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內閣麵臨的第一個難題,果然如太後說的那樣,是民生問題。


    大明今年的天災,比去年更嚴重。


    北直隸的春天,今年特別的冷,許多府縣試種的新作物,不是被凍壞,就是遲遲不發芽,被百姓棄種。


    張薔收到各地反饋上來的消息,決定帶著戶部的官員,到西郊莊實地考查一番,她好不容易推廣的新作物,不能半途而廢。


    平安也吵著要去,張薔便選了他休沐的日子,帶他一起去。


    天子出行,就是麻煩,平安不僅帶著他的四位同窗,還帶著方正化親自率領的一隊內操軍護衛,加上儀仗隨從,浩浩蕩蕩地幾百人。


    因為劉士偉的小矮馬,還是一匹剛出生兩個多月的馬駒子,不能騎,平安和張世澤、徐元祉、朱良輔三人,隻好和他一起,在護衛們的保護下,騎乘大馬。


    幾匹小矮馬也被他們帶出來,準備放在野地裏撒撒歡。


    張薔就簡單多了,身後隻有張泉、法容和十幾個持槍護衛,還有戶部的範景文帶領的幾名官員。


    年初,範景文丁內憂期滿,張薔看到吏部遞上來的複職官員名單裏,有範景文的名字,便親自向李從心推薦,李從心於是申請,將範景文調到戶部補右侍郎的缺。


    今日,範景文帶著戶部的幾名給事中隨行。


    商學院的徐光啟,也帶著幾名在天津種過紅薯的學生,一起過來找問題。


    經張薔特別提議,宋應星這位明算科的商學院學生,被徐院長點名,跟隨他的學生們一起來了。


    張薔出行,習慣騎馬,受她影響,大明的文官們,也越來越流行騎馬出行。


    此時,她騎在馬上,範景文和徐光啟落後半個馬頭,行在她左右,一邊走,一邊討論沿途的風景。


    “看那邊,”張薔指著原野上的一堆廢墟,對兩人道,“那是個被女真人燒毀的村子,旁邊那些窩棚,是百姓們搭建的臨時住所吧?”


    徐光啟在左後方答道:“迴太後,是的,百姓們正在忙著春耕,估計要等忙完今年的莊稼,才有財力和精力修建屋子。”


    “憑這一季莊稼的收入,哪裏能修得起屋子?”範景文是吳橋人,他說,“百姓們往往要聚幾十年的財力,甚至聚兩三代人的財力,才能修起一座像樣的院子。”


    後世也一樣啊,張薔想,普通人家買一套房子,也要聚雙方父母和小兩口,三家六口,兩代人的財力……


    官道邊,一片被後金軍隊肆虐過的土地上,冬小麥經過馬蹄踩踏,牛羊啃食,隻剩下稀稀拉拉立著的幾根苗,在料峭的春風中搖擺。


    百姓舍不得拔掉,還在為這瘌痢頭似的麥苗鬆土、施肥,從很遠的河裏挑水來澆灌。


    範景文皺著眉頭道:“今年的夏收,要減產六成以上,就算朝廷免稅,百姓們也要餓肚子,更不要說修房子過冬。”


    張薔知道,範景文這是在提醒她,免掉受後金禍害地區的稅收,她不置可否,免不免稅,要經過地方官申請,再經過評估、審批流程,最後才能做決定。


    她說:“去年,京畿各縣已經開始推廣三樣新作物,今年,如果能在北直隸地區推廣,就能讓百姓度過饑荒……”


    關於新作物的好處,《明報》上刊登了無數的宣傳文章,範景文雖然在丁憂,也能買到過期的明報,如果新作物真的有報紙上說的那樣好,他就是自掏腰包,給老家的府縣,買一批種子又何妨?


    到達西郊莊子時,已經是中午時分,張薔讓範徐兩位吃職工食堂,他和平安離開莊子後,行宮裏的廚子也跟著迴宮,守衛行宮的護衛們,都在職工食堂開飯。


    當然,他們的飯菜是單獨做的,四菜一湯:土豆燒牛肉,蔥爆羊肉、鬆子玉米、蒜蓉炒紅薯葉、清燉鴿子湯,主食是紅薯蒸米飯。


    其中三個菜,和主食,都與新作物有關。


    徐光啟向範景文介紹一一介紹:“範大人,這土豆、玉米、紅薯葉,還有這米飯中的紅薯,都是新作物,你嚐嚐能否裹腹?”


