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九將自己的不安放於心內,又開始看書了。
阿九已慢慢迴想起他之前的事情。他卻不願、也不能一下子接受以前的自己,所以他需要慢慢地接受、消化。
何伊已習慣靜靜看書或思索中的阿九。她隻覺得可在一旁看著阿九俊朗的側臉也是好的。
何伊自然不知曉,如今破繭重生之後的他,開始審視自己了。
阿九已迴想起他原本姓王名九,他自幼與母親陳氏相依為命,在大明的南京城長大。他的母親陳氏教他讀書識字,教他背誦唐詩,教他為人的道理,告訴他為漢人,又稱為炎黃子孫;他生在中國,又稱為中華或華夏。
他的母親陳氏曾告訴過阿九,一定要記住,自己為中國人,是炎黃子孫,一定要學自己的父親,寧折勿彎……言語之中,阿九感受得到,自己的母親一定深愛自己的父親,並且自己的父親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
待到十餘歲時,自己的母親舍己而去……
而那時,漸漸懂事的自己,開始學著自己挑起生活的擔子。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阿九慢慢地明白了何謂華夏、何謂中華,何謂中華文明……而為何自己的母親陳氏一直在強調自己為炎黃子孫!
將目光投入至曆史的長河之中,方且發現,中華文明,總是被掩蓋於戰爭之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諸子奪嫡、後宮爭寵的背後……
中華文明的開端,遠在數千年前,有六位偉大的王者:炎帝、黃帝、蚩尤、堯、舜、禹,引領我們完成了這七百年至八百年的準備。
炎帝,又名神農氏。他教會了我們耕種;他發現了火,可吃熟食,且以火來防止野獸;他親嚐草藥,發明了中草藥,避免了中華民族最有可能完全滅亡的一個原因:傳染病。
黃帝,另一部族的首領。他武裝自己,冶煉金屬,鍛造武器,騎上戰馬,巡視在部族的周邊,發動戰爭消滅野蠻的力量!
於是黃帝與炎帝就打起來了,史稱“阪泉之戰”。地點即如今河北一帶。
炎帝戰敗。
黃帝將炎帝的文明接手。
此即“炎黃子孫”的由來。
但黃帝也有一個人打不過,那便是蚩尤。蚩尤部落現於山東、河南的東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帶。黃帝打不過蚩尤,因為他也有金屬冶煉,他也在製造武器。
文字是黃帝時期發明,所以他將漢字裏麵最難聽的兩個字給了他,叫蚩尤。
後來由於自然的原因,蚩尤被打敗了,黃帝又一次勝利了。蚩尤的後代隻能不斷地逃跑,有的就歸屬於黃帝了,有的繼續往南遷徙,黃帝的部隊就接著再追。直至貴州附近。如今的苗族,據考便為蚩尤的後代!
堯、舜、禹是黃帝的繼承人,一代代傳承,完成了這個準備,跨入文明的門檻。
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世界進入被後世稱之謂“軸星時代”,因為中國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類最聰明的人一起誕生了。
孔子比釋迦牟尼小十四歲;孔子死後十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歲,比莊子大十五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子隻差了七歲。
他們有一個特征:他們均出生在同一個時代。
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時,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岸邊打坐,而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岸邊散步。
當然,每人所思考的重點是不同的。希臘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與物的關係,印度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與神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與人的關係。
中國哲學家,不管諸子百家哪一家,他們都不太考慮物,也不太考慮鬼神,反而民間信仰有鬼神。他們就隻願思考人與人的關係。
但任何一種文明,均需國家的強製力來扞衛。於是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世界上誕生了兩大帝國:西邊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秦漢帝國。與此同時,兩大帝國遇到了共同的敵人,叫做北方蠻族。
中國的野蠻力量叫匈奴。對付匈奴,秦漢帝國有兩個方法,秦始皇是造長城,漢武帝是打仗。
就在中國打匈奴的時,羅馬帝國也遭遇北方蠻族。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北方蠻族打垮而滅亡。
那麽這個北方蠻族是誰呢?就是被漢武帝打跑的匈奴。
他們跑到西方,與當地的蠻族聯合在一起,經過幾代的努力,將羅馬帝國瓦解。世界上兩大帝國中的一個滅亡,歐洲從此進入中世紀----慢慢長夜一千年!
