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使節團先是前往江陵了解了情況,在得知幾日前偷襲蜀軍後蜀軍沒有後續反應,顧譚隨即感慨了一下:
“這分明是征北將軍(朱然)他們冒進,居然也要說是蜀軍的陰謀,難道諸葛亮在成都能預料到這裏的事情麽?天下哪有這種多智而近妖的人?”
然後張休連忙提醒他“子默不可亂說,當遣人匯報至尊,我等則繼續沿長江前往成都。”
然後他又看看魯淑:“伯朗賢弟可早些休息,我們明日還要早早出發。”
本來一般情況下要在20歲左右行成人禮時才會取“字”,不過魯淑是遺腹子,全靠孫權和其他同僚關愛,孫權更是早早請人幫他定下字,相熟的年輕人都知道這件事兒,一起出行的時候並不把他當成幼童,也用字來稱唿他。
魯淑點點頭,接口道:“兩位兄長莫要憂慮,此事無非是江陵守軍想要在議和前奪迴些土地,免得開戰後無一勝績,隻是蜀軍提防,故而失敗。”
“哦?”張休見他在此侃侃而談,於是就順著問:“何以見得?”
魯淑整了整衣衫,神色嚴肅地說道:“兩位兄長且想,自和談消息傳出,軍中將士多有不甘。江陵乃軍事要地,與此前丟失城池同屬南郡,他們自是想在談判前有所建樹,一來可壯我軍士氣,二來也可在談判桌上增添幾分籌碼。然此次夜襲孱陵時機挑在議和期間,蜀軍必然有所防備。江陵守軍私自行動,急於求成,才致此敗。而蜀軍雖勝,但其並無擴大戰場之心,故而雖勝卻未乘勝追擊。”
張休和顧譚對視一眼,覺得魯淑所言有理。張休點頭道:“伯朗所言極是,隻是這等擅自行動,壞了大事,當如實稟報至尊。如今我們要做的,是盡快前往成都,摸清蜀漢態度。”
顧譚皺眉道:“隻是不知此次夜襲之事是否傳至成都,若他們以此為把柄,在和談中獅子大開口,索要更多土地財物,該當如何?”
張休沉思片刻,最後隻能無奈歎息道:“若真如此,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我們帶著禮品而來,便是希望和平解決荊州之事,蜀漢若有遠見,當知戰則兩傷,和則兩利。”
事實上東吳這次的禮物確實下本——光是大珍珠就有三十斛,要知道這是天然珍珠,遠非後世人工珍珠那樣的量產貨,即使是東吳要想收集這麽多大珍珠也不容易,昔日曹丕還在的時候,魏國與吳國之間還有專門的戰馬換珍珠的商業渠道(當然這也跟當時孫權名義上臣服曹丕有關),後來曹叡繼位,這條商路也被掐斷,隻能靠少數走私來維持。
其他銅器、錫器等禮物不一而足,作為停戰的贖金雖然不夠,但是作為禮物那也算得上誠意滿滿了。
這支補充使團一路輾轉抵達成都後先是與諸葛瑾匯合,諸葛瑾聽說江陵的變故後倒吸了一口涼氣,隨後歎息當初自己的信終究是送晚了一步。
反倒是幾個年輕人安慰他,武昌比孱陵距離成都更遠,要傳遞消息肯定早就傳到了,既然諸葛亮這幾日沒有為難自己的兄長,那八成是沒什麽大事兒。
張休還轉達了臨行前自己老爹的意思:“子瑜先生,我等也知此事棘手。但此次前來,一則是為了表明我們東吳的誠意,二則是想向蜀漢解釋清楚,這夜襲實非至尊之意,乃是江陵守軍的私自行動。”
顧譚也接著說道:“是啊,先生。我們還帶來了豐厚的禮物,這些禮物收集不易,足見我們對和談的重視。”說著,他指了指那些裝著珍珠、銅器、錫器等禮物的箱子。
諸葛瑾微微點頭,歎息道:“禮物雖重,可若是孔明要我們交出挑釁之人,又當如何?”
