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重視君臣等級名分的朱椿非常不高興,決定要整頓一下。
他為劉備整修陵廟時,提出武侯祠逼近“惠陵”,於祀製不合,並以“君臣宜一體”為理由,把成都武候祠拆了,把諸葛亮請進昭烈廟,置於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
但曆史總是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朱椿等人改造了武侯祠,他們雖然滿意了,四川人民卻不滿意。
長期以來,雖然大門上仍然高懸著的是“漢昭烈廟”金字橫匾,人們卻習慣把這座君臣合祀廟籠統稱之為“武侯祠”。
對此,民國時代曾有人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詠歎這件事,詩曰: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曆代名人留下墨跡甚多。
唐朝李商隱、宋朝陸遊、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
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作為孔明的宿敵之孫,諸葛亮是司馬炎一生心念地偶像,便是這個讓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敵國勁敵。
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子孫征服了天下,卻又在精神上敬服於諸葛孔明。
有一年,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樊建來到洛陽,被司馬炎任命為給事中。
樊建是諸葛亮的部下,曾經跟隨諸葛亮北伐,很熟悉他的治國策略。
樊建毫不猶豫地告訴司馬炎:“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司馬炎感歎說:“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意思是說,我如果得到諸葛亮的輔佐,還像今天這樣辛苦嗎?樊建當著司馬炎的麵表揚老上司,司馬炎竟然不生氣,還跟著說“真厲害”,由此足見司馬家對諸葛亮的態度。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因其祖父之名,授東宮舍人,累官至江州刺史高位。
終晉一朝,琅琊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門大姓,代代簪纓。
再者,司馬炎之後的晉朝同樣秉承了開國君主的態度。
東晉一朝每當幼主即位,托孤權臣,無不說「如諸葛武侯、王丞相(王導)故事」,將孔明更置於東晉政權的實際奠基人王導之前。
東晉還特意追封孔明為武興王,亦是史上首次追封孔明王爵。
王羲之也評價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處世麵麵俱到。
三、政治劉備死後,四十三歲的諸葛亮,成為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
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製訂製度;開誠布公。
實事求是,不搞虛的。
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
又怕他,又愛他。
為什麽?
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
為什麽沒有抱怨呢?
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諸葛亮身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麵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麵麵,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製上。
在執法上,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複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製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麵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
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
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曆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五、軍事發明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曆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
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吳國大鴻臚張儼也這樣評論諸葛亮: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占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隻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
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麽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
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別忘了,曹操出征時,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戲誌才,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荀彧、劉曄、蔣濟、司馬懿們。
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製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諸葛亮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
言歸正傳,自虎牢關之戰後。
曹操身死,袁熙雄踞此地,自此一直占據天下諸侯主位的曹操,由世間落馬,天下再一次的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麵,亂世風雲再起,風雨飄搖的漢室天下,再一次顯得混沌不明了。
袁熙的帥帳之內,袁熙本人正在一個個的審核著曹軍的一眾高官俘虜。
這第一個審訊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一個令所有袁氏中人全都恨得牙牙癢的罪魁禍首!
曹操手下五大謀士之一的荀彧!
看著一臉漠然不屑,昂首站立在帥帳當間的,好像他不是這裏的階下囚,而是這裏的主人一樣,一身傲骨風姿卓著,絲毫不減當年。
“荀彧。”
袁熙緊緊地盯了他半晌,終於緩緩地開口言道:“我想你應該明白,落到我的手裏,你是不可能活命的,這一點,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應該更清楚吧?”
荀彧聞言,哈哈一笑,搖頭道:“你父袁紹,當年死在老夫之手,你要殺我替父報仇,乃是天經地義之舉,何必多言?”
