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距原來的小陽明、如今的小守仁開口說話,已是三年。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假若是一顆種子,落於泥土之中,應已開始芽、生長;亦已是足夠一座高樓平地而起;原本蹣跚學步的孩童更是可以健步如飛……
時間永遠不急不緩地在人們身邊逝去。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就在兩年之前,也即是世襲交址王位的陳伺,至大明京都將永樂帝朱棣最小的公主朱菁娶迴交址不久,那王嗣陳天平便撒手西去……交址人民原本未曾在意、覺得可有可無之人,突然的離去,忽然覺得悲自心來,全民陷入悲痛之中……
因為他是老一代的陳氏王朝的最後一人。
即便是“陳伺”的王九,亦覺悲痛不已。直至那刻,王九方覺得這王嗣陳天平死後的布局之妙:他在之日,雖未發聲,但對交址人民卻是隱隱地起著安定民心之用;隻要他在,任何叛亂借以之前陳朝的名義都是亂臣賊子;而向陛下提親,更是將朝廷的聖恩提至無以倫比的地步!
而正是因為王九世襲王位、順理成章地搬入王府,與公主朱菁的下嫁,交址人民承聖恩而突然變得乖巧無比。
但不管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交址人民的飯仍是要吃的,地裏的活仍是要幹的……生活仍是要過下去的。
叛亂早已平息。各地的地主、豪紳、世家得到了新任交址王陳伺的安撫。尤其是原來河內的阮氏一族、交址中部的黎氏一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阮氏一族的族長阮景真,黎氏一族的族長黎利,均已調至郡守河內擔任重職。
當然,交址郡名義上的布政使還由朝廷派人兼任,但具體事務均已由原來的安南人接手,這亦是如今的交址王陳伺對大明朝廷的提議。如今看起來,朝廷已接受此議。
並且,朝廷在交址的駐軍亦較之前增加了許多,軍墾田的數量較之前增加了兩倍有餘;同時,自兩廣一帶更是慢慢地開始遷民進入交址郡。不僅如此,朝廷更是在各州選拔學識俱佳的年輕有為之士,送至京城的太學深造,待學業有成者,再迴鄉為官。
作為欽差大臣、王九的祖父王卜鳴,在一年多以前已迴大明。將自己一生的青春都獻予朝廷的王卜鳴,對民生、政務中隱藏的各類訊息,自然有著自己的判斷與處理方式。經王卜鳴居中策劃,交址的局勢愈加穩定、和諧。
於是作為欽差大臣的王卜鳴便迴宮繳旨,順便七毓與守仁也被帶迴大明。自然,杜雪萌、任罄及老祖和宋遠僑兩位老人家也跟著迴去了……
於是,少了兩個孩童的王府變得清淨起來。
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交址人民的生活卻是變得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富足,亦越來越安定。一是隨著公主的下嫁,交址人民覺得背靠大明王朝卻亦沒有什麽不好,大樹底下好乘涼,畢竟一個泱泱大國,資源的富足實在是一個偏居一隅的小國所不能比擬的;二是朝廷對交址的態度有了極大的改善,也即是雖然“郡縣安南”,但較之前給予了交址更多的自主權,並重用了許多交址當地的豪紳,而當地的豪紳也恰是穩定交址的定海神針!
比如黎氏一族的黎利,已被朝廷任命為交址右布政使,當然,左布政使仍為朝廷派員擔任,但實際上,那左布政使如今隻是兼個名堂,實際上各項事務均在黎利手中。
而阮氏一族的族長阮景真,更是被任命為交址專司刑名、監察百官的按察使。
但無論是黎利,還是阮景真,對如今王府之中的化名“陳伺”的王九均是滿懷敬意。因為交址如今和諧的局麵,正是王九一力促成!
