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與柯枝國王商談貼木兒帝國企圖東征一事,經交流後方且得知,貼木兒國君主貼木兒已死,其東征大明帝國的行動也隨之夭折。鄭和不禁歎了一口氣……
結束柯枝國的訪問後,鄭和龐大的船隊自柯枝港口啟航,前往此次出使西洋的最後一個國家----古裏。
西北方向海上航行三晝夜,船隊到達古裏國。
古裏,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南部的一個古老王國,亦為印度半島西南海岸一大商港,來自大明、爪哇、錫蘭、中東阿拉伯等地的商人雲集港口,有“西洋諸番之會”之美譽。
古裏多山,土地貧瘠,盛產椰子,富戶種植可達千株。椰子渾身是寶,用途甚廣,椰果嫩的有漿,甜美可口,還可釀酒;老的可打油、做糖漿等。椰皮可做繩索,椰殼可做杯、碗等。椰樹樹幹可用來蓋房屋,葉子可編席覆蓋屋頂。
古裏出產水稻,稻米有紅、白兩色,但當地不出產麥類,所需的小麥與麵粉均自外地販運而來。
山地產胡椒,由古裏國統一收購、販賣。出產的蔬菜有芥、薑、羅卜、茄子、菜瓜、冬瓜等,街市上亦有菠蘿蜜、芭蕉售賣。當地亦有一種“木鱉子”(即馬錢子)樹,高十餘丈,果實大如綠柿子,內包有子數十個,成熟後自然墜落。
古裏的羊均為高腳羊,羊毛呈灰色,形狀似驢子。當地的蝙蝠大如老鷹,喜倒掛於木鱉樹上棲息。
古裏手工業產品主要有西洋布,而當地人稱之為“撦黎布”,每匹闊約四尺五寸,長二丈五尺。另有蠶絲煉染而成的各色花絲巾,闊四尺五寸,長約一丈。
古裏自國王到平民百姓均為虔誠的佛教徒,日常生活循規蹈矩,彬彬有禮,淳樸守信的民風給鄭和船隊官兵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船隊通事(翻譯)費信賦詩讚頌道:
“古裏通西域,山青景色奇。
路遺他不拾,家富自無欺。
酋長施仁恕,人民重禮儀。
將書夷俗事,風化相得宜。”
當地民眾尊崇象與牛,視之如神。飼養的水牛一般不大,黃牛多在三百至四百斤左右,牛飼養至老死,然後擇地掩埋。
人們不吃牛肉,平常隻吃奶酷、酥油,幾乎每頓都離不開。
古裏有兩大首領協助國王管理國事,與柯枝一般,古裏國民也分成南毗、迴迴、哲地、革令和木瓜五等人。國王屬一等南毗人,而國內另有部分信奉***教之人屬第二等迴迴人,全國有清真禮拜寺數十處,七日一次行禮拜禮。
該國男子身著長衫,頭纏白布;女子穿短衫,腰圍鮮豔布裙,兩耳懸掛金牌絡索數枚,頸項佩戴珍珠、寶石、珊瑚等裝飾的纓絡,手指戴有鑲嵌寶石的金銀戒指,甚至手腕、足脛亦佩戴金銀飾品。隻有地位最低的木瓜人不可以佩戴任何金銀飾品。
古裏習俗,國王死後,其王位傳甥不傳子,若國王無姐妹,便傳位於弟。既無外甥又無弟的,就傳位予德高望重之人,世代相沿。
該國對罪犯的刑罰十分嚴酷,輕則處罰金,或砍去手、足,重則砍頭,甚至抄家滅族。如罪犯認為自己被冤枉,不服罪,可以辯誣。
其法為國王和大首領在前放置一大鐵鍋,內盛油四十至五十斤,加熱至投放於油中的樹葉發出爆裂聲,就命罪犯將右手兩指放於滾油中片刻,待表皮焦後取出,用布包裹做好封記,在官府留監三日。三日後,當眾拆開包裹查看,此人若手指潰爛,證明其罪屬實;若手指無潰爛跡象,則證明其無罪,不僅當眾釋放,且官府以鼓樂禮送歸家。
明啟王朝之前,古裏與中國便有官方往來。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帝朱棣曾派使臣尹慶至古裏訪問,贈送大量彩幣。永樂三年(1405年),古裏國王沙米地派使臣隨尹慶至大明迴訪。朱棣熱情接待古裏使臣,封沙米地為古裏國王,賜印綬及文綺等禮物。因此,大明與古裏關係甚佳。
兩國的這種友好關係在下西洋船隊到來之際得到充分展現。當鄭和船隊的海船靠近古裏國海岸時,海船上鼓聲、鑼聲、鍾聲、號角一齊發響,震耳欲聾的聲響越過海洋,跨過礁石。海岸邊上的古裏國人看到了一片接一片的帆船迅速向岸邊移動。古裏國人已看清了麵前的寶船,每艘寶船有幾幢屋大,這些船首畫著蛇眼的大船黑壓壓一片,像一座海上城市!
