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廬山幻術
從李白開始:課本詩人陸續降臨 作者:白色倉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莽從羅盤中取出百來顆荔枝,用手捧給蘇軾。
帶著有些忍俊不禁的笑容說道:“生蠔沒有,不過荔枝確實有一些!”
蘇軾看見荔枝,眼睛都直了,立馬從頭上將自己的東坡帽取了下,用東坡帽盛住了所有的荔枝。
王莽看著頭發稀疏,都快禿頂的蘇軾,有些嘴角抽抽。
在心裏編排道:難怪人家杜甫到了晚年才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你倒好,中年就沒了頭發,難怪你的形象總是戴著帽子。
如果活的非常舒適的蘇軾可不在意這些,開始慢慢為眾人解釋他的這件帽子 。
“這個帽子,名為四方平定巾,也可以叫東坡帽。由儲物和飛行之能,最重要的是,丟進去食物的原材料能變出成熟的美食來。”
聽見又是飛行和儲物,往往嘴角直抽抽,飛行確實是基礎中的基礎,可這個儲物怎麽感覺每個人都有哦?哦,高適除外。
那位大人也太沒有創意了吧,每次設計的道具幾乎都一樣。
但當王莽聽見除了每味兩件法器詩人必備的儲物和飛行能力之外,還有屬蘇軾的特色,就有些期待了。
隻見蘇軾將所有的荔枝收進帽子。
搖晃了兩下,蘇軾看見王莽和杜甫。
“ 嘿嘿,我在看光幕的時候,看你們收集了不少的生活用品和材料,有麵粉,再來點水,白哥,有酒嗎?”
得,真就先吃上了!
最終也是拗不過蘇軾,杜甫上前,變出他的電驢,從他的電驢裏麵取出一袋麵粉,又取出一個碗,舀了幾碗麵粉向蘇軾的帽子裏麵倒了進去。
同樣的,還有水也和了進去,李白也用他的太白玉壺往裏麵倒了一些佳釀。
蘇軾又是一頓搖晃,向眾人喊道:“來三個碗,或者什麽能盛東西的容器。”
王莽見狀,拿出三個碗來,擺在了蘇軾的麵前。
蘇軾搖晃了一下東方帽,便依次向三個碗裏麵倒東西。
第一個碗裏麵倒出來的是些糕點。
第二個碗裏麵倒出來的是一些冰晶狀,還有幾顆荔枝飄在上麵。
第三個則倒出來一些白色的液體。
蘇軾擦了擦口水,開始報菜名。
“荔枝糕,冰鎮荔枝,和荔枝酒。”
蘇軾搓搓手看著另外四人,喊道:“各位,都快來吃啊,都快來吃。。”
說完這句,便率先吃了起來。
其他幾人沒反應過來,王莽便衝了上去,樂嗬嗬的吃了起來。
還一邊調侃道:“有了坡叔以後,做飯可就有著落了。”
其餘三人也上來開始品嚐,王莽再掏出幾個小碗,和一個勺子,用來給幾人分桂枝釀和以及荔枝刨冰。
至於荔枝酥,一人一塊拿起來吃,一人一口酥。
杜甫拿起一個小碗,舀了一碗荔枝酒,遞給李白。
“白哥,喝!”
李白坦然接過放到嘴前抿了一口,迴味了一番點評道:“算是好酒,不過!”
李白舉起自己的太白玉壺。
“我這個葫蘆可以生成各種酒,你這荔枝酒也不在話下。”
王莽白了一眼李白。
“酒又不能當飯吃,還是蘇軾的帽子厲害!”
李白:“你,那不一樣,我的酒壺裏麵產的酒比他做的酒好!”