與此同時,中國秦漢文明也遇到了大麻煩,匈奴雖然打跑了,但是北方還有很多蠻族。當時的中國被一個少數民族占領,這個民族叫鮮卑族。漢族會種地,但鮮卑族不會,便無法統治漢族。所以他們認為,廢除農田,恢複牧場,恢複到遊牧文明,那就可以實現統治了,因為他們熟悉的是遊牧文明!
值得炎黃子孫永遠萬幸的是,鮮卑族裏麵有一個拓跋氏,這個人在漢族的曆史書上稱之為北魏王朝的孝文帝。在他的漢人奶奶帶領下,八、九年的時間裏,他做了幾件重要的大事:
“我們在軍事上是勝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們是漢文化的學生。”廢除鮮卑語,所有的官員都學漢族;不準再穿鮮卑服裝,必須穿漢服;遷都,從他們原來的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遷至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實行《均田法》等農耕文明的法律;與漢族通婚,血緣相通。
雖說僅僅這幾條規定,但卻造就了一個巨大的成果,這個成果是人們無法想象的。
中華文明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更強大了。
原本的中華文明,不是不好,但他們缺少生命力,缺少強悍的力量。這一點,鮮卑族給予了,他們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語言,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服裝,他們丟不掉的是馬背上的雄風,他們丟不掉的是天蒼蒼野茫茫的氣概。
這一點一旦加予儒家學說,加予諸子百家,中華立刻強大無比。
《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根植於農耕土地之上的中華文明,陰柔有餘,陽剛不足;守成尚可,開拓不足。諸子百家的學說,欲成就偉大的社稷,這還遠遠不夠,一定要有北方少數民族的陽剛之氣、野性的加入,中華文明才會平衡。
當中華文明合於“道”,那昭示著,一個充滿生命力、偉大的朝代馬上就要來了,這個朝代,被稱之為唐家王朝!
阿九已慢慢迴想起他之前的事情。他卻不願、也不能一下子接受以前的自己,所以他需要慢慢地接受、消化。
何伊已習慣靜靜看書或思索中的阿九。她隻覺得可在一旁看著阿九俊朗的側臉也是好的。
何伊自然不知曉,如今破繭重生之後的他,開始審視自己了。
阿九已迴想起他原本姓王名九,他自幼與母親陳氏相依為命,在大明的南京城長大。他的母親陳氏教他讀書識字,教他背誦唐詩,教他為人的道理,告訴他為漢人,又稱為炎黃子孫;他生在中國,又稱為中華或華夏。
他的母親陳氏曾告訴過阿九,一定要記住,自己為中國人,是炎黃子孫,一定要學自己的父親,寧折勿彎……言語之中,阿九感受得到,自己的母親一定深愛自己的父親,並且自己的父親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人!
待到十餘歲時,自己的母親舍己而去……
而那時,漸漸懂事的自己,開始學著自己挑起生活的擔子。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阿九慢慢地明白了何謂華夏、何謂中華,何謂中華文明……而為何自己的母親陳氏一直在強調自己為炎黃子孫!
將目光投入至曆史的長河之中,方且發現,中華文明,總是被掩蓋於戰爭之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諸子奪嫡、後宮爭寵的背後……
中華文明的開端,遠在數千年前,有六位偉大的王者:炎帝、黃帝、蚩尤、堯、舜、禹,引領我們完成了這七百年至八百年的準備。
炎帝,又名神農氏。他教會了我們耕種;他發現了火,可吃熟食,且以火來防止野獸;他親嚐草藥,發明了中草藥,避免了中華民族最有可能完全滅亡的一個原因:傳染病。
黃帝,另一部族的首領。他武裝自己,冶煉金屬,鍛造武器,騎上戰馬,巡視在部族的周邊,發動戰爭消滅野蠻的力量!
