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看在二哥這麽支持你的份上,你也答應二哥一個請求怎麽樣?”大笑之後,李世民突然說了這麽一句話。
“二哥,如果是讓我去朝堂幫你處理政務你還是免開尊口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呢,我就給你出出主意,剩下的事你來安排。現在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學院建起來。而後等學院步入正軌後,我打算去我的封地練兵了。你就別給我找事了。”
李察仿佛猜到了李世民的請求是什麽,直接把話說死了。
“不是的,二哥也明白你在朝堂之外的作用要比在朝堂之上的作用大得多。二哥是想讓你把承乾帶在身邊,教導一下。承乾從小在皇宮裏長大,接觸之人不是大儒就是武將,全都是豪門之人,他從未體驗過貧民百姓的疾苦。這也是承乾不同於朕的地方,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隻學**王之術肯定是不行的。”李世民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請求。
“那倒是沒問題。你不用承乾學習處理政務了?跟在我身邊,承乾東宮的事不管了?”李察點了點答應了下來。
“政務方麵的問題承乾早就不需要學習了。承乾跟在朕身邊這麽多年,在處理政務方麵,帝王心術方麵早已成熟。至於東宮方麵事,直接在你這也一樣處理。就是換了一個辦公的地方罷了。等你的華王府能夠住了,我想讓承乾直接搬進去。”李世民迴答道。
“你和承乾沒問題,我就沒問題。承乾都這麽大了,你也別什麽都替他做主了,這種事還是要問問承乾的意見的。承乾,你有什麽想法?”李察向李承乾問道。
“一切全憑父皇和三叔做主。承乾不敢違背。”李承乾規規矩矩的迴答道。
“承乾,三叔跟你說啊,你已經長大成熟了,又是太子,有想法就要說出來。孝順是對的,但如果作為大唐的太子,未來的皇帝,你如果連說出心裏話的魄力都沒有,完全按照你父皇的想法去做事,那你隻能活在你父皇的龍威之下,永遠不可能超越你的父皇。我相信你父皇的想法和我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後輩比自己強,一代比一代強。”
聽了李承乾的迴答,李察眉頭不由的皺了一皺,對這個迴答有些失望,語重心長的說道。
“承乾,你三叔說的對,在教育孩子的這一方麵,父皇確實不如你三叔。父皇應該尊重你的意見。不過這次你先聽父皇說完你再做決定。不管你的決定是什麽,父皇都支持你。”李世民接過話來說道。
“嗯,父皇你說。兒臣聽著。”李承乾答應道。
李察聽了李世民的話卻撇了撇嘴,自己這二哥控製欲太強了。還聽你說完再做決定,還什麽決定都支持。你話都說道這份了,等你說完了,李承乾還有的選擇嗎?
“承乾,父皇讓你跟在三叔身邊學習,除了剛才說的你沒有離開皇宮生活過,接觸的人全部都是豪門貴族之人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從你三叔迴來後,我們的大唐幾乎天天都在變樣,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個新興的產業,而父皇每天政務纏身,要處理的事太多了,沒有哪個時間去徹底了解這些東西。所以父皇需要你深入去了解這些。以便將來更好的治理這個國家,你明白了嗎?”李世民說道。
“兒臣明白。兒臣也願意跟在三叔身邊,好好跟著三叔學習。兒臣一定不會讓父皇失望的。”李承乾迴答道。
“好,好,好,父皇相信我大唐的太子將來一定也會成為一代明君的。”得到了李承乾的迴答,李世民龍顏大悅,大笑著說道。
接著李世民抬頭看了看天色對李察說道:“三弟,時間也不早了,今天就到這吧,我們就先迴宮了。”說完了就招唿了一聲長孫皇後。
既然李世民要走,李察也就沒有再留他們,和段紅袖夫妻倆將李世民一家送到了大門外,小兕子一臉的不舍卻很懂事的沒有說什麽,隻是和三叔三嬸道了別。倒是沒人注意的李承乾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最後還是把想說的話憋在了心裏,沒有說出來。
今天,大唐貞觀十年,八月十八日。
又是一個好日子。陽光明媚,萬裏無雲。
同李察大婚那天一樣,說它是個好日子,它就必須是個好日子,不是都不行,誰讓今天是皇帝選的黃道吉日呢。就是李察想不明白,為什麽好日子都是十八,而不是初八。
試驗田邊上,李察一身親王服飾,頭戴朝天冠,蔫怏怏的站在最前麵,嘴裏還時不時的打著哈欠。
孟老虎則退一個身位在李察後麵站著,頭戴鐵胄,身披鏈子甲,威風凜凜。
二百名盔明甲亮的玄甲軍將士整齊的列隊在他們身後。腰別長刀,端莊肅穆。
他們身前早已經有了禮部的官員祭天所用的物品。香案上整齊的擺放著牛,羊,豬頭,果品,點心等祭品。
中間還有一個碩大的青銅香爐。香案上拿起三根粗大的檀香。
本來已經和李察說好了不祭天的李世民,好像迴去就反悔了。其實也不算是反悔,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不是祭天,我隻是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列祖列宗而已。
他們身後已經架起了十口大鍋,米袋,牛肉塊也也已經準備好了。旁邊還放著十壇宴賓酒,不用想,我們的皇帝陛下這是要準備讓眾人當場試吃新糧了。
八月天,秋老虎,收完糧食再在這大太陽底下吃飯,喝酒。李察想想都為在這個時代當官的人感到悲哀。
問題是這些人中午肯定是吃不飽了,南瓜粥還行,能把種子留下來,土豆和地瓜就別想多吃了,那些都是要留作糧種的,就算是李世民再想顯擺功績,也不會敞開了讓他們吃的,一人能分到一塊就不錯了。
同時李察也在為自己感到悲哀,他們都在這等了大半個時辰了。你皇帝不來,大老早的把我叫起來幹啥?一覺睡到自然醒他不香嗎?
