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就這麽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丁奉勇猛無比,他揮舞著兵器,斬殺了多名魏軍士兵,但魏軍人數眾多,且來勢洶洶,斷後部隊漸漸陷入了困境。丁奉深知不能久戰,邊戰邊退,試圖為大部隊爭取更多的時間。
與此同時,在船上的吳軍士兵也點起了火把和火盆——這些光亮雖然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但是也會給沒有上船的吳軍以勇氣,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拋棄。更多的士兵登上了戰船,最後一批斷後士兵也在丁奉的指揮下緩緩後退。
船上飛出的箭矢阻斷了魏軍的追擊,孫權拔劍守在甲板上,指令士兵沒全部上船前擅自起錨者斬,這種模樣最終安撫下驚恐的吳軍,並讓斷後部隊有機會上船。
功虧一簣的滿寵倒是沒抱怨什麽,他已經習慣了吳軍像泥鰍一樣狡猾了,倒是第一次上戰場統兵的曹演有些怒不可遏:
“吳狗莫跑!下傳來與我大戰三百迴合!”
而孫權見自家士兵都已上船,而且沒什麽損失,也站在船頭迴應:
“今日權且將爾等人頭寄在脖子上,孤來日再取。”
因為太過得意,所以孫權的身子有點探出船舷外。而且因為天色已晚,所以他也沒注意到陰暗處,樂琳已經搭起了弓。
箭矢的破空聲終究還是讓孫權警醒過來,他看到了那一抹寒光,並在危難時刻俯身躲了過去。
好消息:孫權敏捷躲過了冷箭。
壞消息:太用力結果掉下去了。
隻聽“撲通”一聲,孫權就連人帶甲掉進水中,伴隨著船上“快救至尊!”的驚唿聲,附近最近的一艘走舸趕了過來,幾名精通水性的士兵紛紛跳入水中,把孫權從河底拽了出來,總算此時剛剛開春,河水還不是很深。
看到狼狽的孫權,岸上的魏軍們都笑出了聲,不少人還在樂琳的帶領下齊聲呐喊:
“大魏吳王慢走!”
不過孫權已經顧不得嘴硬了,低溫和溺水讓他感覺到整個人的意識正在遠去,吳軍的水軍為了避免魏軍再放冷箭,連把他轉移上大船都來不及,就這麽拚命向著巢湖撤退。
陸遜並不知道孫權在合肥的遭遇,因為他正忙於分散魏軍的注意力。
事實上為了避免魏軍看出吳軍大營空虛,前幾天他一直在拚命維持大軍,既要在曹休的理智紅線上反複橫跳又不能真讓對方喪失理智全軍打過來,堪稱操碎了心。
而諸葛瑾則甘心作為他的副手,幫忙統籌。兩人深知自己肩負著牽製魏軍主力的重任,絲毫不敢懈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陸遜還是察覺到了一些異常。魏軍顯然有部隊正在撤退,這讓他心中隱隱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擔心是不是至尊那邊出了什麽問題。
最大的可能是至尊攻打合肥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曹營,所以曹軍要分兵救援,如果是這樣,他必須分散曹軍注意,並死死拖住曹軍主力,否則去斷魏軍後路的孫權反倒是可能被包了餃子。
於是,陸遜找來諸葛瑾,分析了自己的猜測,最後才說道:“為今之計應當猛攻魏軍大營,令其不敢輕易撤退,以免被我方銜尾追殺,同時派人看看主公那邊是否一切順利,有任何消息立刻迴報。”
“可若是魏軍實為誘敵之計,又當如何?我們在此地隻有一半人馬,平日對峙倒還好說,若是攻擊敵營,即刻就會被對方看破,到時候反倒是我軍會陷入危機。”
諸葛瑾顯然不懂什麽叫政治仗——為了保護孫權,明知道某些行動是錯誤且冒險的,依然要進行——陸遜不得不解釋魏軍撤退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聽完對方的解釋,諸葛瑾也認為非打這一仗不可,在他迴去做準備前,陸遜又叫住了他,這位被孫權委任的大都督仿佛在糾結什麽,最後還是下定了某種決心:
