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要不要對後金軍網開一麵,放他們出關的問題,前敵指揮部產生了第一次分岐。
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意見,是不能放走敵人,要將他們一錘子敲死在關內。
張薔深知大明的腹地有多麽薄弱,連李自成帶著的一幫流民,都能轉戰千裏,將中原大地攪得一團糟,更別說是精銳的後金騎兵了。
她說:“兵法上有圍三缺一的戰略,就怕皇太極知道沒了退路,縱兵掃蕩京畿地區,那些沒有撤到城裏的百姓,和糧食牲畜,全都要遭殃。”
袁可立說:“好不容易有個活捉皇太極的機會,拚著犧牲一些財物,也是值得的。”
這就是兩個時代的觀念衝突,張薔來自“以人為本”的後世,更關注普通百姓的安危。
袁可立和孫承宗,做為這個時代的統治階層,他們更看重的是功業,關鍵時刻,百姓是可以拿來犧牲的。
張維賢是堅定地站在張薔一邊,他說:“目前火器局和兵仗局的火器生產,連京營的需求也供應不上,如果後金軍在北直隸糜爛,許多縣城是防不住的。”
四個人,兩種意見,一時難以取舍,於是都不約而同地望向列席會議的袁崇煥。
以袁崇煥的私心來講,他是不希望一掌拍死皇太極的,有後金這個威脅在,關寧錦防線才重要,他這個遼東督師才不可或缺,他才能掌握每年五百萬軍費的分配權。
但此時,他不敢表露這個養寇自重的心思,隻好違心地說:“自老酋起兵以來,東虜逐漸成為我大明最大的威脅,每年耗費無算,給朝廷造成重大的負擔……
臣讚成孫太師和袁兵部的意見,不能放虎歸山!”
於是,前敵指揮部下令,命薊鎮到宣大線的長城,守緊邊牆,防止後金軍隊,破關逃走。
皇太極見突不破關牆,想起老酋“任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打法,在居庸關下集結滿蒙殘兵,調頭出山,反向著北京城殺來。
一時間,北京城風聲鶴唳,再一次戒嚴。
皇太極卻繞過北京城,向南邊的華北平原衝去。
後金軍入關的時候,士兵帶包衣、雜役,有近五萬人,此時,經過幾次大戰,和不斷的消耗,剩下不到兩萬人。
戰局果然如張薔預料的那樣,後金軍一路燒殺搶掠,糜爛北直隸大部地區。
祖大壽和何可綱率領的關寧鐵騎,追在女真人後麵四處救火,被女真人跟溜狗似的,帶著在華北大地上溜來溜去。
神機營的步兵,根本追不上敵人,火器又供應不足,麵對快速轉進的女真人,徒唿奈何。
皇太極還用抓來的漢人,打造攻城器械,居然被他攻破了肅寧縣城,殺死縣官羅廷文及一眾縣衙官吏,活捉了首輔黃立極的家人,和魏忠賢的族人。
隻有天津巡撫李邦華,以巡撫標營為基礎,招募青壯,組建起一支護衛軍,將周邊各縣的百姓,接進城裏保護起來。
《明報》上的輿論,也從最初的,叫囂著要拍死皇太極,漸漸轉為網開一麵,將女真人放出關去,免得戰火延及到中原,甚至江南地區。
禦史們開始上折子彈劾孫承宗和袁可立,說二人低估了女真人的破壞力,致使北直隸糜爛,現在已經四月,再不放女真人出關,就要影響北直隸的春耕了。
連袁崇煥的錯誤,也被人重新提起,說要不是他打擊不力,坐看東虜勢大,哪裏有今日的局麵?
孫承崇和兩個袁,自然要申請停職待查,張薔不允,說:“拍死皇太極的方案,本宮當時也是同意了的,豈能因為報紙上的幾篇文章,就降罪於人,以後,誰還敢做決定?”
叫來李若璉,吩咐道:“去查,看看這後麵是誰在煽風點火?本宮對這種利用輿論挑起黨爭的行為,零容忍!”
