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孩子們,先停一下,我們先做個自我介紹,讓先生認識一下你們好不好?”李察止住了笑容,對下麵的孩子們說道。
下麵的孩子卻沒有迴應李察的話,你看我,我看看你,完全不知所措。最後全部望向角落裏一個八歲的少年。看來這個少年在孩子們中威望是最高的。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孩子王。
少年在孩子們的注視中,緩緩的站起身來,先是向李察鞠了一躬,動作十分到位,顯得溫文爾雅。隻聽少年清脆的問道:“迴先生的話,不知先生所說的自我介紹是何意?我們需要怎麽做?”
“這位同學,你先坐下,是先生的錯,先生剛才沒有說明白,自我介紹呢就是各位同學各自站起來,告訴先生你叫什麽名字,這樣先生就認識你們了,同學們聽明白了嗎?”李察耐心的解釋道,他忘記這個時代沒有自我介紹也說了。
“聽明白了。”堂下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迴答道。
“當不得先生道錯,是學生們愚鈍,望先生原諒。”起身的少年鞠躬說道。看看這個時代的禮儀,老師說錯了,道歉,還要學生鞠躬說不敢。
“這位同學,你先坐下,現在我們開始自我介紹,從先生開始,一個一個接著來。”李察沒有想改變這些孩子的思維,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而且李察也沒覺得尊師重道有什麽不對。
“我叫李察,是你們接下來的教書先生,希望大家能從我這學到知識。現在從這位同學開始。”李察介紹下自己,指著最前麵的一個孩子說。
“迴先生,我叫羅永。”
“迴先生,我叫紀宇明。”
“迴先生,我叫耿懷忠。”......孩子們依次介紹著。
“迴先生,我叫段瓚,我爹是無敵大將軍段誌玄。”倒數第二個孩子,起身大聲說道。李察一聽,得,這段誌玄的兒子段瓚絕對是個皮孩子,別人隻是報上了姓名,這位可好,直接報上了自己的爹,可見平時沒少拚爹。
“迴先生,學生丘神績,家父丘行恭。”最後一個孩子正是李察眼中的孩子王,李察沒想到他竟然是玄甲軍另一位無敵大將丘行恭的兒子。
段瓚報出段誌玄的名號完全是想顯擺,丘神績則不是,他報出丘行恭的名號,完全是想引起李察的重視,因為他的父親丘行恭告訴他石橋村來自一位了不得的人物李察,讓他好生對待。
李察看著丘神績,他怎麽也想不明白如此一位文質彬彬的少年,怎麽就成了後世史書上記載的人人厭惡的酷吏?最後還死在了同為酷吏的周興手裏。
不過李察也沒多想,自己所在的這個大唐,與後世史書記載的大唐並不是完全一樣,以後發生的事,都不能過早的下結論。
孩子們全部自我介紹完了,李察數了數一共五十六個孩子,而且李察全部記住了他們的名字,李察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自己有了這麽強的記憶力。
“好,大家都自我介紹完了,先生也知道你們的名字了,現在先生檢查一下你們的功課溫習的怎麽樣。段瓚,你來說一下子‘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一句話的釋義。”李察直接點了段瓚的名字,皮孩子就該多收拾。
“迴先生,那個,那個,我不知道。”皮孩子段瓚站了起來,撓著頭不好意思的說道。
“看來你的功課溫習的並不怎麽好啊,迴頭我一定會告訴你那個無敵大將軍的爹,段誌玄。”李察表麵嚴肅的說道。心裏卻暗笑,終於抓到你這熊孩子的把柄了,讓你一開始就拚爹。
“那個,之前的先生又沒有教,我怎麽知道這句話的釋義。就算我爹打死我,我也不知道。”熊孩子梗著頭說道。
“豈有此理,自己不好好學習,還不知悔改,頂撞先生,那我問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怎麽釋義?”李察假裝生氣道。
“我,我還是不知道,這句先生也沒教。”段瓚說道。
“豈有此理,剛才那句還可能是先生剛教的,還沒來得及給你們講解釋義,這是論語的第一句,先生沒教的話,那你們學這《論語》,都學了些什麽?我一定會告訴你爹,讓他好好教訓你一頓。”李察這次真生氣了,連論語的第一句你都不知道其意,都學了些什麽。
“先生,之前的先生真沒教,我真的不知道。”終歸是個八歲的小孩,段瓚委屈的快哭了。
“迴先生的話,先生切莫動怒,之前石先生確實沒給我們講解釋義。隻是教會了我們怎麽讀,怎麽寫。”這時,丘神績站起來替段瓚解圍道。
“隻教讀寫,不教釋義,那麽你們學這《論語》有何意義?”李察怒道,這次的怒不是對堂下的孩子們,而是對之前的先生石如英。
“迴先生的話,為了識字。隻要我們會讀了,會寫了,我們以後不管讀什麽,就都認識這些字了。一年的世間我們已經認識三百多個字了,有什麽不對嗎?”丘神績疑惑的問道,他不知道被自己父親稱之為了不得的人物,為什麽會突然發怒。
“什麽?你們讀《論語》隻為識字?那你們之前的啟蒙讀物都是什麽?就是你們一開始都讀什麽書?”李察驚訝的問道。
“迴先生的話,先生教什麽,我們就讀什麽,現在的先生教的是《論語》,之前的先生教的是《孝經》,再之前的先生教的是《爾雅》。”丘神績雖然不知道先生為什麽這麽問,還是規規矩矩的迴答道。
這可真把李察驚著了,我的那個乖乖,這就厲害了。大唐的孩子識字都是從《論語》和《四書五經》開始的?如此晦澀難懂的文章,拿來給孩子們啟蒙?這也太難為剛開始識字的孩子了吧?在後世學習幾年的孩子,想背誦一篇四書五經的文章也要很長時間吧?
