶴的觀點,布政使陳奇瑜,支持洪承疇的做法,兩派意見相持不下,發文迴來讓朝廷定奪。
朝臣們的觀點,也分為兩派,東林一向以君子自稱,主張仁政,當然支持楊鶴的觀點。
洪承疇是福建人,福建江西和兩廣地區的官員,都站在洪承疇一邊。
《明報》不偏不倚,每一期報紙,兩派觀點刊發的文章數量相當,直到有一天,報紙上刊登了一篇陝西巡按禦史,賑災大臣吳牲的文章,描寫劫匪和亂民們的暴行。
緊跟著兩期,又刊登了其他幾位賑災禦史發迴的文章,敘述外地客商辛辛苦苦運往陝西的糧食,如何遭到劫匪們的搶劫,殺人越貨,導致外地客商人財兩空,殞命他鄉。
嚇得其他糧商,再也不敢往陝西運糧,加大了朝廷賑災的難度。
還有一些不願意幹活,用勞動換取口糧的地痞無賴,糾結亂民們搶劫大戶人家,淫辱人家妻女,搶奪人家錢糧,殺害人家子弟……的種種罪行。
然後,支持以撫為主的讀書人們,都噤了聲,再無人敢站出來支持楊鶴的觀點。
隨後,洪承疇因剿匪有功,升延綏巡撫。
洪承疇的晉升,表明了張薔的態度,自此,大明上下,對山匪盜賊,甚至地痞無賴的態度,隻有一個字:殺!
實在是因為,洪承疇在給張薔的密奏裏,說了實話:災害連年,大明養不活那麽多人……
曹文詔也因功,升為參將,調到洪承疇身邊,專事剿匪平亂。
巡撫標營的沈祥,也因功升千戶。
周遇吉團隊,集體記三等功一次,待迴京後各有賞賜。
張薔將朝堂的處置方案,原原本本地給朱由校講了一遍,末了說:“上皇做天子的時候,三天兩頭的生病,經筵也沒聽幾次,被師傅們講的所謂‘仁政’,給忽悠得找不著北了。
需知,自古帝王,行的都是外儒內法,始皇帝要是講仁政,如何統一六國?漢武帝如果講仁政,怎麽趕走兇奴?
太祖皇帝要是講仁政,如何驅逐北元,打下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