最後,前敵指揮部發文,要求北直隸地區的百姓,不要再給女真人挖陷馬坑了,全都撤入縣城避難。
並要求居庸關的張之極,率京營官兵迴京換防。
皇太極收到消息,立即率領剩餘的隊伍,從古北口破關而出。
曆時近四個月的後金入關之戰,總算結束,雙方都精疲力盡,損失慘重。
而黃立極和魏忠賢的族人,也被皇太極當做戰利品,抓迴沈陽做奴隸去。
黃立極一族之人,隻剩下在外為官的寥寥幾家,經此打擊,老首輔一病不起,隻得上書乞骸骨。
因為錦衣衛介入,調查前段時間抨擊孫承宗和袁迪煥的幕後之人,其他幾位閣臣,怕引火上身,也紛紛上書請辭,迴家避禍。
張薔按禮挽留了三次,才準了他們的申請,一時間,內閣為之一空。
請孫承宗入閣主持閣務,待政事平穩後,再推選閣臣。
留在太上皇朱由校身邊的魏忠賢,聽聞族人被後金擄去,這下徹底成了無根之人,帶驚帶嚇,一病不起,沒熬過十天,就去世了。
害得朱由校傷心不已,想要推恩於魏伴伴的族人,卻找不到一個,隻得下令,將魏伴伴葬於德陵旁,希望等自己殯天後,魏伴伴能繼續伺候自己。
參戰將士,人人有賞。
升滿桂為宣大總兵,移駐大同。
升趙率教為薊鎮總兵,駐遵化。
有了張薔這隻穿越的蝴蝶,趙率教沒有戰死在半道上,滿桂也沒有犧牲在左安門外。
大明保住了兩位悍將,張薔相信,在兩人的經營下,北方城牆不會再任由滿清隨意進入。
祖大壽和何可綱,率軍出山海關,祖大壽仍然駐守錦州,何可綱駐守寧遠。
至此,張薔不動聲色地將遼東將門明升暗撤,拆分開來,隻有孫承宗看出了太後的心思,袁可立還在擔心,一下子調走遼東兩員大將,會不會影響遼東的戰力?
但有了上次關於拍死皇太極的教訓,他們都沒有出聲,默許了太後的安排。
袁崇煥暫時迴不去寧遠了,他這個薊遼督師,與遼東將門過從甚密,不宜再主持遼東防務,朝廷一時還沒有更好的人選,袁崇煥便以薊遼督師的身份,留在北京以備諮詢,做起了參謀人員。
工部侍郎盧象升,運送軍資有功,又在三屯營、遵化主持防務有功,袁可立提議升他為薊鎮巡撫。
卻被盧象升拒絕了,他說:“大明不缺巡撫,大明缺的是火炮、是鋼材,本官還是迴去辦鋼鐵廠更緊要。”
從遵化迴京,第一時間找到錢陞,討論鋼鐵廠項目,要第一時間將鋼鐵廠建起來。
鑒於京營在此次的抵抗戰爭中,表現得太拉胯,要不是有火器和城下的關寧軍,隻憑京營官兵守城,北京城還不一定守得住呢。
京營的表現,還不如內操軍。至少內操軍的火繩槍,還在城牆上開了幾次火,而京營的士兵,據說在城牆上嚇尿的不少。
張薔順勢提出整頓京營的要求,其他三人都沒有意見,於是調李邦華迴京,總理京營戎政,主持京營整改。
孫承宗和袁可立的意見,是不能放走敵人,要將他們一錘子敲死在關內。
張薔深知大明的腹地有多麽薄弱,連李自成帶著的一幫流民,都能轉戰千裏,將中原大地攪得一團糟,更別說是精銳的後金騎兵了。
她說:“兵法上有圍三缺一的戰略,就怕皇太極知道沒了退路,縱兵掃蕩京畿地區,那些沒有撤到城裏的百姓,和糧食牲畜,全都要遭殃。”
袁可立說:“好不容易有個活捉皇太極的機會,拚著犧牲一些財物,也是值得的。”
這就是兩個時代的觀念衝突,張薔來自“以人為本”的後世,更關注普通百姓的安危。
袁可立和孫承宗,做為這個時代的統治階層,他們更看重的是功業,關鍵時刻,百姓是可以拿來犧牲的。
張維賢是堅定地站在張薔一邊,他說:“目前火器局和兵仗局的火器生產,連京營的需求也供應不上,如果後金軍在北直隸糜爛,許多縣城是防不住的。”
四個人,兩種意見,一時難以取舍,於是都不約而同地望向列席會議的袁崇煥。
以袁崇煥的私心來講,他是不希望一掌拍死皇太極的,有後金這個威脅在,關寧錦防線才重要,他這個遼東督師才不可或缺,他才能掌握每年五百萬軍費的分配權。
但此時,他不敢表露這個養寇自重的心思,隻好違心地說:“自老酋起兵以來,東虜逐漸成為我大明最大的威脅,每年耗費無算,給朝廷造成重大的負擔……
臣讚成孫太師和袁兵部的意見,不能放虎歸山!”
