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三年,二月初一。
長安城,太極宮,太極殿,大朝會。
這次的大朝會和之前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麵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大唐的朝臣還是外來的使臣,都在靜靜等待著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到來。
大唐的群臣基本都知道了,高昌國,基本要完了。
而各國使臣對接下來的要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隻是在內心裏祈禱,戰火不要殃及到他們身上。
這其中也包括了剛剛成為突厥主導的薛延陀,一直幻想著代替吐蕃統一高原的吐穀渾等一些較大的勢力。
別看他們時不時的迴挑釁大唐一下,但他們心裏都清楚,真的等到大唐要對他們主動出兵的時候,他們離滅國已經不遠了。
在眾人的等待中,大唐皇帝李世民昂首闊步走上了那個專屬他的禦座。穩穩的坐了下來。
待李世民坐穩後,一聲多年不變的尖銳聲音傳了出來:“大朝會開始,眾臣工覲見!”
李世民用他那虎目掃了一遍底下正在行禮的眾人,用他那低沉的聲音開口道:“眾愛卿平身,今日可有人有本要奏?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宰相房玄齡出列說道。
“房愛卿所奏何事?此次大朝會,先解決藩屬國問題。其餘問題過後再提。”
李世民先交代了一聲。
其實這句話就是說給各國使臣聽得。
每次大朝會要談論什麽問題,皇帝和大臣早就商量好了。
隻有那些小官小吏所提的芝麻蒜皮的小事,像什麽長安縣,萬年縣縣令匯報一下工作啊;像什麽給事中彈劾某某某了。這種小事才是沒有商量的。
“啟稟陛下,臣所說之事正是高句麗與百濟之事。前去兩國傳旨的使臣如今已帶著兩國國主的請罪信迴來了。”
房玄齡說道。
“呈上來!”
李世民迴答道。
一位內侍快步走下高台,從宰相房玄齡手中,接過那兩封請罪信。轉身快步走上高台,呈給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沒有接,而是用他那雙虎目在各國使臣中來迴掃視。
所有的藩國使臣沒有一個敢接觸李世民的目光,兩頭深深的低下。
掃視了一圈後,李世民直接對著內侍說道:“念!”
“偉大的大唐皇帝,天可汗。臣高句麗王高建武惶恐。”
“接到天可汗旨意,臣自當遵命。即刻停止對新羅的攻擊。並向新羅善德女王道歉。”
“臣謹遵天可汗旨意,如果新羅不侵犯高句麗邊境,高句麗不會再對新羅用兵。與鄰國新羅,百濟,和平發展,共同進步。”
“貞觀十三年萬國朝聖期間,臣高建武因與百濟,新羅三國混戰,沒有前往聖朝拜見天可汗。臣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倍感惶恐。”
“待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進入和平共處階段,臣高建武自當親自前往聖城,向偉大的天可汗請罪。”
“罪臣,大唐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拜上。”
內侍用他們那一類人特有的尖銳的嗓音念完了高句麗王高建武的請罪信。又拿起百濟王扶餘璋的請罪信念了起來。
內容與高建武的請罪信一般無二。就像出自一個人的手中一般。
滿篇都是華麗的請罪詞,態度放的很低,很低。看似給足了大唐皇帝李世民麵子,完全按照李世民的旨意行事。
但兩篇請罪詞都特別強調了兩點。
第一,並不是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攻擊新羅國,而是三國正在混戰。
這一點,沒有準確的消息,真假誰也不知道。
反正新羅也好,高句麗,百濟也罷,所說的都是一麵之詞。
第二,在新羅不侵犯他們邊境的情況下,不會再對新羅用兵。
但新羅有沒有侵犯他們的邊境,還不是他們自己說了算的。兩國在邊境製造點衝突,太簡單了。到時候怎麽說都行。
就這一點,就足夠說明高句麗王高建武和百濟王扶餘璋對大唐命令的陽奉陰違。
或許他們現在真的有那麽和大唐對抗一下的想法。或者所謂的附屬大唐可以,但你大唐皇帝的命令,在我們這個半島上行不通。
兩封請罪書裏的意思,作為大唐之主的李世民又怎麽會聽不出來。
但是無所謂。李世民要的就是他們給麵子就行。身為大唐之主。他也很明白,不管是高建武還是扶餘璋,能這樣識相的給他遞上請罪書已經難能可貴了。
“諸位愛卿都聽見了嗎?”
“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帶方郡王,百濟王扶餘璋,已向朕,遞上了請罪書。”
“表示嚴格按照朕的旨意做事。並表明待三國和平共處後,親自來向朕請罪。”
“鑒於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帶方郡王,百濟王扶餘璋。兩人良好的認錯態度。這件事朕覺得不在追究他們的責任了。”
“諸位愛卿可有不同意見?”