而王九的促成,正是因為公主朱菁的下嫁。朱氏子弟,很是護短。公主朱菁的下嫁,一年之後,更是生下一子,永樂帝朱棣龍顏大悅,賜單名一個“耀”字,與此同時,原本需要交址繳納的稅賦一下子便減少了一半,僅此一項,便讓交址郡的包袱便輕了許多……
張輔軍撤離交址,原本二十萬的大軍,被王九截留了大半,因為大明在交址的駐軍實在不足!當然,截留的駐軍並不會影響永樂帝朱棣的北伐大計,因為這十餘萬的軍隊,大部分均是自雲南、廣西調來,朱棣北伐之軍大部分均是在北方征調。
另外,王九更是加強了吏治。對就任交址的官員,三年考評不合格的官員,民怨較大、貪贓枉法之輩,堅決法辦……
王九每日都會至還劍湖畔的“明月酣”去處理政事,各處錦衣衛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匯總於此,均需要王九批示、迴複,每晚迴至王府時,已是深夜……
公主朱菁與王九二人相敬如賓,二人感情甚好。如今的公主朱菁已褪卻少女的青澀,每日白天帶著已是兩歲的耀兒,在王府內的湖邊遊玩,晚上等著王九歸來。而此時,那耀兒早已入睡……
這日子過得平淡而充實。
公主朱菁很是滿意這種局麵。
也許是在很多年前,對剛登基的自己父親朱棣,在秦淮河畔的刺殺那晚,或許是他不忍心讓她見到那幕血腥,他將帶著自己體溫的錦衣衛長袍覆於她的頭上的那時,情竇初開的她便將自己的心係於他的身上,於是她便注意了他的動向……
他以一隻孤軍在鄭和下西洋前出海,她便南下,長駐福州配合他的行動……也許在那時,她已芳心萌動。
因為他,她推卻了不知多少王孫貴胄的求親,直至她的母親臨終前的囑托,兜兜轉轉,終於尋到安南的王嗣陳天平,讓其世襲王位予化名的“陳伺”,並向永樂帝朱棣求親……
直至今日,嫁予他為妻,一年之後,誕下了麟兒……
人生若如此,卻何償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呢?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假若是一顆種子,落於泥土之中,應已開始芽、生長;亦已是足夠一座高樓平地而起;原本蹣跚學步的孩童更是可以健步如飛……
時間永遠不急不緩地在人們身邊逝去。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就在兩年之前,也即是世襲交址王位的陳伺,至大明京都將永樂帝朱棣最小的公主朱菁娶迴交址不久,那王嗣陳天平便撒手西去……交址人民原本未曾在意、覺得可有可無之人,突然的離去,忽然覺得悲自心來,全民陷入悲痛之中……
因為他是老一代的陳氏王朝的最後一人。
即便是“陳伺”的王九,亦覺悲痛不已。直至那刻,王九方覺得這王嗣陳天平死後的布局之妙:他在之日,雖未發聲,但對交址人民卻是隱隱地起著安定民心之用;隻要他在,任何叛亂借以之前陳朝的名義都是亂臣賊子;而向陛下提親,更是將朝廷的聖恩提至無以倫比的地步!
