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忙站起來行禮,張薔走到主位上坐下,受了眾人一禮,這才說道:“都平身吧,今日召集大家來,隻討論一個問題:如何渡過糧食危機?”
眾人知道太後還有下文,都不出聲,一邊翻開議題題綱,一邊等待。
果然,張薔接著說:“北直隸今年的夏糧欠收,地方官的免稅申請,本宮已經批了;
另外,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上奏說,官府的常平倉已經空了大半,要求停止賑濟災民;
還有,在陝北賑災的吳牲和幾位禦史,要求朝廷加撥賑災銀,或是加運糧食過去……”
她指著桌子上的一摞折子,又道:“這些,都是這個月收到的,匯報各地災情的折子,匯總為一句話,就是大明缺糧,各位討論一下,有什麽辦法,讓百姓填飽肚子?”
三輔袁可立,還兼著兵部尚書的實職,他首先發言:“滿承疇的提議是對的,為了保證延邊三鎮的糧草,陝西的常平倉不宜再放糧施粥。
臣建議移民就粟,將陝北的災民,遷移到漢中就食……”
戶部尚書郭允厚提醒他道:“漢中去年也遭了災,夏糧收了四成,秋糧顆粒無收,遷民去那裏不合適,要遷的話,就要再往南,越過秦嶺,遷往巴蜀。”
眾人沉默,缺乏食物的災民,如何翻得過三四百裏寬的秦嶺,就算翻過了秦嶺,又如何走得過猿猴愁攀援的蜀道?
才迴朝堂不久的次輔韓爌,卻支持袁可立的移民計劃,他說:“其實大山裏,有比平原上更多的食物,隻是兇險些。”
禮部的溫體仁,自從上次被張薔嗬斥後,一直在找機會扭轉在太後心目中的形象,他說:“上古先民,都是生活在山林裏的,男子打獵,女子采摘,人類才延續下來,依本官看,遷民眾入漢中不可取,遷入秦嶺山內,倒值得考慮。”
好嘛,這是要讓災民重返森林,迴到上古時代,從虎豹豺狼口中搶食。
張薔點評道:“三位講的,也是一條賑災的辦法,本宮卻覺得,既然我們可以向大山要糧,為何不能把目光投向大海,向大海要糧食?”
啥?眾人一下子愣了,向大海要糧?海裏有糧食麽?是的,海裏有魚,但海裏還有倭寇!
孫承宗提醒她:“太後,大明曆來禁海……”
張薔點點頭,用手裏的炭筆,敲敲桌子,沉聲道:“本宮知道,朝廷為什麽要禁海?皆因國初時有趙士誠、陳友諒餘孽逃到海上;到武宗、世宗時期,又有倭寇自海上來,襲擾大明沿海;現在,南海上又來了更厲害的佛朗機人。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咱們禁海,倭寇就不來了麽?佛朗機人就不來了麽?反而因為我大明防棄了海疆,倭寇海寇,來往更方便了。
正所謂寇可往,吾也可往!
大家知道麽,海裏有豐富的食物,單單是一頭鯨魚,就重達五六百石,夠一個村子吃上一個月的,還是肉類!”
在座的重臣們,都驚下了下巴:如此大的魚,怎麽捕撈?還有,太後是如何知道的?
張薔笑笑,點著錢陞道:“這位錢先生在江南,定是聽過海裏的這種大魚吧?”
眾人都轉頭望向錢陞,他趕緊站起來,恭敬地說道:“迴太後,草民確實聽人提起過,海裏是有這種大魚的,珍貴的龍涎香,聽說就是這種大魚的涎水結成……”
工部李從心感歎道:“捕撈如此大魚,得結多大的網?”
錢陞忙道:“迴大人,聽說爪哇國的人,用鋼叉將大魚在海裏殺死,再用船拖迴岸上切割,不用漁網……”
張薔接過話頭:“要說捕鯨,還得看大明的鄰居倭國……扯遠了,海裏不僅有幾百石重的大魚,還有大量的其它魚類,和藻類,這些,都可以製作成食物。
大明有萬裏海疆卻不加以利用,不是在拿著金飯碗討飯嗎!”
是啊,人都餓死了,誰來守祖製?
在座的都是宦海沉浮幾十年的老炮兒,不是剛進官場的初哥,知道所謂祖製,隻是在需要的時候,扯出來用一用的借口,肚子餓了,祖製能當飯吃麽?
都察院都禦史畢自嚴,是從南京調迴來的,他點頭道:“太後說得有道理,本官在南京任上,就見過市麵上有魚幹、蝦米、海帶等海貨售賣,可見海裏是有食物的。”
刑部尚書王在晉是江蘇太倉人,他說:“說起來,海裏的魚蝦和海帶等海產,都自帶鹽味,要是曬幹與麥粉、高粱、粟類、菽類一起磨成粉,百姓們連鹽巴都不用買了……”
張薔心裏吐糟:哎瑪,這不是後世的混合飼料麽?
