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備安紮大營,令探子再探,而後與眾將商議,少頃,探馬來報,前麵這支隊伍居然是個巨匪隊伍,收了朝廷招安,前來阻攔漢軍。
原來劉備擊破高俅,消息很快傳到朝廷,趙佶慌了手腳,急忙找人商議,此時朝中童貫高俅都已不見,也有官員跑路,趙佶隻得與蔡京王黻等人商議。
朝中金殿上一時混亂,人人都言語,趙佶以手撫額,也沒有言語,有個叫李若水的侍郎高聲叫道:
“我等願與東京城共存亡,請陛下下令,叫南方巴蜀軍隊勤王,令西軍南下,陛下禦駕親征,守衛京城,南北夾擊之下,賊軍必潰!”
李綱等人也讚同,王黻楊戩卻是主張禦駕南巡視,一時間兩撥人吵吵嚷嚷,沒個頭緒。
王黻道:“李若水,汝豎子無謀,怎可叫陛下以身犯險,為今之計,賊勢正盛,萬不能正麵交鋒,南方多地,又富庶,更兼長江天險,正是重整旗鼓之地!”
李綱反駁道:“南邊方臘聽調不聽宣,不臣之心早已有之,如今又忙著過江列陣,若是到了南邊,豈不是自投羅網!”
蔡京道:“陛下萬金之軀,怎可還留在險地,與你等以身犯險麽!南方去不得便奔川蜀而去,留的朝廷在,不愁日後收複不了失地!”
李若水道:“中原之地難道就拱手讓人麽!單這汴京城,就人口一百五十萬,禁軍也還有十數萬,怎的就要拱手送人!”
一時間,朝廷上吵吵嚷嚷,混亂不堪。
趙佶一邊揉著太陽穴一遍看著下麵人吵吵嚷嚷馬,腦子裏隻有一句“以身犯險”四個字,這大宋立國以來,實際不缺勇武,隻是在高梁河之戰後,“禦駕親征”便成了大忌。
所幸這百餘年來,雖然有外患,但終究內部平安,趙佶自從娘胎以來就沒見過金戈鐵馬,金殿上的武士便是他僅見過的武人了。
自己聽聞漢軍逼近,內心早就破了膽,實際上早已認定逃跑,但是現在看朝堂上兩撥人爭論不休,也無顏麵提出後退之事。
下麵的人還在爭論,已經到了麵紅耳赤的地步,什麽唐玄宗西進保存了大唐,高梁河之戰的事兒都被當例子舉出來,全然沒了體麵。
趙佶茫然的癱坐在龍椅上,腦子裏一片混沌。
底下還在爭論,趙佶也無力言語,就在朝堂全無秩序之時,隻見一年輕人戎裝入堂,金甲禦劍,白袍披掛,眉宇之間甚是英氣勃勃。
要說這金殿之上敢於戎裝,除非是皇帝特許,否則幾乎就是謀反了。可此人不但入殿毫無阻攔,朝臣見了這人也頓時閉上了嘴,金殿一時間安靜下來。
隻因這人正是皇太子趙桓。
朝臣抬眼看去,平日裏喜愛詩詞花石的太子,今日卻是大變樣了,全無往日的悠閑模樣,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英氣。
金殿上的朝臣麵麵相覷,也有一部分人的眼神交互之間頗有意味。
趙佶看了看自己的兒子,端正了一下身體:“太子不在東宮,來這殿上做什麽?”言語之間頗有怒意。
原來,就是這兩年,不單趙佶,還包括許多朝臣早已發現,本來紈絝不堪的太子好像一夜之間變了性子。
原來的太子,喜愛詩詞歌賦,花鳥魚蟲,與自己老爹如出一轍,可是不知從哪天開始,這太子漸漸的迷上了打獵,每日裏扔了紙筆,換上雕弓駿馬,在京城周圍四處遊獵。
有時候甚至一連十幾天不知跑到什麽地方,有人說他,也不在意,趙佶申斥,這太子還搬出漢武帝當年喜愛遊獵的事兒。
後來,趙佶發現這太子居然暗地裏結交朝臣,更與很多武將私下來往甚密,其中不乏軍權在握之輩。
聯想到幾個武將官職的調度,趙佶不禁如芒在背,這太子一黨仿佛織起了一個大網,漸漸的滲透到了自己身邊。
