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明拜山而來,今日無緣得見孔老先生。他被書院弟子引至後山住處歇息。鬆山後書院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斑駁山路,幽靜異常,路旁排列著低矮平房,供拜山客人暫住。


    劉子明獨自上山,隻攜帶了換洗衣物與筆墨紙硯,並未攜帶防身火銃,也未留有任何後手。山下承天衛暗探則被他部署在通往鬆山的各處驛道,暗中保護那些遠道而來的天下士子。


    鬆山文會將開,此時天下儒士正陸續趕來。在這個當口,鬆山可謂是天下最安全的地方,有那位北陵武道第一人的儒聖坐鎮,沒人會自討苦吃,尋釁滋事。


    劉子明住下後閑來無事便到後山書院瞎逛,後山有典籍三萬卷藏於書閣,供世間學子免費借閱。離文會還有幾日,便已有數百名讀書人登書閣靜坐看書。


    劉子明輕手輕腳地略作徘徊,便不再打攪士子們讀書。穿過書閣,沿下山小徑行至山腰,此徑山勢險峻,舉步維艱。多年前南陵朝廷耗費巨資修築了一條直達山頂的石板路,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條路少有人問津。


    一眾讀書人寧願選擇原先那條泥濘的山路,步步攀登,以證誠心。下山時亦是如此,步伐穩健,方能心安。


    劉子明來到山腰鬆山古寺,幾日後的文會便在寺中召開。


    古寺規模宏大,東西兩側屹立著兩座等高且等寬的香火廟,其內供奉著鬆山之神,以祈求鬆山安穩、旅人平安。寺前山門有兩座栩栩如生的銅獅子,仿若護法使者,鎮守山門。


    推開山門,一條石階路蜿蜒而上,路旁蒼鬆翠柏林立,宛如綠色長龍,盤桓於鬆山之上。


    路的盡頭有一涼亭,名曰“紫雲亭”,傍晚可觀日落奇景。紫雲與紅日交相輝映,極目遠眺,可見八大都之燈火通明,兩岸青山綿延,將天下版圖劃為南北兩朝。


    這一奇景被南朝名士方秋為謂之:“紫氣東來”。他曾在涼亭石碑處留下了一首名詩:“紫氣東來滿鬆山,南北兩朝分兩半。紫雲亭上觀日落,天下燈火盡闌珊。”


    此詩立於廟中石碑,流傳甚廣。劉子明身著山水墨服,腰間懸掛古玉,盡顯儒雅脫俗之態。他於涼亭賞詩之際,眼角餘光瞥見一位藍衣儒士,風姿綽約,正信步而來。劉子明眼角舒展,轉身拱手道:“見過張聖人。”


    張清正雙袖攏於身前,迴禮道:“閣下見過我?”


    “張大家乃是讀書人的老師,在下久聞大名卻無緣得見。今日拜山,未能見到孔老先生,得見張先生,亦是三生有幸。”


    張清正微笑道:“公子過譽了,老師偶感風寒,不便見客,還請閣下見諒。”


    “先生言重了,在下非客,乃是自家人。”劉子明稍作停頓,見四下無人,彎身鄭重鞠了一躬,沉聲道:“子明見過師叔。”


    張清正單手扶起劉子明,語氣忽然冷厲道:“公子的老師是我師兄百裏山。於書院而言,你雖非書院弟子,卻可稱是自己人,隻是對我來說,劉子明,始終為客。”


    劉子明一笑置之,“我明白,先生與我分處兩國各為其主,也算政敵,所以不必多言,先生在北海之岸慷慨出手,救我師兄,這個恩情子明記在心裏就好。”


    “你就不怕我殺了你嗎?”


    藍衣儒聖拂袖現怒容,天地皆驚怖,凜然之氣覆天地,現一絲殺意。


    然而殺意稍縱即逝。


    喘過氣來的劉子明鬆開涼亭紅漆柱,伸出手指指向張清正的手掌心。張清正歎了口氣,看了看掌心的禮字,沉默不語。


    劉子明臉色發白,見儒道聖人放下屠刀,心頭稍安,艱難笑道:“師祖的字寫的真不錯。”


    “既然不是認親,那麽先生下山來是為何?”


    “求你幫忙。”


    “可你剛才才要殺我!”


    “能殺就殺,殺不了就求。”


    “先生好氣魄。”


    張清正不自在地咳嗽了一聲,“言歸正傳,我來,是為文會一事。鬆山文會,是除卻兩國春闈之外天下士子報國的第二條路,與央州武鬥、劍都問劍並列為天下三大盛事。然央州武鬥、劍都問劍,皆由地方豪族牽頭,朝廷協辦。而鬆山文會不同,是由民間讀書人自發組織,通常由聲望卓著的文壇賢者號召群策共商天下事。近年來,此任多由書院擔當,本屆本應由我牽頭,然北海之事後,委實不便。”


    劉子明點頭道:“確實,文會一事關係重大,所以先生找我是想讓我出麵主持文會?這是你的意思還是師祖他老人家的意思?”


