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宋朝堂,在經過寶元二十年,也就是“峰山製器案”三年之後,有過一個巨大的改革。


    史稱“寶元精政”。


    在此之前,季宋朝廷分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不算朝廷之外的各城地方官員,單單是新都之內的官員數量,就有兩萬四千多人。


    而在“寶元精政”,將整個季宋的朝廷體係被完全推翻重鑄。


    三省保留,不過“吏、禮、戶、兵、刑、工”六部提升至與三省平級,六部事務,不再交由三省聯審之後,再呈報皇帝批閱,而是六部文書,直接呈報給皇帝。


    三省的作用,從前期奏折審批,變成更了後期的督導執行。


    任何獲得皇帝批複的奏文,便會轉由三省,商討執行之法,之後再轉迴六部,監督六部按法執行。


    同時,三省也變成了一個統稱,不在分為“中書、門下、尚書”,而是三省合並成為“三省部”。


    三省部,設執宰一人,官階正二品,乃是整個季宋朝廷官品最高的實權官位。


    在其之下,便是中書侍丞,門下侍丞、尚書侍丞三人,官階從二品。


    隨後,便是三省部中其他各職位官員。


    通過此次合並精簡,單單三省,便從原來三千多人,縮減到四百人不到。


    六部,則是每部設立尚書一人,官階正二品,侍郎一人,官階從二品,侍中三人,官階正三品,加上部內其他官員。


    整個六部人數,加起來也隻有三千人不到。


    這三千多人,也就成了“寶元精政”之後,季宋新都皇城內部,擁有實權的文官集團。


    至於武館集團的精簡,季昕的老爹英宗則想出了一個交叉管理的方式。


    軍機大事,依舊由兵部主持。


    但是兵部歸屬於文官體係,所作之事隻能是理論文章,真正掌管天下兵權的府衙,為樞密院。


    樞密院下轄大理寺、禦史台、都指揮府、六扇門,稱其為“一院四司”。


    大理寺,六扇門,禦史台三司,掌管天下刑事調查。


    但調查之後的審議刑判工作,三司隻做旁聽協作,具體事由則是刑部主持。


    都指揮府一司,則掌管著皇城禁軍、銀甲鐵衛、邊關各衛以及季宋四十八城城衛軍將領的工作審議及安排。


    因此,都指揮府並沒有調動任何部隊的權利,季宋目前近百萬的軍隊,所有動向都必須經過樞密使和皇帝兩人的“合符”,才可調動。


    當然,這項規定,也僅僅隻限各軍的調動出擊,麵對外敵的主動來犯,邊關各衛以及季宋四十八城城衛軍的將領可根據經驗自行指揮。


    唯一一條限製,便是各城將領不能私自帶兵離開駐地一百裏,否則便以叛亂論處。


    因為這項改革,讓季宋朝廷內部的文官數量和武官數量基本持平。


    新都之內,文武兩個體係的官員加起來,不到七千。


    而其中,需要每日上朝議政的官員,也從最開始的一百六十多人,變成了現在五十多人。


    這一項改革精政,不僅僅裁掉了大批多餘官員,大大削減了季宋朝廷的開支。


    同時還解決了一個自季宋立國以來,都極其重要的問題。


    文大於武。


    在太祖立國之時,這個問題便出現在了朝堂之內。


    隻是限於當時正是中原大紛爭時期,戰事連連,故而並沒有發生多大的問題。


    然而,在季宋統一中原,英宗登上大位後,朝堂內文大於武的問題,便開始彰顯。


    首先便是武官無權。


    英宗繼位,國號“寶元”。


    寶元三年,六穀部來犯,軍機奏折立刻呈報兵部。


    奏折中除了表示舊日城衛軍正在抵抗之外,還請周邊城衛軍能調動支援。


    然而,就是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被當時複雜的朝堂體係給整整拖累半月之久!


    半月之後,命令周邊三城城衛軍出發支援的調令才從新都發出。


    戰事瞬息萬變,當周邊三城城衛軍接收到調令,趕到舊日城時,整個舊日城,已被六穀部騎兵劫掠大半。


    雖然最後,由於大軍的趕到,舊日城並沒有落入六穀部之手。


    但是英宗其後視察舊日城時,龍顏震怒,當即便要問罪延誤戰機的相關各部官員。


    然而,當相關各部官員將季宋朝堂執事流程說出之後。


    英宗發現,這些官員們其實什麽也沒做錯。


    按照太祖定下的規矩,各城若發生戰事,城衛軍將領必須當即將軍機報告通知兵部。


    兵部接受報告之後,需立刻審議報告中的各項線索條件,然後製定三份作戰方案交由三省聯合審議。而在這個時候,守軍將領隻能做防禦工作,不得擅自出擊。


    三省審議作戰方案之後,將其中可行性最高的一份方案交由皇帝親自批閱。


    這份方案,隻有等皇帝親自批閱之後,才會再發至兵部,有兵部主持戰事。


    這樣的執事流程,可說是冗長繁雜,根本不可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


    可是,這種方案又是太祖親自設立,為的就是保證季宋各軍不會出現因為一個將領的弱智,而斷送了整支軍隊的蠢事。


    太祖太宗,出生亂世,太祖武藝軍事兩項皆優,太宗也是不遑多讓。


    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兩人當時,幾乎都是隨軍征戰,本身就在前線。


    這樣看來,以上的一套冗長繁雜軍機處理程序,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


    甚至季宋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原,這套“冗長繁雜”的軍機處理流程,也是立功不小。


    因為它保證了所有部隊的動向,都是按照一群軍事大家商議出來的最優解來運動。


    這套程序在亂世可用,但是在太平年間,那問題就出來了。


    軍機處理流程冗長不說,各城守軍將領無任何權力。


    到最後演變成了文官指揮武官,一群毫無戰爭經驗的人,在新都皇城之內操作一線戰場部隊的致命問題。


    英宗繼位之時,不過十三歲,寶元三年還不到十六歲的年紀。


    雖然決心精政改變,但是可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畢竟,擁有著多數權力的文官集團,是不願意放權出去的。


    為了精政,英宗整整和文官集團對抗了十七年之久。


    直到寶元二十年,才在東方玉朔和嶽瓏的幫助下,實現了精政的理想。


    那一年,東方玉朔三十五歲,官拜禦使大夫。


    那一年,嶽瓏二十九歲,禁軍督指揮使。


    他們兩人,共同成就了英宗的“寶元精政”!


    隻是,當時任誰也沒想到,二十五年之後,東方玉朔這個曾經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會忽然性情大變!


    成為整個季宋國內,最大的一條蛀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賽博江湖不良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有點中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有點中年並收藏賽博江湖不良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