就在幾個月前,趙佶在蔡京的建議下,借著處理宗澤的由頭貶了數個與太子交往甚密的官員,甚至流放了幾個太子提拔的武官。
在蔡京與王黼的安排下,剪除了些太子羽翼,趙佶便又找個借口,將太子束縛在東宮,非有令不得出門。
若不是北方戰事緊急,趙佶這時候已經廢了太子,另尋賢者了。
隻是與太子關係親近的官員多是武將,正是戰時,不便動手,沒奈何才同意了高俅帶著與太子無關的十節度出征。
不料十節度兵敗,高俅身死,對外正在手忙腳亂之時,內部這太子卻從東宮出來了。
麵對趙佶的詢問,趙桓挺直了腰杆,絲毫沒有下拜的意思,甚至沒有拱手,左手反而是有意無意的搭在劍柄上。
“兒臣前來與父皇共議國事。”太子聲音不小,語氣卻是平常,隻是這“共議國事”幾個字仿佛一道驚雷在金殿眾人耳畔。
“朝中之事,有朕與諸位大臣商議,太子且去東宮靜養。”趙佶道,看著這扶著劍柄的兒子,趙佶感覺甚是陌生。
“我乃太子,國事就是我的家事,這殿上多有酒囊飯袋,要誤了大事!”趙桓言語之間毫無尊敬的意思。
“現在還輪不到你!”趙佶有些憤怒,麵對這逼宮似的太子,趙佶也動了肝火,雖說趙佶隻喜歡詩詞花鳥,但是今天這戎裝的太子,著實是觸到了每個當權者的逆鱗。
“若是再輪不到兒臣,隻恐江山要落到他人手裏!”趙桓語氣激昂。
金殿上已經有了議論之聲,朝臣之間的嘀咕四起。
趙桓向前幾步,轉過身來,大喝一聲,道:
“汝等食君之祿,今日君憂,你們卻是還在爭論要不要出兵,卻是做得什麽臣子!”
金殿又安靜下來。
趙桓轉過身對著趙佶道:“如今南北二賊虎視中原。那王倫的軍隊再有一兩個月,就能到這汴梁城下,此時言退者當死!”
趙佶一驚,隨即目視楊戩,楊戩看到皇帝眼神,咧了咧嘴,硬著頭皮對趙桓道:
“太子殿下,今日殿下擅闖金殿,已經是闖了禍了,陛下念著太子年幼,並沒有責罰之意,太子暫退,明日重新升殿,再與太子商議,這也好名正言順...”
話還未說完,楊戩已經閉上了嘴,隻因那柄劍已經搭在了他脖子上。楊戩抖如篩糠,眼神不住的望向趙佶。
趙佶拍案而起,“趙桓,你今日要幹什麽!還敢在這金殿上擅殺大臣麽!這可是當朝太傅!”
話音未盡,楊戩屍體栽倒,原來是趙桓不等趙佶說完,便一揮劍,楊戩喉嚨被鋒利的劍身割開。
趙佶被這一變動嚇得癱坐在龍椅上,指著趙桓,“你這是要謀逆!來人,把這逆子拿下!”
說完話,卻是無人迴應,大臣們被這突然來的變故驚得呆住了。
殿上的武士絲毫沒有迴應。
趙佶道:“拿下,給我拿下!”可是,仍然無人迴應,殿上的武士低下頭,不去看趙佶。
趙桓用甲胄邊上的袍子輕輕擦拭著寶劍,動作十分嫻熟,他橫過寶劍,在玉陛上敲擊三下。
劍身和玉石做的台階碰撞出清脆的聲音,在安靜的大殿裏麵傳出很遠。
三聲之後,大殿外湧入一大批禦林禁軍,各個盔甲鮮明,金瓜銀槍,圍住了朝臣,封住了殿門。
群臣一亂,有的想要走,被刀槍嚇了迴來,有的要上前,也被刀槍逼住。
正在亂時,禁軍領頭的掣出腰刀,大喝一聲:“噤聲!”這人聲音極大,震得金殿似乎抖了一抖。人群瞬間安靜。
趙佶看到這領頭的,顫巍巍道:“劉光世,你不是被削職為民了麽。”
劉光世跪倒道:“太子前些日子下令末將掌管宮廷宿衛,說是陛下欽點,今日來交接。”
趙佶看向禁軍:“王淵、苗傅、劉正彥,你三人都是朕近幾年提拔在身邊的,今日怎的敢如此!”
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跪下道:“我等奉太子命,保護陛下!”