“左都護,我還有一事相求,請你給蜀漢的諸葛亮準備一封信。”
被陸遜提到的諸葛亮依然留在成都,既沒有北上前往涼州也沒有東進靠近荊州,而是忙於整個季漢的運轉——這個巨人在自己的大腦外出作戰將近一年後,終於又一次開始全麵進行休養生息,如何確保網友們先前送來(以及後續再次補充)的作物種子及時分發到百姓手中是一個繁雜的任務,特別是丞相還要根據益州耕地的情況留出一部分田地繼續種植傳統的糧食。
畢竟萬一,隻是萬一,萬一朱郎君他們送來的種子不適合在益州種植,那麽全麵更換種子將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和饑荒,這是季漢絕對承受不起的打擊。
而且由於依然有數萬北伐大軍停留在涼州,益州的耕種人員也少於往年,好在諸葛喬之前經過摸索,總算做出來了曲轅犁,所以這段時間成都的工匠們甚至停止了兵器鎧甲的打造,轉而生產製造這種新式犁。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兵器的製作被停止了。除去負責養蠶和養護桑樹的一批工人外,錦官城大量的織工被暫停了手頭的工作,轉而開始織甲——就是把之前魯斌送來的紮甲片用繩子連起來,做成甲胄,這些甲片質量非常過硬,以至於不少鐵匠看到的時候都兩眼放光,一心想要打聽如何製作出這種大小合一甚至連孔洞都一模一樣的甲片的。
除了安排人員進行益州的春耕事宜外,就是組織人員在各地修建水車——那些在涼州有修建經驗的工匠已經被召至成都,並由他們示範打造了一架新的水車。
這架水車被搭建在府河上,由於沒有網友們送來的金屬零件,許多零件都是木質結構,所以丞相要求能轉就行,不用像涼州那台一樣充當水利工坊的動力。不過工匠們還是卯足了勁用金屬皮包住木軸,又加上油脂,讓這架水車可以帶動木槌舂米,順帶將河水引出來到隔壁的田地。
成都的人們在看到這架水車的時候表現並不比涼州人好到哪去,除了感慨丞相的無所不能和工匠們的技巧外,這些人第一時間觀察了水車的運轉,隨後就在小吏的引導下迴家取來稻穀排隊舂米。
與此同時,在船上的吳軍士兵也點起了火把和火盆——這些光亮雖然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但是也會給沒有上船的吳軍以勇氣,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拋棄。更多的士兵登上了戰船,最後一批斷後士兵也在丁奉的指揮下緩緩後退。
船上飛出的箭矢阻斷了魏軍的追擊,孫權拔劍守在甲板上,指令士兵沒全部上船前擅自起錨者斬,這種模樣最終安撫下驚恐的吳軍,並讓斷後部隊有機會上船。
功虧一簣的滿寵倒是沒抱怨什麽,他已經習慣了吳軍像泥鰍一樣狡猾了,倒是第一次上戰場統兵的曹演有些怒不可遏:
“吳狗莫跑!下傳來與我大戰三百迴合!”
而孫權見自家士兵都已上船,而且沒什麽損失,也站在船頭迴應:
“今日權且將爾等人頭寄在脖子上,孤來日再取。”
因為太過得意,所以孫權的身子有點探出船舷外。而且因為天色已晚,所以他也沒注意到陰暗處,樂琳已經搭起了弓。
箭矢的破空聲終究還是讓孫權警醒過來,他看到了那一抹寒光,並在危難時刻俯身躲了過去。
好消息:孫權敏捷躲過了冷箭。
壞消息:太用力結果掉下去了。
隻聽“撲通”一聲,孫權就連人帶甲掉進水中,伴隨著船上“快救至尊!”的驚唿聲,附近最近的一艘走舸趕了過來,幾名精通水性的士兵紛紛跳入水中,把孫權從河底拽了出來,總算此時剛剛開春,河水還不是很深。
看到狼狽的孫權,岸上的魏軍們都笑出了聲,不少人還在樂琳的帶領下齊聲呐喊:
“大魏吳王慢走!”