於是,前敵指揮部下令,命薊鎮到宣大線的長城,守緊邊牆,防止後金軍隊,破關逃走。
皇太極見突不破關牆,想起老酋“任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打法,在居庸關下集結滿蒙殘兵,調頭出山,反向著北京城殺來。
一時間,北京城風聲鶴唳,再一次戒嚴。
皇太極卻繞過北京城,向南邊的華北平原衝去。
後金軍入關的時候,士兵帶包衣、雜役,有近五萬人,此時,經過幾次大戰,和不斷的消耗,剩下不到兩萬人。
戰局果然如張薔預料的那樣,後金軍一路燒殺搶掠,糜爛北直隸大部地區。
祖大壽和何可綱率領的關寧鐵騎,追在女真人後麵四處救火,被女真人跟溜狗似的,帶著在華北大地上溜來溜去。
神機營的步兵,根本追不上敵人,火器又供應不足,麵對快速轉進的女真人,徒唿奈何。
皇太極還用抓來的漢人,打造攻城器械,居然被他攻破了肅寧縣城,殺死縣官羅廷文及一眾縣衙官吏,活捉了首輔黃立極的家人,和魏忠賢的族人。
隻有天津巡撫李邦華,以巡撫標營為基礎,招募青壯,組建起一支護衛軍,將周邊各縣的百姓,接進城裏保護起來。
《明報》上的輿論,也從最初的,叫囂著要拍死皇太極,漸漸轉為網開一麵,將女真人放出關去,免得戰火延及到中原,甚至江南地區。
禦史們開始上折子彈劾孫承宗和袁可立,說二人低估了女真人的破壞力,致使北直隸糜爛,現在已經四月,再不放女真人出關,就要影響北直隸的春耕了。
連袁崇煥的錯誤,也被人重新提起,說要不是他打擊不力,坐看東虜勢大,哪裏有今日的局麵?
孫承崇和兩個袁,自然要申請停職待查,張薔不允,說:“拍死皇太極的方案,本宮當時也是同意了的,豈能因為報紙上的幾篇文章,就降罪於人,以後,誰還敢做決定?”
叫來李若璉,吩咐道:“去查,看看這後麵是誰在煽風點火?本宮對這種利用輿論挑起黨爭的行為,零容忍!”
最後,前敵指揮部發文,要求北直隸地區的百姓,不要再給女真人挖陷馬坑了,全都撤入縣城避難。
並要求居庸關的張之極,率京營官兵迴京換防。
皇太極收到消息,立即率領剩餘的隊伍,從古北口破關而出。
曆時近四個月的後金入關之戰,總算結束,雙方都精疲力盡,損失慘重。
而黃立極和魏忠賢的族人,也被皇太極當做戰利品,抓迴沈陽做奴隸去。
黃立極一族之人,隻剩下在外為官的寥寥幾家,經此打擊,老首輔一病不起,隻得上書乞骸骨。
因為錦衣衛介入,調查前段時間抨擊孫承宗和袁迪煥的幕後之人,其他幾位閣臣,怕引火上身,也紛紛上書請辭,迴家避禍。
張薔按禮挽留了三次,才準了他們的申請,一時間,內閣為之一空。
請孫承宗入閣主持閣務,待政事平穩後,再推選閣臣。
留在太上皇朱由校身邊的魏忠賢,聽聞族人被後金擄去,這下徹底成了無根之人,帶驚帶嚇,一病不起,沒熬過十天,就去世了。
害得朱由校傷心不已,想要推恩於魏伴伴的族人,卻找不到一個,隻得下令,將魏伴伴葬於德陵旁,希望等自己殯天後,魏伴伴能繼續伺候自己。
參戰將士,人人有賞。
升滿桂為宣大總兵,移駐大同。
升趙率教為薊鎮總兵,駐遵化。
有了張薔這隻穿越的蝴蝶,趙率教沒有戰死在半道上,滿桂也沒有犧牲在左安門外。
大明保住了兩位悍將,張薔相信,在兩人的經營下,北方城牆不會再任由滿清隨意進入。
祖大壽和何可綱,率軍出山海關,祖大壽仍然駐守錦州,何可綱駐守寧遠。
至此,張薔不動聲色地將遼東將門明升暗撤,拆分開來,隻有孫承宗看出了太後的心思,袁可立還在擔心,一下子調走遼東兩員大將,會不會影響遼東的戰力?
但有了上次關於拍死皇太極的教訓,他們都沒有出聲,默許了太後的安排。
袁崇煥暫時迴不去寧遠了,他這個薊遼督師,與遼東將門過從甚密,不宜再主持遼東防務,朝廷一時還沒有更好的人選,袁崇煥便以薊遼督師的身份,留在北京以備諮詢,做起了參謀人員。
工部侍郎盧象升,運送軍資有功,又在三屯營、遵化主持防務有功,袁可立提議升他為薊鎮巡撫。
卻被盧象升拒絕了,他說:“大明不缺巡撫,大明缺的是火炮、是鋼材,本官還是迴去辦鋼鐵廠更緊要。”
從遵化迴京,第一時間找到錢陞,討論鋼鐵廠項目,要第一時間將鋼鐵廠建起來。
鑒於京營在此次的抵抗戰爭中,表現得太拉胯,要不是有火器和城下的關寧軍,隻憑京營官兵守城,北京城還不一定守得住呢。
京營的表現,還不如內操軍。至少內操軍的火繩槍,還在城牆上開了幾次火,而京營的士兵,據說在城牆上嚇尿的不少。
張薔順勢提出整頓京營的要求,其他三人都沒有意見,於是調李邦華迴京,總理京營戎政,主持京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