李察今天本來不打算來的,他又不想看李世民臭屁的樣子,更不想看百官拍馬屁的樣子。可實在是經不住孟老虎這八尺大漢的苦苦哀求和媳婦段紅袖的小眼神啊。
天剛蒙蒙亮,孟老虎就敲開了李察家的大門,可不管他怎麽說李察就是不肯去。嘿,俺孟老虎也不是笨人,求你李察不好使,我就換個目標,怎麽著你媳婦也是我孟老虎從小看到大的侄女,這點麵子還是要給我孟老虎的。
孟老虎也是實在是沒辦法,誰讓他的主子皇帝給他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今天收獲新糧的時候見到李察呢。要不然他孟老虎好歹也是名震天下的一名好漢,臉還是要的。
最終李察還是沒有敵過自己媳婦的小眼神,乖乖的讓段紅袖伺候著穿好了服飾,跟著孟老虎出了門,可這一等就是半個多時辰。
讓李察更加難以接受的是,他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啊。從皇宮到這石橋村怎麽也要一個時辰的路程,我們的皇帝陛下現在有沒有往這裏走都不知道呢。這要等到什麽時候。
就在李察等的不耐煩想要迴去的時候,皇帝李世民的坐輦卻出現在了李察的眼前,嘿,這下李察樂了。自己倒黴沒事,隻要有人比自己更倒黴就行。
李世民這個點就能趕到石橋村,那絕對是比自己起的早。至於其他文武百官那就更倒黴了,因為他們還要先趕到皇宮。
李世民的坐輦走在最前麵,後麵跟著文武百官,文官一列,武將一列,沒有一百也有七八十人。他們可就沒有皇帝李世民的待遇了,坐輦全部被留在了石橋村外麵,隻能步行前來。
到了地頭上,李世民從坐輦上走了下來,隻是朝李察點了點頭,算是打了個招唿,然後就靜靜的站在了李察前麵。
“吉時已到,恭請陛下進香。”隨著禮部尚書王珪的一聲大喊,身穿龍袍,頭戴通天冠的李世民踱著方步緩緩走到香案前,從香案上拿起三根粗大的檀香在蠟燭上點燃,三跪拜後插香入爐。
其實李察很納悶,這大唐的吉時到底是怎麽算的,沒有手表的時代,這吉時是怎麽拿捏的這麽準的,最重要的是,這皇帝還是卡著吉時來到這裏的。搞不懂啊,搞不懂。
待李世民起身後,王珪再次扯著嗓子大喊道:“陛下有表奏天,諸臣工跪拜。”
待眾人跪下後,接下來就是李世民的表演了。農事新作物嘛,這奏表自然是給三皇之中的炎帝神農氏的,首先自然是歌功頌德,歌頌神農氏一生的功績,感謝現在的五穀全都來自神農遺澤,然後再祈禱神農氏他老人家繼續保佑大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後向神農氏他老人家匯報一下大唐華王沿著他老人家的腳步,持續了他老人家的輝煌,替大唐找來了新的糧食。最後燒掉給神農氏看。
燒掉了給神農氏的奏表,接下來就是給李家列祖列宗的了。同樣先是歌頌一番,從李家老祖宗老子李耳開始,到開過高祖皇帝李淵結束。畢竟是皇家嘛,李家的祖宗們怎麽會沒有點豐功偉績呢?然後是祈禱列祖列宗保佑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承萬世。再接著就是向祖宗們匯報李家出了個出色的後代,將李察的功績向祖宗們匯報一番,最後燒掉,給祖宗們看。
兩個奏表燒掉後,李世民再次三拜後,起身。
看到皇帝起身後,王珪再次扯著嗓子喊了起來:“奏天結束,諸臣起身。”
“二哥,如果是讓我去朝堂幫你處理政務你還是免開尊口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呢,我就給你出出主意,剩下的事你來安排。現在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學院建起來。而後等學院步入正軌後,我打算去我的封地練兵了。你就別給我找事了。”
李察仿佛猜到了李世民的請求是什麽,直接把話說死了。
“不是的,二哥也明白你在朝堂之外的作用要比在朝堂之上的作用大得多。二哥是想讓你把承乾帶在身邊,教導一下。承乾從小在皇宮裏長大,接觸之人不是大儒就是武將,全都是豪門之人,他從未體驗過貧民百姓的疾苦。這也是承乾不同於朕的地方,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隻學**王之術肯定是不行的。”李世民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請求。
“那倒是沒問題。你不用承乾學習處理政務了?跟在我身邊,承乾東宮的事不管了?”李察點了點答應了下來。