後世孩子們的啟蒙讀物很多,最早的就是《千字文》,後來慢慢被《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所替代,就算是《三字經》和《百家姓》是宋朝才出現的,《弟子規》更是清朝才出現的。
但是《千字文》在前朝就有了啊,怎麽不拿來用?郎朗上口的《千字文》用來識字怎麽也比晦澀難懂的《論語》和《四書五經》強吧。別說什麽《論語》和《四書五經》更有教育意義,隻教讀寫,不教釋義,有什麽教育意義?
像堂下的這些孩子,雖然平時還要練習武藝,但一年隻認識三百多個字,這也太慢了吧,一年熟記《三字經》和《弟子規》完全沒問題吧?這怎麽也有一兩千字了吧。
既然隻是單純的為了識字,李察不打算再教這幫孩子們《論語》了,本來李察打算先教孩子們《千字文》的,再想想,有了更好的《三字經》,幹脆一步到位得了。反正自己拿出《三字經》和《弟子規》又不是多難,都在自己的腦子裏裝著,寫出來就是了。
至於《百家姓》就算了,他可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人家宋朝人寫的,當然是趙字在最前麵,你現在寫出來把趙錢孫排在李前麵是怎麽迴事,掰持不清。你改成李錢孫趙,周吳鄭王也沒問題,隻是李察過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人家老朱家後來得了江山,也沒見把百家姓第一個改成朱。還是把真正的《百家姓》留給後人吧。
“孩子們,從今天開始我是你們新的先生,你們以前先生教的《論語》我不教了,我教給你們一本新的讀物,名字叫做《三字經》,現在我把開篇寫下來,你們照著寫下來,然後我教給你們怎麽讀。”說完李察低頭找粉筆。
這一低頭,讓一心想要開啟新的啟蒙教育曆史的李察傻眼了。
李察完全忘了這裏是大唐的學堂,不是他後世支教的教室。桌子上隻有一本手抄版的《論語》,身後也沒有黑板。這咋教?我想做點事怎麽就這麽難啊......
李察抬頭看了一眼堂下,五十六名兒童,人手一本手抄版的論語,眼巴巴的看著李察,想聽這位新的先生教給自己的新的讀物。
李察撓了撓頭,尷尬的訕笑了一聲。“那個今天先生來的匆忙,沒來得及給各位同學帶上課用的書本,明天我再教給大家《三字經》。先生現在有點急事要處理,同學們還是先溫習之前先生所教的《論語》,下學後自行迴家。”說完,李察狼狽的逃出了學堂。
逃出學堂的李察,一頭紮進了自己的房間,拿出紙筆書寫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等一下,這句不行,刪了不要了,後麵這些朝代也不要了,還“二十傳,三百載”這樣讓人有心人看到了,還不告我個謀反之罪啊。
來,接著寫:“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後漢三,國誌四。”......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一句也不要了,蘇老全的曾曾曾祖都還沒出生呢。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好了,寫完了,大唐版的三字經正式出爐。
接下來是《弟子規》,這個好寫,完全不用動腦筋修改,直接默寫出來就行了。
兩個時辰,李察抻了一個懶腰,放下了手中的毛筆,大唐版的《三字經》,全版的《弟子規》,洋洋灑灑兩千字,正式出爐。
“還有漢語拚音,要不要把它也一並弄出來?”李察歪著腦袋自語道。
算了,那玩意是全民普及教育的產物,那隻是讓孩子們自學時用的。現在的大唐想掃除文盲,全民普及教育還有很長的路的要走。
讀不起書的人,有了注音讀物,學會了拚音還是沒書可讀,讀得起書的人,也都有老師教著識字,看著讀書,不需要自學。現在拿出來不但沒用,還自找麻煩,所以算了,等時機成熟了再說吧。
下麵的孩子卻沒有迴應李察的話,你看我,我看看你,完全不知所措。最後全部望向角落裏一個八歲的少年。看來這個少年在孩子們中威望是最高的。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孩子王。
少年在孩子們的注視中,緩緩的站起身來,先是向李察鞠了一躬,動作十分到位,顯得溫文爾雅。隻聽少年清脆的問道:“迴先生的話,不知先生所說的自我介紹是何意?我們需要怎麽做?”