船隊靠岸,古裏國王沙米地在岸邊舉行了熱烈隆重的歡迎儀式。鄭和代表大明向沙米地國王宣讀了賜封詔書,並轉永樂帝誥封命銀印,向國王及大臣贈送了豐厚禮品及升賞“品級冠帶”。
沙米地國王也向鄭和迴贈貴重禮品,其中有一條珍珠寶石金帶,以五十兩黃金打造而成,上嵌許多珠寶,光彩奪目。
鄭和設宴答謝古裏國王與大臣,席間鄭和與副手王景弘向沙米地國王提議,為紀念此次遠航訪問,船隊想在古裏豎碑修亭以作紀念。沙米地國王欣然同意。
不久,經過船隊官兵努力,一座中國風格的碑亭出現在古裏,石碑上銘刻:“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豐,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古裏碑亭成為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重要標誌,也成為中國與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
鄭和船隊在古裏停留時間較長,船隊帶去的絲綢、瓷器等貨物賣予古裏民眾,然後買進胡椒、香料、寶石、珍珠等特產。古裏貿易形式十分獨特:生意開始之前,古裏國王派出兩名頭目帶領貿易人員至船隊與明官員、書算手會談,確定貿易日期。屆時他們再次至寶船,看貨議價,填寫合同,最後擊掌成交,時稱“打價”。
打價為一種表示誠實可信的行動,雙方伸出右手同對方握在一起,由中介人的“牙子”拍掌。
打價之前,雙方容許反悔,一旦拍掌之後,無論貴賤盈虧,不得反悔。
與哲地富戶的寶石、珍珠、珊瑚等珍寶交易,並非一日能打價,快則一月,慢則三月。
古裏書算之法甚奇,書算手全憑二十個手指、腳趾計算,計算快速,不差毫厘。貿易中,除以物易物外,還常使用金、銀、銅錢與小金錢作為交換貨幣。
結束柯枝國的訪問後,鄭和龐大的船隊自柯枝港口啟航,前往此次出使西洋的最後一個國家----古裏。
西北方向海上航行三晝夜,船隊到達古裏國。
古裏,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南部的一個古老王國,亦為印度半島西南海岸一大商港,來自大明、爪哇、錫蘭、中東阿拉伯等地的商人雲集港口,有“西洋諸番之會”之美譽。
古裏多山,土地貧瘠,盛產椰子,富戶種植可達千株。椰子渾身是寶,用途甚廣,椰果嫩的有漿,甜美可口,還可釀酒;老的可打油、做糖漿等。椰皮可做繩索,椰殼可做杯、碗等。椰樹樹幹可用來蓋房屋,葉子可編席覆蓋屋頂。
古裏出產水稻,稻米有紅、白兩色,但當地不出產麥類,所需的小麥與麵粉均自外地販運而來。
山地產胡椒,由古裏國統一收購、販賣。出產的蔬菜有芥、薑、羅卜、茄子、菜瓜、冬瓜等,街市上亦有菠蘿蜜、芭蕉售賣。當地亦有一種“木鱉子”(即馬錢子)樹,高十餘丈,果實大如綠柿子,內包有子數十個,成熟後自然墜落。
古裏的羊均為高腳羊,羊毛呈灰色,形狀似驢子。當地的蝙蝠大如老鷹,喜倒掛於木鱉樹上棲息。
古裏手工業產品主要有西洋布,而當地人稱之為“撦黎布”,每匹闊約四尺五寸,長二丈五尺。另有蠶絲煉染而成的各色花絲巾,闊四尺五寸,長約一丈。
古裏自國王到平民百姓均為虔誠的佛教徒,日常生活循規蹈矩,彬彬有禮,淳樸守信的民風給鄭和船隊官兵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船隊通事(翻譯)費信賦詩讚頌道:
“古裏通西域,山青景色奇。
路遺他不拾,家富自無欺。
酋長施仁恕,人民重禮儀。
將書夷俗事,風化相得宜。”
當地民眾尊崇象與牛,視之如神。飼養的水牛一般不大,黃牛多在三百至四百斤左右,牛飼養至老死,然後擇地掩埋。
人們不吃牛肉,平常隻吃奶酷、酥油,幾乎每頓都離不開。