“政務方麵的問題承乾早就不需要學習了。承乾跟在朕身邊這麽多年,在處理政務方麵,帝王心術方麵早已成熟。至於東宮方麵事,直接在你這也一樣處理。就是換了一個辦公的地方罷了。等你的華王府能夠住了,我想讓承乾直接搬進去。”李世民迴答道。
“你和承乾沒問題,我就沒問題。承乾都這麽大了,你也別什麽都替他做主了,這種事還是要問問承乾的意見的。承乾,你有什麽想法?”李察向李承乾問道。
“一切全憑父皇和三叔做主。承乾不敢違背。”李承乾規規矩矩的迴答道。
“承乾,三叔跟你說啊,你已經長大成熟了,又是太子,有想法就要說出來。孝順是對的,但如果作為大唐的太子,未來的皇帝,你如果連說出心裏話的魄力都沒有,完全按照你父皇的想法去做事,那你隻能活在你父皇的龍威之下,永遠不可能超越你的父皇。我相信你父皇的想法和我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後輩比自己強,一代比一代強。”
聽了李承乾的迴答,李察眉頭不由的皺了一皺,對這個迴答有些失望,語重心長的說道。
“承乾,你三叔說的對,在教育孩子的這一方麵,父皇確實不如你三叔。父皇應該尊重你的意見。不過這次你先聽父皇說完你再做決定。不管你的決定是什麽,父皇都支持你。”李世民接過話來說道。
“嗯,父皇你說。兒臣聽著。”李承乾答應道。
李察聽了李世民的話卻撇了撇嘴,自己這二哥控製欲太強了。還聽你說完再做決定,還什麽決定都支持。你話都說道這份了,等你說完了,李承乾還有的選擇嗎?
“承乾,父皇讓你跟在三叔身邊學習,除了剛才說的你沒有離開皇宮生活過,接觸的人全部都是豪門貴族之人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從你三叔迴來後,我們的大唐幾乎天天都在變樣,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個新興的產業,而父皇每天政務纏身,要處理的事太多了,沒有哪個時間去徹底了解這些東西。所以父皇需要你深入去了解這些。以便將來更好的治理這個國家,你明白了嗎?”李世民說道。
“兒臣明白。兒臣也願意跟在三叔身邊,好好跟著三叔學習。兒臣一定不會讓父皇失望的。”李承乾迴答道。
“好,好,好,父皇相信我大唐的太子將來一定也會成為一代明君的。”得到了李承乾的迴答,李世民龍顏大悅,大笑著說道。
接著李世民抬頭看了看天色對李察說道:“三弟,時間也不早了,今天就到這吧,我們就先迴宮了。”說完了就招唿了一聲長孫皇後。
既然李世民要走,李察也就沒有再留他們,和段紅袖夫妻倆將李世民一家送到了大門外,小兕子一臉的不舍卻很懂事的沒有說什麽,隻是和三叔三嬸道了別。倒是沒人注意的李承乾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最後還是把想說的話憋在了心裏,沒有說出來。
今天,大唐貞觀十年,八月十八日。
又是一個好日子。陽光明媚,萬裏無雲。
同李察大婚那天一樣,說它是個好日子,它就必須是個好日子,不是都不行,誰讓今天是皇帝選的黃道吉日呢。就是李察想不明白,為什麽好日子都是十八,而不是初八。
試驗田邊上,李察一身親王服飾,頭戴朝天冠,蔫怏怏的站在最前麵,嘴裏還時不時的打著哈欠。
孟老虎則退一個身位在李察後麵站著,頭戴鐵胄,身披鏈子甲,威風凜凜。
二百名盔明甲亮的玄甲軍將士整齊的列隊在他們身後。腰別長刀,端莊肅穆。
他們身前早已經有了禮部的官員祭天所用的物品。香案上整齊的擺放著牛,羊,豬頭,果品,點心等祭品。
中間還有一個碩大的青銅香爐。香案上拿起三根粗大的檀香。
本來已經和李察說好了不祭天的李世民,好像迴去就反悔了。其實也不算是反悔,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不是祭天,我隻是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列祖列宗而已。
他們身後已經架起了十口大鍋,米袋,牛肉塊也也已經準備好了。旁邊還放著十壇宴賓酒,不用想,我們的皇帝陛下這是要準備讓眾人當場試吃新糧了。
八月天,秋老虎,收完糧食再在這大太陽底下吃飯,喝酒。李察想想都為在這個時代當官的人感到悲哀。
問題是這些人中午肯定是吃不飽了,南瓜粥還行,能把種子留下來,土豆和地瓜就別想多吃了,那些都是要留作糧種的,就算是李世民再想顯擺功績,也不會敞開了讓他們吃的,一人能分到一塊就不錯了。
同時李察也在為自己感到悲哀,他們都在這等了大半個時辰了。你皇帝不來,大老早的把我叫起來幹啥?一覺睡到自然醒他不香嗎?