袁熙點了點頭,鄭重其事地道:“你當年之舉,乃是各為其主,我並不怪你,但父仇卻不可不報,你放心,一碼歸一碼,你死之後,日後攻下許昌,我袁熙絕會不將仇恨牽扯到你的家人和後人身上,這一點你盡管放心。”
荀彧聞言哈哈一笑,搖頭道:“袁熙,你不過是打下了虎牢關而已,切勿太過猖獗,我軍雖然在虎牢關遭到慘敗,折了張遼,許褚,曹純等諸多將領,但中原實力猶存,夏侯惇,曹仁等輩尚在,程昱、郭嘉、司馬懿人輔佐明公之後坐鎮許昌,想要一鼓作氣的打下他們,你未必能夠如願以償。”
袁熙聞言笑了,笑的很深邃,很愜意。
“打不打得下,從今以後便是我的事了,與你這即將作古之人無礙,你不要惦念那麽多,好生上路,走你自己的鬼門關,才是正道…….來人啊,待下去,斬!”
刀斧手隨即上前,按照袁熙的吩咐將荀彧領了下去,至此,曹軍中的一代名臣亦是與世長辭。
將荀彧拖下去之後,卻有另一重臣謀士戲誌才被帶了上來。
戲誌才對曹操也是忠心耿耿,任憑袁熙如何說,也是堅決的不肯歸順,但戲氏乃是潁川大族,非尋常人可比,若是任意屠戮,袁熙唯恐會令中南的讀書之人震動,因此權衡再三,隨即決定將戲誌才暫且扣押,不與處置。
“曹軍將領和降卒都處置完畢了?”
審配點了點頭,道:“都處置完畢了,除了曹洪,徐晃等個別勇將舍命保護曹彰衝突出陣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死的死,降的降,曹軍此番算是元氣大傷了!”
袁熙點了點頭,道:“恩,既然如此,命令三軍,即可準備,迴兵洛陽,暫時養精蓄銳,以待良機。”
審配聞言,頓時有些發懵,道:“迴兵洛陽?如今曹操已死,兵馬四散,這個時候不盡舉大軍攻殺中原,奪下許昌,還休息什麽?高幹和蹋頓還在徐州奮戰,你好不容易得到了虎牢關,還不立刻領兵去增援他們?”
袁熙聞言麵色不變,道:“你要是不說,我還差點忘了,即刻派人通知高幹和蹋頓,令他們暫時迴兵,不要繼續強攻,給曹軍一個喘息之機,讓他們好好的歇息歇息。”
審配皺了皺眉,道:“什麽?主公,你到底打的是什麽主意?”
袁熙微微一笑,道:“天機不可泄露,你日後自然便知。”
……
許都,司空府。
曹軍大敗,曹操本人被劉備誅殺的消息,很快就通過荊州的探子傳迴了許都,事情剛在天下散播,劉備立刻聲名大噪,令人如雷貫耳,但同時,也被許都的曹氏諸將將他連同袁熙一並恨到了骨子裏頭。
“劉備!袁熙!我一定要你們血債血償!”
司空府的正廳之內,一個陰霾的聲音聲嘶力竭的放聲怒吼,其中還夾雜著悲切的唿鳴。
哭喊的人,是一個長相頗為俊朗的年輕人,眼眉之間很有幾分曹操的形象和氣質,不過更多的卻是一種說不出的陰霾之感。
這個人叫做曹丕,是繼死去的曹昂之後,曹操諸子當中最大的一個孩子。
曹丕身邊,還矗立著幾個其他的曹家已經成年的孩子,另外還有程昱和司馬懿兩位,郭嘉身體欠安,故而在這種時候並沒有能夠到場。
“二公子勿要過於悲切,當務之急,還是想辦法應付袁熙的兵將,如今明公已經歸天,西北之麵再無阻隔,需要趕快糾結兵馬,前往阻擋,以免袁熙大兵東進,則中原危矣!”
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曹操生前最信以為臂膀的副手,衛尉程昱。
曹丕聞言急忙站起了身,一邊擦著眼淚,一邊點著頭對程昱言道:“程公說的是,丕適才情緒過於悲憤,是有些失態了……隻是許都兵馬目前自保尚且不足,如何抽調大軍前往應付袁熙之流?”