而正是因為王九世襲王位、順理成章地搬入王府,與公主朱菁的下嫁,交址人民承聖恩而突然變得乖巧無比。
但不管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交址人民的飯仍是要吃的,地裏的活仍是要幹的……生活仍是要過下去的。
叛亂早已平息。各地的地主、豪紳、世家得到了新任交址王陳伺的安撫。尤其是原來河內的阮氏一族、交址中部的黎氏一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阮氏一族的族長阮景真,黎氏一族的族長黎利,均已調至郡守河內擔任重職。
當然,交址郡名義上的布政使還由朝廷派人兼任,但具體事務均已由原來的安南人接手,這亦是如今的交址王陳伺對大明朝廷的提議。如今看起來,朝廷已接受此議。
並且,朝廷在交址的駐軍亦較之前增加了許多,軍墾田的數量較之前增加了兩倍有餘;同時,自兩廣一帶更是慢慢地開始遷民進入交址郡。不僅如此,朝廷更是在各州選拔學識俱佳的年輕有為之士,送至京城的太學深造,待學業有成者,再迴鄉為官。
作為欽差大臣、王九的祖父王卜鳴,在一年多以前已迴大明。將自己一生的青春都獻予朝廷的王卜鳴,對民生、政務中隱藏的各類訊息,自然有著自己的判斷與處理方式。經王卜鳴居中策劃,交址的局勢愈加穩定、和諧。
於是作為欽差大臣的王卜鳴便迴宮繳旨,順便七毓與守仁也被帶迴大明。自然,杜雪萌、任罄及老祖和宋遠僑兩位老人家也跟著迴去了……
於是,少了兩個孩童的王府變得清淨起來。
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交址人民的生活卻是變得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富足,亦越來越安定。一是隨著公主的下嫁,交址人民覺得背靠大明王朝卻亦沒有什麽不好,大樹底下好乘涼,畢竟一個泱泱大國,資源的富足實在是一個偏居一隅的小國所不能比擬的;二是朝廷對交址的態度有了極大的改善,也即是雖然“郡縣安南”,但較之前給予了交址更多的自主權,並重用了許多交址當地的豪紳,而當地的豪紳也恰是穩定交址的定海神針!
比如黎氏一族的黎利,已被朝廷任命為交址右布政使,當然,左布政使仍為朝廷派員擔任,但實際上,那左布政使如今隻是兼個名堂,實際上各項事務均在黎利手中。
而阮氏一族的族長阮景真,更是被任命為交址專司刑名、監察百官的按察使。
但無論是黎利,還是阮景真,對如今王府之中的化名“陳伺”的王九均是滿懷敬意。因為交址如今和諧的局麵,正是王九一力促成!
而王九的促成,正是因為公主朱菁的下嫁。朱氏子弟,很是護短。公主朱菁的下嫁,一年之後,更是生下一子,永樂帝朱棣龍顏大悅,賜單名一個“耀”字,與此同時,原本需要交址繳納的稅賦一下子便減少了一半,僅此一項,便讓交址郡的包袱便輕了許多……
張輔軍撤離交址,原本二十萬的大軍,被王九截留了大半,因為大明在交址的駐軍實在不足!當然,截留的駐軍並不會影響永樂帝朱棣的北伐大計,因為這十餘萬的軍隊,大部分均是自雲南、廣西調來,朱棣北伐之軍大部分均是在北方征調。
另外,王九更是加強了吏治。對就任交址的官員,三年考評不合格的官員,民怨較大、貪贓枉法之輩,堅決法辦……
王九每日都會至還劍湖畔的“明月酣”去處理政事,各處錦衣衛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匯總於此,均需要王九批示、迴複,每晚迴至王府時,已是深夜……
公主朱菁與王九二人相敬如賓,二人感情甚好。如今的公主朱菁已褪卻少女的青澀,每日白天帶著已是兩歲的耀兒,在王府內的湖邊遊玩,晚上等著王九歸來。而此時,那耀兒早已入睡……
這日子過得平淡而充實。
公主朱菁很是滿意這種局麵。
也許是在很多年前,對剛登基的自己父親朱棣,在秦淮河畔的刺殺那晚,或許是他不忍心讓她見到那幕血腥,他將帶著自己體溫的錦衣衛長袍覆於她的頭上的那時,情竇初開的她便將自己的心係於他的身上,於是她便注意了他的動向……
他以一隻孤軍在鄭和下西洋前出海,她便南下,長駐福州配合他的行動……也許在那時,她已芳心萌動。
因為他,她推卻了不知多少王孫貴胄的求親,直至她的母親臨終前的囑托,兜兜轉轉,終於尋到安南的王嗣陳天平,讓其世襲王位予化名的“陳伺”,並向永樂帝朱棣求親……
直至今日,嫁予他為妻,一年之後,誕下了麟兒……
人生若如此,卻何償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