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接下來從正月十五到二月初一這段時間裏。


    長安城的商鋪,迎來了曆史以來生意最火爆的時刻。


    各國使臣莫名奇妙的在大唐找到了他們的自尊所在。


    以前作為外族人他們在大唐長安城裏受盡了白眼。


    他們對此沒有任何不適。誰讓大唐強大呢?


    大唐人,哪怕是路邊上的乞丐,也在骨子裏透著一股外族人所沒有的驕傲。


    珠光寶氣的外族人給他們一吊錢,他們不屑一顧。


    進城賣菜的老農,給他們一塊咬不動的饅頭,他們鞠躬感謝。


    這就是國家的強大給他們帶來的從骨子裏透露出來的驕傲。


    可是貞觀十三年,這個正月。


    各國使臣在長安城,這個最看不起外族人的地方。


    卻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貴賓才能擁有的待遇。


    其實這也隻是長安城裏麵店鋪掌櫃和夥計給他們的錯覺。


    他們去了別的地方一樣會遭白眼。大唐百姓還是看不起他們。


    可長安城的店鋪掌櫃,夥計。卻把他們當貴賓哄著。


    套用後世話來說:“來給我送錢的都是上帝。”


    話還要從大唐皇家綜合學院的生意改製開始說起。


    當初大唐皇家綜合學院還沒有成立的時候,單純李察帶著一百多名學生,就靠著新奇的事物,賺出了後來整個學院的用度。


    讓大唐各世家眼紅的不行,有的甚至不要命的想起了歪點了。


    也幸虧自家後輩提醒,才沒有釀成流血事件。


    可隨著大唐皇家綜合學院的成立以來,各種在大唐以前沒有出現的東西,或者改良的東西,越來越多。


    不管是哪個學生,精心研發出來利國利民的東西,總會想著將自己的心血用之於民。想讓更多的人受利。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學生們忙於學習,研究。也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這些事情。


    不管是人物,物力還是原材料的問題,導致學院裏自己的產出連長安城的需求都不夠。


    學生們想把自己的研究推廣到整個大唐。


    可這卻與李察當初定的規矩相悖。


    李察說過,學院裏產出的東西,隻允許各家店鋪代賣,給他們一成紅利。


    可這每月結賬出來的一成紅利對各大家族來說也是一筆巨款。他們眼看著剩下的九成被運進大唐皇家綜合學院能不眼紅嗎?


    很多學生身後的家族,多次讓自己在學院學習或者教書的族人給李察帶話。


    表示出他們迫切希望自己可以生產這些東西,將這些東西賣遍全大唐。


    刨去生產成本,他們仍然願意隻要一成紅利。這種要求,簡直比後世的代工廠還要低。


    可仍然被李察拒絕了。


    不少世家背地裏沒少罵學院的領導都是傻子,有錢不知道賺,隻知道死守著長安城那一畝三分地。


    李察雖然看起來不管事,可他的心裏卻有著一個嚴格改變大唐的計劃。


    並不是李察真的不知道這些東西賣到全大唐能產生多大的利潤。


    他隻是在等,等把這些從世家掏出來的錢,合理的分配的百姓手中,等老百姓都不愁吃喝有錢了,再把這些東西放出來。


    就在去年,貞觀十二年,李察魂歸大唐三年多的時候。


    也就是李察帶兵出征之前,李察覺得時機已經差不多了。便將學院的生意改製了。


    其實李察在生產青鹽和宴賓酒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規劃了。


    這次改製根本就沒有費多大的勁。


    能賺錢的東西太多了。李察也沒搞什麽後世的招商大會啥啊。


    直接讓學生們將詳細的合作規則,想辦法傳迴了自己身後的各大家族。


    對,你們沒看錯,就是合作規則,而不是代工規則。


    李察作為一個生意人,對於“有錢一起賺”的規則了解的太透徹了。


    如果真的讓這些世家代工,隻拿一成紅利,那麽送出九成紅利的他們,一個個都會變身成紅眼的餓狼。什麽事都能做的出。


    就算礙於李元霸的惡名,他們也會鋌而走險。封建社會,找個替罪羊出來太簡單了。


    他李元霸再兇,再惡,也殺不完全大唐做生意的人。


    這對整個大唐的經濟來說,那也隻會是一場災難。


    所以,李察也沒打算往死裏壓迫這些世家大族。


    而是真正嚴格考慮後,做出了一個他們能夠接受的合作規則。


    規則其實也不麻煩。


    第一:“允許任何人生產學院裏的新發明。學院隻收紅利三成的專利費。”


    第二:“每月帶著三成紅利和賬本,來學院接受審核。一旦發現弄虛做假,取消合作資格。”


    第三:“任何一項產品的價格,由學院來定,大唐境內任何地方溢價不得超出學院定價的一倍。大唐境外隨意,你賣出天價,那是你自己的本事。”


    第四:“所有店鋪要做到待客如一,入門既是貴賓,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外族商人,不得擺出高人一等的態度。”


    第五:“學院每年評選優秀店鋪一百家,所有得到學院認可的店鋪,將獲得蓋有華王大印的褒獎書。”


    這個消息一放出去,整個大唐的世家沸騰了,大唐皇家綜合學院頓時人山人海。


    如此優厚的條件,沒有哪一個世家能忍得住。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大唐的工匠和農民沒有了真正的界限。


    百姓亦工亦農成了大唐新的社會形態,大唐進入了經濟發展的繁榮時期。


    而做完這一切的李察,沒幾天就帶兵出征吐蕃了。


    將事情完全放手給了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這兩個對金融經濟特別感興趣的親王。


    從貞觀十年,李恪和李愔跟著李察學習開始算起,整整三年了。


    這兩位王爺也真正成了可以獨擋一麵的金融經濟人才。


    李察隻是提出了合作的規則,他們兩個就領著他們的學生,將李察的規劃就進行的完美無缺。


    從合作方式的提出,到現在僅僅半年的世間。


    學院裏已經有了皇帝李世民所說的幾十萬貫的經費。


    大唐再也不是那個三年前為了兩萬貫戰馬靡費而發愁的大唐了。


    同時也有了各國使臣在長安城受到的那種貴賓級待遇。


    不但如此,隨著這半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


    在兩位親王的指導下,存折,錢莊這兩樣東西即將應運而生。


    就在前不久,吳王李恪、蜀王李愔親自登上華王府的大門,和他們的三叔李察討論存折,錢莊這兩樣東西。


    李察看著兩個侃侃而談的侄子,嘴邊露出的是無比欣慰的微笑。


    大唐終於進入了他想要看到的畫麵。


    錢莊的出現,才是金融發展的真正開始。


    有了錢莊,銀票還會遠嗎?借貸還會遠嗎?


    有了借貸係統,做生意的就會越來越多,錢就會真正的流通起來。


    等百姓都富有了,都可以讀書識字了,那麽消除世家和平民之間的界限還遠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改變大唐之李元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勾馬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勾馬堯並收藏改變大唐之李元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