程昱想了想,沒有說話。
他為劉備整修陵廟時,提出武侯祠逼近“惠陵”,於祀製不合,並以“君臣宜一體”為理由,把成都武候祠拆了,把諸葛亮請進昭烈廟,置於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
但曆史總是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朱椿等人改造了武侯祠,他們雖然滿意了,四川人民卻不滿意。
長期以來,雖然大門上仍然高懸著的是“漢昭烈廟”金字橫匾,人們卻習慣把這座君臣合祀廟籠統稱之為“武侯祠”。
對此,民國時代曾有人專門寫過一首詩來詠歎這件事,詩曰: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曆代名人留下墨跡甚多。
唐朝李商隱、宋朝陸遊、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
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作為孔明的宿敵之孫,諸葛亮是司馬炎一生心念地偶像,便是這個讓自己祖父畏之如虎的敵國勁敵。
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子孫征服了天下,卻又在精神上敬服於諸葛孔明。
有一年,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樊建來到洛陽,被司馬炎任命為給事中。
樊建是諸葛亮的部下,曾經跟隨諸葛亮北伐,很熟悉他的治國策略。
樊建毫不猶豫地告訴司馬炎:“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司馬炎感歎說:“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意思是說,我如果得到諸葛亮的輔佐,還像今天這樣辛苦嗎?樊建當著司馬炎的麵表揚老上司,司馬炎竟然不生氣,還跟著說“真厲害”,由此足見司馬家對諸葛亮的態度。
諸葛亮之孫諸葛京,因其祖父之名,授東宮舍人,累官至江州刺史高位。
終晉一朝,琅琊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門大姓,代代簪纓。
再者,司馬炎之後的晉朝同樣秉承了開國君主的態度。
東晉一朝每當幼主即位,托孤權臣,無不說「如諸葛武侯、王丞相(王導)故事」,將孔明更置於東晉政權的實際奠基人王導之前。
東晉還特意追封孔明為武興王,亦是史上首次追封孔明王爵。
王羲之也評價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處世麵麵俱到。
三、政治劉備死後,四十三歲的諸葛亮,成為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
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製訂製度;開誠布公。
實事求是,不搞虛的。
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
又怕他,又愛他。
為什麽?
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
為什麽沒有抱怨呢?
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諸葛亮身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麵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麵麵,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製上。
在執法上,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複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製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麵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
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
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曆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五、軍事發明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曆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
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吳國大鴻臚張儼也這樣評論諸葛亮: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占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隻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
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麽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
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別忘了,曹操出征時,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戲誌才,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荀彧、劉曄、蔣濟、司馬懿們。
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製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諸葛亮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
言歸正傳,自虎牢關之戰後。
曹操身死,袁熙雄踞此地,自此一直占據天下諸侯主位的曹操,由世間落馬,天下再一次的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麵,亂世風雲再起,風雨飄搖的漢室天下,再一次顯得混沌不明了。
袁熙的帥帳之內,袁熙本人正在一個個的審核著曹軍的一眾高官俘虜。
這第一個審訊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一個令所有袁氏中人全都恨得牙牙癢的罪魁禍首!
曹操手下五大謀士之一的荀彧!
看著一臉漠然不屑,昂首站立在帥帳當間的,好像他不是這裏的階下囚,而是這裏的主人一樣,一身傲骨風姿卓著,絲毫不減當年。
“荀彧。”
袁熙緊緊地盯了他半晌,終於緩緩地開口言道:“我想你應該明白,落到我的手裏,你是不可能活命的,這一點,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應該更清楚吧?”
荀彧聞言,哈哈一笑,搖頭道:“你父袁紹,當年死在老夫之手,你要殺我替父報仇,乃是天經地義之舉,何必多言?”