她點頭同意:“王大人說得有理,如果在平日的食物裏,摻上三四成的魚類和藻類等海產,就相當於增產了三四成的糧食。
而且,隻要不刮台風,漁民就可以下海打魚,不受旱澇災害影響。”
孫承宗見太後鐵了心地,要向大海要糧食,知道這也是目前情況下的一條出路,便閉了嘴,再不提祖製。
祖製上也沒有太後能秉國這一條,又如何?
於是,大會形成了第一個決議:放開海禁,允許漁民下海打漁,還備注了一條,隻是允許漁民在近海打漁,當然,憑他們的小船,也劃不到深海裏去。
至於是否允許通商,那個不是本次會議討論的話題。
接下來,就是討論如何製定政策,規範管理的問題,同以往的流程一樣,各部大佬都要給出意見,先形成一份初稿,再逐項討論後定稿。
然後選一塊地方做實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做修訂,最後才能形成可操作的管理方案,推廣到沿海各地。
做過天津巡撫的畢自嚴,為天津爭取到了,這個實驗的機會,他說:“天津近海,離北京又近,消息傳遞很方便,同時,天津加工的漁獲,運往陝北災區更近。”
……………………
海捕這件事,勉強可以歸入戶部的管轄範圍,七十一歲的老臣郭允厚,頭都大了,戶部本來隻管錢糧收支,現在,他好不容易提拔的接班人範景文,被拉去管種地。
現在,又要去海裏捕魚,他哪有精力來管?
他私下裏找到首輔孫承宗,訴苦道:“非是老臣不願意任事,實在是年紀老邁,精力不濟,顧不過來啊,要不,在戶部成立一個農業司,專管種地和捕魚?”
張薔也覺得,把農業部和財政部混在一起,責權不明,難以管理,於是同意了郭允厚的意見,在戶部下麵,新增一個農業司,專門分管農林牧副漁生產。
範景文以左侍郎的職位,主持農業司的工作,此是後話。
再說劉鳴謙和錢陞,被張薔請來參會,主要是讓他們在朝廷製定的海捕管理方案中,以商人的身份,提供意見,保證能讓參與進來的商人,有利可圖,隻有利益,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眾人知道太後還有下文,都不出聲,一邊翻開議題題綱,一邊等待。
果然,張薔接著說:“北直隸今年的夏糧欠收,地方官的免稅申請,本宮已經批了;
另外,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上奏說,官府的常平倉已經空了大半,要求停止賑濟災民;
還有,在陝北賑災的吳牲和幾位禦史,要求朝廷加撥賑災銀,或是加運糧食過去……”
她指著桌子上的一摞折子,又道:“這些,都是這個月收到的,匯報各地災情的折子,匯總為一句話,就是大明缺糧,各位討論一下,有什麽辦法,讓百姓填飽肚子?”
三輔袁可立,還兼著兵部尚書的實職,他首先發言:“滿承疇的提議是對的,為了保證延邊三鎮的糧草,陝西的常平倉不宜再放糧施粥。
臣建議移民就粟,將陝北的災民,遷移到漢中就食……”
戶部尚書郭允厚提醒他道:“漢中去年也遭了災,夏糧收了四成,秋糧顆粒無收,遷民去那裏不合適,要遷的話,就要再往南,越過秦嶺,遷往巴蜀。”
眾人沉默,缺乏食物的災民,如何翻得過三四百裏寬的秦嶺,就算翻過了秦嶺,又如何走得過猿猴愁攀援的蜀道?
才迴朝堂不久的次輔韓爌,卻支持袁可立的移民計劃,他說:“其實大山裏,有比平原上更多的食物,隻是兇險些。”
禮部的溫體仁,自從上次被張薔嗬斥後,一直在找機會扭轉在太後心目中的形象,他說:“上古先民,都是生活在山林裏的,男子打獵,女子采摘,人類才延續下來,依本官看,遷民眾入漢中不可取,遷入秦嶺山內,倒值得考慮。”
好嘛,這是要讓災民重返森林,迴到上古時代,從虎豹豺狼口中搶食。
張薔點評道:“三位講的,也是一條賑災的辦法,本宮卻覺得,既然我們可以向大山要糧,為何不能把目光投向大海,向大海要糧食?”
啥?眾人一下子愣了,向大海要糧?海裏有糧食麽?是的,海裏有魚,但海裏還有倭寇!