這句話立即把所有人問住了,最後還是顧譚硬著頭皮迴答:“既然承嗣將軍已經下落不明,便可推在他身上,隻說是他貿然出擊,其他人都不知曉——”
這個迴答讓其他人都跟吸了口瘴氣一樣麵色難看,最終還是諸葛瑾搖搖頭:“此事我來想辦法,你們既然來了成都,可與伯鬆多接觸。”
接下來幾日,已經有著熟練背鍋經驗的諸葛瑾繼續跟諸葛亮打太極,就議和之事討價還價,而張休等人則去拜訪諸葛喬。
幾人都是同齡,諸葛喬被過繼來之前就與張休、顧譚相識,他血緣上的兄長諸葛恪更是和顧譚、張休同為太子孫登的學友,因此也算親近。
結果幾人一番打探來到諸葛喬所在之處時,卻發現此處居然是一處造紙工坊,隻見工坊內,工人們來來往往,一片繁忙景象,而諸葛喬正忙著指揮匠人工作。
不過他也察覺到了來人,盡管分別多年,諸葛喬還是認出了張休、顧譚。
見到舊友的諸葛喬當即露出驚喜之色:“子默(顧譚)、叔嗣(張休),你們怎麽來了?”
張休見狀,笑著高聲喊道:“伯鬆,許久不見,你竟還能認出我們來?卻不知你為何在此地?若不是知曉你父貴為蜀漢丞相,我還以為你是被發配來的。”
顧譚也上前一步:“伯鬆,你這是在造紙?這工坊倒是熱鬧,可你何時對這造紙之術如此著迷了?”
諸葛喬微微一笑:“這造紙之術是我意外尋來的,與蔡侯紙、左伯紙不同,乃是竹紙,表麵光滑細膩便於寫字,又不像左伯紙那樣昂貴,經過改良,已不易滲墨,比之前好多了,不日便可推廣生產。”
魯淑在一旁好奇地看著工坊裏的一切,隨後指著不斷錘擊竹子纖維的錘頭問道:“伯鬆兄,我乃臨淮魯淑,敢問那錘頭為何自動敲打?”
諸葛喬是第一次見到魯淑,於是顧譚連忙介紹對方認識。諸葛喬聽聞對方是魯肅的遺腹子,便正色說道:“那是水力帶動,我們這工坊建在河邊便於洗滌蒸煮,順帶也用水力捶打,節約人力。”
他隨後又命工匠取來已經做好的紙:“這紙張還是選用嫩竹做出來的好,老竹做出來的終究泛黃不夠美觀。”
其實這些技巧本不該說出來,不過諸葛喬乍一見到兒時玩伴,心中倒也沒有遮掩——另一個原因是這種造紙法隻是權宜之計,另有新選嫩竹百日製紙的法子,做出來的紙張理論上比這種紙還好。
“這分明是征北將軍(朱然)他們冒進,居然也要說是蜀軍的陰謀,難道諸葛亮在成都能預料到這裏的事情麽?天下哪有這種多智而近妖的人?”
然後張休連忙提醒他“子默不可亂說,當遣人匯報至尊,我等則繼續沿長江前往成都。”
然後他又看看魯淑:“伯朗賢弟可早些休息,我們明日還要早早出發。”
本來一般情況下要在20歲左右行成人禮時才會取“字”,不過魯淑是遺腹子,全靠孫權和其他同僚關愛,孫權更是早早請人幫他定下字,相熟的年輕人都知道這件事兒,一起出行的時候並不把他當成幼童,也用字來稱唿他。
魯淑點點頭,接口道:“兩位兄長莫要憂慮,此事無非是江陵守軍想要在議和前奪迴些土地,免得開戰後無一勝績,隻是蜀軍提防,故而失敗。”
“哦?”張休見他在此侃侃而談,於是就順著問:“何以見得?”
魯淑整了整衣衫,神色嚴肅地說道:“兩位兄長且想,自和談消息傳出,軍中將士多有不甘。江陵乃軍事要地,與此前丟失城池同屬南郡,他們自是想在談判前有所建樹,一來可壯我軍士氣,二來也可在談判桌上增添幾分籌碼。然此次夜襲孱陵時機挑在議和期間,蜀軍必然有所防備。江陵守軍私自行動,急於求成,才致此敗。而蜀軍雖勝,但其並無擴大戰場之心,故而雖勝卻未乘勝追擊。”
張休和顧譚對視一眼,覺得魯淑所言有理。張休點頭道:“伯朗所言極是,隻是這等擅自行動,壞了大事,當如實稟報至尊。如今我們要做的,是盡快前往成都,摸清蜀漢態度。”
顧譚皺眉道:“隻是不知此次夜襲之事是否傳至成都,若他們以此為把柄,在和談中獅子大開口,索要更多土地財物,該當如何?”