袁熙點了點頭,鄭重其事地道:“你當年之舉,乃是各為其主,我並不怪你,但父仇卻不可不報,你放心,一碼歸一碼,你死之後,日後攻下許昌,我袁熙絕會不將仇恨牽扯到你的家人和後人身上,這一點你盡管放心。”
荀彧聞言哈哈一笑,搖頭道:“袁熙,你不過是打下了虎牢關而已,切勿太過猖獗,我軍雖然在虎牢關遭到慘敗,折了張遼,許褚,曹純等諸多將領,但中原實力猶存,夏侯惇,曹仁等輩尚在,程昱、郭嘉、司馬懿人輔佐明公之後坐鎮許昌,想要一鼓作氣的打下他們,你未必能夠如願以償。”
袁熙聞言笑了,笑的很深邃,很愜意。
“打不打得下,從今以後便是我的事了,與你這即將作古之人無礙,你不要惦念那麽多,好生上路,走你自己的鬼門關,才是正道…….來人啊,待下去,斬!”
刀斧手隨即上前,按照袁熙的吩咐將荀彧領了下去,至此,曹軍中的一代名臣亦是與世長辭。
將荀彧拖下去之後,卻有另一重臣謀士戲誌才被帶了上來。
戲誌才對曹操也是忠心耿耿,任憑袁熙如何說,也是堅決的不肯歸順,但戲氏乃是潁川大族,非尋常人可比,若是任意屠戮,袁熙唯恐會令中南的讀書之人震動,因此權衡再三,隨即決定將戲誌才暫且扣押,不與處置。
“曹軍將領和降卒都處置完畢了?”
審配點了點頭,道:“都處置完畢了,除了曹洪,徐晃等個別勇將舍命保護曹彰衝突出陣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死的死,降的降,曹軍此番算是元氣大傷了!”
袁熙點了點頭,道:“恩,既然如此,命令三軍,即可準備,迴兵洛陽,暫時養精蓄銳,以待良機。”
審配聞言,頓時有些發懵,道:“迴兵洛陽?如今曹操已死,兵馬四散,這個時候不盡舉大軍攻殺中原,奪下許昌,還休息什麽?高幹和蹋頓還在徐州奮戰,你好不容易得到了虎牢關,還不立刻領兵去增援他們?”
袁熙聞言麵色不變,道:“你要是不說,我還差點忘了,即刻派人通知高幹和蹋頓,令他們暫時迴兵,不要繼續強攻,給曹軍一個喘息之機,讓他們好好的歇息歇息。”
審配皺了皺眉,道:“什麽?主公,你到底打的是什麽主意?”
袁熙微微一笑,道:“天機不可泄露,你日後自然便知。”
……
許都,司空府。
曹軍大敗,曹操本人被劉備誅殺的消息,很快就通過荊州的探子傳迴了許都,事情剛在天下散播,劉備立刻聲名大噪,令人如雷貫耳,但同時,也被許都的曹氏諸將將他連同袁熙一並恨到了骨子裏頭。
“劉備!袁熙!我一定要你們血債血償!”
司空府的正廳之內,一個陰霾的聲音聲嘶力竭的放聲怒吼,其中還夾雜著悲切的唿鳴。
哭喊的人,是一個長相頗為俊朗的年輕人,眼眉之間很有幾分曹操的形象和氣質,不過更多的卻是一種說不出的陰霾之感。
這個人叫做曹丕,是繼死去的曹昂之後,曹操諸子當中最大的一個孩子。
曹丕身邊,還矗立著幾個其他的曹家已經成年的孩子,另外還有程昱和司馬懿兩位,郭嘉身體欠安,故而在這種時候並沒有能夠到場。
“二公子勿要過於悲切,當務之急,還是想辦法應付袁熙的兵將,如今明公已經歸天,西北之麵再無阻隔,需要趕快糾結兵馬,前往阻擋,以免袁熙大兵東進,則中原危矣!”
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曹操生前最信以為臂膀的副手,衛尉程昱。
曹丕聞言急忙站起了身,一邊擦著眼淚,一邊點著頭對程昱言道:“程公說的是,丕適才情緒過於悲憤,是有些失態了……隻是許都兵馬目前自保尚且不足,如何抽調大軍前往應付袁熙之流?”
程昱想了想,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