李白急了,你看他急了。
王莽和李白的拌嘴是他們的日常,能提供不少笑點,眾人已經開笑了。
蘇軾明顯是在裏麵給餓狠了,這三盤食物六成以上,全讓他一個人吃了。
但還是沒吃飽,露著可憐巴巴的眼神,望向王莽。
王莽:…………
免我蹉跎苦免我蹉跎苦,不能專挑我一個人欺負。
王莽有些不想理睬這個吃貨了,幹脆把羅盤空間裏麵的荔枝和其他食物全塞給了蘇軾。
“給給給,吃,吃,吃個夠。”
蘇軾假裝聽不懂王莽的嘲諷,嘿嘿的笑道 “嘿嘿嘿,謝謝莽哥了。”
於是,蘇軾接下來又是一番胡吃海喝。
吃飽了之後開始介紹自己的另一件法寶。
“這根竹杖,名為青竹杖,和你們手裏麵的一樣,主要是施法的時候用的,平時的功能,也就是能提快一點走路的速度吧。”
王莽思索了一番,這根竹杖應該是源於那首詩裏麵的竹杖芒鞋輕勝吧。
就是,還是那句話,那位大人設計武器也太不走心了,杜甫已經有一根拐棍了,這蘇軾又來一根,雖說材質不一樣,可畢竟是同樣的物件。
蘇軾吃飽喝足,緩好了之後,見一個鯉魚打挺。
站了起來,揉了揉自己的大肚腩,走向空地,要施展自己的這首詩的威力了。
王莽,李白,杜甫,高適四人,也是紛紛躲雨。
說實話,題西林壁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詩,就是不知道他的能力應驗在哪一句上又有什麽功能並不明顯。
沒得王莽繼續思考,蘇軾走到空曠無人處,將自己的蘇軾帽戴好,正了正衣冠,開始甩動手中的竹杖,並念動詩句。
蘇軾手中緊握著他的竹杖,那根竹杖仿佛伴隨他走過無數山水的老夥伴。
他邊朗誦邊舞動著手中的竹杖,仿佛那竹杖也成為了他情感表達的延伸。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高低各不同!”蘇軾揮舞著竹杖,指向遠處的山巒,動作幅度大開大合,竹杖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弧線,仿佛在勾勒出山嶺的輪廓。
他的眼神隨著竹杖的指向而移動,語氣中的抑揚頓挫與竹杖的起落完美契合,顯得激情四溢。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此時,蘇軾的動作變得緩慢而沉重,竹杖輕輕點地,似乎在尋找答案。
他的眼神深邃,眉頭微皺,手中的竹杖微微顫動,仿佛在表達他對事物本質的探求和對自身局限的無奈。
竹杖隨著他的情感波動而舞動,時而激昂,時而沉靜。
竹杖的每一次揮舞,都像是他在與廬山對話,與自然交流,與自己的內心深處溝通。
這樣的動作,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也更深刻地展現了詩人情感的豐富和深邃。
詩文玄妙,蘇軾越是念叨,越有一種催眠的感受,隨著整首詩的念完。
帶著有些忍俊不禁的笑容說道:“生蠔沒有,不過荔枝確實有一些!”
蘇軾看見荔枝,眼睛都直了,立馬從頭上將自己的東坡帽取了下,用東坡帽盛住了所有的荔枝。
王莽看著頭發稀疏,都快禿頂的蘇軾,有些嘴角抽抽。
在心裏編排道:難怪人家杜甫到了晚年才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你倒好,中年就沒了頭發,難怪你的形象總是戴著帽子。
如果活的非常舒適的蘇軾可不在意這些,開始慢慢為眾人解釋他的這件帽子 。
“這個帽子,名為四方平定巾,也可以叫東坡帽。由儲物和飛行之能,最重要的是,丟進去食物的原材料能變出成熟的美食來。”
聽見又是飛行和儲物,往往嘴角直抽抽,飛行確實是基礎中的基礎,可這個儲物怎麽感覺每個人都有哦?哦,高適除外。
那位大人也太沒有創意了吧,每次設計的道具幾乎都一樣。
但當王莽聽見除了每味兩件法器詩人必備的儲物和飛行能力之外,還有屬蘇軾的特色,就有些期待了。
隻見蘇軾將所有的荔枝收進帽子。
搖晃了兩下,蘇軾看見王莽和杜甫。
“ 嘿嘿,我在看光幕的時候,看你們收集了不少的生活用品和材料,有麵粉,再來點水,白哥,有酒嗎?”
得,真就先吃上了!
