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講完,起身行了一個合十禮,對著張薔道:“阿彌陀佛!啟稟太後,關於遼東局勢,貧僧講述完畢。”
“大師請坐,”張薔點點頭,請他就坐,法容機靈地上前,為師兄換上一杯熱茶。
諸位重臣麵前的茶水,早已經冷掉,懷恩領著兩個小太監上前,為眾人換上熱茶。
眾人都不出聲,等著太後先發言。
張薔對法安道:“沒想到大師在寧遠城下,親自仗劍殺敵,本宮要厚賞大師及隨行子弟。”
法安又起身行禮:“阿彌陀佛,太後要賞,就多多撫恤戰死的子弟吧,此次交戰,承恩寺弟子戰死十三人,傷三十七人,貧僧以下,人人帶傷。
隨從一百零八人,戰死四十一人,重傷不治者十二人,餘者人人帶傷,東虜退後,貧僧一行人,在寧遠城養傷月餘,才出發去皮島。”
孫承宗聞言,站起來深深一揖道:“為國殺敵的勇士,請受老夫一禮!”
其他人也紛紛站起來,對著法安行揖禮:“請受我等一禮!”
法安雙手合十,忙不迭地還禮:“各位大人言重了,比起犧牲在遼東的將士們,子弟們的犧牲何足掛齒!”
戶部尚書郭允厚,這時也大方起來,他對張薔道:“太後,法安大師一行的撫恤,由戶部出吧。”
“咦?”袁可立打趣道,“你這個鐵公雞,今兒舍得拔毛了?”
李邦華提醒道:“袁大人你不知道?郭大人剛收到天津交上來的十萬兩銀子,他不缺錢。”
幾句話衝淡了剛才的沉重氣氛,張薔點頭,同意了戶部的意見。
會議繼續。
張薔指了指對麵的牆壁,法容上前,拉起牆上掛著的布簾,一幅巨大的大明北疆地圖,出現在眾人麵前。
張薔起身上前,眾臣子忙跟著起身,轉向南麵的牆壁。
張薔接過法容遞過來的一根竹竿,指著北麵察哈爾的位置道:“林丹汗率左翼蒙古西遷,必定會與右翼蒙古起衝突,估計,雙方會在大戰一場,隻是不知戰場是在青城,還是在草原上。
但我們兵部的情報缺失,目前還不清楚北麵的情況。
右翼蒙古自俺答封貢以來,就與我大明交好,六十年不聞戰事,而左翼蒙古直麵東虜,時常打仗,戰力相差甚遠。
若是右翼蒙古戰敗,林丹汗統一了左右翼蒙古,必將成為大明北方的又一勁敵,咱們不得不防。
再說寧錦防線,從此次寧錦大戰看來,我軍僅能據城固守,野戰隻會徒增犧牲而已,這個死局,如何破解?
還有東江鎮,幾十萬遼東漢民嗷嗷待哺,本宮請諸位來,就是要討論討論,從北到東,局勢糜爛如此,大明要如何應對?”
說罷,將竹竿遞給法容,自己走迴北麵的鳳紋椅,徑直坐下:“諸位請坐,都說說吧。”
眾人都心情沉重,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
張薔補充道:“咱們這個,不是正式的朝會,大家可暢所欲言,本宮既然請大家來,絕不會因言罪人。”
袁可立做為現任的兵部尚書,隻好第一時間站起來發言,他首先站起來發言:“東江開鎮的初衷,就是用來牽製東虜,但此次寧錦戰役,東江鎮毫無作為,大師在皮島,可曾問過毛文龍是何原因?”
法安欲站起來,張薔道:“大師不必拘禮,坐下迴話即可。”
法安:“貧僧上島,曾問毛大人,當初兩百人就敢奇襲東江鎮,現在擁戰兵三四萬,為何卻不出兵牽製敵人?”
“為何?”袁可立心裏有氣,他任登萊巡撫時,每個月往東江運送兩次糧草,那時的毛文龍是指哪打哪,十分聽話,現在卻擁兵不前,坐看寧錦防線受到攻擊。
“毛大人說了兩點,一是情報缺失,寧錦戰役找了二十來天,等他拿到情況時,東虜已經撤軍。
二是,東虜入侵朝鮮後,皮島通往後金的陸上通道被截斷,東江軍要出兵,隻能坐戰船從海上進攻,而東江鎮裝備不足,無法出戰……”
李邦華是個直脾氣,他提醒道:“東江鎮孤懸海上,物資轉運困難,且四萬戰兵,糧草消耗巨大,無論從登萊、天津還是覺華島轉運,都是一大筆支出。
本官覺得,東江鎮應該養精兵,養能戰之兵,善戰之兵,而不是隻圖數量。”
戶部尚書郭允厚也發言道:“東江鎮那幾個海島,養不起四十萬漢民,朝廷應該想辦法往登萊、天津移民。”
一直沒出聲的工部老尚書李從心,敲敲桌子表示自己要發言,見眾人向他望過來,他拱了拱手道:“太後,臣建議,挑一些會養馬遼民迴來,朝廷缺乏養戰馬的人。”
首輔黃立極也站起來顯示一下存在感,他擔憂地道:“山東地方,前幾年遭教匪破壞,袁大人是知道的,半個山東幾乎打爛,這兩年,又接連遭受旱災、蝗災,多個府縣的田稅都收不上來。
本官擔心,接收東江的移民,萬一賑濟不及,嘩變起來,到時候是剿?是撫?”