李世民最後總結完之後,問了底下群臣一句。
“陛下胸懷寬廣,寬容無雙,仁慈蓋天下。臣等無異議。”
眾臣齊聲迴道。
“新羅使臣金庾信上前迴話。”
“新羅之圍已解,你等還有何異議?”
李世民直接點了新羅使臣金庾信的大名。
“臣,新羅使臣金庾信代新羅善德女王謝陛下大恩。我新羅一國定當忠誠無大唐。跟著大唐帝國的腳步前進。”
金庾信出列躬身到底,迴答道。
“平身,歸列吧。”
“鴻臚寺可有高昌國的消息?”
李世民問道。
“啟稟陛下,鴻臚寺得到的最新消息,高昌國國主麴文泰,膽大包天,肆意妄為,不將我大唐放在眼裏,不僅沒有奉旨進京,反而扣留了我大唐傳旨的使臣。”
“此等行徑如不加嚴懲,難以彰顯我泱泱大唐的威嚴。”
主管外交事宜的鴻臚寺少卿莒國公唐儉出列說道。
聽完唐儉的話,眾藩國使臣心中不由的按探一聲。果然,這次有國家要倒黴了。
不用想,這高昌一國很快就要從西域那塊版圖上消失了。
各國使臣,尤其是西域眾小國,都在祈禱,此次大戰可千萬不要殃及到自己國家身上。
要是這次大唐皇帝要是派大軍征討高昌的話,順路隨便找個理由都能把他們的國家給滅了。
果然和他們想的一樣,高高的禦座上那位一句話就能決定他們國家生死的天可汗,說話了。
“既然高昌國國主麴文泰如此不識抬舉,不僅明目張膽違背朕的旨意,還敢扣留我大唐的使臣。那麽這個藩屬國他就不要當了。”
“兵部聽命。讓安北都護府大都督侯君集備軍。待糧草到位後,給朕一舉拿下高昌國。”
李世民命令道。
“兵部領旨。”
兵部尚書李績領命道。
這是早就商量好的。所以在眾藩國使臣麵前也沒有人會反駁什麽。
這場戲本來就是做給各藩國使臣看的。
高昌國主麴文泰,就他現在的形勢,李世民或者準確的說是李察,讓他三更死,他絕對活不到五更。
至於侯君集的大軍,那是隻是掩飾疾風特戰隊的存在的。
等侯君集的大軍到了,說不定隻是去接受一個開著城門投降的高昌城吧。
其實所有人都誤會麴文泰了,他本來就是一個特別仗勢欺人,膽小怕事之人。
仗著自己是漢人,李世民對自己的厚待,為了彰顯自己的高昌國在大唐眼中不同的地方,幾次萬國朝聖都沒有去大唐。
這次大唐皇帝的旨意傳來了,他誤認為自己惹怒了大唐皇帝,李世民要把他騙到長安城裏砍他的頭。
他哪裏敢去,驚恐之下做出了最錯誤的決定,扣留了大唐使臣,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直接將自己的高昌國送上了死路。
“不管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間的戰事。還是高昌國的事情,到此結束。不需要再討論了。”
最後皇帝李世民直接蓋棺定論了。
“各國使臣,除了常駐大唐的使臣,其餘人等勒令明天之前離開長安城。迴去告訴你們的國主,誰敢幫高昌叛逆之徒麴文泰一絲一毫。朕等同他同為叛逆,朕一同伐之。”
“現在,你們都退去吧。”
李世民勒令各國使臣離開。剩下的時間才是真正的屬於大唐的大朝會。
李世民同大唐的百官正在太極殿大朝會上討論著政事。
李察在他霸占的那個蜂窩煤爐店裏帶領著一支特戰小隊忙碌著給之前定貨的國家裝蜂窩煤爐呢。
“五千的,一萬的,兩萬的。李察等人認真的清點著數字。既然收了人家的牛羊,戰馬了,那就要把人家的貨物給備齊了。”
一車又一車的蜂窩煤爐被各國的使臣清點完,拉走。
今天的各國使臣都有點奇怪,太極殿裏一聲不吭,在李察這蜂窩煤爐店裏更是一聲不吭。
一個一個明明都很熟悉,卻跟從來沒見過麵似的。
大家買這蜂窩煤爐的目的都心知肚明。誰還有空多說閑話。
第一時間把這些東西運到自己的國內才是最重要的。
要是有辦法把別人的這些東西能搶到自己國內那就更好了。
這個想法可不是隻有一兩個人有,而且幾乎所有前來領取屬於他們國家那一份蜂窩煤爐的各國使臣都有的想法。
一場由蜂窩煤爐引起的各國大混戰,是誰也沒有想到的。
而在這個時間,那座無比神秘的鬼穀裏,又在做什麽呢?