最終也是拗不過蘇軾,杜甫上前,變出他的電驢,從他的電驢裏麵取出一袋麵粉,又取出一個碗,舀了幾碗麵粉向蘇軾的帽子裏麵倒了進去。
同樣的,還有水也和了進去,李白也用他的太白玉壺往裏麵倒了一些佳釀。
蘇軾又是一頓搖晃,向眾人喊道:“來三個碗,或者什麽能盛東西的容器。”
王莽見狀,拿出三個碗來,擺在了蘇軾的麵前。
蘇軾搖晃了一下東方帽,便依次向三個碗裏麵倒東西。
第一個碗裏麵倒出來的是些糕點。
第二個碗裏麵倒出來的是一些冰晶狀,還有幾顆荔枝飄在上麵。
第三個則倒出來一些白色的液體。
蘇軾擦了擦口水,開始報菜名。
“荔枝糕,冰鎮荔枝,和荔枝酒。”
蘇軾搓搓手看著另外四人,喊道:“各位,都快來吃啊,都快來吃。。”
說完這句,便率先吃了起來。
其他幾人沒反應過來,王莽便衝了上去,樂嗬嗬的吃了起來。
還一邊調侃道:“有了坡叔以後,做飯可就有著落了。”
其餘三人也上來開始品嚐,王莽再掏出幾個小碗,和一個勺子,用來給幾人分桂枝釀和以及荔枝刨冰。
至於荔枝酥,一人一塊拿起來吃,一人一口酥。
杜甫拿起一個小碗,舀了一碗荔枝酒,遞給李白。
“白哥,喝!”
李白坦然接過放到嘴前抿了一口,迴味了一番點評道:“算是好酒,不過!”
李白舉起自己的太白玉壺。
“我這個葫蘆可以生成各種酒,你這荔枝酒也不在話下。”
王莽白了一眼李白。
“酒又不能當飯吃,還是蘇軾的帽子厲害!”
李白:“你,那不一樣,我的酒壺裏麵產的酒比他做的酒好!”
李白急了,你看他急了。
王莽和李白的拌嘴是他們的日常,能提供不少笑點,眾人已經開笑了。
蘇軾明顯是在裏麵給餓狠了,這三盤食物六成以上,全讓他一個人吃了。
但還是沒吃飽,露著可憐巴巴的眼神,望向王莽。
王莽:…………
免我蹉跎苦免我蹉跎苦,不能專挑我一個人欺負。
王莽有些不想理睬這個吃貨了,幹脆把羅盤空間裏麵的荔枝和其他食物全塞給了蘇軾。
“給給給,吃,吃,吃個夠。”
蘇軾假裝聽不懂王莽的嘲諷,嘿嘿的笑道 “嘿嘿嘿,謝謝莽哥了。”
於是,蘇軾接下來又是一番胡吃海喝。
吃飽了之後開始介紹自己的另一件法寶。
“這根竹杖,名為青竹杖,和你們手裏麵的一樣,主要是施法的時候用的,平時的功能,也就是能提快一點走路的速度吧。”
王莽思索了一番,這根竹杖應該是源於那首詩裏麵的竹杖芒鞋輕勝吧。
就是,還是那句話,那位大人設計武器也太不走心了,杜甫已經有一根拐棍了,這蘇軾又來一根,雖說材質不一樣,可畢竟是同樣的物件。
蘇軾吃飽喝足,緩好了之後,見一個鯉魚打挺。
站了起來,揉了揉自己的大肚腩,走向空地,要施展自己的這首詩的威力了。
王莽,李白,杜甫,高適四人,也是紛紛躲雨。
說實話,題西林壁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詩,就是不知道他的能力應驗在哪一句上又有什麽功能並不明顯。
沒得王莽繼續思考,蘇軾走到空曠無人處,將自己的蘇軾帽戴好,正了正衣冠,開始甩動手中的竹杖,並念動詩句。
蘇軾手中緊握著他的竹杖,那根竹杖仿佛伴隨他走過無數山水的老夥伴。
他邊朗誦邊舞動著手中的竹杖,仿佛那竹杖也成為了他情感表達的延伸。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高低各不同!”蘇軾揮舞著竹杖,指向遠處的山巒,動作幅度大開大合,竹杖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弧線,仿佛在勾勒出山嶺的輪廓。
他的眼神隨著竹杖的指向而移動,語氣中的抑揚頓挫與竹杖的起落完美契合,顯得激情四溢。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此時,蘇軾的動作變得緩慢而沉重,竹杖輕輕點地,似乎在尋找答案。
他的眼神深邃,眉頭微皺,手中的竹杖微微顫動,仿佛在表達他對事物本質的探求和對自身局限的無奈。
竹杖隨著他的情感波動而舞動,時而激昂,時而沉靜。
竹杖的每一次揮舞,都像是他在與廬山對話,與自然交流,與自己的內心深處溝通。
這樣的動作,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也更深刻地展現了詩人情感的豐富和深邃。
詩文玄妙,蘇軾越是念叨,越有一種催眠的感受,隨著整首詩的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