張休沉思片刻,最後隻能無奈歎息道:“若真如此,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我們帶著禮品而來,便是希望和平解決荊州之事,蜀漢若有遠見,當知戰則兩傷,和則兩利。”
事實上東吳這次的禮物確實下本——光是大珍珠就有三十斛,要知道這是天然珍珠,遠非後世人工珍珠那樣的量產貨,即使是東吳要想收集這麽多大珍珠也不容易,昔日曹丕還在的時候,魏國與吳國之間還有專門的戰馬換珍珠的商業渠道(當然這也跟當時孫權名義上臣服曹丕有關),後來曹叡繼位,這條商路也被掐斷,隻能靠少數走私來維持。
其他銅器、錫器等禮物不一而足,作為停戰的贖金雖然不夠,但是作為禮物那也算得上誠意滿滿了。
這支補充使團一路輾轉抵達成都後先是與諸葛瑾匯合,諸葛瑾聽說江陵的變故後倒吸了一口涼氣,隨後歎息當初自己的信終究是送晚了一步。
反倒是幾個年輕人安慰他,武昌比孱陵距離成都更遠,要傳遞消息肯定早就傳到了,既然諸葛亮這幾日沒有為難自己的兄長,那八成是沒什麽大事兒。
張休還轉達了臨行前自己老爹的意思:“子瑜先生,我等也知此事棘手。但此次前來,一則是為了表明我們東吳的誠意,二則是想向蜀漢解釋清楚,這夜襲實非至尊之意,乃是江陵守軍的私自行動。”
顧譚也接著說道:“是啊,先生。我們還帶來了豐厚的禮物,這些禮物收集不易,足見我們對和談的重視。”說著,他指了指那些裝著珍珠、銅器、錫器等禮物的箱子。
諸葛瑾微微點頭,歎息道:“禮物雖重,可若是孔明要我們交出挑釁之人,又當如何?”
這句話立即把所有人問住了,最後還是顧譚硬著頭皮迴答:“既然承嗣將軍已經下落不明,便可推在他身上,隻說是他貿然出擊,其他人都不知曉——”
這個迴答讓其他人都跟吸了口瘴氣一樣麵色難看,最終還是諸葛瑾搖搖頭:“此事我來想辦法,你們既然來了成都,可與伯鬆多接觸。”
接下來幾日,已經有著熟練背鍋經驗的諸葛瑾繼續跟諸葛亮打太極,就議和之事討價還價,而張休等人則去拜訪諸葛喬。
幾人都是同齡,諸葛喬被過繼來之前就與張休、顧譚相識,他血緣上的兄長諸葛恪更是和顧譚、張休同為太子孫登的學友,因此也算親近。
結果幾人一番打探來到諸葛喬所在之處時,卻發現此處居然是一處造紙工坊,隻見工坊內,工人們來來往往,一片繁忙景象,而諸葛喬正忙著指揮匠人工作。
不過他也察覺到了來人,盡管分別多年,諸葛喬還是認出了張休、顧譚。
見到舊友的諸葛喬當即露出驚喜之色:“子默(顧譚)、叔嗣(張休),你們怎麽來了?”
張休見狀,笑著高聲喊道:“伯鬆,許久不見,你竟還能認出我們來?卻不知你為何在此地?若不是知曉你父貴為蜀漢丞相,我還以為你是被發配來的。”
顧譚也上前一步:“伯鬆,你這是在造紙?這工坊倒是熱鬧,可你何時對這造紙之術如此著迷了?”
諸葛喬微微一笑:“這造紙之術是我意外尋來的,與蔡侯紙、左伯紙不同,乃是竹紙,表麵光滑細膩便於寫字,又不像左伯紙那樣昂貴,經過改良,已不易滲墨,比之前好多了,不日便可推廣生產。”
魯淑在一旁好奇地看著工坊裏的一切,隨後指著不斷錘擊竹子纖維的錘頭問道:“伯鬆兄,我乃臨淮魯淑,敢問那錘頭為何自動敲打?”
諸葛喬是第一次見到魯淑,於是顧譚連忙介紹對方認識。諸葛喬聽聞對方是魯肅的遺腹子,便正色說道:“那是水力帶動,我們這工坊建在河邊便於洗滌蒸煮,順帶也用水力捶打,節約人力。”
他隨後又命工匠取來已經做好的紙:“這紙張還是選用嫩竹做出來的好,老竹做出來的終究泛黃不夠美觀。”
其實這些技巧本不該說出來,不過諸葛喬乍一見到兒時玩伴,心中倒也沒有遮掩——另一個原因是這種造紙法隻是權宜之計,另有新選嫩竹百日製紙的法子,做出來的紙張理論上比這種紙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