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莊裏,有客家人,亦有少部分潮汕閩南人。客家人占大多數,麵閩南人占少數。
何氏一族均為客家人,麵如何三叔的妻子王氏則是閩南人。
在廣東有一種說法:廣東人從中原南下的時候,廣府(粵語係)人帶了一雙筷子,來到廣東就吃吃喝喝;客家人帶了本書,來到廣東就認真讀書,謀取功名;潮汕閩南人帶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溝通信息,談論哪裏有生意可做。
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潮汕人來源於閩南那些已學會以捕漁為生的中原人後裔。來到廣東後,他們繼續以打魚為業。在茫茫的大海上,漁民必須以生命為代價與大自然的驚濤駭浪抗爭才能有所收獲,這也鍛造出潮汕人敢闖敢於鬥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為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為了生存隻能蝸居較為偏遠的山林。作為“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群性格。
對於潮汕人來說,出海捕魚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出於對大海的敬畏,同時也是為了更多的收獲和平安而歸,他們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並形成了很多的禁忌----這種敬畏天地的習俗,至今仍為許多人所保留,並讓人無法理解。
而客家人在山嶺裏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心情鬱悶和開朗時都可以在深山裏吼幾嗓子練練山歌(客家山歌),自然就“開明”了許多。山林裏耕種幾分薄地的客家人,餘糧本來就不多,在大山裏種些果蔬、養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魚、砍些柴草、釀些米酒等也就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對於油鹽醬醋布料等必需的東西用一些農副產品去集市上交換即可,不需要也沒有那麽多貨物拿去大張旗鼓地做生意,此亦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而對於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作官。
所以,客家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學以至仕,那樣不僅把自己家族帶出山林,也會相互提攜,幫助族群裏更多人的發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見麵就有三分親”的說法。於官場之上,客家人很講究這種同宗關係,而客家人忍讓和順從的性格也非常適合官場文化。
何家莊,便為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相結合的綜合體,既有開墾耕種,亦有下海打漁。並且此莊的何姓男人遵從祖訓,會識字,更要習武,想著有朝一日,“學成文武藝,賣予帝王家”。
何氏一族的族長何人穆,已至知天命的年紀。他飽讀詩書,年輕之時曾外出遊曆,在元末時中過舉人,但不願在元朝做官,避而迴至瓊州府的老家。但他從未忘記何家祖訓,想象著有天會有人繼承何氏先祖的榮光,登堂入世,光宗耀祖!
身為族長何人穆在村內辦了學堂,請了教員。每日傍晚,他亦會至村口大樹之下,一邊看著祠堂之前那些年輕人舞槍弄棒,一邊與人閑聊,並緬懷昔日宋室王朝的榮光……而那元朝,算了,那是蠻夷之人所建立;如今的大明,算是漢室正統。
何人穆如今正籌劃看看是否能有優秀的何氏子弟可求取功名,那個最先發現阿九的何山,可以算得上一個,但這家夥自從得知那鄭和下西洋一事之後,竟吵著欲加入大明水師,欲出海循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而行……
年輕人總想成就一番偉業。
但這讓何人穆氣極!
何人穆早就知曉何三叔於海邊撿了一個年輕人,名為“阿九”,是位俊朗的年輕人。
何三叔暗中交王氏收起來的“錦”字令牌交予何人穆查看,見多識廣的族長拿此令牌,半晌方且言道:“這令牌非凡品。此子要善待之!”
何三叔道:“隻是家中添多一副碗筷而已。這倒無妨。”
族長道:“假若糧食不夠,我可安排多一份例份予你。”
何三叔笑道:“這倒不必。自從家裏來了阿九,他卻是勤快得很,家裏有位男人,我每次外出下海,心裏也有了底。”
族長歎道:“如此便好。想我們何氏一族中落,我是無日不刻想何氏翻身。元末之時,時運未至。如今大明帝國三十餘載至今永樂年間,僅一年便平定安南;鄭和下西洋,擒獲縱橫馬六甲的海盜王陳祖義,一舉掃平海上的障礙,大明中興已是指日可期。思來想去,我們何氏一族蟄伏自宋末至今近二百年,也許翻身在即……”
何三叔訕笑道:“我說族長大人,您所說的,我明白。但想來我卻不是讀書的料。要翻身,還是要靠何山他們這些人。”
族長笑道:“這數日以來,我每日傍晚至那村口,均見你家女兒何伊帶著阿九在等我,聽我講述大宋王朝的榮光。我看阿九對此十分感興趣……”
何三叔啞然。這族長講述宋室王朝的榮光,足足講了二十年有餘;自己幼時,便聽他講,講得自己耳朵都聽出繭了。那就讓他跟阿九講罷,難得這年輕人願意聽;而如今願意聽老族長講故事的,盡皆垂髫幼童。
何三叔不知曉,何伊不知曉,阿九自己更是懵然而不知。如今的阿九,已踏入道境一途的阿九,正如初生的嬰童一般,如今的他,正在涅盤重生。
涅盤,對自己以前所曆之事,自然已忘記,對自己以前所學,更是不會……所有的一切,盡歸於一張白紙,需要重新學習與經曆。
涅盤的時間,可長可短。在特定場景刺激之下,或許可以想起某些之前的事,但或許永遠都想不起……一切都是因為“道”之一途!
