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玉蜀黍的地塊比較遠,還是鄭裏正在頭前帶路。
張薔一邊走,一邊與徐光啟閑聊。
“徐大人在南方種番薯,畝產多少?”她問。
“迴……”徐光啟不知道如何稱唿她才好,便拱拱手說道,“也要看土地肥瘦,好的地塊,有一千五六百斤的,差的地塊,能收上千斤。”
跟後世的產量沒法比,後世畝產四五千斤,經過培育的良種,畝產八九千斤,上萬斤。
考慮到這時代沒有化肥,能達到這個產量,已經很不錯了。
“土豆的產量,與番薯差不多,”徐光啟說,“隻是土豆沒有番薯清甜,人們不愛吃。所以,大多數農民選擇種番薯,不願意種土豆。”
想到後世那麽多土豆食品,張薔忍不住笑了:“那是人們沒發現土豆的好處。
土豆是一種可菜可糧的食物,煎、炸、煮、燉、燒,樣樣可為,等本……本人試過後,出一本土豆食譜,推廣土豆的吃法。”
徐光啟本來低眉順眼地,跟在她側邊往前走,聞言忍不住稍稍抬頭,隻看到她帽沿下,口罩上方,那飛揚的眉眼裏,滿是笑意。
他連忙低下頭,也不敢問她是從哪兒知道的這些吃法,隻好附和道:“那敢情好,下官拭目以待。”
就聽張薔又說:“番薯、土豆、玉蜀黍,都是佛朗機人,從新大陸帶迴來的新作物,這幾種作物,比大明傳統的水稻、小麥、菽類的產量要高得多。
而且,這三種作物,在大明南北地區,都能種植,特別值得在北方幹旱地區推廣……
近年來,西北地區旱災越來越嚴重,正該早日推廣番薯和土豆這兩種作物,早一年推廣,就多救活一批人,徐大人以為如何?”
徐光啟沒想到,這位後宮裏的貴人,對這三種新作物的評價,如此之高,眼光比他這個士大夫還看得長遠。
聽見問他,忙拱手道:“……說得是,下官慚愧,能力有限……”
張薔歎了口氣:“憑徐大人一人之力,是做不成這件事的,聽說南方的福建廣南地區,種植新作物的農民越來越多。
要想在北方推廣這三種作物,就需要從南方引種,到北方試種、選育,等新作物適應北方的氣候和水土後,再推廣到各地。
這項工程,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是看不到成績來的,但是,這是關係到大明未來的大事,總得有人著手去做啊。”
徐光啟想不通,三種新作物,怎麽就關係到大明的未來了?但他不敢問啊,他研究番薯種植,更多的是出於興趣,根本沒考慮那麽長遠。
他隻好慚愧地說:“下官……”
“不怪你,”張薔溫言道,“這些本該是戶部的工作,不該你一個禮部右侍郎來管。
隻是,實在是這些新作物,能救如今的大明,徐大人如能促成此事,那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偉大功績啊。”
幾句話,說得徐光啟心頭火熱,士大夫哪個不想青史留名?如果這件事。真的如這位裕妃娘娘講的那樣偉大,他徐光啟為什麽要將這首倡之功,讓給別人呢?
“……教訓得是”說話不帶稱唿,讓他十分別扭,又不得不說,“下官迴去,理一個章程出來,再呈送陛下。”
說話間,一行人已經走到種玉蜀黍的地塊,張薔抓起一把種子,對徐光啟說:“這個玉蜀黍,本人稱它為玉米,它全身是寶啊。
收的糧食就不說了,單說它的秸稈,帶著甜味,可作牛羊的草料。”
“玉米?倒是恰當。”徐光啟說著,便親自下到地裏,用手去比劃那窩矩和行矩。
張薔介紹道:“這玉米,試了兩種種植方式,一種是單種玉米,行矩窄一些;另一種,是玉米和番薯套種,行矩寬一些。”
“套種?”徐光啟感覺,他今日不是來指導生產的,是來學習的,他還沒研究過將這兩種作物套種呢。
“是的,玉米是高杆作物,番薯的藤蔓在地上生長,本人想試一試,把它們套種在一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能多收點糧食不是?”