“這位同學,你先坐下,是先生的錯,先生剛才沒有說明白,自我介紹呢就是各位同學各自站起來,告訴先生你叫什麽名字,這樣先生就認識你們了,同學們聽明白了嗎?”李察耐心的解釋道,他忘記這個時代沒有自我介紹也說了。
“聽明白了。”堂下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迴答道。
“當不得先生道錯,是學生們愚鈍,望先生原諒。”起身的少年鞠躬說道。看看這個時代的禮儀,老師說錯了,道歉,還要學生鞠躬說不敢。
“這位同學,你先坐下,現在我們開始自我介紹,從先生開始,一個一個接著來。”李察沒有想改變這些孩子的思維,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而且李察也沒覺得尊師重道有什麽不對。
“我叫李察,是你們接下來的教書先生,希望大家能從我這學到知識。現在從這位同學開始。”李察介紹下自己,指著最前麵的一個孩子說。
“迴先生,我叫羅永。”
“迴先生,我叫紀宇明。”
“迴先生,我叫耿懷忠。”......孩子們依次介紹著。
“迴先生,我叫段瓚,我爹是無敵大將軍段誌玄。”倒數第二個孩子,起身大聲說道。李察一聽,得,這段誌玄的兒子段瓚絕對是個皮孩子,別人隻是報上了姓名,這位可好,直接報上了自己的爹,可見平時沒少拚爹。
“迴先生,學生丘神績,家父丘行恭。”最後一個孩子正是李察眼中的孩子王,李察沒想到他竟然是玄甲軍另一位無敵大將丘行恭的兒子。
段瓚報出段誌玄的名號完全是想顯擺,丘神績則不是,他報出丘行恭的名號,完全是想引起李察的重視,因為他的父親丘行恭告訴他石橋村來自一位了不得的人物李察,讓他好生對待。
李察看著丘神績,他怎麽也想不明白如此一位文質彬彬的少年,怎麽就成了後世史書上記載的人人厭惡的酷吏?最後還死在了同為酷吏的周興手裏。
不過李察也沒多想,自己所在的這個大唐,與後世史書記載的大唐並不是完全一樣,以後發生的事,都不能過早的下結論。
孩子們全部自我介紹完了,李察數了數一共五十六個孩子,而且李察全部記住了他們的名字,李察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自己有了這麽強的記憶力。
“好,大家都自我介紹完了,先生也知道你們的名字了,現在先生檢查一下你們的功課溫習的怎麽樣。段瓚,你來說一下子‘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一句話的釋義。”李察直接點了段瓚的名字,皮孩子就該多收拾。
“迴先生,那個,那個,我不知道。”皮孩子段瓚站了起來,撓著頭不好意思的說道。
“看來你的功課溫習的並不怎麽好啊,迴頭我一定會告訴你那個無敵大將軍的爹,段誌玄。”李察表麵嚴肅的說道。心裏卻暗笑,終於抓到你這熊孩子的把柄了,讓你一開始就拚爹。
“那個,之前的先生又沒有教,我怎麽知道這句話的釋義。就算我爹打死我,我也不知道。”熊孩子梗著頭說道。
“豈有此理,自己不好好學習,還不知悔改,頂撞先生,那我問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怎麽釋義?”李察假裝生氣道。
“我,我還是不知道,這句先生也沒教。”段瓚說道。
“豈有此理,剛才那句還可能是先生剛教的,還沒來得及給你們講解釋義,這是論語的第一句,先生沒教的話,那你們學這《論語》,都學了些什麽?我一定會告訴你爹,讓他好好教訓你一頓。”李察這次真生氣了,連論語的第一句你都不知道其意,都學了些什麽。
“先生,之前的先生真沒教,我真的不知道。”終歸是個八歲的小孩,段瓚委屈的快哭了。
“迴先生的話,先生切莫動怒,之前石先生確實沒給我們講解釋義。隻是教會了我們怎麽讀,怎麽寫。”這時,丘神績站起來替段瓚解圍道。
“隻教讀寫,不教釋義,那麽你們學這《論語》有何意義?”李察怒道,這次的怒不是對堂下的孩子們,而是對之前的先生石如英。
“迴先生的話,為了識字。隻要我們會讀了,會寫了,我們以後不管讀什麽,就都認識這些字了。一年的世間我們已經認識三百多個字了,有什麽不對嗎?”丘神績疑惑的問道,他不知道被自己父親稱之為了不得的人物,為什麽會突然發怒。
“什麽?你們讀《論語》隻為識字?那你們之前的啟蒙讀物都是什麽?就是你們一開始都讀什麽書?”李察驚訝的問道。
“迴先生的話,先生教什麽,我們就讀什麽,現在的先生教的是《論語》,之前的先生教的是《孝經》,再之前的先生教的是《爾雅》。”丘神績雖然不知道先生為什麽這麽問,還是規規矩矩的迴答道。
這可真把李察驚著了,我的那個乖乖,這就厲害了。大唐的孩子識字都是從《論語》和《四書五經》開始的?如此晦澀難懂的文章,拿來給孩子們啟蒙?這也太難為剛開始識字的孩子了吧?在後世學習幾年的孩子,想背誦一篇四書五經的文章也要很長時間吧?