孫承宗提醒她:“太後,大明曆來禁海……”
張薔點點頭,用手裏的炭筆,敲敲桌子,沉聲道:“本宮知道,朝廷為什麽要禁海?皆因國初時有趙士誠、陳友諒餘孽逃到海上;到武宗、世宗時期,又有倭寇自海上來,襲擾大明沿海;現在,南海上又來了更厲害的佛朗機人。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咱們禁海,倭寇就不來了麽?佛朗機人就不來了麽?反而因為我大明防棄了海疆,倭寇海寇,來往更方便了。
正所謂寇可往,吾也可往!
大家知道麽,海裏有豐富的食物,單單是一頭鯨魚,就重達五六百石,夠一個村子吃上一個月的,還是肉類!”
在座的重臣們,都驚下了下巴:如此大的魚,怎麽捕撈?還有,太後是如何知道的?
張薔笑笑,點著錢陞道:“這位錢先生在江南,定是聽過海裏的這種大魚吧?”
眾人都轉頭望向錢陞,他趕緊站起來,恭敬地說道:“迴太後,草民確實聽人提起過,海裏是有這種大魚的,珍貴的龍涎香,聽說就是這種大魚的涎水結成……”
工部李從心感歎道:“捕撈如此大魚,得結多大的網?”
錢陞忙道:“迴大人,聽說爪哇國的人,用鋼叉將大魚在海裏殺死,再用船拖迴岸上切割,不用漁網……”
張薔接過話頭:“要說捕鯨,還得看大明的鄰居倭國……扯遠了,海裏不僅有幾百石重的大魚,還有大量的其它魚類,和藻類,這些,都可以製作成食物。
大明有萬裏海疆卻不加以利用,不是在拿著金飯碗討飯嗎!”
是啊,人都餓死了,誰來守祖製?
在座的都是宦海沉浮幾十年的老炮兒,不是剛進官場的初哥,知道所謂祖製,隻是在需要的時候,扯出來用一用的借口,肚子餓了,祖製能當飯吃麽?
都察院都禦史畢自嚴,是從南京調迴來的,他點頭道:“太後說得有道理,本官在南京任上,就見過市麵上有魚幹、蝦米、海帶等海貨售賣,可見海裏是有食物的。”
刑部尚書王在晉是江蘇太倉人,他說:“說起來,海裏的魚蝦和海帶等海產,都自帶鹽味,要是曬幹與麥粉、高粱、粟類、菽類一起磨成粉,百姓們連鹽巴都不用買了……”
張薔心裏吐糟:哎瑪,這不是後世的混合飼料麽?
她點頭同意:“王大人說得有理,如果在平日的食物裏,摻上三四成的魚類和藻類等海產,就相當於增產了三四成的糧食。
而且,隻要不刮台風,漁民就可以下海打魚,不受旱澇災害影響。”
孫承宗見太後鐵了心地,要向大海要糧食,知道這也是目前情況下的一條出路,便閉了嘴,再不提祖製。
祖製上也沒有太後能秉國這一條,又如何?
於是,大會形成了第一個決議:放開海禁,允許漁民下海打漁,還備注了一條,隻是允許漁民在近海打漁,當然,憑他們的小船,也劃不到深海裏去。
至於是否允許通商,那個不是本次會議討論的話題。
接下來,就是討論如何製定政策,規範管理的問題,同以往的流程一樣,各部大佬都要給出意見,先形成一份初稿,再逐項討論後定稿。
然後選一塊地方做實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做修訂,最後才能形成可操作的管理方案,推廣到沿海各地。
做過天津巡撫的畢自嚴,為天津爭取到了,這個實驗的機會,他說:“天津近海,離北京又近,消息傳遞很方便,同時,天津加工的漁獲,運往陝北災區更近。”
……………………
海捕這件事,勉強可以歸入戶部的管轄範圍,七十一歲的老臣郭允厚,頭都大了,戶部本來隻管錢糧收支,現在,他好不容易提拔的接班人範景文,被拉去管種地。
現在,又要去海裏捕魚,他哪有精力來管?
他私下裏找到首輔孫承宗,訴苦道:“非是老臣不願意任事,實在是年紀老邁,精力不濟,顧不過來啊,要不,在戶部成立一個農業司,專管種地和捕魚?”
張薔也覺得,把農業部和財政部混在一起,責權不明,難以管理,於是同意了郭允厚的意見,在戶部下麵,新增一個農業司,專門分管農林牧副漁生產。
範景文以左侍郎的職位,主持農業司的工作,此是後話。
再說劉鳴謙和錢陞,被張薔請來參會,主要是讓他們在朝廷製定的海捕管理方案中,以商人的身份,提供意見,保證能讓參與進來的商人,有利可圖,隻有利益,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