徐光啟測量了單種和套種的兩種行矩,心想要迴去做個記錄,他更想看看它們種起來的樣子,隻是這是皇莊,他不便經常出入。
張薔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動邀請道:“歡迎徐大人隨時來指導生產,徐大人還可以帶著學生來,把此地當做研究基地。
總結出一套番薯、土豆、玉米在北方地區的種植方法,為新作物的推廣,積累經驗。”
徐光啟哪裏敢帶學生來,萬一衝撞了貴人,那是死罪!他很感動:“謝謝皇莊給下官這個機會,等種番薯的時候,下官再來看看,這套種是怎樣的章程……
下官迴去找片地,也試種三樣新作物。”
“好啊,徐大人,咱們比一比,看誰的產量高?”張薔終於找到人,吐出了胸中埋藏已久的計劃,心情格外地好,她在大明,總算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事。
至於徐光啟有沒有被她的言論嚇到,她管不了那麽多,反正他不敢問,哈哈哈。
徐光啟連大地是個球的理論,都愉快地接受了,哪裏會被她的言論給嚇到?他隻驚歎於這位裕妃娘娘的見識和眼光,高出他徐光啟多矣。
幾日後,徐光啟果然上了一份奏折,要在京畿地區選一個縣,試種三種新作物。
朱由校隻顧著做木匠活,魏忠賢正與東林黨酣戰不休,徐光啟這份奏折遞上去,如石沉大海。
眼看過了四月,奏折還未批複下來,徐光啟隻好自己出錢,在通州租了一百畝地,試種新作物。
西郊皇莊這邊,由於種子有限,玉米隻種了兩百畝,土豆隻種了五十畝。
番薯藤長得很快,到五月底,種了五百多畝地,其中一百畝,是與玉米套種。
其餘的土地,種了高粱和各種豆類,特別是黃豆和黑豆,在肉類食品缺乏的年代,豆類能提供優質的蛋白質,張薔一口氣種了三百多畝。
佃戶村三百多男女青壯,從三月初,忙到五月底,總算把兩千多畝地種上了莊稼。
五月初,景陽宮的任貴妃產下一子,魏忠賢和客氏在睡夢中笑醒,連夜入宮道賀,並慫恿朱由校封新生兒為太子。
朱由校被哄得找不著北,正要答應,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有一個兒子住在西郊皇莊呢。
兩個兒子都不是皇後所出,要封太子,按禮也該封大兒子朱慈煌啊,要是封了這個小兒子,一是於禮不合,二是,朝臣們能答應嗎?
張薔一邊走,一邊與徐光啟閑聊。
“徐大人在南方種番薯,畝產多少?”她問。
“迴……”徐光啟不知道如何稱唿她才好,便拱拱手說道,“也要看土地肥瘦,好的地塊,有一千五六百斤的,差的地塊,能收上千斤。”
跟後世的產量沒法比,後世畝產四五千斤,經過培育的良種,畝產八九千斤,上萬斤。
考慮到這時代沒有化肥,能達到這個產量,已經很不錯了。
“土豆的產量,與番薯差不多,”徐光啟說,“隻是土豆沒有番薯清甜,人們不愛吃。所以,大多數農民選擇種番薯,不願意種土豆。”
想到後世那麽多土豆食品,張薔忍不住笑了:“那是人們沒發現土豆的好處。
土豆是一種可菜可糧的食物,煎、炸、煮、燉、燒,樣樣可為,等本……本人試過後,出一本土豆食譜,推廣土豆的吃法。”
徐光啟本來低眉順眼地,跟在她側邊往前走,聞言忍不住稍稍抬頭,隻看到她帽沿下,口罩上方,那飛揚的眉眼裏,滿是笑意。
他連忙低下頭,也不敢問她是從哪兒知道的這些吃法,隻好附和道:“那敢情好,下官拭目以待。”
就聽張薔又說:“番薯、土豆、玉蜀黍,都是佛朗機人,從新大陸帶迴來的新作物,這幾種作物,比大明傳統的水稻、小麥、菽類的產量要高得多。
而且,這三種作物,在大明南北地區,都能種植,特別值得在北方幹旱地區推廣……
近年來,西北地區旱災越來越嚴重,正該早日推廣番薯和土豆這兩種作物,早一年推廣,就多救活一批人,徐大人以為如何?”