古裏有兩大首領協助國王管理國事,與柯枝一般,古裏國民也分成南毗、迴迴、哲地、革令和木瓜五等人。國王屬一等南毗人,而國內另有部分信奉***教之人屬第二等迴迴人,全國有清真禮拜寺數十處,七日一次行禮拜禮。
該國男子身著長衫,頭纏白布;女子穿短衫,腰圍鮮豔布裙,兩耳懸掛金牌絡索數枚,頸項佩戴珍珠、寶石、珊瑚等裝飾的纓絡,手指戴有鑲嵌寶石的金銀戒指,甚至手腕、足脛亦佩戴金銀飾品。隻有地位最低的木瓜人不可以佩戴任何金銀飾品。
古裏習俗,國王死後,其王位傳甥不傳子,若國王無姐妹,便傳位於弟。既無外甥又無弟的,就傳位予德高望重之人,世代相沿。
該國對罪犯的刑罰十分嚴酷,輕則處罰金,或砍去手、足,重則砍頭,甚至抄家滅族。如罪犯認為自己被冤枉,不服罪,可以辯誣。
其法為國王和大首領在前放置一大鐵鍋,內盛油四十至五十斤,加熱至投放於油中的樹葉發出爆裂聲,就命罪犯將右手兩指放於滾油中片刻,待表皮焦後取出,用布包裹做好封記,在官府留監三日。三日後,當眾拆開包裹查看,此人若手指潰爛,證明其罪屬實;若手指無潰爛跡象,則證明其無罪,不僅當眾釋放,且官府以鼓樂禮送歸家。
明啟王朝之前,古裏與中國便有官方往來。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帝朱棣曾派使臣尹慶至古裏訪問,贈送大量彩幣。永樂三年(1405年),古裏國王沙米地派使臣隨尹慶至大明迴訪。朱棣熱情接待古裏使臣,封沙米地為古裏國王,賜印綬及文綺等禮物。因此,大明與古裏關係甚佳。
兩國的這種友好關係在下西洋船隊到來之際得到充分展現。當鄭和船隊的海船靠近古裏國海岸時,海船上鼓聲、鑼聲、鍾聲、號角一齊發響,震耳欲聾的聲響越過海洋,跨過礁石。海岸邊上的古裏國人看到了一片接一片的帆船迅速向岸邊移動。古裏國人已看清了麵前的寶船,每艘寶船有幾幢屋大,這些船首畫著蛇眼的大船黑壓壓一片,像一座海上城市!
船隊靠岸,古裏國王沙米地在岸邊舉行了熱烈隆重的歡迎儀式。鄭和代表大明向沙米地國王宣讀了賜封詔書,並轉永樂帝誥封命銀印,向國王及大臣贈送了豐厚禮品及升賞“品級冠帶”。
沙米地國王也向鄭和迴贈貴重禮品,其中有一條珍珠寶石金帶,以五十兩黃金打造而成,上嵌許多珠寶,光彩奪目。
鄭和設宴答謝古裏國王與大臣,席間鄭和與副手王景弘向沙米地國王提議,為紀念此次遠航訪問,船隊想在古裏豎碑修亭以作紀念。沙米地國王欣然同意。
不久,經過船隊官兵努力,一座中國風格的碑亭出現在古裏,石碑上銘刻:“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豐,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古裏碑亭成為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重要標誌,也成為中國與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
鄭和船隊在古裏停留時間較長,船隊帶去的絲綢、瓷器等貨物賣予古裏民眾,然後買進胡椒、香料、寶石、珍珠等特產。古裏貿易形式十分獨特:生意開始之前,古裏國王派出兩名頭目帶領貿易人員至船隊與明官員、書算手會談,確定貿易日期。屆時他們再次至寶船,看貨議價,填寫合同,最後擊掌成交,時稱“打價”。
打價為一種表示誠實可信的行動,雙方伸出右手同對方握在一起,由中介人的“牙子”拍掌。
打價之前,雙方容許反悔,一旦拍掌之後,無論貴賤盈虧,不得反悔。
與哲地富戶的寶石、珍珠、珊瑚等珍寶交易,並非一日能打價,快則一月,慢則三月。
古裏書算之法甚奇,書算手全憑二十個手指、腳趾計算,計算快速,不差毫厘。貿易中,除以物易物外,還常使用金、銀、銅錢與小金錢作為交換貨幣。