確實有這種可能,山東的聞香教、白蓮教、彌勒教雖然被剿滅,但餘孽還在,被人一鼓動,很容易死灰複燃。
眾人又沉默下來。
“李大人的建議很好,黃首輔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張薔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太多,直接上幹活。
她抬抬手,法容走到南麵的牆邊,拉開布簾,手裏持著竹杆,等待太後的指示。
“黃海東麵的耽羅島,”法容將指到耽羅島的位置,張薔說,“原本是耽羅國的所在地,後高麗征服耽羅,改名為濟州,蒙元征服高麗後,將耽羅作為養馬地,元順帝北撤時,濟州島上還有戰馬近三萬匹……”
眾人都發出了抽氣聲,一是驚訝於耽羅一島,竟可以放養如此多的戰馬,二是驚訝於太後的博學,對於大明周邊地區,比他們這些所謂的重臣還清楚。
張維賢見太後提到耽羅島,立即明白了太後的意思:“太後是說,將東江的漢民,轉移到耽羅去屯墾?”
“英國公以為如何?”張薔笑著問。
黃立極搖頭阻止:“不可!耽羅在朝鮮的版圖上,朝鮮是大明屬國,我大明從來不以大欺小!”
袁可立望了孫承宗一眼,見孫承宗微微點頭,他也學著李從心敲敲桌子,待眾人都轉向他,他清了清嗓子道:“目前朝鮮已經被迫投降東虜,東虜如蒙元一樣,遲早會占領耽羅,朝鮮為我大明屬國,大明有責任助朝鮮守衛耽羅島。
本官看,讓東江鎮派出一支偏師,守衛耽羅島,移民屯墾,既能解東江鎮之困,又能為我大明養馬,還沒有民變的擔心。”
太後想要往耽羅島移民,做臣子的,必須為她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這才是一個好臣子。
眾人聽了袁可立的話,都沉默了。
“移民耽羅島,”張薔趁熱打鐵,“同意的請舉手!”
說完率先舉起了手,眾人都很新奇,這是何意?不是跟廷推一樣無記名投票麽?這當麵表態,自己要是不舉手,不是表明與太後作對麽?
就問你,誰敢?
於是大家都舉起了手,本次會議的第一個決議形成。
“大師請坐,”張薔點點頭,請他就坐,法容機靈地上前,為師兄換上一杯熱茶。
諸位重臣麵前的茶水,早已經冷掉,懷恩領著兩個小太監上前,為眾人換上熱茶。
眾人都不出聲,等著太後先發言。
張薔對法安道:“沒想到大師在寧遠城下,親自仗劍殺敵,本宮要厚賞大師及隨行子弟。”
法安又起身行禮:“阿彌陀佛,太後要賞,就多多撫恤戰死的子弟吧,此次交戰,承恩寺弟子戰死十三人,傷三十七人,貧僧以下,人人帶傷。
隨從一百零八人,戰死四十一人,重傷不治者十二人,餘者人人帶傷,東虜退後,貧僧一行人,在寧遠城養傷月餘,才出發去皮島。”
孫承宗聞言,站起來深深一揖道:“為國殺敵的勇士,請受老夫一禮!”
其他人也紛紛站起來,對著法安行揖禮:“請受我等一禮!”
法安雙手合十,忙不迭地還禮:“各位大人言重了,比起犧牲在遼東的將士們,子弟們的犧牲何足掛齒!”
戶部尚書郭允厚,這時也大方起來,他對張薔道:“太後,法安大師一行的撫恤,由戶部出吧。”
“咦?”袁可立打趣道,“你這個鐵公雞,今兒舍得拔毛了?”
李邦華提醒道:“袁大人你不知道?郭大人剛收到天津交上來的十萬兩銀子,他不缺錢。”
幾句話衝淡了剛才的沉重氣氛,張薔點頭,同意了戶部的意見。
會議繼續。
張薔指了指對麵的牆壁,法容上前,拉起牆上掛著的布簾,一幅巨大的大明北疆地圖,出現在眾人麵前。
張薔起身上前,眾臣子忙跟著起身,轉向南麵的牆壁。
張薔接過法容遞過來的一根竹竿,指著北麵察哈爾的位置道:“林丹汗率左翼蒙古西遷,必定會與右翼蒙古起衝突,估計,雙方會在大戰一場,隻是不知戰場是在青城,還是在草原上。
但我們兵部的情報缺失,目前還不清楚北麵的情況。
右翼蒙古自俺答封貢以來,就與我大明交好,六十年不聞戰事,而左翼蒙古直麵東虜,時常打仗,戰力相差甚遠。
若是右翼蒙古戰敗,林丹汗統一了左右翼蒙古,必將成為大明北方的又一勁敵,咱們不得不防。
再說寧錦防線,從此次寧錦大戰看來,我軍僅能據城固守,野戰隻會徒增犧牲而已,這個死局,如何破解?