後世孩子們的啟蒙讀物很多,最早的就是《千字文》,後來慢慢被《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所替代,就算是《三字經》和《百家姓》是宋朝才出現的,《弟子規》更是清朝才出現的。
但是《千字文》在前朝就有了啊,怎麽不拿來用?郎朗上口的《千字文》用來識字怎麽也比晦澀難懂的《論語》和《四書五經》強吧。別說什麽《論語》和《四書五經》更有教育意義,隻教讀寫,不教釋義,有什麽教育意義?
像堂下的這些孩子,雖然平時還要練習武藝,但一年隻認識三百多個字,這也太慢了吧,一年熟記《三字經》和《弟子規》完全沒問題吧?這怎麽也有一兩千字了吧。
既然隻是單純的為了識字,李察不打算再教這幫孩子們《論語》了,本來李察打算先教孩子們《千字文》的,再想想,有了更好的《三字經》,幹脆一步到位得了。反正自己拿出《三字經》和《弟子規》又不是多難,都在自己的腦子裏裝著,寫出來就是了。
至於《百家姓》就算了,他可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人家宋朝人寫的,當然是趙字在最前麵,你現在寫出來把趙錢孫排在李前麵是怎麽迴事,掰持不清。你改成李錢孫趙,周吳鄭王也沒問題,隻是李察過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人家老朱家後來得了江山,也沒見把百家姓第一個改成朱。還是把真正的《百家姓》留給後人吧。
“孩子們,從今天開始我是你們新的先生,你們以前先生教的《論語》我不教了,我教給你們一本新的讀物,名字叫做《三字經》,現在我把開篇寫下來,你們照著寫下來,然後我教給你們怎麽讀。”說完李察低頭找粉筆。
這一低頭,讓一心想要開啟新的啟蒙教育曆史的李察傻眼了。
李察完全忘了這裏是大唐的學堂,不是他後世支教的教室。桌子上隻有一本手抄版的《論語》,身後也沒有黑板。這咋教?我想做點事怎麽就這麽難啊......
李察抬頭看了一眼堂下,五十六名兒童,人手一本手抄版的論語,眼巴巴的看著李察,想聽這位新的先生教給自己的新的讀物。
李察撓了撓頭,尷尬的訕笑了一聲。“那個今天先生來的匆忙,沒來得及給各位同學帶上課用的書本,明天我再教給大家《三字經》。先生現在有點急事要處理,同學們還是先溫習之前先生所教的《論語》,下學後自行迴家。”說完,李察狼狽的逃出了學堂。
逃出學堂的李察,一頭紮進了自己的房間,拿出紙筆書寫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等一下,這句不行,刪了不要了,後麵這些朝代也不要了,還“二十傳,三百載”這樣讓人有心人看到了,還不告我個謀反之罪啊。
來,接著寫:“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後漢三,國誌四。”......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一句也不要了,蘇老全的曾曾曾祖都還沒出生呢。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好了,寫完了,大唐版的三字經正式出爐。
接下來是《弟子規》,這個好寫,完全不用動腦筋修改,直接默寫出來就行了。
兩個時辰,李察抻了一個懶腰,放下了手中的毛筆,大唐版的《三字經》,全版的《弟子規》,洋洋灑灑兩千字,正式出爐。
“還有漢語拚音,要不要把它也一並弄出來?”李察歪著腦袋自語道。
算了,那玩意是全民普及教育的產物,那隻是讓孩子們自學時用的。現在的大唐想掃除文盲,全民普及教育還有很長的路的要走。
讀不起書的人,有了注音讀物,學會了拚音還是沒書可讀,讀得起書的人,也都有老師教著識字,看著讀書,不需要自學。現在拿出來不但沒用,還自找麻煩,所以算了,等時機成熟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