於是黃帝與炎帝就打起來了,史稱“阪泉之戰”。地點即如今河北一帶。
炎帝戰敗。
黃帝將炎帝的文明接手。
此即“炎黃子孫”的由來。
但黃帝也有一個人打不過,那便是蚩尤。蚩尤部落現於山東、河南的東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帶。黃帝打不過蚩尤,因為他也有金屬冶煉,他也在製造武器。
文字是黃帝時期發明,所以他將漢字裏麵最難聽的兩個字給了他,叫蚩尤。
後來由於自然的原因,蚩尤被打敗了,黃帝又一次勝利了。蚩尤的後代隻能不斷地逃跑,有的就歸屬於黃帝了,有的繼續往南遷徙,黃帝的部隊就接著再追。直至貴州附近。如今的苗族,據考便為蚩尤的後代!
堯、舜、禹是黃帝的繼承人,一代代傳承,完成了這個準備,跨入文明的門檻。
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世界進入被後世稱之謂“軸星時代”,因為中國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類最聰明的人一起誕生了。
孔子比釋迦牟尼小十四歲;孔子死後十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比孟子大十二歲,比莊子大十五歲;阿基米德和韓非子隻差了七歲。
他們有一個特征:他們均出生在同一個時代。
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時,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岸邊打坐,而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岸邊散步。
當然,每人所思考的重點是不同的。希臘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與物的關係,印度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與神的關係,中國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與人的關係。
中國哲學家,不管諸子百家哪一家,他們都不太考慮物,也不太考慮鬼神,反而民間信仰有鬼神。他們就隻願思考人與人的關係。
但任何一種文明,均需國家的強製力來扞衛。於是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世界上誕生了兩大帝國:西邊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秦漢帝國。與此同時,兩大帝國遇到了共同的敵人,叫做北方蠻族。
中國的野蠻力量叫匈奴。對付匈奴,秦漢帝國有兩個方法,秦始皇是造長城,漢武帝是打仗。
就在中國打匈奴的時,羅馬帝國也遭遇北方蠻族。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北方蠻族打垮而滅亡。
那麽這個北方蠻族是誰呢?就是被漢武帝打跑的匈奴。
他們跑到西方,與當地的蠻族聯合在一起,經過幾代的努力,將羅馬帝國瓦解。世界上兩大帝國中的一個滅亡,歐洲從此進入中世紀----慢慢長夜一千年!
與此同時,中國秦漢文明也遇到了大麻煩,匈奴雖然打跑了,但是北方還有很多蠻族。當時的中國被一個少數民族占領,這個民族叫鮮卑族。漢族會種地,但鮮卑族不會,便無法統治漢族。所以他們認為,廢除農田,恢複牧場,恢複到遊牧文明,那就可以實現統治了,因為他們熟悉的是遊牧文明!
值得炎黃子孫永遠萬幸的是,鮮卑族裏麵有一個拓跋氏,這個人在漢族的曆史書上稱之為北魏王朝的孝文帝。在他的漢人奶奶帶領下,八、九年的時間裏,他做了幾件重要的大事:
“我們在軍事上是勝利者,但是在文化上我們是漢文化的學生。”廢除鮮卑語,所有的官員都學漢族;不準再穿鮮卑服裝,必須穿漢服;遷都,從他們原來的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遷至農耕文明的中心地,實行《均田法》等農耕文明的法律;與漢族通婚,血緣相通。
雖說僅僅這幾條規定,但卻造就了一個巨大的成果,這個成果是人們無法想象的。
中華文明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更強大了。
原本的中華文明,不是不好,但他們缺少生命力,缺少強悍的力量。這一點,鮮卑族給予了,他們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語言,可以丟掉自己的鮮卑服裝,他們丟不掉的是馬背上的雄風,他們丟不掉的是天蒼蒼野茫茫的氣概。
這一點一旦加予儒家學說,加予諸子百家,中華立刻強大無比。
《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
根植於農耕土地之上的中華文明,陰柔有餘,陽剛不足;守成尚可,開拓不足。諸子百家的學說,欲成就偉大的社稷,這還遠遠不夠,一定要有北方少數民族的陽剛之氣、野性的加入,中華文明才會平衡。
當中華文明合於“道”,那昭示著,一個充滿生命力、偉大的朝代馬上就要來了,這個朝代,被稱之為唐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