還有東江鎮,幾十萬遼東漢民嗷嗷待哺,本宮請諸位來,就是要討論討論,從北到東,局勢糜爛如此,大明要如何應對?”
說罷,將竹竿遞給法容,自己走迴北麵的鳳紋椅,徑直坐下:“諸位請坐,都說說吧。”
眾人都心情沉重,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
張薔補充道:“咱們這個,不是正式的朝會,大家可暢所欲言,本宮既然請大家來,絕不會因言罪人。”
袁可立做為現任的兵部尚書,隻好第一時間站起來發言,他首先站起來發言:“東江開鎮的初衷,就是用來牽製東虜,但此次寧錦戰役,東江鎮毫無作為,大師在皮島,可曾問過毛文龍是何原因?”
法安欲站起來,張薔道:“大師不必拘禮,坐下迴話即可。”
法安:“貧僧上島,曾問毛大人,當初兩百人就敢奇襲東江鎮,現在擁戰兵三四萬,為何卻不出兵牽製敵人?”
“為何?”袁可立心裏有氣,他任登萊巡撫時,每個月往東江運送兩次糧草,那時的毛文龍是指哪打哪,十分聽話,現在卻擁兵不前,坐看寧錦防線受到攻擊。
“毛大人說了兩點,一是情報缺失,寧錦戰役找了二十來天,等他拿到情況時,東虜已經撤軍。
二是,東虜入侵朝鮮後,皮島通往後金的陸上通道被截斷,東江軍要出兵,隻能坐戰船從海上進攻,而東江鎮裝備不足,無法出戰……”
李邦華是個直脾氣,他提醒道:“東江鎮孤懸海上,物資轉運困難,且四萬戰兵,糧草消耗巨大,無論從登萊、天津還是覺華島轉運,都是一大筆支出。
本官覺得,東江鎮應該養精兵,養能戰之兵,善戰之兵,而不是隻圖數量。”
戶部尚書郭允厚也發言道:“東江鎮那幾個海島,養不起四十萬漢民,朝廷應該想辦法往登萊、天津移民。”
一直沒出聲的工部老尚書李從心,敲敲桌子表示自己要發言,見眾人向他望過來,他拱了拱手道:“太後,臣建議,挑一些會養馬遼民迴來,朝廷缺乏養戰馬的人。”
首輔黃立極也站起來顯示一下存在感,他擔憂地道:“山東地方,前幾年遭教匪破壞,袁大人是知道的,半個山東幾乎打爛,這兩年,又接連遭受旱災、蝗災,多個府縣的田稅都收不上來。
本官擔心,接收東江的移民,萬一賑濟不及,嘩變起來,到時候是剿?是撫?”
確實有這種可能,山東的聞香教、白蓮教、彌勒教雖然被剿滅,但餘孽還在,被人一鼓動,很容易死灰複燃。
眾人又沉默下來。
“李大人的建議很好,黃首輔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張薔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太多,直接上幹活。
她抬抬手,法容走到南麵的牆邊,拉開布簾,手裏持著竹杆,等待太後的指示。
“黃海東麵的耽羅島,”法容將指到耽羅島的位置,張薔說,“原本是耽羅國的所在地,後高麗征服耽羅,改名為濟州,蒙元征服高麗後,將耽羅作為養馬地,元順帝北撤時,濟州島上還有戰馬近三萬匹……”
眾人都發出了抽氣聲,一是驚訝於耽羅一島,竟可以放養如此多的戰馬,二是驚訝於太後的博學,對於大明周邊地區,比他們這些所謂的重臣還清楚。
張維賢見太後提到耽羅島,立即明白了太後的意思:“太後是說,將東江的漢民,轉移到耽羅去屯墾?”
“英國公以為如何?”張薔笑著問。
黃立極搖頭阻止:“不可!耽羅在朝鮮的版圖上,朝鮮是大明屬國,我大明從來不以大欺小!”
袁可立望了孫承宗一眼,見孫承宗微微點頭,他也學著李從心敲敲桌子,待眾人都轉向他,他清了清嗓子道:“目前朝鮮已經被迫投降東虜,東虜如蒙元一樣,遲早會占領耽羅,朝鮮為我大明屬國,大明有責任助朝鮮守衛耽羅島。
本官看,讓東江鎮派出一支偏師,守衛耽羅島,移民屯墾,既能解東江鎮之困,又能為我大明養馬,還沒有民變的擔心。”
太後想要往耽羅島移民,做臣子的,必須為她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這才是一個好臣子。
眾人聽了袁可立的話,都沉默了。
“移民耽羅島,”張薔趁熱打鐵,“同意的請舉手!”
說完率先舉起了手,眾人都很新奇,這是何意?不是跟廷推一樣無記名投票麽?這當麵表態,自己要是不舉手,不是表明與太後作對麽?
就問你,誰敢?
於是大家都舉起了手,本次會議的第一個決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