何氏一族均為客家人,麵如何三叔的妻子王氏則是閩南人。
在廣東有一種說法:廣東人從中原南下的時候,廣府(粵語係)人帶了一雙筷子,來到廣東就吃吃喝喝;客家人帶了本書,來到廣東就認真讀書,謀取功名;潮汕閩南人帶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溝通信息,談論哪裏有生意可做。
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潮汕人來源於閩南那些已學會以捕漁為生的中原人後裔。來到廣東後,他們繼續以打魚為業。在茫茫的大海上,漁民必須以生命為代價與大自然的驚濤駭浪抗爭才能有所收獲,這也鍛造出潮汕人敢闖敢於鬥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為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為了生存隻能蝸居較為偏遠的山林。作為“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群性格。
對於潮汕人來說,出海捕魚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出於對大海的敬畏,同時也是為了更多的收獲和平安而歸,他們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並形成了很多的禁忌----這種敬畏天地的習俗,至今仍為許多人所保留,並讓人無法理解。
而客家人在山嶺裏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心情鬱悶和開朗時都可以在深山裏吼幾嗓子練練山歌(客家山歌),自然就“開明”了許多。山林裏耕種幾分薄地的客家人,餘糧本來就不多,在大山裏種些果蔬、養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魚、砍些柴草、釀些米酒等也就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對於油鹽醬醋布料等必需的東西用一些農副產品去集市上交換即可,不需要也沒有那麽多貨物拿去大張旗鼓地做生意,此亦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而對於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作官。
所以,客家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學以至仕,那樣不僅把自己家族帶出山林,也會相互提攜,幫助族群裏更多人的發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見麵就有三分親”的說法。於官場之上,客家人很講究這種同宗關係,而客家人忍讓和順從的性格也非常適合官場文化。
何家莊,便為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相結合的綜合體,既有開墾耕種,亦有下海打漁。並且此莊的何姓男人遵從祖訓,會識字,更要習武,想著有朝一日,“學成文武藝,賣予帝王家”。
何氏一族的族長何人穆,已至知天命的年紀。他飽讀詩書,年輕之時曾外出遊曆,在元末時中過舉人,但不願在元朝做官,避而迴至瓊州府的老家。但他從未忘記何家祖訓,想象著有天會有人繼承何氏先祖的榮光,登堂入世,光宗耀祖!
身為族長何人穆在村內辦了學堂,請了教員。每日傍晚,他亦會至村口大樹之下,一邊看著祠堂之前那些年輕人舞槍弄棒,一邊與人閑聊,並緬懷昔日宋室王朝的榮光……而那元朝,算了,那是蠻夷之人所建立;如今的大明,算是漢室正統。
何人穆如今正籌劃看看是否能有優秀的何氏子弟可求取功名,那個最先發現阿九的何山,可以算得上一個,但這家夥自從得知那鄭和下西洋一事之後,竟吵著欲加入大明水師,欲出海循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而行……
年輕人總想成就一番偉業。
但這讓何人穆氣極!
何人穆早就知曉何三叔於海邊撿了一個年輕人,名為“阿九”,是位俊朗的年輕人。
何三叔暗中交王氏收起來的“錦”字令牌交予何人穆查看,見多識廣的族長拿此令牌,半晌方且言道:“這令牌非凡品。此子要善待之!”
何三叔道:“隻是家中添多一副碗筷而已。這倒無妨。”
族長道:“假若糧食不夠,我可安排多一份例份予你。”
何三叔笑道:“這倒不必。自從家裏來了阿九,他卻是勤快得很,家裏有位男人,我每次外出下海,心裏也有了底。”
族長歎道:“如此便好。想我們何氏一族中落,我是無日不刻想何氏翻身。元末之時,時運未至。如今大明帝國三十餘載至今永樂年間,僅一年便平定安南;鄭和下西洋,擒獲縱橫馬六甲的海盜王陳祖義,一舉掃平海上的障礙,大明中興已是指日可期。思來想去,我們何氏一族蟄伏自宋末至今近二百年,也許翻身在即……”
何三叔訕笑道:“我說族長大人,您所說的,我明白。但想來我卻不是讀書的料。要翻身,還是要靠何山他們這些人。”
族長笑道:“這數日以來,我每日傍晚至那村口,均見你家女兒何伊帶著阿九在等我,聽我講述大宋王朝的榮光。我看阿九對此十分感興趣……”
何三叔啞然。這族長講述宋室王朝的榮光,足足講了二十年有餘;自己幼時,便聽他講,講得自己耳朵都聽出繭了。那就讓他跟阿九講罷,難得這年輕人願意聽;而如今願意聽老族長講故事的,盡皆垂髫幼童。
何三叔不知曉,何伊不知曉,阿九自己更是懵然而不知。如今的阿九,已踏入道境一途的阿九,正如初生的嬰童一般,如今的他,正在涅盤重生。
涅盤,對自己以前所曆之事,自然已忘記,對自己以前所學,更是不會……所有的一切,盡歸於一張白紙,需要重新學習與經曆。
涅盤的時間,可長可短。在特定場景刺激之下,或許可以想起某些之前的事,但或許永遠都想不起……一切都是因為“道”之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