不過孫權已經顧不得嘴硬了,低溫和溺水讓他感覺到整個人的意識正在遠去,吳軍的水軍為了避免魏軍再放冷箭,連把他轉移上大船都來不及,就這麽拚命向著巢湖撤退。
陸遜並不知道孫權在合肥的遭遇,因為他正忙於分散魏軍的注意力。
事實上為了避免魏軍看出吳軍大營空虛,前幾天他一直在拚命維持大軍,既要在曹休的理智紅線上反複橫跳又不能真讓對方喪失理智全軍打過來,堪稱操碎了心。
而諸葛瑾則甘心作為他的副手,幫忙統籌。兩人深知自己肩負著牽製魏軍主力的重任,絲毫不敢懈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陸遜還是察覺到了一些異常。魏軍顯然有部隊正在撤退,這讓他心中隱隱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擔心是不是至尊那邊出了什麽問題。
最大的可能是至尊攻打合肥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曹營,所以曹軍要分兵救援,如果是這樣,他必須分散曹軍注意,並死死拖住曹軍主力,否則去斷魏軍後路的孫權反倒是可能被包了餃子。
於是,陸遜找來諸葛瑾,分析了自己的猜測,最後才說道:“為今之計應當猛攻魏軍大營,令其不敢輕易撤退,以免被我方銜尾追殺,同時派人看看主公那邊是否一切順利,有任何消息立刻迴報。”
“可若是魏軍實為誘敵之計,又當如何?我們在此地隻有一半人馬,平日對峙倒還好說,若是攻擊敵營,即刻就會被對方看破,到時候反倒是我軍會陷入危機。”
諸葛瑾顯然不懂什麽叫政治仗——為了保護孫權,明知道某些行動是錯誤且冒險的,依然要進行——陸遜不得不解釋魏軍撤退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聽完對方的解釋,諸葛瑾也認為非打這一仗不可,在他迴去做準備前,陸遜又叫住了他,這位被孫權委任的大都督仿佛在糾結什麽,最後還是下定了某種決心:
“左都護,我還有一事相求,請你給蜀漢的諸葛亮準備一封信。”
被陸遜提到的諸葛亮依然留在成都,既沒有北上前往涼州也沒有東進靠近荊州,而是忙於整個季漢的運轉——這個巨人在自己的大腦外出作戰將近一年後,終於又一次開始全麵進行休養生息,如何確保網友們先前送來(以及後續再次補充)的作物種子及時分發到百姓手中是一個繁雜的任務,特別是丞相還要根據益州耕地的情況留出一部分田地繼續種植傳統的糧食。
畢竟萬一,隻是萬一,萬一朱郎君他們送來的種子不適合在益州種植,那麽全麵更換種子將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和饑荒,這是季漢絕對承受不起的打擊。
而且由於依然有數萬北伐大軍停留在涼州,益州的耕種人員也少於往年,好在諸葛喬之前經過摸索,總算做出來了曲轅犁,所以這段時間成都的工匠們甚至停止了兵器鎧甲的打造,轉而生產製造這種新式犁。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兵器的製作被停止了。除去負責養蠶和養護桑樹的一批工人外,錦官城大量的織工被暫停了手頭的工作,轉而開始織甲——就是把之前魯斌送來的紮甲片用繩子連起來,做成甲胄,這些甲片質量非常過硬,以至於不少鐵匠看到的時候都兩眼放光,一心想要打聽如何製作出這種大小合一甚至連孔洞都一模一樣的甲片的。
除了安排人員進行益州的春耕事宜外,就是組織人員在各地修建水車——那些在涼州有修建經驗的工匠已經被召至成都,並由他們示範打造了一架新的水車。
這架水車被搭建在府河上,由於沒有網友們送來的金屬零件,許多零件都是木質結構,所以丞相要求能轉就行,不用像涼州那台一樣充當水利工坊的動力。不過工匠們還是卯足了勁用金屬皮包住木軸,又加上油脂,讓這架水車可以帶動木槌舂米,順帶將河水引出來到隔壁的田地。
成都的人們在看到這架水車的時候表現並不比涼州人好到哪去,除了感慨丞相的無所不能和工匠們的技巧外,這些人第一時間觀察了水車的運轉,隨後就在小吏的引導下迴家取來稻穀排隊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