徐光啟沒想到,這位後宮裏的貴人,對這三種新作物的評價,如此之高,眼光比他這個士大夫還看得長遠。
聽見問他,忙拱手道:“……說得是,下官慚愧,能力有限……”
張薔歎了口氣:“憑徐大人一人之力,是做不成這件事的,聽說南方的福建廣南地區,種植新作物的農民越來越多。
要想在北方推廣這三種作物,就需要從南方引種,到北方試種、選育,等新作物適應北方的氣候和水土後,再推廣到各地。
這項工程,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是看不到成績來的,但是,這是關係到大明未來的大事,總得有人著手去做啊。”
徐光啟想不通,三種新作物,怎麽就關係到大明的未來了?但他不敢問啊,他研究番薯種植,更多的是出於興趣,根本沒考慮那麽長遠。
他隻好慚愧地說:“下官……”
“不怪你,”張薔溫言道,“這些本該是戶部的工作,不該你一個禮部右侍郎來管。
隻是,實在是這些新作物,能救如今的大明,徐大人如能促成此事,那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偉大功績啊。”
幾句話,說得徐光啟心頭火熱,士大夫哪個不想青史留名?如果這件事。真的如這位裕妃娘娘講的那樣偉大,他徐光啟為什麽要將這首倡之功,讓給別人呢?
“……教訓得是”說話不帶稱唿,讓他十分別扭,又不得不說,“下官迴去,理一個章程出來,再呈送陛下。”
說話間,一行人已經走到種玉蜀黍的地塊,張薔抓起一把種子,對徐光啟說:“這個玉蜀黍,本人稱它為玉米,它全身是寶啊。
收的糧食就不說了,單說它的秸稈,帶著甜味,可作牛羊的草料。”
“玉米?倒是恰當。”徐光啟說著,便親自下到地裏,用手去比劃那窩矩和行矩。
張薔介紹道:“這玉米,試了兩種種植方式,一種是單種玉米,行矩窄一些;另一種,是玉米和番薯套種,行矩寬一些。”
“套種?”徐光啟感覺,他今日不是來指導生產的,是來學習的,他還沒研究過將這兩種作物套種呢。
“是的,玉米是高杆作物,番薯的藤蔓在地上生長,本人想試一試,把它們套種在一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能多收點糧食不是?”
徐光啟測量了單種和套種的兩種行矩,心想要迴去做個記錄,他更想看看它們種起來的樣子,隻是這是皇莊,他不便經常出入。
張薔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動邀請道:“歡迎徐大人隨時來指導生產,徐大人還可以帶著學生來,把此地當做研究基地。
總結出一套番薯、土豆、玉米在北方地區的種植方法,為新作物的推廣,積累經驗。”
徐光啟哪裏敢帶學生來,萬一衝撞了貴人,那是死罪!他很感動:“謝謝皇莊給下官這個機會,等種番薯的時候,下官再來看看,這套種是怎樣的章程……
下官迴去找片地,也試種三樣新作物。”
“好啊,徐大人,咱們比一比,看誰的產量高?”張薔終於找到人,吐出了胸中埋藏已久的計劃,心情格外地好,她在大明,總算做了一件利國利民的事。
至於徐光啟有沒有被她的言論嚇到,她管不了那麽多,反正他不敢問,哈哈哈。
徐光啟連大地是個球的理論,都愉快地接受了,哪裏會被她的言論給嚇到?他隻驚歎於這位裕妃娘娘的見識和眼光,高出他徐光啟多矣。
幾日後,徐光啟果然上了一份奏折,要在京畿地區選一個縣,試種三種新作物。
朱由校隻顧著做木匠活,魏忠賢正與東林黨酣戰不休,徐光啟這份奏折遞上去,如石沉大海。
眼看過了四月,奏折還未批複下來,徐光啟隻好自己出錢,在通州租了一百畝地,試種新作物。
西郊皇莊這邊,由於種子有限,玉米隻種了兩百畝,土豆隻種了五十畝。
番薯藤長得很快,到五月底,種了五百多畝地,其中一百畝,是與玉米套種。
其餘的土地,種了高粱和各種豆類,特別是黃豆和黑豆,在肉類食品缺乏的年代,豆類能提供優質的蛋白質,張薔一口氣種了三百多畝。
佃戶村三百多男女青壯,從三月初,忙到五月底,總算把兩千多畝地種上了莊稼。
五月初,景陽宮的任貴妃產下一子,魏忠賢和客氏在睡夢中笑醒,連夜入宮道賀,並慫恿朱由校封新生兒為太子。
朱由校被哄得找不著北,正要答應,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有一個兒子住在西郊皇莊呢。
兩個兒子都不是皇後所出,要封太子,按禮也該封大兒子朱慈煌啊,要是封了這個小兒子,一是於禮不合,二是,朝臣們能答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