    範景文望著那盤綠油油的炒紅薯葉,拍著手歎息道:“作孽喲,別的地方還沒發芽,咱們倒在這裏吃起嫩葉子來了,不當人子,不當人子!”


    徐光啟忙按下他的手,低聲道:“陛下和太後也吃這幾樣,你快別說了!”


    範景文立即噤聲,用吃驚的眼神望望徐光啟,意思是:你說的是真的?


    “快用飯吧,”徐光啟拿起碗,親自為二人裝好米飯,遞一碗給他,“太後用完飯,咱們就該去地裏了。”


    果然,二人吃完飯,剛喝了一道茶,就有人來請他們,太後已經往地裏去了。


    兩人追到地邊,被隨從帶進一座房子裏,小皇帝和太後,正站在門邊,向一位老農民問話。


    二人上前向陛下和太後行禮,張薔揮揮手,讓他們站在一邊旁聽。


    那老農民,是佃戶村的鄭裏正,他是認得徐光啟的,忙上前跪下行禮,在徐光啟的介紹下,又給範景文行了禮。


    張薔沒有阻止,禮不可廢。


    鄭裏正行完禮,繼續講道:“今年迴暖遲,小人按太後說的,搭建了這個暖房,用來育種,看看這些薯苗,長得多好!


    大田裏已經起好了壟,隻等天氣迴暖,就可以栽種了。”


    張薔點點頭,對徐光啟道:“派兩個人,詳細記錄,整理出一份暖房育苗的技術標準,分發到北直隸各府縣。”


    徐光啟拱手應是,指著身後兩位學生道:“懋中,宗子,你二人下來,詳細了解這暖棚是如何建造和使用的,要有具體的尺寸和圖畫,讓人一看就能照著做出來。”


    陳子龍和張岱,立即站出來躬身答道:“謹遵先生示下。”


    宋應星見狀,舉手問道:“院長,學生請求與兩位師兄一起學習……”


    張薔一見站出來的陳子龍,心裏樂了,這不是三江茶樓上那位複社的幹將麽?想不到這年輕人還是徐光啟的學生。


    還有這位叫張岱的年輕人,張薔前世上學時,可是讀過他的《湖心看雪》的,沒想到這樣一個雅人,也對稼穡之事感興趣。


    還有宋應星,天生就對雜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果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今日帶他來,《天工開物》裏,會不會增加一篇紅薯的育種技術?


    不待徐光啟迴複,她就答道:“行,有興趣的都可以留下來旁聽。”


    一位戶科的給事中也站出來,表示要旁聽。


    範景文皺著眉頭問鄭裏正:“裏正,許多村子建不起暖棚,你們有沒有直接在地裏育種的地塊?”


    “迴大人,有有有,小人這就領大家去。”鄭裏正指派管理暖棚的幾位佃戶,來迴答陳子龍幾人的問題,他領著太後一行,往大田裏走去。


    大田裏的紅薯苗床裏,覆蓋著厚厚的麥秸稈,鄭裏正扒開秸稈,下麵還蓋有一層沙土,再扒開沙土,拿出一塊薯種,遞到張薔跟前道:


    “太後請看,這薯種已經發芽,如果天氣迴暖,這嫩芽長起來很快的,再過二十來天,就能剪薯藤栽種了。”


    張薔對徐範二人道:“目前在北直隸的推廣的,正是這種露天大田育種法,種植資料已經隨種子一起發到各府縣,那些說不發芽,或都凍壞種子的府縣,是沒有按技術要求來種植。


    看來,應該派人,往那些府縣指導指導生產。”


    範景文當即道:“太後,臣請求派一位老農,去河間府各縣指導生產……”


    張薔指了指鄭裏正,範景文忙對著鄭裏正拱手道:“還請裏正派人。”


    鄭裏正道笑道:“範大人,農忙時節,小人派不了人,如果當地府縣派人來學習,小人保證手把手地教會他,絕不藏私!”


    範景文迴去後,立即派人往河間府送信,讓知府派人來學習新作物種植,因為他在莊子裏吃到了幾樣新作物,都十分美味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