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你要說的事,和高昌國的滅國有關吧。有什麽事你直接做主就是了。反正高昌國也是你的特戰隊打下來的。”


    李世民大概也猜到李察來找他的目的了。直接大氣的表示李察可以自己做主。


    “二哥,特戰隊在高昌的事,你不說我也會自己做主。哈哈哈,他侯君集不是要躲我嗎?我倒想看看他能不能躲得了。”


    李察哈哈大笑。笑的李世民都有點替自己的愛將擔心了。


    “那個……三弟。看在二哥的麵子上你能不能別和侯君集計較了?怎麽說他也是我大唐的潞國公,是大唐的有功之臣,你別讓他太難堪了。”


    “再說侯君集也沒怎麽得罪你吧。人家都躲你躲到大唐的最北邊去了,你就放過他吧。”


    李世民有點擔心侯君集被李察捉弄大了,真的和他鬧起來。那樣的話,他可就真難辦了。


    “放心吧,你的愛將我不會給你玩壞的,我有分寸的。”


    李察笑著說道。


    “我這次來是找你商量有關西域那邊的安排的。”


    “二哥,當初我把破虜軍的駐地選在了東突厥頡利可汗的王庭舊址,其目的想必你也清楚。”


    “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現在就算我人不在那裏,薛延陀部落也不敢離我們大唐太近。王庭周圍也沒有混亂,突厥人和我們大唐人相處的也比較融洽。”


    “現在吐蕃也讓我們徹底打下來了。高昌國也完在我們的控製之內了。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效仿破虜軍,在這兩個地方駐軍了。”


    “這叫做禦敵於國門之外。隻要我們大唐的軍隊在這兩個地方站住腳。就可以有效的遏製住西突厥和吐穀渾這兩個國家部落的發展。就算打起仗來,也是在我大唐的國土之外。”


    “這就是我已經知道高昌國已經舉國投降了,卻沒有讓你通知侯君集大軍返程的原因。”


    李察詳細的對李世民解釋了這次來找他的原因。


    李世民考慮了一番,最後點了點頭。


    “三弟,你說的不錯。按照東突厥那邊的情況來看,你說的確實是對的。”


    “這件事我會和眾臣討論的。可是還有一個問題。”


    “我們放多少軍隊合適?放少了起不到作用。如果隻放幾千人的部隊在那。真打起來,距離太過遙遠,他們撐不到我們的後援部隊前去營救的。”


    “如果放幾萬人的部隊,我大唐現在的軍力也不夠。遼東,南越,東瀛,還有大唐境內,我們都要布兵的。”


    李世民將這個難題直接拋了出來。他知道,這個問題肯定不止他自己會顧慮,滿朝文武都會顧慮。就是不知道李察有什麽想法。


    “二哥,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你肯定能想到。隻是不想實行罷了。”


    “你想要成為千古一帝,就要有敢於打破常規的破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一定全是對的。為了大唐,就算把曆代的規矩打破了又怎樣?”


    “二哥,你現在是大唐的皇帝。你的仁慈就應該先給我大唐的百姓。你想要全人族雨露均沾,也要等你統一了全球,成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帝王再說吧。”


    李察語重心長的對李世民勸說道。


    “三弟,道理我懂,可這真的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如果能力排爭議說服群臣,那叫魄力。可如果僅是我一意孤行,沒有人或者隻有少數人支持,那麽大唐會亂的。”


    從這句話裏就能聽出來,李世民確實有辦法。或者說每一個為政著都能想到駐軍國外兵力不足的解決辦法。


    隻不過是有的國家沒那個能力。而有能力的大唐卻被老祖宗留下的規矩給限製住了。


    “你不試試又怎麽知道呢?我早就和你說過了。依靠那些酸儒是治不了國的。”


    “我這麽說並不是說儒家不好,不能治國。而是那些酸儒把孔孟之道給學偏了。完全不知變通了。”


    “二哥,是你自己把這件事想麻煩了。文人,對於挑釁祖宗規矩這種事很少有人願意挑頭的。做不好可能就會一臭萬年。但並不代表有人挑頭他們就一定會反對。”


    “所以啊,二哥,為了大唐的發展,這個頭還需要你提出來。”


    “我們推斷一下,那些武將隻要能為我大唐開疆擴土,就沒有他們不能做的。他們也想靠這個青史留名。”


    “而那些真正的大儒,像孔穎達,姚思廉,褚亮,虞世南他們。你手下的人什麽性格你最清楚。你覺得他們是那種不懂的變通的人嘛?”


    “還有,房玄齡,魏征,包括已經不在的杜如晦。他們就不是當代的大儒了?想想他們平日裏的做法,你就明白了,他們不會反對的。”


    “至於剩下的那些不知變通的酸儒,你在乎他們的意見做什麽?他們隻有嘴上的本事,除了那張嘴,別的一無是處。”


    李察用自己的見解給李世民分析的頭頭是道。


    “三弟,你真的覺的我們可以這麽做?千百年來有些東西已經被我們的老祖宗深深刻在骨子裏了。這樣做遇到的阻力絕對不會小。我是怕他們在民間散布一些不合適的言論。引起民心的動亂。”


    李世民還是有些擔心。


    “這可不是我那個豪情萬丈,魄力十足的二哥。這怕那怕的還能成什麽事?”


    李察見李世民這個樣子,話裏有點激將的感覺。


    李察能體會到李世民心中的糾結。


    “師出有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


    “舉頭三尺有神明。”


    “非正義的侵略,必遭天譴。”


    等等這一切深入骨髓的思想,將大唐限製在了一個挨打後才能出兵報仇的怪圈裏。


    而這次李世民和李察討論的事情就是要跳出這個怪圈,主動出擊。可這卻違背了千百年來的思想限製,李世民怎麽能不小心又小心。


    “三弟,朕的一個決定,將影響大唐幾百萬戶的百姓。我哪敢有什麽豪情壯誌啊。之前那還不是都是被逼的。”


    “以前的大唐,千瘡百孔。再亂也亂不到哪裏去。可現在的大唐正在快速發展,百姓也終於全都能看見希望了。我怎麽敢輕易挑起這個頭啊。”


    “一不小心破壞了大唐的安寧。朕是會成為千古罪人的。”


    一代千古明帝,終於在李察麵前,卸下了他那張堅強的麵具,露出了自己軟弱的一麵。


    “二哥,沒你想的那麽嚴重。我們這有那麽多的外族將領可以用,隻要你相信他們不會反叛,派他們去就是了。這樣民間反對的聲音不就小了。隻要我們控製住言論,不讓有心人有可乘之機,就不會出亂子的。”


    李察看著在自己麵前露出軟弱一麵的李世民,開口安慰道。這還是他長大後第一次看到二哥這個樣子。


    人就是這樣子。心中在乎的東西越多,做事的顧慮就會越多。就算是被後世評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不能免俗。


    在大唐帝國初建的時候,國家千瘡百孔,除了人命,已經沒什麽可以在乎的了。那時候的李世民什麽決定都敢做。


    但是現在,大唐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百姓富庶了,安居樂業。現在大唐的繁榮是他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


    所以,李世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掙紮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改變大唐之李元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勾馬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勾馬堯並收藏改變大唐之李元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