趙佶從龍椅滑落,癱坐在地。
趙桓走上,攙扶起趙佶,對眾人道:
“皇帝今日累了,吾扶著我父皇到後殿休息,今日之事要緊的很,諸位就在這殿上休息片刻,少頃,吾與陛下再來議事。”
群臣不言。
趙桓扶住趙佶剛要走,朝臣中有一人高喊“你這是謀反!”竟然衝了過來。
原來劉備擊破高俅,消息很快傳到朝廷,趙佶慌了手腳,急忙找人商議,此時朝中童貫高俅都已不見,也有官員跑路,趙佶隻得與蔡京王黻等人商議。
朝中金殿上一時混亂,人人都言語,趙佶以手撫額,也沒有言語,有個叫李若水的侍郎高聲叫道:
“我等願與東京城共存亡,請陛下下令,叫南方巴蜀軍隊勤王,令西軍南下,陛下禦駕親征,守衛京城,南北夾擊之下,賊軍必潰!”
李綱等人也讚同,王黻楊戩卻是主張禦駕南巡視,一時間兩撥人吵吵嚷嚷,沒個頭緒。
王黻道:“李若水,汝豎子無謀,怎可叫陛下以身犯險,為今之計,賊勢正盛,萬不能正麵交鋒,南方多地,又富庶,更兼長江天險,正是重整旗鼓之地!”
李綱反駁道:“南邊方臘聽調不聽宣,不臣之心早已有之,如今又忙著過江列陣,若是到了南邊,豈不是自投羅網!”
蔡京道:“陛下萬金之軀,怎可還留在險地,與你等以身犯險麽!南方去不得便奔川蜀而去,留的朝廷在,不愁日後收複不了失地!”
李若水道:“中原之地難道就拱手讓人麽!單這汴京城,就人口一百五十萬,禁軍也還有十數萬,怎的就要拱手送人!”
一時間,朝廷上吵吵嚷嚷,混亂不堪。
趙佶一邊揉著太陽穴一遍看著下麵人吵吵嚷嚷馬,腦子裏隻有一句“以身犯險”四個字,這大宋立國以來,實際不缺勇武,隻是在高梁河之戰後,“禦駕親征”便成了大忌。
所幸這百餘年來,雖然有外患,但終究內部平安,趙佶自從娘胎以來就沒見過金戈鐵馬,金殿上的武士便是他僅見過的武人了。
自己聽聞漢軍逼近,內心早就破了膽,實際上早已認定逃跑,但是現在看朝堂上兩撥人爭論不休,也無顏麵提出後退之事。
下麵的人還在爭論,已經到了麵紅耳赤的地步,什麽唐玄宗西進保存了大唐,高梁河之戰的事兒都被當例子舉出來,全然沒了體麵。
趙佶茫然的癱坐在龍椅上,腦子裏一片混沌。
底下還在爭論,趙佶也無力言語,就在朝堂全無秩序之時,隻見一年輕人戎裝入堂,金甲禦劍,白袍披掛,眉宇之間甚是英氣勃勃。
要說這金殿之上敢於戎裝,除非是皇帝特許,否則幾乎就是謀反了。可此人不但入殿毫無阻攔,朝臣見了這人也頓時閉上了嘴,金殿一時間安靜下來。
隻因這人正是皇太子趙桓。
朝臣抬眼看去,平日裏喜愛詩詞花石的太子,今日卻是大變樣了,全無往日的悠閑模樣,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英氣。
金殿上的朝臣麵麵相覷,也有一部分人的眼神交互之間頗有意味。
趙佶看了看自己的兒子,端正了一下身體:“太子不在東宮,來這殿上做什麽?”言語之間頗有怒意。
原來,就是這兩年,不單趙佶,還包括許多朝臣早已發現,本來紈絝不堪的太子好像一夜之間變了性子。
原來的太子,喜愛詩詞歌賦,花鳥魚蟲,與自己老爹如出一轍,可是不知從哪天開始,這太子漸漸的迷上了打獵,每日裏扔了紙筆,換上雕弓駿馬,在京城周圍四處遊獵。
有時候甚至一連十幾天不知跑到什麽地方,有人說他,也不在意,趙佶申斥,這太子還搬出漢武帝當年喜愛遊獵的事兒。
後來,趙佶發現這太子居然暗地裏結交朝臣,更與很多武將私下來往甚密,其中不乏軍權在握之輩。
聯想到幾個武將官職的調度,趙佶不禁如芒在背,這太子一黨仿佛織起了一個大網,漸漸的滲透到了自己身邊。
就在幾個月前,趙佶在蔡京的建議下,借著處理宗澤的由頭貶了數個與太子交往甚密的官員,甚至流放了幾個太子提拔的武官。