長安城,太極宮,太極殿,大朝會。
這次的大朝會和之前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麵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大唐的朝臣還是外來的使臣,都在靜靜等待著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到來。
大唐的群臣基本都知道了,高昌國,基本要完了。
而各國使臣對接下來的要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隻是在內心裏祈禱,戰火不要殃及到他們身上。
這其中也包括了剛剛成為突厥主導的薛延陀,一直幻想著代替吐蕃統一高原的吐穀渾等一些較大的勢力。
別看他們時不時的迴挑釁大唐一下,但他們心裏都清楚,真的等到大唐要對他們主動出兵的時候,他們離滅國已經不遠了。
在眾人的等待中,大唐皇帝李世民昂首闊步走上了那個專屬他的禦座。穩穩的坐了下來。
待李世民坐穩後,一聲多年不變的尖銳聲音傳了出來:“大朝會開始,眾臣工覲見!”
李世民用他那虎目掃了一遍底下正在行禮的眾人,用他那低沉的聲音開口道:“眾愛卿平身,今日可有人有本要奏?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宰相房玄齡出列說道。
“房愛卿所奏何事?此次大朝會,先解決藩屬國問題。其餘問題過後再提。”
李世民先交代了一聲。
其實這句話就是說給各國使臣聽得。
每次大朝會要談論什麽問題,皇帝和大臣早就商量好了。
隻有那些小官小吏所提的芝麻蒜皮的小事,像什麽長安縣,萬年縣縣令匯報一下工作啊;像什麽給事中彈劾某某某了。這種小事才是沒有商量的。
“啟稟陛下,臣所說之事正是高句麗與百濟之事。前去兩國傳旨的使臣如今已帶著兩國國主的請罪信迴來了。”
房玄齡說道。
“呈上來!”
李世民迴答道。
一位內侍快步走下高台,從宰相房玄齡手中,接過那兩封請罪信。轉身快步走上高台,呈給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沒有接,而是用他那雙虎目在各國使臣中來迴掃視。
所有的藩國使臣沒有一個敢接觸李世民的目光,兩頭深深的低下。
掃視了一圈後,李世民直接對著內侍說道:“念!”
“偉大的大唐皇帝,天可汗。臣高句麗王高建武惶恐。”
“接到天可汗旨意,臣自當遵命。即刻停止對新羅的攻擊。並向新羅善德女王道歉。”
“臣謹遵天可汗旨意,如果新羅不侵犯高句麗邊境,高句麗不會再對新羅用兵。與鄰國新羅,百濟,和平發展,共同進步。”
“貞觀十三年萬國朝聖期間,臣高建武因與百濟,新羅三國混戰,沒有前往聖朝拜見天可汗。臣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倍感惶恐。”
“待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進入和平共處階段,臣高建武自當親自前往聖城,向偉大的天可汗請罪。”
“罪臣,大唐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拜上。”
內侍用他們那一類人特有的尖銳的嗓音念完了高句麗王高建武的請罪信。又拿起百濟王扶餘璋的請罪信念了起來。
內容與高建武的請罪信一般無二。就像出自一個人的手中一般。
滿篇都是華麗的請罪詞,態度放的很低,很低。看似給足了大唐皇帝李世民麵子,完全按照李世民的旨意行事。
但兩篇請罪詞都特別強調了兩點。
第一,並不是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攻擊新羅國,而是三國正在混戰。
這一點,沒有準確的消息,真假誰也不知道。
反正新羅也好,高句麗,百濟也罷,所說的都是一麵之詞。
第二,在新羅不侵犯他們邊境的情況下,不會再對新羅用兵。
但新羅有沒有侵犯他們的邊境,還不是他們自己說了算的。兩國在邊境製造點衝突,太簡單了。到時候怎麽說都行。
就這一點,就足夠說明高句麗王高建武和百濟王扶餘璋對大唐命令的陽奉陰違。
或許他們現在真的有那麽和大唐對抗一下的想法。或者所謂的附屬大唐可以,但你大唐皇帝的命令,在我們這個半島上行不通。
兩封請罪書裏的意思,作為大唐之主的李世民又怎麽會聽不出來。
但是無所謂。李世民要的就是他們給麵子就行。身為大唐之主。他也很明白,不管是高建武還是扶餘璋,能這樣識相的給他遞上請罪書已經難能可貴了。
“諸位愛卿都聽見了嗎?”
“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帶方郡王,百濟王扶餘璋,已向朕,遞上了請罪書。”
“表示嚴格按照朕的旨意做事。並表明待三國和平共處後,親自來向朕請罪。”
“鑒於遼東郡王,高句麗王,高建武。帶方郡王,百濟王扶餘璋。兩人良好的認錯態度。這件事朕覺得不在追究他們的責任了。”
“諸位愛卿可有不同意見?”