李察今天本來不打算來的,他又不想看李世民臭屁的樣子,更不想看百官拍馬屁的樣子。可實在是經不住孟老虎這八尺大漢的苦苦哀求和媳婦段紅袖的小眼神啊。
天剛蒙蒙亮,孟老虎就敲開了李察家的大門,可不管他怎麽說李察就是不肯去。嘿,俺孟老虎也不是笨人,求你李察不好使,我就換個目標,怎麽著你媳婦也是我孟老虎從小看到大的侄女,這點麵子還是要給我孟老虎的。
孟老虎也是實在是沒辦法,誰讓他的主子皇帝給他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今天收獲新糧的時候見到李察呢。要不然他孟老虎好歹也是名震天下的一名好漢,臉還是要的。
最終李察還是沒有敵過自己媳婦的小眼神,乖乖的讓段紅袖伺候著穿好了服飾,跟著孟老虎出了門,可這一等就是半個多時辰。
讓李察更加難以接受的是,他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啊。從皇宮到這石橋村怎麽也要一個時辰的路程,我們的皇帝陛下現在有沒有往這裏走都不知道呢。這要等到什麽時候。
就在李察等的不耐煩想要迴去的時候,皇帝李世民的坐輦卻出現在了李察的眼前,嘿,這下李察樂了。自己倒黴沒事,隻要有人比自己更倒黴就行。
李世民這個點就能趕到石橋村,那絕對是比自己起的早。至於其他文武百官那就更倒黴了,因為他們還要先趕到皇宮。
李世民的坐輦走在最前麵,後麵跟著文武百官,文官一列,武將一列,沒有一百也有七八十人。他們可就沒有皇帝李世民的待遇了,坐輦全部被留在了石橋村外麵,隻能步行前來。
到了地頭上,李世民從坐輦上走了下來,隻是朝李察點了點頭,算是打了個招唿,然後就靜靜的站在了李察前麵。
“吉時已到,恭請陛下進香。”隨著禮部尚書王珪的一聲大喊,身穿龍袍,頭戴通天冠的李世民踱著方步緩緩走到香案前,從香案上拿起三根粗大的檀香在蠟燭上點燃,三跪拜後插香入爐。
其實李察很納悶,這大唐的吉時到底是怎麽算的,沒有手表的時代,這吉時是怎麽拿捏的這麽準的,最重要的是,這皇帝還是卡著吉時來到這裏的。搞不懂啊,搞不懂。
待李世民起身後,王珪再次扯著嗓子大喊道:“陛下有表奏天,諸臣工跪拜。”
待眾人跪下後,接下來就是李世民的表演了。農事新作物嘛,這奏表自然是給三皇之中的炎帝神農氏的,首先自然是歌功頌德,歌頌神農氏一生的功績,感謝現在的五穀全都來自神農遺澤,然後再祈禱神農氏他老人家繼續保佑大唐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後向神農氏他老人家匯報一下大唐華王沿著他老人家的腳步,持續了他老人家的輝煌,替大唐找來了新的糧食。最後燒掉給神農氏看。
燒掉了給神農氏的奏表,接下來就是給李家列祖列宗的了。同樣先是歌頌一番,從李家老祖宗老子李耳開始,到開過高祖皇帝李淵結束。畢竟是皇家嘛,李家的祖宗們怎麽會沒有點豐功偉績呢?然後是祈禱列祖列宗保佑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承萬世。再接著就是向祖宗們匯報李家出了個出色的後代,將李察的功績向祖宗們匯報一番,最後燒掉,給祖宗們看。
兩個奏表燒掉後,李世民再次三拜後,起身。
看到皇帝起身後,王珪再次扯著嗓子喊了起來:“奏天結束,諸臣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