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南京守備太監後,鄭和住進了私人府邸。


    出於對父兄等親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幼年家庭生活的眷念,其府邸仍依其原姓稱為“馬府”。馬府所在的街道也因之而得名馬府街。


    在南京內守備廳忙完一天政務後,每當夜深人靜,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鄭和會情不自禁地迴想起自己的童年,憶起兒時與父母兄妺在一起的快樂情景。迴顧自己的大半生,不覺已步入晚年,仍孑然一身,心中不禁充滿無限傷感,更加懷念遠方的親人。這時,鄭和忽然產生一個想法:何不把哥哥馬文銘的兒子過繼至南京府中撫育?然後在南京安家立業,這在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社會中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做法。


    鄭和公務纏身,不便迴雲南老家同哥哥商量此事,便派人到雲南迎接哥哥馬文銘一家人來南京觀光遊玩。


    鄭和作為朝廷重臣地位顯赫,在雲南昆陽家鄉受到地方官員和鄉親們的尊敬,弟弟派人迎接自己全家到南京參觀遊玩,自然令馬文銘十分高興。


    在南京遊覽之餘,兄弟倆共敘衷腸,馬文銘感到弟弟一切都好,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後人,自己沒有什麽可幫助弟弟的,如果將一個兒子過繼給弟弟,弟弟就有後人了。


    一日,哥哥馬文銘在與鄭和的閑聊中提起將自己一個兒子過繼給他為養子,此議正中鄭和下懷,兩人不謀而合。


    馬文銘的長子馬恩來聰明知禮,鄭和十分喜愛,因顧慮哥哥不舍得,故遲疑沒有開口。


    馬文銘看在眼裏,主動要求把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鄭和自然十分滿意,滿口答應。


    宣德六年(1431年),朝廷賜封鄭和為“三保太監”,鄭和十分高興,正式將哥哥馬文銘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為養子,取名鄭賜。


    鄭賜後來生育兩個兒子,長子鄭萬選、次子鄭庭選。鄭和的後裔主要有三支,分布在雲南、暹羅(泰國)清邁和江蘇南京。在雲南故鄉的一支係鄭恩來長子所繁衍,其中一部分人在清代末年不堪官府壓迫遷至暹羅(泰國)清邁,並與當地人通婚,現今泰國這支後裔約有二百餘人,留在雲南的一支約百餘人。第三支則是由鄭恩來次子繁衍的後代,主要留在南京,現有約二百五十餘人,該分支還有二百餘人左右後移居蘇州。


    迄今,鄭和後裔子孫已繁衍約有二十餘代。


    當然此乃後話。


    關於是否下西洋的辯論,以明宣宗朱瞻基的恩準得以重啟。


    在南京的日子裏,雖遠離了波濤洶湧的海洋,鄭和仍心係大海,對海洋和航海事業充滿向往。工作之暇,鄭和與王景弘召集人員繼續收集各類航海圖經,進行整理,形成了全幅下西洋航海圖。


    不知是否因為下西洋的辯論,在辯論沒多久,宣德五年(1430年)一月,朝廷中反對鄭和下西洋活動的主要人物戶部主事夏原吉即病故。


    但另一名支持下西洋的錦衣衛指揮使王九亦掛印而去,自此消失於朝堂之上;但不知為何,江湖上漸漸多了關於“唐詩劍訣”的傳說……


    明宣宗朱瞻基尚且年輕,且自幼追隨明成祖朱棣,對萬邦來朝卻是何等的向往。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五月端午節,明成祖到南京東苑觀看擊球、射柳遊戲,邀請文武大臣、各國使節一起觀賞。在擊射遊戲進入**時朱棣十分高興,笑著對身邊的皇太孫朱瞻基說:“今天華夷之人歡聚,朕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萬方玉帛風雲會’,你思對之。”朱瞻基想了一會兒,對道:“一統山河日月明”。明成祖大為讚賞,滿意地點了點頭。


    下西洋之辯論,無勝者。


    但明宣宗朱瞻基其實心向王九一方,但對朱棣向來的大手筆亦頗有微詞。朱瞻基年輕時親眼目睹了西洋各國來朝的盛況,心中早就有效仿祖父派遣船隊下西洋的想法,無奈夏原吉等人極力阻撓,隻能放棄。


    在鄭和停止下西洋的近十年時間裏,來華的海外使臣越來越少,僅有鄰近的占城、暹羅、爪哇等少數國家偶爾還派使臣來華朝貢,距離較遠的阿拉伯地區和非洲東海岸國家和地區很少再派來使臣。隨著夏原吉的去世,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攔他了。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明宣宗朱瞻基決定重啟下西洋活動,頒詔任命鄭和、王景弘為正使太監,前往海外,“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此時的鄭和,已年近花甲之年,兩鬢花白,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欣然接受了任務。


    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宣德五年,朝廷停止了一切下西洋活動,十年的水浸日蝕,許多船隻需要修補、加固以至更新,物資需要籌備、集中,水手、舵工、民艄、醫生、通事等人員需要重新配備,有無數的準備工作要做。


    九月七日,鄭和派洪保太監等赴蘇州,為下西洋準備船舶和物資。


    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以鄭和忠心輔佐三帝(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敕封他“三保太監”。鄭和小名“三保”,又信仰佛教,佛教有“佛、法、僧”三寶,所以人們又以“三寶”或“三寶太監”來稱唿鄭和。


    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體現了百姓對鄭和的尊重和敬仰。


    至今,民間仍流傳著許多關於“三寶(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傳說。


    修繕天妃宮碑鄭和接到明宣宗準備下西洋的詔令後,心中欣喜異常。他不顧年老體衰,立即與王景弘等人商討具體方案,布置船舶、物資的準備工作。同時,鄭和還奏請朝廷重建南京淨覺寺。


    淨覺寺是南京的第一座清真寺,始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宣德五年(1430年)因火災被毀。此時恰逢鄭和準備七下西洋,重修淨覺寺便顯得格外迫切。不幾天,明宣宗敕書鄭和批準重建奏議,其工匠及材料費用可於南京內監官或工部支取應用。


    重建後的淨覺寺規模有了較大擴展,北起砂朱巷,東南至大街,西達馬巷,成為南京***進行***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同時,由於多年停止下西洋的一切活動,全國各地的天妃廟逐漸荒圮。為表示對天妃海神的尊敬,鄭和又派人對南京、太倉、福建長樂等地的天妃宮廟進行了維修。


    fpzw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詩劍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靈並收藏唐詩劍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