    儒聖張清正語氣溫和了不少,直接問道:“公子可願幫忙?”


    劉子明笑意道:“當然,不然我為何而來?幫你們可以,不過我也要先生幫我個忙。”


    “請講。”


    “文會當日,書院弟子不得入寺。”


    張清正眸中透過一股弧光,沉默片刻,輕聲道:“可以。”


    “還要借個由頭。”


    張聖人不解道:“什麽由頭?”


    劉子明笑而不語,露出狡黠的笑容。


    ——


    ——


    幾日有雨,山路泥濘,天下學子陸續撐傘登山,不懼艱難。


    今日之文會,借大文宗孔老先生之名。其號召力無須贅言,天下文人雅士,皆來赴會;兩國才子佳人,鹹集於此。


    是日,山上盛況非凡,群賢畢至,天下學子不可勝數,紛至遝來。然無人在意山腰路上一名須發皆白之落魄老翁。


    一群誌在飽讀詩書獻帝王之年輕士子,以嘲諷之口吻譏誚道:“這老頭,為求文名,年輕時不惜與妻和離,變賣家產進京趕考。孰料屢試不第,年近花甲,現在隻能靠這鬆山文會以求仕途。”


    老頭著破爛白衫,手捧一卷舊黃書卷,全然不理會閑言碎語,隻顧孜孜不倦地翻閱,已然入神。


    他的須髯如箭弩般張開,仿佛一根根銀針,刺破他那蒼老麵頰;他的眼眸閃爍著熾熱光芒,手指微顫,輕撫書卷,目不轉睛。他身旁包裹中皆是殘舊的聖人典籍,這些是他從鄉間私塾借來的,數日後便需歸還,這意味著他在鬆山隻能停留數日。


    家鄉住的遠,這一路並不好走,他文錢不夠,隻帶了幾張薄餅充饑,若非路過一座寺廟躲雨時遇見一位心善的老和尚見大雨磅礴贈他一把油傘,今日怕是趕不上文會了。


    離文會還有些時辰,老頭兒好不容易登上山腰,這會累得直插腰喘氣,不願意多走。古寺山門西側,有一涓涓山泉,清可見底,泉水甘甜可食用。昔日文會時,那些貧寒學子因買不起酒喝,皆會至山泉處解渴,故又稱此泉為學子泉。然今年,學子泉處,不見人煙,唯見一衣著光鮮、麵容俊朗的少年公子,正酣暢淋漓地飲著清泉。


    大雨初歇,陽光乍現,天氣須臾間變得燥熱不堪。老頭兒口幹舌燥口渴難耐,一路奔波,此刻已顧不得許多體麵,掀起破舊的衣襟,小心翼翼地踩在水中青石上,尋找一處幹淨的水源,大口飲水。甘泉入喉,猶如久旱逢甘露般酣暢淋漓。老頭兒全然不顧胡須被浸濕,也沒有盛水的器具,隻得趴在青石上以一個相當不雅的姿態挖水喝。喝完泉水,老頭用粗布袖子胡亂抹了抹嘴角,心滿意足,抬頭瞧了一眼天色,離文會尚早。環顧四周,隻聽見泉水潺潺聲,此地鬧中有靜,適合讀書。


    老頭兒翻開包裹掏出舊書,津津有味地翻閱起來。


    泉水清澈,倒映出一張極為俊美的臉龐。老頭兒心中一驚,急忙起身,雙手緊握於腹前,儀態莊重而拘謹。


    來人樂嗬一笑道:“老先生不必拘謹,打擾您了,晚生前來喝水,看老先生靜坐泉間讀書,心生好奇,便想瞧瞧,沒嚇著您吧?”


    此話一出,老頭緊張的情緒舒緩了幾分,微微抬起眼簾,簡單打量了一番眼前人,此人談吐氣質不俗,衣著鮮亮,應該是某個地方大族的世家子。老頭微微低頭,不敢對視,支支吾吾道:“沒,沒……沒有。”


    “老先生不必緊張,在下並無惡意,隻是有個問題要想請教先生。”


    老頭見對方沒有怪罪的意思,老頭這才慌忙在衣襟上擦了擦沾濕的雙手,拱手道:“公子請問。”


    “老先生為何在此處讀書?”


    老頭猶豫了一下,說道:“這裏安靜。”


    “安靜?這泉水聲可是不小。”


    老頭拿起書卷,歎氣道:“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公子有所不知,老夫自鬧市久居,若無一絲響動,反而不習慣了。”


    “那為何不待在寺裏?我看見寺裏讀書人不少,還有許多在一起交流的士子。”


    老頭兒苦澀道:“不瞞公子說,老夫性子古怪,覺得這水聲悅耳勝過人聲,讓公子見笑了。”


    劉子明笑了笑,“老先生倒是誠實有趣。”


    “請問老先生名諱?”