在蔡京與王黼的安排下,剪除了些太子羽翼,趙佶便又找個借口,將太子束縛在東宮,非有令不得出門。
若不是北方戰事緊急,趙佶這時候已經廢了太子,另尋賢者了。
隻是與太子關係親近的官員多是武將,正是戰時,不便動手,沒奈何才同意了高俅帶著與太子無關的十節度出征。
不料十節度兵敗,高俅身死,對外正在手忙腳亂之時,內部這太子卻從東宮出來了。
麵對趙佶的詢問,趙桓挺直了腰杆,絲毫沒有下拜的意思,甚至沒有拱手,左手反而是有意無意的搭在劍柄上。
“兒臣前來與父皇共議國事。”太子聲音不小,語氣卻是平常,隻是這“共議國事”幾個字仿佛一道驚雷在金殿眾人耳畔。
“朝中之事,有朕與諸位大臣商議,太子且去東宮靜養。”趙佶道,看著這扶著劍柄的兒子,趙佶感覺甚是陌生。
“我乃太子,國事就是我的家事,這殿上多有酒囊飯袋,要誤了大事!”趙桓言語之間毫無尊敬的意思。
“現在還輪不到你!”趙佶有些憤怒,麵對這逼宮似的太子,趙佶也動了肝火,雖說趙佶隻喜歡詩詞花鳥,但是今天這戎裝的太子,著實是觸到了每個當權者的逆鱗。
“若是再輪不到兒臣,隻恐江山要落到他人手裏!”趙桓語氣激昂。
金殿上已經有了議論之聲,朝臣之間的嘀咕四起。
趙桓向前幾步,轉過身來,大喝一聲,道:
“汝等食君之祿,今日君憂,你們卻是還在爭論要不要出兵,卻是做得什麽臣子!”
金殿又安靜下來。
趙桓轉過身對著趙佶道:“如今南北二賊虎視中原。那王倫的軍隊再有一兩個月,就能到這汴梁城下,此時言退者當死!”
趙佶一驚,隨即目視楊戩,楊戩看到皇帝眼神,咧了咧嘴,硬著頭皮對趙桓道:
“太子殿下,今日殿下擅闖金殿,已經是闖了禍了,陛下念著太子年幼,並沒有責罰之意,太子暫退,明日重新升殿,再與太子商議,這也好名正言順...”
話還未說完,楊戩已經閉上了嘴,隻因那柄劍已經搭在了他脖子上。楊戩抖如篩糠,眼神不住的望向趙佶。
趙佶拍案而起,“趙桓,你今日要幹什麽!還敢在這金殿上擅殺大臣麽!這可是當朝太傅!”
話音未盡,楊戩屍體栽倒,原來是趙桓不等趙佶說完,便一揮劍,楊戩喉嚨被鋒利的劍身割開。
趙佶被這一變動嚇得癱坐在龍椅上,指著趙桓,“你這是要謀逆!來人,把這逆子拿下!”
說完話,卻是無人迴應,大臣們被這突然來的變故驚得呆住了。
殿上的武士絲毫沒有迴應。
趙佶道:“拿下,給我拿下!”可是,仍然無人迴應,殿上的武士低下頭,不去看趙佶。
趙桓用甲胄邊上的袍子輕輕擦拭著寶劍,動作十分嫻熟,他橫過寶劍,在玉陛上敲擊三下。
劍身和玉石做的台階碰撞出清脆的聲音,在安靜的大殿裏麵傳出很遠。
三聲之後,大殿外湧入一大批禦林禁軍,各個盔甲鮮明,金瓜銀槍,圍住了朝臣,封住了殿門。
群臣一亂,有的想要走,被刀槍嚇了迴來,有的要上前,也被刀槍逼住。
正在亂時,禁軍領頭的掣出腰刀,大喝一聲:“噤聲!”這人聲音極大,震得金殿似乎抖了一抖。人群瞬間安靜。
趙佶看到這領頭的,顫巍巍道:“劉光世,你不是被削職為民了麽。”
劉光世跪倒道:“太子前些日子下令末將掌管宮廷宿衛,說是陛下欽點,今日來交接。”
趙佶看向禁軍:“王淵、苗傅、劉正彥,你三人都是朕近幾年提拔在身邊的,今日怎的敢如此!”
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跪下道:“我等奉太子命,保護陛下!”
趙佶從龍椅滑落,癱坐在地。
趙桓走上,攙扶起趙佶,對眾人道:
“皇帝今日累了,吾扶著我父皇到後殿休息,今日之事要緊的很,諸位就在這殿上休息片刻,少頃,吾與陛下再來議事。”
群臣不言。
趙桓扶住趙佶剛要走,朝臣中有一人高喊“你這是謀反!”竟然衝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