李世民最後總結完之後,問了底下群臣一句。
“陛下胸懷寬廣,寬容無雙,仁慈蓋天下。臣等無異議。”
眾臣齊聲迴道。
“新羅使臣金庾信上前迴話。”
“新羅之圍已解,你等還有何異議?”
李世民直接點了新羅使臣金庾信的大名。
“臣,新羅使臣金庾信代新羅善德女王謝陛下大恩。我新羅一國定當忠誠無大唐。跟著大唐帝國的腳步前進。”
金庾信出列躬身到底,迴答道。
“平身,歸列吧。”
“鴻臚寺可有高昌國的消息?”
李世民問道。
“啟稟陛下,鴻臚寺得到的最新消息,高昌國國主麴文泰,膽大包天,肆意妄為,不將我大唐放在眼裏,不僅沒有奉旨進京,反而扣留了我大唐傳旨的使臣。”
“此等行徑如不加嚴懲,難以彰顯我泱泱大唐的威嚴。”
主管外交事宜的鴻臚寺少卿莒國公唐儉出列說道。
聽完唐儉的話,眾藩國使臣心中不由的按探一聲。果然,這次有國家要倒黴了。
不用想,這高昌一國很快就要從西域那塊版圖上消失了。
各國使臣,尤其是西域眾小國,都在祈禱,此次大戰可千萬不要殃及到自己國家身上。
要是這次大唐皇帝要是派大軍征討高昌的話,順路隨便找個理由都能把他們的國家給滅了。
果然和他們想的一樣,高高的禦座上那位一句話就能決定他們國家生死的天可汗,說話了。
“既然高昌國國主麴文泰如此不識抬舉,不僅明目張膽違背朕的旨意,還敢扣留我大唐的使臣。那麽這個藩屬國他就不要當了。”
“兵部聽命。讓安北都護府大都督侯君集備軍。待糧草到位後,給朕一舉拿下高昌國。”
李世民命令道。
“兵部領旨。”
兵部尚書李績領命道。
這是早就商量好的。所以在眾藩國使臣麵前也沒有人會反駁什麽。
這場戲本來就是做給各藩國使臣看的。
高昌國主麴文泰,就他現在的形勢,李世民或者準確的說是李察,讓他三更死,他絕對活不到五更。
至於侯君集的大軍,那是隻是掩飾疾風特戰隊的存在的。
等侯君集的大軍到了,說不定隻是去接受一個開著城門投降的高昌城吧。
其實所有人都誤會麴文泰了,他本來就是一個特別仗勢欺人,膽小怕事之人。
仗著自己是漢人,李世民對自己的厚待,為了彰顯自己的高昌國在大唐眼中不同的地方,幾次萬國朝聖都沒有去大唐。
這次大唐皇帝的旨意傳來了,他誤認為自己惹怒了大唐皇帝,李世民要把他騙到長安城裏砍他的頭。
他哪裏敢去,驚恐之下做出了最錯誤的決定,扣留了大唐使臣,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直接將自己的高昌國送上了死路。
“不管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間的戰事。還是高昌國的事情,到此結束。不需要再討論了。”
最後皇帝李世民直接蓋棺定論了。
“各國使臣,除了常駐大唐的使臣,其餘人等勒令明天之前離開長安城。迴去告訴你們的國主,誰敢幫高昌叛逆之徒麴文泰一絲一毫。朕等同他同為叛逆,朕一同伐之。”
“現在,你們都退去吧。”
李世民勒令各國使臣離開。剩下的時間才是真正的屬於大唐的大朝會。
李世民同大唐的百官正在太極殿大朝會上討論著政事。
李察在他霸占的那個蜂窩煤爐店裏帶領著一支特戰小隊忙碌著給之前定貨的國家裝蜂窩煤爐呢。
“五千的,一萬的,兩萬的。李察等人認真的清點著數字。既然收了人家的牛羊,戰馬了,那就要把人家的貨物給備齊了。”
一車又一車的蜂窩煤爐被各國的使臣清點完,拉走。
今天的各國使臣都有點奇怪,太極殿裏一聲不吭,在李察這蜂窩煤爐店裏更是一聲不吭。
一個一個明明都很熟悉,卻跟從來沒見過麵似的。
大家買這蜂窩煤爐的目的都心知肚明。誰還有空多說閑話。
第一時間把這些東西運到自己的國內才是最重要的。
要是有辦法把別人的這些東西能搶到自己國內那就更好了。
這個想法可不是隻有一兩個人有,而且幾乎所有前來領取屬於他們國家那一份蜂窩煤爐的各國使臣都有的想法。
一場由蜂窩煤爐引起的各國大混戰,是誰也沒有想到的。
而在這個時間,那座無比神秘的鬼穀裏,又在做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