    老頭兒也不藏著掖著,幹脆道:“我姓顏,名卿真。”


    劉子明尊敬拱手道:“晚生劉子明見過顏老。”


    顏老連忙扶著劉子明的手,輕聲道:“劉公子,老夫隻是一個老書蟲,不值得公子大禮。”


    劉子明眉宇間一股親切笑意,“老先生此言差矣,人因禮立世,能無華衣,不可無禮。先不論老先生才華高低,您是長者,這裏便是受的起。”


    顏老眯眼笑道:“公子與眾不同,老夫敬佩你。”


    劉子明輕聲道:“顏老言重了。顏老今日上山可是也來參加文會?”


    “正是,本來想早些日子來,隻是手頭緊湊,租不起車馬,險些錯過。”


    “那老先生以何立身啊?”


    “老夫以賣書畫,替人代筆為生。”


    “緣分,劉某酷愛丹青,不知可否請先生留下墨寶?”


    老頭兒猶豫了一下,微澀道:“公子恕罪,不是老朽推脫,實在是沒帶筆墨紙硯。”


    “巧了,在下正好帶了,老先生也不白寫,我付您酬勞,不過身上沒帶多少錢……”書生顛了顛錢袋,含糊不清道:“這裏有四十文,那便一字十文如何?”


    “這可使不得。”顏老搖頭道。


    “老先生嫌少?”


    老頭解釋道:“不,是太多了,四十文都夠老夫代筆寫一百幅了,公子如此盛情,老夫哪裏受的起?你我有緣,既然公子要老夫的字,不說白送,收個五文錢也就罷了。”


    見老頭一再堅持,劉子明隻好順他的意思,從錢袋裏取出輕薄的五文錢遞給老者。老頭也算爽快,將錢收入袖口,便開口問道:“敢問公子,要寫什麽?”


    “先生,會仿寫筆跡麽?”


    老頭眼神熠熠道:“這個不難。放眼天下,就沒有顏卿真仿不出的字跡。隻是不知閣下要我仿的是哪位的字?”


    劉子明貼近老頭耳旁低語幾句。旋即解開背上的包裹,袖子半卷,就地研墨,做了一個手勢,“請!”


    ——


    ——


    古寺雖然無僧人,卻有洪鍾。


    鍾聲起,便意味著文會開始了。


    古寺內有一座小閣樓,呈塔狀。門把已然荒廢生了鏽,樓身上刻著一些看不清的文字,頗有古意。簷四角上掛著大小不一的風鈴,迎風作響。閣樓上方懸掛一塊居中青木匾,翡翠雕文,篆體題字,上書“高榜閣”三字。


    千斤大鍾立於塔頂,卻不見敲鍾人是誰,隻聞鍾聲不見其人,久之便有傳聞稱鬆山有鍾鼎之仙人,守護著這座仙山古祠,守衛著山上書院。


    人群往前湧來如錢塘江大潮一線鋪開,蔚為壯觀。古寺塔前有兩側白灰石壁,供文人提筆揮灑墨氣,古今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豪門士子自備酒水,抒發豪氣幹雲,紙透灰牆,寫千古文章。


    讀書人洋洋灑灑於塔寺西邊牆壁下留下一篇篇議論雜文,或賜詩緬懷古賢,或題詞以抒誌向。


    劉子明身著書生裝扮,背負檀木卷軸,隱身於眾學子之間。他並未執筆賦詩,隻是沿路觀賞,宛如普通遊客,神態自若。然而,經仔細觀察,卻未見那位顏姓老者的身影。此前泉下分別時,明明見老先生走進古寺,此刻卻不見其蹤,他究竟去了何處?


    劉子明並未止步,穿過兩側綿延數十裏的寺內長牆,直抵古寺廣場。寺塔矮小,僅有二層樓高,此時廣場上人頭攢動,眾人皆在等待著什麽。眾學子並不知曉,他們等待的文會主事人,正被他們擠在人群中,難以登台。


    談不得有多少書生氣的劉子明在心裏大吐苦水,自嘲道:“早知道,就留一些書院的師兄們給我開個道了。南宮在也好,禦劍登台肯定露臉,真是自討苦吃。”


    劉子明好不容易才擠出人群,彎腰喘氣,沒有一絲大家風範,孤身走上寺前高台,引得群情激憤。


    這台乃是聖賢台,站的是聖人大賢,眼前這個十分狼狽地年輕人竟敢眾目睽睽之下站上去,他是何人?


    劉子明立於聖賢台上,晚風徐徐拂過,天際雲舒雲卷,他平靜後緩緩坐下,背靠夕陽古塔,目光緩緩掃過天下士子,微微頷首,沉聲道:“諸位久等,在下不才,便是這屆文會各位學子的座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十二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如仗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如仗劍並收藏七十二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